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科技>正文

他靠120元起家,幹過很多行當,還熱衷“吹牛”,如今卻成了中國汽車界首富!

對比去年的《胡潤百富榜》, 在昨天新發佈的榜單的前十名中, 有三個人是新進入者,

一個是財搜君昨天扒的楊惠妍, 還有一個是大家熟悉的順豐創始人王衛, 最後一個則是李書福、李星星父子。

不太關注汽車的小夥伴, 可能對李書福這個名字很陌生, 事實上, 人家也是一個非常有故事的人。

這麼說吧, 如果現在問大家:在眾多商業大佬中, 誰最愛吹牛, 誰又能把自己吹的牛給圓回去?

相信很多人給出的答案是馬雲!

沒錯, 馬雲的執行力讓人著實佩服, 然而, 李書福在這方面的能力一點都不比馬雲遜色。

1997年, 對汽車行業一竅不通的李書福曾公開放大炮:“汽車有啥了不起, 不就是四個輪子、兩部沙發加一個鐵殼嗎?”

當所有的人把他的話當笑話來聽時, 他卻靠著無畏的勁頭, 真的整出了一輛車,

如今他的公司, 成了中國唯一一個進入世界500強的民營車企,

市值更是突破了兩千億!

而被外界稱為“汽車瘋子”的李書福, 也順勢成為了中國汽車界的首富!

(一)

生於1963年的李書福, 有著敏銳的商業嗅覺。

在造車之前, 曾靠著父親給的120元買來一台相機, 通過在大街上給人照相, 獲得第一桶金。

此後, 他又在垃圾堆裡淘過金, 開過冰箱廠, 也做過裝潢建材, 還造過摩托車。

令人稱奇的是, 每一次的出手, 都讓李書福賺得盆滿缽滿。

只是, 他也因此陷入了一個怪圈—發現商機, 然後被人模仿, 利潤被瓜分, 他不得不再轉戰新的行業。

1996年, 李書福成立了吉利集團有限公司, 這時的他,

把目光瞄向了汽車製造行業,

在他看來, 汽車是技術和資本密集型產業, 高門檻也就意味著無法像其他行業那樣輕易的被跟進和攪局, 這很和他的心意。

只是, 那個時候, 國家對汽車的管理非常嚴格,

而當時的李書福, 對汽車行業並不精通, 技術、人才、經驗……要啥缺啥, 這種狀況下, 想得到主管部門的許可造車, 可想而知, 基本是不可能的事。

但膽大的李書福偏偏不願放棄自己的造車夢, 他在浙江臨海經濟技術開發區買了一塊850畝的地, 以生產摩托車的名義悄悄籌建“吉利豪情汽車工業園區”, 準備偷偷的造車。

幸運的是, 就在這個時候, 四川德陽監獄下屬的一個擁有生產經營權的小客車、麵包車生產企業瀕臨倒閉, 李書福便通過與其合資的方式, 拿到了小客車、麵包車的生產權。

1998年8月8日, 吉利集團生產的第一輛汽車“豪情”兩廂車在浙江臨海基地下線。

2001年12月, 靠著不懈的爭取, 李書福終於拿到了第一張民營企業造車許可證, 吉利集團也成為中過首家獲得轎車生產資格的民營企業, 成為汽車史上一個“破天荒”事件。

由此,李書福的汽車夢,終於變為現實!

(二)

如今,沖出國門走出世界的“中國製造”,

手機有華為、vivo、小米等,

空調有格力、美的、海爾等,

但在汽車這個大板塊中,似乎還沒有出現一個響噹噹的品牌,可以和外國的車企一較高下。

但李書福卻不信這個邪,

或許是底氣十足,又或是為了激勵自己,

李書福再次放炮:“我要讓中國汽車跑遍世界,而不是讓全世界的汽車跑遍全中國。”

這一次,沒有人再敢公開嘲笑他,但大家依然對他的話持懷疑態度。

本來,在造車這件事上,歐洲已經發展了一個世紀,而我們國家才剛剛起步幾十年,這其中的差距,可想而知。

但精明的李書福為了圓自己再次吹下的牛,開始了“借力”計畫。

2010年3月28日,李書福和美國福特汽車公司首席財務官路易斯·布思在瑞典哥德堡鄭重地簽下一份協定,以 18 億美元的價格將福特手中的富豪汽車公司收入囊中。

一個做汽車僅12年的中國低端轎車品牌,竟然吞下了擁有近百年歷史的歐洲頂級品牌,很多人對此表示非常的不解,然而,李書福又一次用成績贏得了外界的尊重:

2016年度,富豪全球銷量達53.4萬輛,創歷史新高;營業額1806.7億瑞典克朗(約合1424.7億元人民幣),利潤更是達110億瑞典克朗(約合87億元人民幣),大漲66%。

其實,在富豪之前,吉利已經收購了英國錳銅,和澳大利亞DSI自動變速箱公司,

這兩起的收購,讓吉利擁有了比較完整的自主技術能力,

而對富豪的收購,則進一步提升了吉利的綜合競爭能力。

正是在諸多“外力”的助攻下,吉利汽車的銷量越賣越好。

根據吉利汽車公佈的最新銷量資料,2017年1~9月,累計銷量為82.71萬輛,同比增長80%,已完成全年銷量目標110萬輛的四分之三。

這意味著,2017年,吉利汽車或將首次站上百萬量級,開始與大眾汽車、通用汽車等世界汽車巨頭同台競技。

這更意味著,中國車企已憑藉自我提升,一步步靠近國際主流企業。

現在回過頭來看,從白手起家到成為中國汽車界首富,李書福的成功,似乎就是靠著一步步兌現自己吹下的“牛”來實現的!

當然這背後,更多的是堅持和付出,還有李書福對造車的熱愛!

成為汽車史上一個“破天荒”事件。

由此,李書福的汽車夢,終於變為現實!

(二)

如今,沖出國門走出世界的“中國製造”,

手機有華為、vivo、小米等,

空調有格力、美的、海爾等,

但在汽車這個大板塊中,似乎還沒有出現一個響噹噹的品牌,可以和外國的車企一較高下。

但李書福卻不信這個邪,

或許是底氣十足,又或是為了激勵自己,

李書福再次放炮:“我要讓中國汽車跑遍世界,而不是讓全世界的汽車跑遍全中國。”

這一次,沒有人再敢公開嘲笑他,但大家依然對他的話持懷疑態度。

本來,在造車這件事上,歐洲已經發展了一個世紀,而我們國家才剛剛起步幾十年,這其中的差距,可想而知。

但精明的李書福為了圓自己再次吹下的牛,開始了“借力”計畫。

2010年3月28日,李書福和美國福特汽車公司首席財務官路易斯·布思在瑞典哥德堡鄭重地簽下一份協定,以 18 億美元的價格將福特手中的富豪汽車公司收入囊中。

一個做汽車僅12年的中國低端轎車品牌,竟然吞下了擁有近百年歷史的歐洲頂級品牌,很多人對此表示非常的不解,然而,李書福又一次用成績贏得了外界的尊重:

2016年度,富豪全球銷量達53.4萬輛,創歷史新高;營業額1806.7億瑞典克朗(約合1424.7億元人民幣),利潤更是達110億瑞典克朗(約合87億元人民幣),大漲66%。

其實,在富豪之前,吉利已經收購了英國錳銅,和澳大利亞DSI自動變速箱公司,

這兩起的收購,讓吉利擁有了比較完整的自主技術能力,

而對富豪的收購,則進一步提升了吉利的綜合競爭能力。

正是在諸多“外力”的助攻下,吉利汽車的銷量越賣越好。

根據吉利汽車公佈的最新銷量資料,2017年1~9月,累計銷量為82.71萬輛,同比增長80%,已完成全年銷量目標110萬輛的四分之三。

這意味著,2017年,吉利汽車或將首次站上百萬量級,開始與大眾汽車、通用汽車等世界汽車巨頭同台競技。

這更意味著,中國車企已憑藉自我提升,一步步靠近國際主流企業。

現在回過頭來看,從白手起家到成為中國汽車界首富,李書福的成功,似乎就是靠著一步步兌現自己吹下的“牛”來實現的!

當然這背後,更多的是堅持和付出,還有李書福對造車的熱愛!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