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中醫人物志|第21期:懷大慈惻隱之心,誓普救含靈之苦

丹溪, 為傳說中仙人居住的地方, 早在三國時曹丕便說過:“適不死之國, 國即丹溪, 其人浮游列缺, 翱翔倒景。 ”唐代花間詩人溫庭筠亦作詩:“丹溪藥盡變仙骨, 清洛月寒吹玉笙。 ”元代的丹溪河岸, 有位孤高如鶴又心懷蒼生的醫者, 他就是朱震亨。

朱丹溪家境貧寒,

早年喪父, 自幼與母親相依為命, 小時候經常上山采藥以補貼家用, 所以從小就對醫藥有濃厚的興趣。 30歲時, 撫養他長大的母親病痛纏身, 當時朱丹溪請來了很多大夫, 但因為每位大夫的觀點各不相同, 治療也都沒有效果, 從此他下決心學醫來救治母親。 36歲那年, 他聽說朱熹的四傳弟子、大學問家許謙在東陽八華山講學, 就跋山涉水叩首求教, 攻讀理學。 當時許謙身患癱症, 已臥床十餘年了。 母病未愈, 老師又癱瘓在床, 促使朱丹溪一邊研修理學, 一邊鑽研醫學, 那時他已經40歲了。

當時在江南一帶, 醫師治病習慣照搬宋政府頒佈的《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依病開方, 而忽視了基礎理論和辨證論治。 朱丹溪在研習局方後認為,

古方治新病, 這不符合醫學的本質, 於是在給許謙治病時不斷探索, 居然治好了老師的疾病, 許謙不久便能下床, 日漸行走自如。 許謙十分讚賞他的勤學精神, 對他說:你不要守在我身邊了, 應該去尋求高師, 專攻醫學, 造福大家, 他日你一定會有大成就。 在許謙的指點與鼓勵下, 朱丹溪決心致力醫學。 他下了東陽八華山, 渡過錢塘江, 穿過宛崚, 經過姑蘇(今蘇州)到建業(今南京), 一路上遍尋良師, 遺憾的是始終未能找尋到一個自己認可的老師。

返鄉途中, 他偶然在武林(今杭州)獲悉, 醫學大家羅知悌就隱居在附近山林之中。 他對老先生孤僻的性格一無所知, 就貿然登門拜訪, 結果自然是飽飽地享受了一頓“閉門羹”。 但朱丹溪求師心誠, 第二天一大早就到羅氏家門口畢恭畢敬地等候接見, 天黑才返回。 起初羅家人也勸朱丹溪不要白費功夫, 想找羅知悌拜師的人何其多, 他又怎麼會教一個素不相識的同行。 可朱丹溪一心一意要拜見羅先生。

對這一現象習以為常的羅家人起先以為朱丹溪和其他前來拜師的人一樣, 受幾天冷遇便會離開,所以並不理會。而朱丹溪卻“日拱立於其門,大風雨不易”,不論颳風下雨,天天站在羅知悌家門口等待與先生見面。“叱駡者五七次,趑趄三月”,就是說他一次次被罵,前後三個月。

那時候的朱丹溪己經42歲了,他的誠心終於感動了羅知悌。他本來就聽說朱丹溪醫術不凡、德才修養俱佳,也感到再不收徒自己的醫術將無傳人,朱丹溪的品學正符合自己招徒的要求,到門外把朱丹溪迎進了屋子,並誠懇地說:很早就聽說義烏有個朱丹溪醫術高超,我願意和你一起將醫學發揚光大。在羅知悌人生的最後三年,他將畢生所學傾囊相授。

集劉完素、張子和、李東垣三大家學術于一身的羅知悌晚年收徒,總感到自己在世上的日子不多了,所以不能按常規,按部就班地教朱丹溪,於是他對朱丹溪的培養在汲取當時金元醫家成功之處的基礎上,開闢了理論學習以經典著作和各家學說並重,著重在臨床實踐中提高醫學水準的新途徑。

據《丹溪翁傳》記載,由於朱丹溪醫學基礎好,羅知悌“即授以劉、李、張諸書,為之敷暢三家之旨,而一斷於經”、“每日有求醫者來,必令其(丹溪)診視脈狀回稟,羅但臥聽口授。”可見,羅知悌既放手鍛煉朱丹溪的臨床技能,又不厭其煩為他詳細解說。而丹溪白天隨師臨症,每夜苦讀經典和各家,醫術日日精進。

朱丹溪後來傳道授業,也基本上秉承羅知悌的帶徒模式,選擇心誠志篤與德才兼備的人,在臨床中傳授醫術。他見戴元禮(浦江人)才思敏捷又好學,收其為徒後教授醫術十分盡心,之後又收趙良卒、趙良仁兄弟及王履、徐用誠等二十多人為徒。戴元禮師從朱丹溪二十多年,不僅很好地掌握了丹溪的學術,而且有所發揮。之後,戴元禮收汪機、虞摶、王綸及兒子玉汝等為徒,使我國金元時期四大醫學流派之一的丹溪學派的養陰學說不斷發揚光大,並早在十四世紀就流傳到日本。日本醫家還相繼到我國專門研究學習朱丹溪的學說與醫術,並成立了“丹溪學社”。

朱丹溪不僅臨床水準高超,而且善於總結,撰有《局方發揮》《格致餘論》《傷寒論辨》《金匱鉤玄》《丹溪心法》等十多部至今對中醫臨床仍有重大指導作用的著作。在我國醫學史上,丹溪養陰學派名家之多與影響之大,只有張仲景及後世的傷寒學派可與之相比。

從朱丹溪回到家鄉行醫的那一天開始,一直到七十八歲生命結束,他一直都是在這樣的行醫生涯中度過的,沒有一天停止。文獻記載,病人前來求醫,朱丹溪“無不即往,雖雨雪載途,亦不為止”。

《 格致餘論 》 中就記載了這樣一組有趣的病案:“東陽張進士有次子二歲,滿頭有瘡,一舊瘡忽自平,遂患痰喘。”就是說有個兩歲的患兒,滿頭長的都是瘡瘍,一天瘡忽然都好了,隨即出現了咳痰喘促的症狀,此時患兒精神倦怠。平常醫者看到瘡發的症狀,或許都會想到邪從表出,病情應當轉輕。朱丹溪仔細診查了患兒,卻說這是胎毒,不能用解表與通利的藥。大家都很吃驚。緊接著,朱丹溪又問患兒的母親懷孕時喜歡吃些什麼,答說最愛吃辛辣熱物。這時朱丹溪便開出一個方子:用人參、連翹、生甘草、川芎、黃連、陳皮、木通、芍藥濃煎沸湯,再加入竹瀝調服。幾天後,小孩子的病果然好了,家人問為什麼這樣治,朱丹溪說,我看小兒精神倦怠頹頓,這不是表證應該出現的神色,是因為病邪受得深而沒有外感,因此用清心養血扶正的方法使胎毒自除。“須知一病當前,縱然變態千般,必有所以致病之情。既得其情,病斯起矣。”正是朱丹溪對於辨證論治的體會。

縱觀朱丹溪的理論成就,提出了“陽有餘陰不足論”與“相火論”,大力宣導滋陰降火法。他對於治療情志內傷、痰淤鬱證都有獨到的見解,對中國古代精神病學的發展更是有著多方面的貢獻。他認為精神疾病的發生是由於血氣兩虧,神衰,痰客中焦所致。後世醫家論述精神疾病也多從痰立論,逐漸形成了中醫對精神病病因病機的傳統看法。

在臨床實踐中,朱丹溪更是應用心理療法來治病救人。他曾治一人因憂患病,咳吐血,面色黧黑,藥之十日不效,謂其兄曰:此病得之失志而傷腎,必用喜藥乃可愈:就是說得這個病使人失去了生活的樂趣,無限悲憂,必須要用讓她快樂的事情來治療她。隨即給病人創造了豐衣足食的環境,病人一直很高興,過了一段時間,面色黧黑有了明顯改善,隨後病也痊癒了。此案中,朱丹溪採用情志相勝的辦法,以喜勝憂。又治一女子因思病不食,面北且臥半載,因事大怒而病反愈。《丹溪翁傳》曰:“前者為喜勝悲,後者為怒治思,則諸郁可解也。”

西元1358年夏天,朱丹溪出診遠行,回來後感到身體疲倦,睡了三天后,他讓人把他扶到椅子上,把自己的兒子叫到身邊,告訴他:“醫學亦難矣,汝謹治之。”他的最後遺言是囑咐他的兒子朱汜要慎重地對待他人的性命,不要盜名欺世,誤人性命,說完之後,便端坐而逝了。

朱丹溪的一生,有明確的理想,並且為了理想矢志不渝地奮鬥,勤學而謙遜。他集三家所長,觸類旁通,善於繼承又勇於創新,刻苦鑽研醫術,竭誠救治病患。他用一生對醫道做了最好的詮釋,即懷大慈惻隱之心,誓願普救含靈之苦。

主 編:陸 翔

責任編輯:蘇雪貞

美術編輯:朱麗莉

受幾天冷遇便會離開,所以並不理會。而朱丹溪卻“日拱立於其門,大風雨不易”,不論颳風下雨,天天站在羅知悌家門口等待與先生見面。“叱駡者五七次,趑趄三月”,就是說他一次次被罵,前後三個月。

那時候的朱丹溪己經42歲了,他的誠心終於感動了羅知悌。他本來就聽說朱丹溪醫術不凡、德才修養俱佳,也感到再不收徒自己的醫術將無傳人,朱丹溪的品學正符合自己招徒的要求,到門外把朱丹溪迎進了屋子,並誠懇地說:很早就聽說義烏有個朱丹溪醫術高超,我願意和你一起將醫學發揚光大。在羅知悌人生的最後三年,他將畢生所學傾囊相授。

集劉完素、張子和、李東垣三大家學術于一身的羅知悌晚年收徒,總感到自己在世上的日子不多了,所以不能按常規,按部就班地教朱丹溪,於是他對朱丹溪的培養在汲取當時金元醫家成功之處的基礎上,開闢了理論學習以經典著作和各家學說並重,著重在臨床實踐中提高醫學水準的新途徑。

據《丹溪翁傳》記載,由於朱丹溪醫學基礎好,羅知悌“即授以劉、李、張諸書,為之敷暢三家之旨,而一斷於經”、“每日有求醫者來,必令其(丹溪)診視脈狀回稟,羅但臥聽口授。”可見,羅知悌既放手鍛煉朱丹溪的臨床技能,又不厭其煩為他詳細解說。而丹溪白天隨師臨症,每夜苦讀經典和各家,醫術日日精進。

朱丹溪後來傳道授業,也基本上秉承羅知悌的帶徒模式,選擇心誠志篤與德才兼備的人,在臨床中傳授醫術。他見戴元禮(浦江人)才思敏捷又好學,收其為徒後教授醫術十分盡心,之後又收趙良卒、趙良仁兄弟及王履、徐用誠等二十多人為徒。戴元禮師從朱丹溪二十多年,不僅很好地掌握了丹溪的學術,而且有所發揮。之後,戴元禮收汪機、虞摶、王綸及兒子玉汝等為徒,使我國金元時期四大醫學流派之一的丹溪學派的養陰學說不斷發揚光大,並早在十四世紀就流傳到日本。日本醫家還相繼到我國專門研究學習朱丹溪的學說與醫術,並成立了“丹溪學社”。

朱丹溪不僅臨床水準高超,而且善於總結,撰有《局方發揮》《格致餘論》《傷寒論辨》《金匱鉤玄》《丹溪心法》等十多部至今對中醫臨床仍有重大指導作用的著作。在我國醫學史上,丹溪養陰學派名家之多與影響之大,只有張仲景及後世的傷寒學派可與之相比。

從朱丹溪回到家鄉行醫的那一天開始,一直到七十八歲生命結束,他一直都是在這樣的行醫生涯中度過的,沒有一天停止。文獻記載,病人前來求醫,朱丹溪“無不即往,雖雨雪載途,亦不為止”。

《 格致餘論 》 中就記載了這樣一組有趣的病案:“東陽張進士有次子二歲,滿頭有瘡,一舊瘡忽自平,遂患痰喘。”就是說有個兩歲的患兒,滿頭長的都是瘡瘍,一天瘡忽然都好了,隨即出現了咳痰喘促的症狀,此時患兒精神倦怠。平常醫者看到瘡發的症狀,或許都會想到邪從表出,病情應當轉輕。朱丹溪仔細診查了患兒,卻說這是胎毒,不能用解表與通利的藥。大家都很吃驚。緊接著,朱丹溪又問患兒的母親懷孕時喜歡吃些什麼,答說最愛吃辛辣熱物。這時朱丹溪便開出一個方子:用人參、連翹、生甘草、川芎、黃連、陳皮、木通、芍藥濃煎沸湯,再加入竹瀝調服。幾天後,小孩子的病果然好了,家人問為什麼這樣治,朱丹溪說,我看小兒精神倦怠頹頓,這不是表證應該出現的神色,是因為病邪受得深而沒有外感,因此用清心養血扶正的方法使胎毒自除。“須知一病當前,縱然變態千般,必有所以致病之情。既得其情,病斯起矣。”正是朱丹溪對於辨證論治的體會。

縱觀朱丹溪的理論成就,提出了“陽有餘陰不足論”與“相火論”,大力宣導滋陰降火法。他對於治療情志內傷、痰淤鬱證都有獨到的見解,對中國古代精神病學的發展更是有著多方面的貢獻。他認為精神疾病的發生是由於血氣兩虧,神衰,痰客中焦所致。後世醫家論述精神疾病也多從痰立論,逐漸形成了中醫對精神病病因病機的傳統看法。

在臨床實踐中,朱丹溪更是應用心理療法來治病救人。他曾治一人因憂患病,咳吐血,面色黧黑,藥之十日不效,謂其兄曰:此病得之失志而傷腎,必用喜藥乃可愈:就是說得這個病使人失去了生活的樂趣,無限悲憂,必須要用讓她快樂的事情來治療她。隨即給病人創造了豐衣足食的環境,病人一直很高興,過了一段時間,面色黧黑有了明顯改善,隨後病也痊癒了。此案中,朱丹溪採用情志相勝的辦法,以喜勝憂。又治一女子因思病不食,面北且臥半載,因事大怒而病反愈。《丹溪翁傳》曰:“前者為喜勝悲,後者為怒治思,則諸郁可解也。”

西元1358年夏天,朱丹溪出診遠行,回來後感到身體疲倦,睡了三天后,他讓人把他扶到椅子上,把自己的兒子叫到身邊,告訴他:“醫學亦難矣,汝謹治之。”他的最後遺言是囑咐他的兒子朱汜要慎重地對待他人的性命,不要盜名欺世,誤人性命,說完之後,便端坐而逝了。

朱丹溪的一生,有明確的理想,並且為了理想矢志不渝地奮鬥,勤學而謙遜。他集三家所長,觸類旁通,善於繼承又勇於創新,刻苦鑽研醫術,竭誠救治病患。他用一生對醫道做了最好的詮釋,即懷大慈惻隱之心,誓願普救含靈之苦。

主 編:陸 翔

責任編輯:蘇雪貞

美術編輯:朱麗莉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