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社會>正文

這只被端上餐桌的中華白海豚,讓“吃貨”這個詞浸滿了鮮血

*友情提示:這是一篇血呼刺啦的推送, 部分圖片可能會引起不適。

這兩天, 一則非常殘忍的新聞刷了小編的屏——

廣東珠海網友爆料, 有人在金灣區南水鎮當場宰殺海豚售賣, 場面十分血腥。

圖片傳播開後, 懂行的網友立刻發現了更可怕的事實——被殺的不是普通的海豚, 很有可能是貴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的瀕危物種:中華白海豚。 圖中被宰殺的, 還很有可能是一隻幼崽。

這可了不得了!中華白海豚可是“水上大熊貓”一般的存在,

是中國唯一的鯨豚類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目前全世界的中華白海豚總數可能都不足20000頭, 珠江口種群已經是世界上已知最大的一個中華白海豚種群了, 但數量也只有2500頭。

2012年的一項評估認為, 鑒於目前珠江口中華白海豚的受脅和衰退情況, 珠江種群的狀態已經達到了“瀕危”。

平時難得一見的水中小公舉, 一見面竟然是在這樣殘忍的新聞中——菜市場賤賣, 十塊錢一斤。 說好的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就這麼淪為了這麼便宜的盤中餐……想像一下有人敢這樣對待國寶大熊貓會怎麼樣?

目前珠海市海洋農業和水務局已經介入了調查, 他們最新發佈的通報提供了這樣幾點資訊——

但是風頭過後, 捕殺、買賣穿山甲的罪行依然還在發生——

談到這些被吃掉的保護動物, 就不能不提到一個未解之謎——國人對野味的執著愛好。

中國人自古相信吃啥補啥, 吃野味更有很多奇奇怪怪的解釋:吃蛇強身健體, 吃鹿鞭增加雄風, 吃老鼠……防止禿頂……

終於找到市場監督管理局:好, 知道了, 今後加強管理

……

更尷尬的是, 有時候連巡邏的執法人員自己都認不全哪些是禁止買賣的珍稀動物。

《焦點訪談》曾經曝光過,廣州越和花鳥蟲魚藝市場公開販賣綠鬣蜥、輻射龜等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這個市場不是沒有人監管,但負責人也承認,管理起來很困難:

“從去年下半年開始,市場每天都會組織人員進行日常巡查。但我們也不專業,有時候能看到一些東西也不認識,還需要林業部門的專業鑒定。有時候即便檢查了,有買家來,商販也會偷偷販賣。”

但記者發現,市場裡擺攤商販的身後就張貼著嚴禁售賣野生動物的宣傳畫。哪些動物不能賣,宣傳畫上一清二楚。對此負責人的解釋是,有些賣家起的名字非常混亂,執法人員也只能看出相對熟悉的物種。

這麼看來,抓到違法商家還得靠努力提高自身姿勢水準和撞大運。

比這更哭笑不得是,有些普通老百姓是真不認識被自己端上餐桌的保護動物,為了貪圖那口腹之欲,倒把自己弄進局子了。

廣西曾經有兩兄弟路遇大蟒蛇,扛回家燉了大補湯,還喜滋滋地發到網上炫耀。結果他們不知道蟒蛇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馬上就被員警找上門了。

確實,蟒蛇這種看起來很常見的動物,一般人可能很難意識到它是那麼受保護的物種。可是無論如何“無知者無罪”也不能適用在這裡了。

那些抓麻雀、抓青蛙而被抓的人,也是萬萬沒想到自己會栽在這些再常見不過的小動物身上——

科普下,“三有動物”指的是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

廣東湛江徐聞縣前山鎮的村民抓到了一隻大海龜,宰吧宰吧就以70塊一斤的價格賣給大家回去吃了,根本不知道這是國家二級海洋保護動物、10到20年之內就有滅絕危險的棱皮龜。

還有的人,想著自力更生打點野味改善生活,完全不知道自己撞了多大運——

“聽說鐵廠邊的那個山上有野味,我們兩兄弟也去整點來補一下身體?”一次酒桌上,彭州男子劉某的提議,當即得到趙某附和。隨後,兩人在就近市場採購捕獵夾子、鋼繩、尼龍繩等工具後,前往彭州市小魚洞鎮附近的山上,安置捕獵鋼繩套、捕獸夾等。

彭州這兩男子打回來的所謂“野羊”,其實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林麝、扭角羚,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傲羚、班羚。

就在前兩天,重慶長壽一男子趁著開春了,去耕地了用鐵夾子夾點野味解解饞,結果帶回來一隻國家保護動物鼬獾。

嘴饞想吃肉,沒毛病,可是吃之前也得認清那是天鵝肉還是癩蛤蟆肉啊(好像都不能吃)。

這些人如果知道自己吃到的是受保護的動物、知道吃它們是犯法的,很有可能就不會這麼做了。可是無奈就無奈在,他們只知道這東西能吃,卻不知道它又不能吃。

在整個吃、打、賣國家保護動物的黑色鏈條中,除了官方的監管還存在巨大的漏洞,匱乏的普法教育和對保護動物的宣傳,也是應當得到更多重視的環節。

法律監管讓市面上無保護動物可吃,和坐在餐桌邊的人知道什麼該吃什麼不該吃,都是能讓這些瀕危動物順利繁衍下去的保障,二者缺一不可。

否則,供需關係永遠在那裡,就永遠能找到庇護自己的灰色地帶。

最吊詭的是這供需關係現在發展出的畸形一面:有些商家知道顧客追捧野味,可是又不願付出那麼高的成本,竟然拿普通家禽冒充國家保護珍禽——

以次充好的“奸商”、違反商業道德的行為反倒成了目前這條黑色產業鏈中最讓保護動物不受傷害的“良心”一環……這未免也太魔幻了。

點擊關鍵字 查看往期精彩文章

《焦點訪談》曾經曝光過,廣州越和花鳥蟲魚藝市場公開販賣綠鬣蜥、輻射龜等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這個市場不是沒有人監管,但負責人也承認,管理起來很困難:

“從去年下半年開始,市場每天都會組織人員進行日常巡查。但我們也不專業,有時候能看到一些東西也不認識,還需要林業部門的專業鑒定。有時候即便檢查了,有買家來,商販也會偷偷販賣。”

但記者發現,市場裡擺攤商販的身後就張貼著嚴禁售賣野生動物的宣傳畫。哪些動物不能賣,宣傳畫上一清二楚。對此負責人的解釋是,有些賣家起的名字非常混亂,執法人員也只能看出相對熟悉的物種。

這麼看來,抓到違法商家還得靠努力提高自身姿勢水準和撞大運。

比這更哭笑不得是,有些普通老百姓是真不認識被自己端上餐桌的保護動物,為了貪圖那口腹之欲,倒把自己弄進局子了。

廣西曾經有兩兄弟路遇大蟒蛇,扛回家燉了大補湯,還喜滋滋地發到網上炫耀。結果他們不知道蟒蛇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馬上就被員警找上門了。

確實,蟒蛇這種看起來很常見的動物,一般人可能很難意識到它是那麼受保護的物種。可是無論如何“無知者無罪”也不能適用在這裡了。

那些抓麻雀、抓青蛙而被抓的人,也是萬萬沒想到自己會栽在這些再常見不過的小動物身上——

科普下,“三有動物”指的是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

廣東湛江徐聞縣前山鎮的村民抓到了一隻大海龜,宰吧宰吧就以70塊一斤的價格賣給大家回去吃了,根本不知道這是國家二級海洋保護動物、10到20年之內就有滅絕危險的棱皮龜。

還有的人,想著自力更生打點野味改善生活,完全不知道自己撞了多大運——

“聽說鐵廠邊的那個山上有野味,我們兩兄弟也去整點來補一下身體?”一次酒桌上,彭州男子劉某的提議,當即得到趙某附和。隨後,兩人在就近市場採購捕獵夾子、鋼繩、尼龍繩等工具後,前往彭州市小魚洞鎮附近的山上,安置捕獵鋼繩套、捕獸夾等。

彭州這兩男子打回來的所謂“野羊”,其實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林麝、扭角羚,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傲羚、班羚。

就在前兩天,重慶長壽一男子趁著開春了,去耕地了用鐵夾子夾點野味解解饞,結果帶回來一隻國家保護動物鼬獾。

嘴饞想吃肉,沒毛病,可是吃之前也得認清那是天鵝肉還是癩蛤蟆肉啊(好像都不能吃)。

這些人如果知道自己吃到的是受保護的動物、知道吃它們是犯法的,很有可能就不會這麼做了。可是無奈就無奈在,他們只知道這東西能吃,卻不知道它又不能吃。

在整個吃、打、賣國家保護動物的黑色鏈條中,除了官方的監管還存在巨大的漏洞,匱乏的普法教育和對保護動物的宣傳,也是應當得到更多重視的環節。

法律監管讓市面上無保護動物可吃,和坐在餐桌邊的人知道什麼該吃什麼不該吃,都是能讓這些瀕危動物順利繁衍下去的保障,二者缺一不可。

否則,供需關係永遠在那裡,就永遠能找到庇護自己的灰色地帶。

最吊詭的是這供需關係現在發展出的畸形一面:有些商家知道顧客追捧野味,可是又不願付出那麼高的成本,竟然拿普通家禽冒充國家保護珍禽——

以次充好的“奸商”、違反商業道德的行為反倒成了目前這條黑色產業鏈中最讓保護動物不受傷害的“良心”一環……這未免也太魔幻了。

點擊關鍵字 查看往期精彩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