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時政>正文

供給側改革:看得見的成果可圈可點|迎接十九大特別專欄《愛評論》

《愛評論:十八大以來經濟發展對話錄》

經濟之聲評論員陳愛海

對話

中共中央黨校教授辛鳴

第二篇:《供給側改革:看得見的成果可圈可點》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靈丹妙藥

陳愛海

辛鳴教授您好。 這一期對話, 講的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供給、結構、改革, 這三個詞分開來看, 大家都知道是什麼意思, 但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樣的組合一出來, 很多人一開始不知道是怎麼回事。 經過這幾年,

大家慢慢都理解了它的含義。 習近平總書記說,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應對我國經濟發展面臨矛盾困難的有效良策。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什麼這麼重要呢?

辛鳴

我們可以說,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化解今天中國社會經濟發展難題的靈丹妙藥, 是實現中國經濟發展健康快速平穩關鍵舉措。 為什麼要這樣講呢?我們都知道, 中國經濟這些年的發展過程中間, 取得很大成績的同時, 我們突然發現, 經濟發展動力在趨緩, 效果在下降。 為什麼呢?很多的同志說, 由於我們經濟發展中要通過內需來拉動經濟發展, 中國的內需沒有得到很好的開發。 但是後來我們發現, 也不對啊, 中國有內需, 但是這個內需沒有花在國內,

花到國外去。 我們中國老百姓到海外去遊, 最大的特點是什麼呢?就三個字:買買買, 見了什麼東西都要買。 為什麼要買呢?可能讓我們略微有點汗顏的事情, 因為他們買的東西, 在國內想買買不到。 為什麼買不到?難道今天中國經濟社會發展沒有能力生產這些產品嗎?我們還真的說, 也許我們有能力, 但是我們還真沒有生產出來。 為什麼沒有生產出來呢?中國經濟供給側方面出問題了。

這些年來, 我們生產的東西很多, 量很大, 以至於都過剩了, 但是我們生產的東西老百姓不需要;老百姓需要的東西, 我們又沒生產出來。 最簡單地講, 我們過去生產主要集中於初級產品、低端產品, 可是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 隨著人民生活水準的提高,

人們對生活消費品的品質需求也在不斷地提升, 如果你不能適時跟進人民群眾生活水準、消費水準提高的話, 只能是產品出現庫存和過剩。 那麼怎麼辦呢?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說到底就是有保有壓, 就是把人民群眾所需要的那些產品量升上來, 把人民群眾需要的產品給保住, 把不需要的、過剩的, 給壓下來。

最大痛點:有效供給供不應求

陳愛海

總體上並不是說供不應求。

辛鳴

不是供不應求, 甚至在某種程度上來講是供大於求。

陳愛海

是有效供給的供不應求。

辛鳴

對, 你這個話講得好。 有效供給, 什麼叫有效?人民群眾需要的就叫有效。

陳愛海

要抓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中央提出就要抓好“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杆、降成本、補短板”五大任務。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三去一降一補”的內在的邏輯關係是什麼樣的?

辛鳴

“三去一降一補”其實就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具體方式和方法。 今天我們怎麼樣進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首先要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杆, 要為真正有效的供給提供必備和需要的經濟資源和發展空間。 如果說過剩產能佔據了生產能力, 新的產能、新的需求怎麼可能生產出來呢?如果庫存產能把我們的稀缺經濟資源給消耗了, 有效需求的經濟資源從何而來?所以, “三去”必須得做。

同時更重要的一點, 我們要降成本, 因為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 人民群眾對供給產品品質的要求越來越高, 但是如果我們成本太高了, 也容易抑制人民群眾的需求。而且事實上,這些年來,我們在經濟發展過程中間,確實由於一些制度體制的因素和管理方面的因素,包括在技術方面的不足,導致經濟運行成本、經濟生產的成本還是偏大的,這一塊完全可以通過體制機制的創新給壓下來。至於補短板,其實就是要補人民群眾最需要、最緊缺的短板。把這些工作做好以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會變成具體的經濟運行常態,而不僅僅是停留於概念和話語中。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正在蓄積力量

陳愛海

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出到現在,可以說大家應該有切身體會,我們上上下下都在發力,都在努力爬坡過坎。但這項工作是系統工程,難度肯定是不小的。總體看來,我們在這方面的改革,到目前為止交出的成績單還讓人滿意嗎?

辛鳴

應該說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當前最大的難題。正因為它很難,所以只要能取得些許的進步,對於改革本身來講就是最大的突破和進展。在這方面,可以說目前我們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方面,已經交出了一份可以讓我們的國家、可以讓我們的社會、可以讓我們的人民群眾滿意的答卷。但並不是說我們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方面已經出現了翻天覆地的、根本性的變化,不是的,而是說我們已經看到一種好的態勢,好的可能性和好的空間,看到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慢慢具備條件,正在積蓄力量。

這說明什麼呢?其實經過這兩年來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之後,新產品、新經濟模式已經在人民群眾中間,已經真正生根發芽了。而且確實,現在我們很多的“僵屍企業”,已經給關停並轉了。與此同時,新型的企業,就像共用單車在城市裡面就像雨後春筍。這些都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最有說服力活生生的例子,其實已經有了可圈可點的、看得見的成果。

往期連結

《天下財經》、《央廣財經評論》

同步播出

審稿:蔡萬麟

新媒體排版:張慧娟

新媒體編審:劉志軍

也容易抑制人民群眾的需求。而且事實上,這些年來,我們在經濟發展過程中間,確實由於一些制度體制的因素和管理方面的因素,包括在技術方面的不足,導致經濟運行成本、經濟生產的成本還是偏大的,這一塊完全可以通過體制機制的創新給壓下來。至於補短板,其實就是要補人民群眾最需要、最緊缺的短板。把這些工作做好以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會變成具體的經濟運行常態,而不僅僅是停留於概念和話語中。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正在蓄積力量

陳愛海

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出到現在,可以說大家應該有切身體會,我們上上下下都在發力,都在努力爬坡過坎。但這項工作是系統工程,難度肯定是不小的。總體看來,我們在這方面的改革,到目前為止交出的成績單還讓人滿意嗎?

辛鳴

應該說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當前最大的難題。正因為它很難,所以只要能取得些許的進步,對於改革本身來講就是最大的突破和進展。在這方面,可以說目前我們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方面,已經交出了一份可以讓我們的國家、可以讓我們的社會、可以讓我們的人民群眾滿意的答卷。但並不是說我們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方面已經出現了翻天覆地的、根本性的變化,不是的,而是說我們已經看到一種好的態勢,好的可能性和好的空間,看到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慢慢具備條件,正在積蓄力量。

這說明什麼呢?其實經過這兩年來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之後,新產品、新經濟模式已經在人民群眾中間,已經真正生根發芽了。而且確實,現在我們很多的“僵屍企業”,已經給關停並轉了。與此同時,新型的企業,就像共用單車在城市裡面就像雨後春筍。這些都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最有說服力活生生的例子,其實已經有了可圈可點的、看得見的成果。

往期連結

《天下財經》、《央廣財經評論》

同步播出

審稿:蔡萬麟

新媒體排版:張慧娟

新媒體編審:劉志軍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