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太康最美鄉村|楊廟鄉格針園行政村(格針園、錢張、李楊、史寺郎)

格針園行政村, 位於楊廟鄉西北部, S211省道西側, 南與柳莊行政村接壤, 北與李大莊行政村為鄰, 東與鐵佛寺行政村相連, 西與王集鄉韓樓行政村, 隔河相望。 總面積約4平方公里, 總耕地2340畝, 總人口1738人, 居民均系漢族。 該行政村轄格針園、錢張、李楊、史寺郎四個自然村。 氣候溫潤, 環境宜人, 適於農耕, 經濟來源以務農務工為主, 養殖業為輔, 現人均收入可達3000元。

格針園村

格針園村位於該行政村中部, 村室所在地, 有耕地1183畝, 總人口818人, 均系漢族。

【村名由來】 清康熙年間, 李氏第十世祖率眾由李大莊遷居此地, 為護家看院在村落周圍植滿柘桑荊棘,

故名格針園。

【姓氏族譜】 格針園村, 共有二姓, 其中李姓813人, 趙氏5人。 李姓先人原從山西洪洞遷入陳留後有徒居太康北李保真村, 李氏第六世祖最終率族人定居格針園。 趙氏一族因親戚關係落戶此村。

南海白玉奶奶廟

相傳從前格針園周邊各村, 人丁不旺, 六蓄多疫。 後經一大師指點, 此地須受白玉奶奶護佑。 於是相鄰紛紛捐資, 落成白玉奶奶廟宇一座。 果然人傑地靈, 五穀豐登, 百業興旺。 從此該廟名聲大噪, 香火不斷。 1942年日軍炮轟此廟, 廟毀, 但方圓百姓無一傷亡, 大家篤信, 此乃白玉奶奶庇佑之功也!

如今太平盛世, 弘揚中華歷史文化, 此廟由群眾自願捐款又得以重修。 此廟占地三畝, 佈局完整,

正殿四間供奉白玉奶奶神像, 東殿四處即:火王殿、三王殿、龍王殿、玉皇殿, 內塑神像, 造型逼真, 神態各異, 栩栩如生。 每逢農曆正月初十為廟會, 屆時大戲一台, 四鄰八鄉善男信女, 香客雲集, 熱鬧非凡。

非遺項目

格針園腰鼓隊與竹馬旱船, 該團隊由男女二十多人組成。 每逢廟會作專場表演, 彩衣飄舞、鑼鼓喧天, 觀眾雲集, 熱鬧非凡, 為廟會增添喜慶氣氛, 構成一道引人注目的風景線。 該文藝團隊曾多次參加縣級比賽並獲獎多項。

講述人:李廣亮 李之讓

撰稿人:陳令慶 張常榮

李楊村

李楊村現有人口408人, 耕地452畝, 村民皆為漢族。

【村名由來】 相傳在歷史上, 該村以李姓為主, 楊姓次之, 二姓合一故稱李楊。

【姓氏族譜】 李楊村共有五姓居民,

其中李氏100人, 楊氏211人, 朱氏67人, 王氏26人, 程氏24人。 據楊姓族譜記載;楊氏始祖明初自山西平陽府洪洞遷睢地, 同胞三人分三支, 其中一支遷居此處。 李氏始祖自清末從山西洪洞遷居此處, 距今已有160餘年。

講述人:楊在學

撰稿人:陳令慶 張常榮

錢張村

錢張村總耕地480畝, 總人口364人, 均系漢族。

【村名由來】 相傳歷史上在此地落戶的有錢, 張二姓大家、故稱錢張。

【姓氏族譜】 該村有錢、張二姓, 其中錢姓氏譜記載;“吾族自明初, 由汴遷陳居於固陵已有數百年之歷史”, 錢氏排行字輩, 由清光緒十年裁定; 遵、法、秉、良、修、德、立、志 念、祖、和、宗、永、傳、萬、世 1988年重修族譜續裁十六字輩;紀、孝、先、召、春、景、長、存、興、家、已、華、育、才、成、林。

講述人:錢明德

撰稿人:陳令慶 張常榮

史寺郎村

史寺郎村, 有可耕地305畝, 總人口148人, 均系漢族。

【村名由來】 相傳明朝時期, 有一戶姓史人家, 省至兵部侍郎定居該村, 故稱史寺郎村。

【姓氏族譜】 史寺郎村共有李、劉二姓, 其中李姓80人, 劉姓68人。 李姓與上述格針園李姓同屬一支血脈。 劉姓於清末自杞縣遷居此處, 至今已一百餘年。

講述人:劉在勳

撰稿人:陳令慶 張常榮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