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天冷了,有一個漢字會讓人感到特溫暖,但此字流行才六七百年

讓人感到溫暖的一個漢字——“棉”

本文作者 倪方六

降溫了, 天冷了, 大家第一時間會想起什麼?要穿棉衣了。 “棉”字, 大概是最讓人感覺溫暖的一個漢字——棉已深入了現代人生活的方方面面, 如果沒有棉, 人類的生活是很難想像的。

(行書“棉”)

但是棉花並不是中國的原產——在600年前, 中國普通人才普遍穿上棉質品;在1000前, 棉花才開始在中國南北各地推廣種植。 也就是說, 宋元以後進入中國中東部的, 中國人開始流行穿棉布了。

真是這樣麼?從漢字文化學的角度, 現在普遍使用的“棉”字, 在明清以前並不流行, 可以應證之前確實不流行棉花及棉製品。 那麼就沒有可保暖可紡織的棉麼。 有, 但是蠶絲棉, 寫作——“綿”。

(戰國信陽楚簡“綿”字 )

“綿”絲質團(片)狀物, 是早期中國人棉衣填空保暖之用, 西漢時史游編兒童啟蒙讀物《急就篇》中, 就提到了這種生活必須物質——有“絳緹絓紬絲絮綿”一說, 其的“綿”就是絲棉。 唐朝學者顏師古就此作注稱:“漬繭擘之, 精者為綿, 粗者為絮。 今則謂新者為綿, 故者為絮。 ”

(北京故宮館藏《十二美人圖》“燭下縫衣” )

從考古發現來看, 綿確是古人生活中不可或缺之物, 使用很早, 現在中國考古發現的早期紡織器, 幾乎都是絲綢質地的。

古人對綿“接連不斷”的屬性也特別瞭解, 先秦認就認為綿是一種好東西, “綿”字是一個好字, 由此衍生出不少新意寓意。 《詩經·大雅》中有一首詩《綿》, 就是以“綿”來開頭, 起興說事:“緜緜瓜瓞, 民之初生, 自土沮漆……”意思是瓜蔓綿延不絕, 寓意周王朝人丁興旺,

生生不息。

(古紡織染色程式)

而“棉”字出現很晚, 在宋朝時或是為區別於絲綿, 造出了一個“檰”, 意思很明顯, 是木棉樹上出的綿, 再後直接簡化為“棉”。

應該是當時民間率先使用的俗體字——“檰”與“棉”二字, 宋真宗敕編的《大廣益會玉篇》均已收入,

說明北時後期時, 這兩個新造字得到官方的認可。

(《大廣益會玉篇》首次收釋“棉”)

在對於“棉”字的來歷, 宋代袁文《甕牖閑評》(卷四)一書中有交代:“白疊(疊), 布也。 只合作此‘疊’字, 今字書又出一‘X(造字:木+疊)’字, 為白疊也; 木綿, 亦布也, 只合作此‘綿’字, 今字書又出一‘棉’字, 為木棉也。二者皆非也,推其類而求之。字如此者甚多,《左氏傳正義》雲:‘字者孳乳而生。’既有此‘疊’字,遂生此‘X(造字:木+疊)’字; 既有此‘綿’字,遂生此‘棉’字,其孳乳豈謂此耶?”

(《大廣益會玉篇》首次收釋“檰”)

實際上,《甕牖閑評》所說僅是袁文袁文的一家之言。筆者查了一下,在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帛書中,便發了中國最古的“棉”字,應該是後世沒有使用起來。

為什麼沒有使用起來,只到宋朝才出現在官編字典上?一是這個字可是時人生造出來的會意字並不是真正的棉字,另外一種,也是最大的可能,是當時大眾的生活中沒有棉花,這個“木”旁棉也自然也很難流行起來。

(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帛書上“棉”字)

但到宋朝就不同了,新的經濟作物棉花開始引進和種植,在古人生活中至少使用兩千年的絲棉出現了大量的替代品棉花,這個“綿”也要變變了,遂有了“檰”與“棉”。

可以說,“檰”、“棉”的出現和異變,透露出的是棉花、棉布已進入了宋朝人的生活,而之前不用“棉”字,則說明古人生活還沒有棉花。像雲南、四川等地有木棉,但僅是局部地區,並沒有多大的影響,以木綿定義這種棉花就可以了。

(清代《禦題棉花圖》中“軋核”圖)

雖然宋朝出現了“棉”這,元朝又大力推廣種植棉花,但“棉”這個在明朝在開始流行,一直到今天。而在之前,古人稱棉花為“吉貝”、“白疊子”等。

最後再說一下,絲綢古今都是貴重高檔之物,普遍人是不可能穿絲著綢的,那沒有棉花織的布制衣,古代普通人都穿什麼?

(新疆棉農摘棉花)

先秦時韓非子已告訴了我們答案,《韓非子·五蠧》中稱,古人早期是“冬日麑裘夏葛衣”,即冬天用獸皮禦寒,天氣暖和的季節則穿麻葛一類植物纖維衣服。

看到這裡,或許有網友會羡慕古人穿的不是皮就是棉、麻,其實不能這樣想。古人穿的這類衣物與現代衣物質地相比,還是粗糙的,這類布做衣物都不是高檔貨,所以“布衣”才成了下層百姓的代稱。

(長沙漢馬王堆帛書“布”)

為木棉也。二者皆非也,推其類而求之。字如此者甚多,《左氏傳正義》雲:‘字者孳乳而生。’既有此‘疊’字,遂生此‘X(造字:木+疊)’字; 既有此‘綿’字,遂生此‘棉’字,其孳乳豈謂此耶?”

(《大廣益會玉篇》首次收釋“檰”)

實際上,《甕牖閑評》所說僅是袁文袁文的一家之言。筆者查了一下,在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帛書中,便發了中國最古的“棉”字,應該是後世沒有使用起來。

為什麼沒有使用起來,只到宋朝才出現在官編字典上?一是這個字可是時人生造出來的會意字並不是真正的棉字,另外一種,也是最大的可能,是當時大眾的生活中沒有棉花,這個“木”旁棉也自然也很難流行起來。

(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帛書上“棉”字)

但到宋朝就不同了,新的經濟作物棉花開始引進和種植,在古人生活中至少使用兩千年的絲棉出現了大量的替代品棉花,這個“綿”也要變變了,遂有了“檰”與“棉”。

可以說,“檰”、“棉”的出現和異變,透露出的是棉花、棉布已進入了宋朝人的生活,而之前不用“棉”字,則說明古人生活還沒有棉花。像雲南、四川等地有木棉,但僅是局部地區,並沒有多大的影響,以木綿定義這種棉花就可以了。

(清代《禦題棉花圖》中“軋核”圖)

雖然宋朝出現了“棉”這,元朝又大力推廣種植棉花,但“棉”這個在明朝在開始流行,一直到今天。而在之前,古人稱棉花為“吉貝”、“白疊子”等。

最後再說一下,絲綢古今都是貴重高檔之物,普遍人是不可能穿絲著綢的,那沒有棉花織的布制衣,古代普通人都穿什麼?

(新疆棉農摘棉花)

先秦時韓非子已告訴了我們答案,《韓非子·五蠧》中稱,古人早期是“冬日麑裘夏葛衣”,即冬天用獸皮禦寒,天氣暖和的季節則穿麻葛一類植物纖維衣服。

看到這裡,或許有網友會羡慕古人穿的不是皮就是棉、麻,其實不能這樣想。古人穿的這類衣物與現代衣物質地相比,還是粗糙的,這類布做衣物都不是高檔貨,所以“布衣”才成了下層百姓的代稱。

(長沙漢馬王堆帛書“布”)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