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體育>正文

詠春截拳道反手短棍格鬥技

詠春·截拳道短棍技法是在詠春拳理論、心法和截拳道搏擊風格影響下形成的一種器械格鬥體系。 它充分、突出地體現了詠春拳理論、心法的合理性、科學性和高度的人工化。 同時也體現了截拳道簡單直接攻擊的高度實戰性。 其長處在於埋身搏擊, 它出擊幅度小而快, 防守緊密, 注重攻守兼備及守攻同期, 氣力消耗小攻擊威力大。

詠春·截拳道短棍技法對於練習過詠春拳和截拳道並有一定基礎的人最佳, 可達到事半功倍之效。 首先在身心素質方面和理論方面都要占絕對的優勢, 其次在技、戰術方面亦具備很多有利條件。

因此在學習詠春·截拳道短棍技法之前最好能有一定的詠春拳和截拳道基礎, 特別是最好能有一定的詠春拳理論知識。 因為詠春·截拳道短棍的大多數技術手段是直接引用了詠春拳的技術路數。

如無上兩項基礎, 有一定的武術或其它拳術的基礎也好, 而一點基礎也沒有的愛好者又偏愛短棍的也可以學, 只不過要較有基礎者遲緩一些。 特別是初習功夫者一定要有耐心與毅力持之以恆地學習和磨練, 雖然詠春·截拳道短棍是一種技巧性的格鬥方法, 比較注重的是練習者對技法本身的理解和對其理論的“體悟”而非“力道”。

要學習短棍首要的是棍的選擇, 常見的技擊用棍有硬木、橡膠、鋁合金或鐵、鋼等。

當然這是指訓練時用的棍。 至於真正實戰中以方便抓取為佳, 只要是形態差不多的東西都可以當短棍來利用。 如:常見的桌、椅腿或與之相近的鋼管等物。

學習和訓練用棍則是為了合手, 以求儘快提高訓練水準。 訓練用棍最好是用硬木自製的棍。 如可以買到合手的棍則最好, 如買不到可以找硬木材料自製。 最簡單的就是用武術運動員用的“白臘杆”截取成短棍。 如有條件可以用打檯球用的那種“黑木”檯球杆做短棍, 其做的短棍具有很好的硬度與合適的韌度。 目前為止, 我個人認為這種檯球杆是做短棍的最佳材料。 其它材料如橡膠、金屬等制的棍雖也可用但較之硬木棍則差些。

短棍的規格:詠春·截拳道短棍技法充分突出截拳道思想對自我風格的提倡。

所以訓練用棍的規格是根據訓練者各自不同的身體尺寸而定的。

(1)短棍長度:長度為肘關節到手指指尖的長度, 過長過短都會在訓練時影響動作技術的發揮與學習的進步。

(2)短棍的圍度:短棍的圍度即是指短棍的粗細。 訓練用短棍的圍度最好是以手握時剛能盈握為佳。 其過細容易折斷, 過粗則容易脫手而出。

(3)短棍的表面:大多數練習者對短棍的表面不以為然, 其實短棍的表面粗糙度是會直接影響訓練的。 所以合適的“人為製造”棍的粗糙度也是很重要。 因為“過分”光滑的棍容易在訓練和實戰中脫手。 過分的“粗糙”則會使自己的手掌受到過分的磨擦而磨破手皮,

影響訓練進程。

此處所指的短棍規格是指訓練用棍的制取, 是為了更好地提高訓練效果。 而在實戰中在沒有帶訓練用棍的時候, 則只能尋找與之相近的東西, 所以根本沒有選擇。 也就無從談起規格了。

當你有了自己的棍並已做好了充分的學習準備, 那麼就可以開始練習了。

(一)短棍的握法

依據詠春·截拳道創立者高鴻鵬先生的觀點, 單手握短棍可以有4種握法。 即正手末端握法(圖1);正手1/2握法(圖2);正手3/4 握法(圖3);反手頂端握法(圖4)。

顧名思義詠春·截拳道反手短棍技法是指短棍的反手頂端握法的應用技法。 可以毫不誇張的說, 在大多數關於短棍的資料中, 都是圍繞正手棍來介紹的, 很少有關於反手棍技法的介紹。 所以很多愛好者對於反手棍可能很陌生。

但不要緊, 只要你花幾個星期的時間用心學一下, 就可以在反手短棍的技法上有所成就了。

(二)反手短棍的打擊類形

在我所知道的短棍正手技法中, 其打擊類形可以分為掃、打、戳、擦、抽、纏、圈、弧、直、橫、鎖、離身等十二種打法。 聽起來也是很複雜的, 而我所講的反手短棍技法不管是攻擊還是防守都只有兩種技法, 即磕擊與杵擊。

1、磕:磕擊即是以棍頭或棍身橫向的做打擊。 磕擊主要是利用短棍的硬度來完成有效的動作。 所以如果你的短棍“質磕擊與大多數拳術中所使用的內格、上架動作有相似性, 但又與以上動作有著本質上的區別。 即是普通的格擊動作雖然在攻擊路線上與磕擊是相同或近似的, 但意義卻不同。普通的格擊只是為了阻擋對手的攻擊,而磕擊卻是為了最大限度地打擊對手的攻擊武器,並盡可能地摧毀對手的攻擊武器。譬如說:當對手用拳攻擊我方時,格擊只是起到了保護自己防止對手擊中我方的作用,而磕擊則是以對手攻擊來的拳為目標,盡可能地把對手“送”來的拳打“爛",把對手的手臂打斷。這也就是兩者之間最大的區別。所以練習者在學習詠春·截拳道短棍時一定要端正學習的基本態度,抓住學習的基本要點。

磕擊技法的主要攻擊部位:1)手腕(即尺、橈關節);2)手前臂;3)腳腕(即足踝關節);4)小腿前、側面(即脛骨);5)頭、面部;6)脖子(即頸部)。除此之外的身體其它部位如果用磕擊的話則並無明顯的效果,達不到我們所要求的“重創效果”。

2、杵擊則是指用棍頭或棍尾直線性的打擊目標。杵擊利用的是短棍的頂端和尾端,是以大壓力小壓強來完成有效的動作從而加大攻擊破壞力量的。當然這也要依靠短棍的尖端硬度。杵擊與許多拳術中的刺擊動作相似,杵擊就如同你拿一把“錐子”向對手紮一樣,只不過這把“錐子"是你手中的短棍尖端而已。我說過杵擊是利用了壓力與壓強的關係,也就是物理學上常說的壓強與壓力、接觸面積的關係,即壓力越大壓強越大,接觸面越小壓強越大。杵擊技法的主要攻擊部位:可以說杵擊攻擊人體的任何部位都可以起到良好的作用效果,而以下部位則是杵擊應用時可以“一擊必殺”的部位,學習者如能精確打擊自會有大大的驚喜。1)心窩(即太陽神經叢);2)咽喉;3)頭、面部(包括眼、鼻、下巴、太陽穴、耳根);4)襠部。

詠春·截拳道反手短棍技法幾乎所有的攻擊和防守都是以磕擊和杵擊來完成的。這樣就使練習者的學習內容變少,學習起來就更容易了。這也是截拳道搏擊思想所提倡的“簡單、直接、效率”的有效體現。

(三)詠春·截拳道反手短棍的握棍警戒式

警戒式是截拳道一切攻防技術的基礎,也是詠春·截拳道短棍格鬥技術的應用基礎。

詠春·截拳道短棍技法在實戰格鬥時採用兩種不同的警戒式:一種是與截拳道相同的警戒式,即李小龍依據自己多年實踐經驗,參考其它武技中的姿勢綜合總結出的極具科學性與實用性的應戰姿勢;另一種是完全放鬆的自然體警戒式,或可以稱之為自然姿勢。

截拳道警戒式突出了其應戰時的嚴密與機動。而自然姿勢則更多的是體現了其隱蔽,從而更有利於實施突然襲擊。

在戰術方面,前者的特性是以主動攻擊為主,即完全以擊倒對方為目的。後者則更多的體現了其防守方面的效果,即是在自然體式的情況下以最快速的動作完成突然襲擊和防禦住突然的襲擊。

截拳道警戒式(圖5、6):兩腳前後間距為一步左右,前腳與身體呈45度角內扣,後腳腳尖指向前腳腳心呈30度左右的角內扣,並儘量使腳跟抬起約離地面0.5CM。重心以前腿35%後腿65%左右為宜。兩膝彎曲、內扣,保持彈性,以最大限度提高移動的靈活性與速度。上身側對敵人,盡可能的減小被對手攻擊的可能。前手伸出稍低於肩部,後手和前肩成一線,雙手緊守自身中線,後手距身體約二到三拳的距離於胸前。頭部放鬆、自然,面對敵人保持絕對集中的注意力,以應付敵人隨時發出的攻擊。

截拳道警戒式要求練習者精神與肉體適度放鬆,以自然、舒適、警覺為度。而腹部則要求局部緊張,隨時準備應付任何意外的發生。

在運用短棍時如是單手用棍則以靈活手握棍,並且站成握棍手在前。如是使用雙手棍則依然以靈活手為前手。這是基於詠春·截拳道反手短棍技法風格而制定的。(這將在以後具體學習時的章節中給以說明)學習者儘量不要作太大的改動。

自然體警戒式:所謂自然體警戒式就是指一切以最自然的姿勢對敵。說是對敵姿勢卻又不是,此姿勢可以是“立正”也可以是“稍息”,又或其它各種生活中常見的姿勢。但要注意在此同時對短棍的隱藏,如果處理不好而使短棍暴露的話,也就意味著整個姿勢與攻擊意圖的暴露。

自然體姿勢即是截拳道“以無法為有法”思想的最佳體現。

自然體姿勢要求做到身體的完全放鬆,注意力的高度集中;姿勢的最大“生活”化,精神的最佳“對敵”化;動作做到最隱蔽,攻擊做到最突然。

對於兩種姿勢的應用時機,我認為在沒有“正式宣戰”時最好用自然體姿勢,而在雙方都有了準備時的戰鬥中則以用截拳道警戒式為佳。

(四)詠春·截拳道反手短棍攻擊部位

主動攻擊所選的部位:主動攻擊是指先于對手攻擊之前對對手進行的攻擊。

●杵擊棍頂端攻擊對手心窩(圖7)。

●杵擊棍頂端攻擊對手咽喉(圖8)。

●杵擊棍頂端攻擊對手面部三角(圖9)。

此三棍實屬同一種類型。棍出擊時以前滑步配合,並在同時擰腰轉胯來加大力量,直線出棍利用棍頭杵擊要打擊之目標。

●杵擊棍頂端攻擊對手襠部(圖10)。

與以上三種攻擊法的不同之處即是,要想利用杵擊棍擊中對手襠部,必須要使我方的肩部盡可能的降低,這樣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出杵擊棍的威力。因為杵擊棍的最佳出擊路線是直線,所以在做此動作時要以跪姿相配合來完成,且另一手或另一棍可同時做上架動作,以防止對手乘機對我方頭部施以攻擊。

●杵擊棍頂端攻擊對手肋部(圖11)。

適用于從對手側面進行的攻擊。可以是在對手手臂沒有保護時,或我方抓住對手手臂並拉起時。

●杵擊棍頂端攻擊對手耳根部(圖12)。

與攻擊對手肋部相同。也是適用于從對手側面進行攻擊。攻擊要領則與攻擊心窩的要領相同,只是攻擊時自己所處的位置不同而已。

●杵擊棍頂端攻擊對手後腦(圖13)。

●杵擊棍頂端攻擊對手脊柱(圖14)。

●杵擊棍頂端攻擊對手腎部(圖15)。

此三棍攻擊都是體後面最為重要的三大要害。後腦被擊輕則昏迷,重則休克或可當場斃命。脊柱被擊則極有可能造成截癱,使之成為終身殘廢。相對於以上兩大要害來說攻擊腎部還算比較輕的了,但腎臟因為沒有骨的保護,遭到攻擊也很容易造成出血引起嚴重後果。

此三棍一般是用在對那些“十惡不赦”之徒的偷襲上,只因此三棍威力實在是太大了。

在選擇這三棍作攻擊時,還望練習者“三思而行”。

以上是全部主動攻擊時可用來選則的攻擊部位與攻擊方法。而且對對手體前的攻擊還可以用杵擊棍尾端攻擊法攻擊(如圖16)。而因為在實戰中沒有人會背對著你來攻擊你,所以體後攻擊的目標在杵擊棍尾端攻擊中是沒有用的。

●磕擊棍攻擊對手頸部(圖17)。

●磕擊棍攻擊對手太陽穴(圖18)。

此兩棍著重于利用棍體對對手進行橫向的磕擊。兩棍中以攻擊對手太陽穴為較兇狠的打擊。如能練習到精確的話,可以以短棍的頂端小部分的棍頭打擊對手的太陽穴,而這一攻擊極有可能造成對手的昏迷(如果力量能把對手的兩側蝶骨打塌,則可能致死)。

被動性攻防部位:被動性攻擊是指對手先發出攻擊,我方則在對手攻擊的基礎上利用靈活多變的攻防方法來反擊對手或防禦對手的攻擊。以下所指攻擊部位都是指當對手攻擊我方時,我方可以乘機打擊的部位,這些部位在對手不攻擊時可能不易得手。

●磕擊棍攻擊對手腕部(圖19)。

●磕擊棍攻擊對手足裸部(圖20)。

在對手以拳或腿攻擊我方時,對手的攻擊手或攻擊腳自然會暴露出來,這時我方就可以抓取機會直接攻擊對手的攻擊武器。這樣的好處在於既可以防守住對手的攻擊,又可以借機給對手的攻擊武器造成破壞。在對手手持武器時磕擊手腕部亦可起到相當好的作用效果,可能一擊把對手的武器打飛。

●杵擊棍攻擊對手腕部(圖21)。

●杵擊棍攻擊對手肘部(圖22)。

●杵擊棍攻擊對手腋下(圖23)。

●杵擊棍攻擊對手下巴(圖24)。

這四種杵擊棍是以由下向上的攻擊路線完成的攻擊動作。其中攻擊腕部、肘部的動作必須要有足夠好的打擊準確性做基礎。攻擊腋下與下巴的動作則是要在對手暴露開兩處時才能夠得手。如果對手在完全警戒的情況下,我方主動攻擊則此攻擊很難得手。

(五)詠春·截拳道反手短棍的基本攻防方法

詠春·截拳道反手短棍基本攻防技法是在詠春拳術和截拳武道的格鬥技術上演化、歸納、提煉、加工的一些更適用於在手握短棍時進行的格鬥技法。它充分地融合了截拳道與詠春拳的技擊風格與技擊特色。因為有許多動作的原理、結構是直接來源於這兩種拳術,所以為使技法風格儘量與“原拳術”相協調,其中名稱大多還以原稱謂貫之。

基本攻防方法中所講的都是最基本的單招技法。練習時它是一個一個分解的,用時卻是可以隨意組合的。這就如同英語中的二十六個字母一樣,無論哪個英文單詞都是由這些字母組成。

1、攤手棍(圖25):此技術是詠春拳中的一個代表性技術。手握短棍做此技術可使原技術更有力更具破壞力。此技術如是有詠春基礎的人練習只要在原基礎上稍加體會一下握棍後的感覺即可,如是沒有基礎的練習者則需要仔細學習,好好研究一下了。

先以棍端指向中線,以手肘慢慢將前臂迫出,並集中意志將所用的力向假想敵迫過去。只有一度向前的力,並無上、下、左、右的力。因詠春拳很看重“朝面追形”的理論原則,力點向前才能威脅到敵人,上、下、左、右的力是對敵人全無威脅的,故而上、下、左、右是詠春拳所不采的,也是詠春·截拳道反手短棍技法理論所不采的。當肘部離身體一拳到兩拳距離時,由肩、手肘、中線構成了一個三角形,並要在這個距離內打擊對手心窩。這個動作在練習時是慢慢地做的,大家可能會覺得這樣慢吞吞的動作很難攻擊住敵人。但詠春拳還有一個很重要的理論是“甩手直沖”,意思是假如與敵人橋手相接後,敵人的手突然離開你的手,不管他是什麼意思,我們只有向前直沖一途,這是最明快直接的攻擊敵人的途徑。敵人如果採取溜打的手法則是走了一條弧線,在幾何學上兩點之間直線最近,如能做到“甩手直沖”那是走捷徑了。距離的遠近就代表了攻擊的早與遲。但是“甩手直沖”是受著正常反應的影響,也受著習慣性定律的限制,這兩者是很難擺脫的,所以才在練習時這樣慢慢地進行,以維持手肘與中線最穩定的三角形狀態。

例如攤手棍,敵人按著你的手,力是向下沉的,若敵人的手突然向你溜打,所按的力突然消失,你的手因慣性的關係,自然往上彈,很容易著了道,若不然的話你的手會向下招格,這個是正常的反應。因為每個人第一時間所做的動作就是保護自己,但這個動作對你的敵人是全無威脅的,隨便消極的態度,為我們所不取。可是違反慣性是一件絕對難做到的事,所以攤手棍的動作要保持三角形結構,因為三角形結構是較為穩定的,若壓力突然消失往上反彈的幅度也較小,可以儘量做到最接近“甩手直沖”的要求,當然技法的成功主要還是要靠刻苦、勤奮的練習,才能夠達到“甩手直沖”的願望。

2、護手棍(圖26):護手棍顧名思意是用來保護自己的技法。

護手棍是最直接的對自己中線做防守的動作。而且在使用雙手棍時,護手棍起著相當大的作用。其實依據詠春·截拳道的搏擊思想,攻擊與防守都是具有雙重性的,兩手相互呼應,無論攻擊與防守皆有兩重步驟,並不會有一擊失落或一招失守便陷永無翻身的地步。雖雲護手亦是第二個攻擊部分,假如使用膀手棍,則必須以護手棍相輔,若膀手失陷,則護手起第二重防守作用。

3、拍手棍(圖27):拍手絕少單獨運用。詠春·截拳道是極反對單純消解的手法的,假如是做消解、主動落入敵人的手裡,這是消極的方法。所以拍手往往是配合攻擊同時使用的。在詠春·截拳道搏擊思想裡,與人搏鬥時,你若能把握住攻擊,敵方的攻擊時間相對減少,所以詠春·截拳道搏擊思想與詠春拳術一致認為“打手即消手”。

拍手棍在打擊類型上以頂端磕擊為主,並盡可能的在應用時以攤手棍或其它相協調的棍法配合使用。

4、拂手棍(圖28):兩手放於肩下略低的位置,放輕向外拂出,先動肘部再動短棍頂端左右削去。這招是配合其它技術以磕擊為打擊方式攻取敵人咽喉部位的,所以力不在重,只求疾准。因為咽喉所能承受的力量並不大。這一招也可以演化成為用短棍棍身橫向磕擊敵人整個頸部。

5、斬手棍(圖29):斬手棍這個動作是取自詠春拳的技術。據說這個動作是古已有之的動作,在《辭海》裡是指手由上向下消解敵方的來勢。記載中與詠春拳的斬手形式類似。

6、窒手棍(圖30):窒手在廣東語音中是疾的意思,取其速快。當攻擊敵人時敵方以挑手消解,另一拳打出,我方轉為施用窒手,將敵勢轉移,所以窒手帶有封蔽的意思。此動作主要是要將敵人的拳轉移,所以在具體應用時要在做窒手的同時以轉馬配合,來完成整個動作。

7、標手棍(圖31):標手棍是詠春·截拳道反手短棍技法的一個重要技術,是一 種直取敵人雙眼、咽喉要害的攻擊技法。以短棍的頂端攻擊擊中對手雙眼則敵人眼瞎,擊中敵人咽喉則蔽氣,如擊中對手的嘴則門牙必掉。標手棍也是一種有效直接杵擊方法。

8、抹手棍(圖32):短棍頂端沿中線直線抹下。此動作是沿中線下抹,無論對手是從那個方向攻來,只要是在中線範圍內則全可化解。向敵人的手臂做出磕擊性的攻擊,起到連消帶打的作用。也用來對付敵人起腿或起膝,只要能在對手起膝的一瞬間抓住時機用短棍頂端杵擊中對手的大腿,則可把對手攻擊化于無形。

9、耕手棍(圖33):耕手棍是用來消解敵人從下方攻擊的手或腿,同時配合另一手或另一棍攻擊敵人頭頸位置的手法。練時將手由中線向左或向右橫削下至腿邊為限,不可過份向外,否則就犯了“過籠”的理論。用時可以是一手耕手一手攤手。

10、膀手棍(圖34):膀手棍是以原詠春拳的膀手為原型演化而來的一種技術,是以臂膀為主策動斜往前滾出,臂與肩成一直角,手後一寸是中線,發動肘前臂以半圓形向左或向右斜向滾動,將敵拳向左或向右卸去。這動作的作用很多,譬如說敵人偷襲,我方當然毫無防備,他突然攻我身體,因我手肘是最接近敵手的,所以由最近一點的位置發動防守是最為快速的。

膀手的成功應用可有效地提高和發揮截拳道的“封手攻擊”戰術。即是以膀手與對手橋手後,立即轉入斬手,並在同時封住對手的另一手,從而起到封手攻擊的效果。

以上十種技術就是詠春·截拳道反手短棍技法的主要基礎技術。在詠春·截拳道反手短棍技法中無論是高級技法還是中級技法,所有都是在以上十種基礎上組合產生出來的。這些技術的熟練與否,將直接影響整體的應用,所以一定要勤奮練習以上十種技術。

另外上面所講的十大技術只是最基本的練習與應用動作,而要想把自己的整體水準提高到相當的層次,達到靈活應用、舉一反三、隨心出手的境界,則還需要正確的認識、理解詠春·截拳道的理論心法與搏擊思想。

(六)詠春·截拳道理論與搏擊思想之陳述

1、中線理論:中線是指人體頭頂至下陰尾閭之連線。在打擊方面,中線與中線兩側盡是人體要害所在,從頭起依次在中線及中線兩側附近的要害有鼻、雙眼、咽喉、心窩(太陽神經叢)、心臟、胃、小腹、下陰等,如果打擊此幾處要害對於制敵則有較好效益。再者從幾何學角度來講,若己之中線與敵之中線連接便成了一個平面,若再配合以“朝面追形”則我們在進攻與防守方面是絕對有利的。在進攻方面我們沿著中線配合“朝面追形”向敵方攻擊,這是敵我之間的最短之距離,同等拳速拳軌,近者當然更易於快速擊中對手。再者我們若向敵方左或右攻擊,對方轉身就可很容易卸去我方的力量。但我們向敵人中線攻擊的話,對方則很難卸去我方的攻擊力,而且受力較重又是要害。在防守方面,配合以“朝面追形”及沿著中線平面以分水法消解,則也是最短行軌更易於我實施防守技術。

2、朝面追形:這一理論完全來自於詠春拳術。這一理論是詠春拳術中的“骨幹”理論,其重要性不亞於中線理論。所謂朝面即是與敵人面對面,若不能朝面(例如對方面向其它方向)則我之面沿著中線平面追望對方中線之形者是為“追形”。

在詠春·截拳道的搏擊思想中受原始詠春拳術的影響,對敵時盡可能的是正面對敵。

無論敵人環繞著我方走向任何方向,我們都必定以朝面追形向著對方。其好處有以下幾點:防守方面可以相對簡化敵人向我進攻的來向,因為正面之攻擊,敵人向我們進攻之來向只限于九路。九路即是左上、左中、左下、中上、中中、中下、右上、右中、右下。因此我們對於敵人的來勢較易捉摸,防守起來也就較易了;進攻方面若配以中線理論,人們更易於擊中敵人,而且敵人的受力也較重。再者我方若能始終做到追形的話可能在對手的攻擊死角同時用兩手打對手,而對手則只能用一手,則我方在攻擊數量與攻擊頻率要占很多“便宜”;出手快而影少,在追形的基礎上雙手能同時到達敵人,所以出手時不用轉動脖頸,因此出手攻擊的予兆會很小,不易被對手發覺,而且左右手很容易相互兼顧。

3、甩手直沖:前面提到過,“甩手”是指我方與敵人橋手相接後,當對方突然將相接之橋手撤去,大多數人在這種情況下手臂將會跟著對手原來的力走偏。而我們則要求在第一時間發招沖出直攻敵人,此即是“直沖”的意思。原始的詠春拳術對於甩手直沖的感覺是以黍離手的練習來鍛煉的。但是用短棍時是不能正確的練習黍離手的,所以甩手直沖的鍛煉必須在徒手狀態下以黍離手訓練來完成,除此之外別無它法。

4、守攻同期:即是原始截拳道中所指的連消帶打,就是當我們消解對方的攻擊時,盡可能的同時發招攻向對手,這樣會由被動變為主動而達到後發制人的目的。在詠春·截拳道中大量的組合動作都是在“守攻同期”的思想指導下完成的。

5、不消過籠:所謂不消過籠是指在消解對手的攻擊時我方的消解動作不超過防守所需範圍為原則。在此前提下如果對方的攻擊不可能擊中我們的話,則不要用任何消解方法。

這樣可以減小氣力的消耗,反擊敵人當然會變得更快。雖然不消過籠看起來容易,但是真正的在搏擊中能做到的人卻不多。大多數人多多少少的會犯一些“過籠”的“毛病”。

6、不追手:“追手”是說離開防守所需的範圍來追著敵人去接觸敵人的橋手。這是指當敵人雙手不在我方攻擊範圍或不在敵方防守範圍內時,我方下意識地去追對方的手以求達到橋手相接的狀態。正確的做法因該是趁此機會向敵方要害攻擊以求擊敵。

7、不沖身:“沖身”即是“失形”。不“沖身”是指在做攻防動作時要保持重心的平衡,儘量減小被對方借力而導致“失形”。

8、連續攻擊:在敵我雙方相搏鬥 時,如果我方先攻擊敵方。對方遇攻擊,不消解就後退,這時我方立即連續攻擊,如此必可獲得制服對方的效果。連續攻擊成功與否的決定因素在於步法,在敵人遭到首次攻擊而失形時,切勿使他恢復身體平衡而予以連續的攻擊。

9、精神的影響:搏鬥的成敗很大程度上受到內在精神的影響。唯有不憂不懼的人才能臨敵不縮,真正搏鬥的時候心理上必須有自認不輸于人的必勝心理。無法自我控制的人在搏鬥的時候將因為情緒的起伏不定而瞬間失去發揮攻擊的機會。

10、正確的搏鬥形式:搏鬥的正確形式是自然而不拘於形式、保持攻擊速度和威力、防守堅牢。

11、勁貫神集:搏鬥時就勁貫神集,一心一意,全神注意敵人,不回顧、不旁視、全力以赴。為了集中全力攻防,必須掃除一切精神上、肢體上的障礙,全心全意,集中精神。

以上是詠春·截拳道反手短棍攻防技法的講解,當然這些只是全部技法的一部分,從這些講解中只能簡單地瞭解詠春·截拳道的部分片段,而不能看到全部。我謹希望通過以上所講能讓那些意欲學習短棍的讀者得到一些啟示,能夠在此基礎上發展一種適合自我的短棍技法體系。

但意義卻不同。普通的格擊只是為了阻擋對手的攻擊,而磕擊卻是為了最大限度地打擊對手的攻擊武器,並盡可能地摧毀對手的攻擊武器。譬如說:當對手用拳攻擊我方時,格擊只是起到了保護自己防止對手擊中我方的作用,而磕擊則是以對手攻擊來的拳為目標,盡可能地把對手“送”來的拳打“爛",把對手的手臂打斷。這也就是兩者之間最大的區別。所以練習者在學習詠春·截拳道短棍時一定要端正學習的基本態度,抓住學習的基本要點。

磕擊技法的主要攻擊部位:1)手腕(即尺、橈關節);2)手前臂;3)腳腕(即足踝關節);4)小腿前、側面(即脛骨);5)頭、面部;6)脖子(即頸部)。除此之外的身體其它部位如果用磕擊的話則並無明顯的效果,達不到我們所要求的“重創效果”。

2、杵擊則是指用棍頭或棍尾直線性的打擊目標。杵擊利用的是短棍的頂端和尾端,是以大壓力小壓強來完成有效的動作從而加大攻擊破壞力量的。當然這也要依靠短棍的尖端硬度。杵擊與許多拳術中的刺擊動作相似,杵擊就如同你拿一把“錐子”向對手紮一樣,只不過這把“錐子"是你手中的短棍尖端而已。我說過杵擊是利用了壓力與壓強的關係,也就是物理學上常說的壓強與壓力、接觸面積的關係,即壓力越大壓強越大,接觸面越小壓強越大。杵擊技法的主要攻擊部位:可以說杵擊攻擊人體的任何部位都可以起到良好的作用效果,而以下部位則是杵擊應用時可以“一擊必殺”的部位,學習者如能精確打擊自會有大大的驚喜。1)心窩(即太陽神經叢);2)咽喉;3)頭、面部(包括眼、鼻、下巴、太陽穴、耳根);4)襠部。

詠春·截拳道反手短棍技法幾乎所有的攻擊和防守都是以磕擊和杵擊來完成的。這樣就使練習者的學習內容變少,學習起來就更容易了。這也是截拳道搏擊思想所提倡的“簡單、直接、效率”的有效體現。

(三)詠春·截拳道反手短棍的握棍警戒式

警戒式是截拳道一切攻防技術的基礎,也是詠春·截拳道短棍格鬥技術的應用基礎。

詠春·截拳道短棍技法在實戰格鬥時採用兩種不同的警戒式:一種是與截拳道相同的警戒式,即李小龍依據自己多年實踐經驗,參考其它武技中的姿勢綜合總結出的極具科學性與實用性的應戰姿勢;另一種是完全放鬆的自然體警戒式,或可以稱之為自然姿勢。

截拳道警戒式突出了其應戰時的嚴密與機動。而自然姿勢則更多的是體現了其隱蔽,從而更有利於實施突然襲擊。

在戰術方面,前者的特性是以主動攻擊為主,即完全以擊倒對方為目的。後者則更多的體現了其防守方面的效果,即是在自然體式的情況下以最快速的動作完成突然襲擊和防禦住突然的襲擊。

截拳道警戒式(圖5、6):兩腳前後間距為一步左右,前腳與身體呈45度角內扣,後腳腳尖指向前腳腳心呈30度左右的角內扣,並儘量使腳跟抬起約離地面0.5CM。重心以前腿35%後腿65%左右為宜。兩膝彎曲、內扣,保持彈性,以最大限度提高移動的靈活性與速度。上身側對敵人,盡可能的減小被對手攻擊的可能。前手伸出稍低於肩部,後手和前肩成一線,雙手緊守自身中線,後手距身體約二到三拳的距離於胸前。頭部放鬆、自然,面對敵人保持絕對集中的注意力,以應付敵人隨時發出的攻擊。

截拳道警戒式要求練習者精神與肉體適度放鬆,以自然、舒適、警覺為度。而腹部則要求局部緊張,隨時準備應付任何意外的發生。

在運用短棍時如是單手用棍則以靈活手握棍,並且站成握棍手在前。如是使用雙手棍則依然以靈活手為前手。這是基於詠春·截拳道反手短棍技法風格而制定的。(這將在以後具體學習時的章節中給以說明)學習者儘量不要作太大的改動。

自然體警戒式:所謂自然體警戒式就是指一切以最自然的姿勢對敵。說是對敵姿勢卻又不是,此姿勢可以是“立正”也可以是“稍息”,又或其它各種生活中常見的姿勢。但要注意在此同時對短棍的隱藏,如果處理不好而使短棍暴露的話,也就意味著整個姿勢與攻擊意圖的暴露。

自然體姿勢即是截拳道“以無法為有法”思想的最佳體現。

自然體姿勢要求做到身體的完全放鬆,注意力的高度集中;姿勢的最大“生活”化,精神的最佳“對敵”化;動作做到最隱蔽,攻擊做到最突然。

對於兩種姿勢的應用時機,我認為在沒有“正式宣戰”時最好用自然體姿勢,而在雙方都有了準備時的戰鬥中則以用截拳道警戒式為佳。

(四)詠春·截拳道反手短棍攻擊部位

主動攻擊所選的部位:主動攻擊是指先于對手攻擊之前對對手進行的攻擊。

●杵擊棍頂端攻擊對手心窩(圖7)。

●杵擊棍頂端攻擊對手咽喉(圖8)。

●杵擊棍頂端攻擊對手面部三角(圖9)。

此三棍實屬同一種類型。棍出擊時以前滑步配合,並在同時擰腰轉胯來加大力量,直線出棍利用棍頭杵擊要打擊之目標。

●杵擊棍頂端攻擊對手襠部(圖10)。

與以上三種攻擊法的不同之處即是,要想利用杵擊棍擊中對手襠部,必須要使我方的肩部盡可能的降低,這樣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出杵擊棍的威力。因為杵擊棍的最佳出擊路線是直線,所以在做此動作時要以跪姿相配合來完成,且另一手或另一棍可同時做上架動作,以防止對手乘機對我方頭部施以攻擊。

●杵擊棍頂端攻擊對手肋部(圖11)。

適用于從對手側面進行的攻擊。可以是在對手手臂沒有保護時,或我方抓住對手手臂並拉起時。

●杵擊棍頂端攻擊對手耳根部(圖12)。

與攻擊對手肋部相同。也是適用于從對手側面進行攻擊。攻擊要領則與攻擊心窩的要領相同,只是攻擊時自己所處的位置不同而已。

●杵擊棍頂端攻擊對手後腦(圖13)。

●杵擊棍頂端攻擊對手脊柱(圖14)。

●杵擊棍頂端攻擊對手腎部(圖15)。

此三棍攻擊都是體後面最為重要的三大要害。後腦被擊輕則昏迷,重則休克或可當場斃命。脊柱被擊則極有可能造成截癱,使之成為終身殘廢。相對於以上兩大要害來說攻擊腎部還算比較輕的了,但腎臟因為沒有骨的保護,遭到攻擊也很容易造成出血引起嚴重後果。

此三棍一般是用在對那些“十惡不赦”之徒的偷襲上,只因此三棍威力實在是太大了。

在選擇這三棍作攻擊時,還望練習者“三思而行”。

以上是全部主動攻擊時可用來選則的攻擊部位與攻擊方法。而且對對手體前的攻擊還可以用杵擊棍尾端攻擊法攻擊(如圖16)。而因為在實戰中沒有人會背對著你來攻擊你,所以體後攻擊的目標在杵擊棍尾端攻擊中是沒有用的。

●磕擊棍攻擊對手頸部(圖17)。

●磕擊棍攻擊對手太陽穴(圖18)。

此兩棍著重于利用棍體對對手進行橫向的磕擊。兩棍中以攻擊對手太陽穴為較兇狠的打擊。如能練習到精確的話,可以以短棍的頂端小部分的棍頭打擊對手的太陽穴,而這一攻擊極有可能造成對手的昏迷(如果力量能把對手的兩側蝶骨打塌,則可能致死)。

被動性攻防部位:被動性攻擊是指對手先發出攻擊,我方則在對手攻擊的基礎上利用靈活多變的攻防方法來反擊對手或防禦對手的攻擊。以下所指攻擊部位都是指當對手攻擊我方時,我方可以乘機打擊的部位,這些部位在對手不攻擊時可能不易得手。

●磕擊棍攻擊對手腕部(圖19)。

●磕擊棍攻擊對手足裸部(圖20)。

在對手以拳或腿攻擊我方時,對手的攻擊手或攻擊腳自然會暴露出來,這時我方就可以抓取機會直接攻擊對手的攻擊武器。這樣的好處在於既可以防守住對手的攻擊,又可以借機給對手的攻擊武器造成破壞。在對手手持武器時磕擊手腕部亦可起到相當好的作用效果,可能一擊把對手的武器打飛。

●杵擊棍攻擊對手腕部(圖21)。

●杵擊棍攻擊對手肘部(圖22)。

●杵擊棍攻擊對手腋下(圖23)。

●杵擊棍攻擊對手下巴(圖24)。

這四種杵擊棍是以由下向上的攻擊路線完成的攻擊動作。其中攻擊腕部、肘部的動作必須要有足夠好的打擊準確性做基礎。攻擊腋下與下巴的動作則是要在對手暴露開兩處時才能夠得手。如果對手在完全警戒的情況下,我方主動攻擊則此攻擊很難得手。

(五)詠春·截拳道反手短棍的基本攻防方法

詠春·截拳道反手短棍基本攻防技法是在詠春拳術和截拳武道的格鬥技術上演化、歸納、提煉、加工的一些更適用於在手握短棍時進行的格鬥技法。它充分地融合了截拳道與詠春拳的技擊風格與技擊特色。因為有許多動作的原理、結構是直接來源於這兩種拳術,所以為使技法風格儘量與“原拳術”相協調,其中名稱大多還以原稱謂貫之。

基本攻防方法中所講的都是最基本的單招技法。練習時它是一個一個分解的,用時卻是可以隨意組合的。這就如同英語中的二十六個字母一樣,無論哪個英文單詞都是由這些字母組成。

1、攤手棍(圖25):此技術是詠春拳中的一個代表性技術。手握短棍做此技術可使原技術更有力更具破壞力。此技術如是有詠春基礎的人練習只要在原基礎上稍加體會一下握棍後的感覺即可,如是沒有基礎的練習者則需要仔細學習,好好研究一下了。

先以棍端指向中線,以手肘慢慢將前臂迫出,並集中意志將所用的力向假想敵迫過去。只有一度向前的力,並無上、下、左、右的力。因詠春拳很看重“朝面追形”的理論原則,力點向前才能威脅到敵人,上、下、左、右的力是對敵人全無威脅的,故而上、下、左、右是詠春拳所不采的,也是詠春·截拳道反手短棍技法理論所不采的。當肘部離身體一拳到兩拳距離時,由肩、手肘、中線構成了一個三角形,並要在這個距離內打擊對手心窩。這個動作在練習時是慢慢地做的,大家可能會覺得這樣慢吞吞的動作很難攻擊住敵人。但詠春拳還有一個很重要的理論是“甩手直沖”,意思是假如與敵人橋手相接後,敵人的手突然離開你的手,不管他是什麼意思,我們只有向前直沖一途,這是最明快直接的攻擊敵人的途徑。敵人如果採取溜打的手法則是走了一條弧線,在幾何學上兩點之間直線最近,如能做到“甩手直沖”那是走捷徑了。距離的遠近就代表了攻擊的早與遲。但是“甩手直沖”是受著正常反應的影響,也受著習慣性定律的限制,這兩者是很難擺脫的,所以才在練習時這樣慢慢地進行,以維持手肘與中線最穩定的三角形狀態。

例如攤手棍,敵人按著你的手,力是向下沉的,若敵人的手突然向你溜打,所按的力突然消失,你的手因慣性的關係,自然往上彈,很容易著了道,若不然的話你的手會向下招格,這個是正常的反應。因為每個人第一時間所做的動作就是保護自己,但這個動作對你的敵人是全無威脅的,隨便消極的態度,為我們所不取。可是違反慣性是一件絕對難做到的事,所以攤手棍的動作要保持三角形結構,因為三角形結構是較為穩定的,若壓力突然消失往上反彈的幅度也較小,可以儘量做到最接近“甩手直沖”的要求,當然技法的成功主要還是要靠刻苦、勤奮的練習,才能夠達到“甩手直沖”的願望。

2、護手棍(圖26):護手棍顧名思意是用來保護自己的技法。

護手棍是最直接的對自己中線做防守的動作。而且在使用雙手棍時,護手棍起著相當大的作用。其實依據詠春·截拳道的搏擊思想,攻擊與防守都是具有雙重性的,兩手相互呼應,無論攻擊與防守皆有兩重步驟,並不會有一擊失落或一招失守便陷永無翻身的地步。雖雲護手亦是第二個攻擊部分,假如使用膀手棍,則必須以護手棍相輔,若膀手失陷,則護手起第二重防守作用。

3、拍手棍(圖27):拍手絕少單獨運用。詠春·截拳道是極反對單純消解的手法的,假如是做消解、主動落入敵人的手裡,這是消極的方法。所以拍手往往是配合攻擊同時使用的。在詠春·截拳道搏擊思想裡,與人搏鬥時,你若能把握住攻擊,敵方的攻擊時間相對減少,所以詠春·截拳道搏擊思想與詠春拳術一致認為“打手即消手”。

拍手棍在打擊類型上以頂端磕擊為主,並盡可能的在應用時以攤手棍或其它相協調的棍法配合使用。

4、拂手棍(圖28):兩手放於肩下略低的位置,放輕向外拂出,先動肘部再動短棍頂端左右削去。這招是配合其它技術以磕擊為打擊方式攻取敵人咽喉部位的,所以力不在重,只求疾准。因為咽喉所能承受的力量並不大。這一招也可以演化成為用短棍棍身橫向磕擊敵人整個頸部。

5、斬手棍(圖29):斬手棍這個動作是取自詠春拳的技術。據說這個動作是古已有之的動作,在《辭海》裡是指手由上向下消解敵方的來勢。記載中與詠春拳的斬手形式類似。

6、窒手棍(圖30):窒手在廣東語音中是疾的意思,取其速快。當攻擊敵人時敵方以挑手消解,另一拳打出,我方轉為施用窒手,將敵勢轉移,所以窒手帶有封蔽的意思。此動作主要是要將敵人的拳轉移,所以在具體應用時要在做窒手的同時以轉馬配合,來完成整個動作。

7、標手棍(圖31):標手棍是詠春·截拳道反手短棍技法的一個重要技術,是一 種直取敵人雙眼、咽喉要害的攻擊技法。以短棍的頂端攻擊擊中對手雙眼則敵人眼瞎,擊中敵人咽喉則蔽氣,如擊中對手的嘴則門牙必掉。標手棍也是一種有效直接杵擊方法。

8、抹手棍(圖32):短棍頂端沿中線直線抹下。此動作是沿中線下抹,無論對手是從那個方向攻來,只要是在中線範圍內則全可化解。向敵人的手臂做出磕擊性的攻擊,起到連消帶打的作用。也用來對付敵人起腿或起膝,只要能在對手起膝的一瞬間抓住時機用短棍頂端杵擊中對手的大腿,則可把對手攻擊化于無形。

9、耕手棍(圖33):耕手棍是用來消解敵人從下方攻擊的手或腿,同時配合另一手或另一棍攻擊敵人頭頸位置的手法。練時將手由中線向左或向右橫削下至腿邊為限,不可過份向外,否則就犯了“過籠”的理論。用時可以是一手耕手一手攤手。

10、膀手棍(圖34):膀手棍是以原詠春拳的膀手為原型演化而來的一種技術,是以臂膀為主策動斜往前滾出,臂與肩成一直角,手後一寸是中線,發動肘前臂以半圓形向左或向右斜向滾動,將敵拳向左或向右卸去。這動作的作用很多,譬如說敵人偷襲,我方當然毫無防備,他突然攻我身體,因我手肘是最接近敵手的,所以由最近一點的位置發動防守是最為快速的。

膀手的成功應用可有效地提高和發揮截拳道的“封手攻擊”戰術。即是以膀手與對手橋手後,立即轉入斬手,並在同時封住對手的另一手,從而起到封手攻擊的效果。

以上十種技術就是詠春·截拳道反手短棍技法的主要基礎技術。在詠春·截拳道反手短棍技法中無論是高級技法還是中級技法,所有都是在以上十種基礎上組合產生出來的。這些技術的熟練與否,將直接影響整體的應用,所以一定要勤奮練習以上十種技術。

另外上面所講的十大技術只是最基本的練習與應用動作,而要想把自己的整體水準提高到相當的層次,達到靈活應用、舉一反三、隨心出手的境界,則還需要正確的認識、理解詠春·截拳道的理論心法與搏擊思想。

(六)詠春·截拳道理論與搏擊思想之陳述

1、中線理論:中線是指人體頭頂至下陰尾閭之連線。在打擊方面,中線與中線兩側盡是人體要害所在,從頭起依次在中線及中線兩側附近的要害有鼻、雙眼、咽喉、心窩(太陽神經叢)、心臟、胃、小腹、下陰等,如果打擊此幾處要害對於制敵則有較好效益。再者從幾何學角度來講,若己之中線與敵之中線連接便成了一個平面,若再配合以“朝面追形”則我們在進攻與防守方面是絕對有利的。在進攻方面我們沿著中線配合“朝面追形”向敵方攻擊,這是敵我之間的最短之距離,同等拳速拳軌,近者當然更易於快速擊中對手。再者我們若向敵方左或右攻擊,對方轉身就可很容易卸去我方的力量。但我們向敵人中線攻擊的話,對方則很難卸去我方的攻擊力,而且受力較重又是要害。在防守方面,配合以“朝面追形”及沿著中線平面以分水法消解,則也是最短行軌更易於我實施防守技術。

2、朝面追形:這一理論完全來自於詠春拳術。這一理論是詠春拳術中的“骨幹”理論,其重要性不亞於中線理論。所謂朝面即是與敵人面對面,若不能朝面(例如對方面向其它方向)則我之面沿著中線平面追望對方中線之形者是為“追形”。

在詠春·截拳道的搏擊思想中受原始詠春拳術的影響,對敵時盡可能的是正面對敵。

無論敵人環繞著我方走向任何方向,我們都必定以朝面追形向著對方。其好處有以下幾點:防守方面可以相對簡化敵人向我進攻的來向,因為正面之攻擊,敵人向我們進攻之來向只限于九路。九路即是左上、左中、左下、中上、中中、中下、右上、右中、右下。因此我們對於敵人的來勢較易捉摸,防守起來也就較易了;進攻方面若配以中線理論,人們更易於擊中敵人,而且敵人的受力也較重。再者我方若能始終做到追形的話可能在對手的攻擊死角同時用兩手打對手,而對手則只能用一手,則我方在攻擊數量與攻擊頻率要占很多“便宜”;出手快而影少,在追形的基礎上雙手能同時到達敵人,所以出手時不用轉動脖頸,因此出手攻擊的予兆會很小,不易被對手發覺,而且左右手很容易相互兼顧。

3、甩手直沖:前面提到過,“甩手”是指我方與敵人橋手相接後,當對方突然將相接之橋手撤去,大多數人在這種情況下手臂將會跟著對手原來的力走偏。而我們則要求在第一時間發招沖出直攻敵人,此即是“直沖”的意思。原始的詠春拳術對於甩手直沖的感覺是以黍離手的練習來鍛煉的。但是用短棍時是不能正確的練習黍離手的,所以甩手直沖的鍛煉必須在徒手狀態下以黍離手訓練來完成,除此之外別無它法。

4、守攻同期:即是原始截拳道中所指的連消帶打,就是當我們消解對方的攻擊時,盡可能的同時發招攻向對手,這樣會由被動變為主動而達到後發制人的目的。在詠春·截拳道中大量的組合動作都是在“守攻同期”的思想指導下完成的。

5、不消過籠:所謂不消過籠是指在消解對手的攻擊時我方的消解動作不超過防守所需範圍為原則。在此前提下如果對方的攻擊不可能擊中我們的話,則不要用任何消解方法。

這樣可以減小氣力的消耗,反擊敵人當然會變得更快。雖然不消過籠看起來容易,但是真正的在搏擊中能做到的人卻不多。大多數人多多少少的會犯一些“過籠”的“毛病”。

6、不追手:“追手”是說離開防守所需的範圍來追著敵人去接觸敵人的橋手。這是指當敵人雙手不在我方攻擊範圍或不在敵方防守範圍內時,我方下意識地去追對方的手以求達到橋手相接的狀態。正確的做法因該是趁此機會向敵方要害攻擊以求擊敵。

7、不沖身:“沖身”即是“失形”。不“沖身”是指在做攻防動作時要保持重心的平衡,儘量減小被對方借力而導致“失形”。

8、連續攻擊:在敵我雙方相搏鬥 時,如果我方先攻擊敵方。對方遇攻擊,不消解就後退,這時我方立即連續攻擊,如此必可獲得制服對方的效果。連續攻擊成功與否的決定因素在於步法,在敵人遭到首次攻擊而失形時,切勿使他恢復身體平衡而予以連續的攻擊。

9、精神的影響:搏鬥的成敗很大程度上受到內在精神的影響。唯有不憂不懼的人才能臨敵不縮,真正搏鬥的時候心理上必須有自認不輸于人的必勝心理。無法自我控制的人在搏鬥的時候將因為情緒的起伏不定而瞬間失去發揮攻擊的機會。

10、正確的搏鬥形式:搏鬥的正確形式是自然而不拘於形式、保持攻擊速度和威力、防守堅牢。

11、勁貫神集:搏鬥時就勁貫神集,一心一意,全神注意敵人,不回顧、不旁視、全力以赴。為了集中全力攻防,必須掃除一切精神上、肢體上的障礙,全心全意,集中精神。

以上是詠春·截拳道反手短棍攻防技法的講解,當然這些只是全部技法的一部分,從這些講解中只能簡單地瞭解詠春·截拳道的部分片段,而不能看到全部。我謹希望通過以上所講能讓那些意欲學習短棍的讀者得到一些啟示,能夠在此基礎上發展一種適合自我的短棍技法體系。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