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你所不知道的坑,很多人自願去跳,還埋的人山人海

上個月我姐買了份保險, 保險哥自掏腰包送了我姐一份郵票紀念冊, 我打開一看, 裡面竟然有將近1000多元的真錢, 都是各個國家的,

我心想這哥們真慷慨。 一查匯率才發現一共不值10塊錢, 都是越南幣、柬埔寨幣等這種匯率極低的幣。

除了紙幣外, 還有一些硬幣和郵票, 我琢磨能不能把我們去年被套的100多萬郵票賣給保險公司, 反正他們有客戶管道, 也有送禮需求。

第二天約在了家門口的咖啡館見面, 保險哥很守時, 提前15分鐘到了, 他穿一身黑色運動裝, 運動鞋, 拎個手提包, 乍一看不像個賣保險的, 坐下簡單聊了幾句後, 我正準備問他郵票的事呢, 保險哥便搶先開始了推銷保險。 我只好禮貌的耐心聽他講, 保險我倒是不排斥, 因為保險也是投資的一種, 很早之前就買過幾種保險了, 他主推的是一種“大病險”, 我倒是還沒有買, 不過看到他說這個保險保額是20萬的時候,

我不由自主的和自己投資的產品對比起來。

他推的保險是每年交6000多, 連續交20年, 之後得了大病給賠20萬, 如果沒得, 70歲的時候一次性給20萬。 我簡單算了算, 感覺這不划算啊。

如果把那6000多拿出1000多每年定期做體檢, 剩下的5000投資做理財, 按12%的年化收益算, 複投到70歲, 總收益大概是547萬。

除了收益, 健康當然也是需要重視的, 所以把6000分成5000+1000, 每年拿1000塊來做體檢, 萬一有得了病提前發現, 提前治好健康的活著, 遠遠比等著拿保險公司那點賠額好。

這是在活到70不得病的時候能拿到的收益, 那萬一得病了呢?這點我也考慮到了, 答案是在40歲之前得病的話是盈利, 40之後得病則虧損。 (按27歲算的)

這個是怎麼算的呢?其實很簡單, 就是把每年繳的那保費*12%的利率,

逐年累加起來, 到第13年的時候, 本息已經累計達到19萬多元, 也就是說, 假如40歲後才得大病, 自己投資能拿到更多的“賠額”。

我問了保險哥, 假設我30年後得了一個大病, 可能賠的那20萬已經不足以看病了, 保險公司會不會按照通貨膨脹率給適當提高賠率呢?他說不會。

這就更坑了, 你想這樣一個簡單的道理, 人一般在60歲以後會到了疾病高發階段, 而離這個階段還有30多年, 30多年通貨膨脹有多少, 你看看30年前就知道了, 網上有篇文章說經濟學家算過了, 30年前的1萬元相當於現在的225萬。 同樣的道理, 現在一個大病20萬也許還能治好, 但是30年後呢?還按之前的通貨膨脹率就需要4500萬。 而保險公司才給賠20萬, 這顯然是利用了一個時間差來蒙蔽消費者麼。

保險哥很強硬的否定了我的觀點, 他說這個保險真的很好, 我給我們家人都入了這個保險, 每年繳3萬多元保險費, 將來我離世了, 也能給孩子留一份遺產。

他的觀點雖然比較偏激, 但也是有一定道理的, 財產肯定是能留一些, 但是如果能留更多豈不是更好嗎?

薛兆豐說過:成本是放棄了的最大代價, 意思是說, 最後領20萬的成本不是連續20年每年繳6000多, 而是放棄了每年拿6000多去投資的機會。

舉個例子你就明白了:假設你家在北京王府井街上有一個門面房, 你每個月花3000元來買雞蛋, 煮成茶葉蛋後賣掉能賣10000元, 除去調料、煤氣等工具費用淨賺6000元, 這時候看似成本是4000元, 實際上並不是, 因為假如你把房子租給賣珠寶的,

你可以每月收2萬元租金, 這時候你賣茶葉蛋的成本就是2萬, 因為你放棄了這個賺2萬的機會。 所以每個月看似淨賺6000, 實際上是賠了1.4萬。

同樣的道理, 看似每年投6000, 連續投20年, 共12萬, 最後能領20萬, 貌似是一筆不錯的買賣, 但是你忽略了時間這個概念, 也就是說你領20萬的成本不是12萬, 而是放棄了的那547萬, 簡直是虧大了!

我本出於好意, 想給保險哥講一講我的思路, 可是發現他已被保險公司洗腦太深, 根本聽不進去。

一個人最怕的不是無知, 而是拒絕接受新的知識, 就像小說《三體》裡說的:弱小和無知不是生存的障礙, 傲慢才是。 保險哥完全處於一種“全知遮蔽”的狀態, 就是執拗的認為自己的那套價值觀是100%正確的, 任何人只要有不同的觀點就立刻否定。哪有100%正確的東西啊,就連牛頓的萬有引力都能被顛覆,還有什麼是不可以顛覆的呢?

在我連續說出幾次不同意見,都被保險哥一句“你錯了”懟回來的時候,我已經完全放棄了溝通的興趣,只是禮貌的點頭傾聽著。

我就納悶了,既然叫大病險,為什麼會有20萬的封頂賠付?如果看病要花費100萬呢?剩下的錢不還是要自己解決?況且通貨膨脹率這麼高,真到了該花錢看病的年齡,卻只有那一點點的賠額,根本不能解決問題。

大病險的目的難道不該是以治好病為最終目標嗎?如果是保額無上限,以治好病為最終目的,我可能還會考慮,如果只是給一定的錢,而這些錢卻沒有我自己投資產生的收益多,那我還不如自己投資得了病自己看呢。

我的觀點就一定對嗎?也不一定,投資任何東西都是有風險的,年化12%,在傳統投資管道來說已經算是一個比較高的收益了,但是在互聯網金融產品裡面,顯然是一種中低風險的投資,很多上市企業等大公司的產品都超過12%,當然即使是大公司也是有風險存在的,不過他們也會請各種專業的風控人員,把風險降到最低。

我這樣說,也並不是全盤否定保險,保險還是很有必要的,至少是意外險要買一個,因為誰也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個會先來,就像昨天九寨溝發生的7.0級地震,這種突發事件誰能預測到?如果買了保險,你的醫藥費保險公司會承擔,如果不幸離世,你也至少給家人留下一些遺產,特別是男人,不至於讓老婆孩子沒有飯吃。

不過國內的好多保險公司做的很是過分,買保險的時候笑臉相迎,賠付的時候就設置各種障礙。

2014年的時候,在山東德州有個叫李堂民的人,他失蹤76天后被發現駕車掉入河中溺死,警方根據事故現場的碰撞痕跡認為是車撞樹後墜河。生前死者在五家保險公司投了五份保險,涉及950萬元的交通意外身故保險金。但其中4家保險公司以未如實告知債務、同業投保狀況為由聯合拒賠。

出現這種笑話的主要原因,不僅僅是這幾家保險公司的責任,跟整個行業、監管層業有很大關係,中國的保險業丟掉了保障的基本功能,卻總是和暴利聯繫在一起。

時寒冰先生曾講過他朋友的一個例子,朋友的一位親戚的孩子在美國讀初中,有次讀書期間孩子感到心臟不舒服,去醫院一檢查發現這孩子患有一種心臟病,需要做手術,做手術總共花費了100多萬美元,全是保險公司出的錢,因為孩子在入學的時候,學費中就包含了保險,孩子有病了,醫院只負責看病,而保險公司只負責按照醫院開的單據出錢,保險公司和孩子根本就不著面,如果沒有保險公司的這種保障功能,這個孩子的一生可能就毀掉了,因為他的家庭根本拿不出這麼多錢給他做手術,所以保險就應該回歸保障的功能,而不能單純的追逐暴利。

7月14日的時候,我國舉行了5年一次的全國金融工作會議,會議強調了要促進保險業發揮長期穩健風險管理和保障的功能,說白了,就是讓保險業回歸姓“保”的本源,放棄那些在自己不擅長領域的投資,停止追逐暴利,真正在扶貧、救災、大病、養老等領域發揮應有的保障功能。

由此可見保險的本質是對未來不確定性事件提供一種保障服務,所以我覺得除了意外險以外,其他保險可以少買甚至不買,因為有很多大病是可以預知的,我們每個人身上從出生的那一天開始就會攜帶有8-30個有害基因,如果你的生活習慣健康、心理健康那麼幾乎不會啟動它們,反之則可能被啟動,患上癌症等疾病。

現在基因技術突飛猛進,可能用不了幾年你就會把那些買大病保險的錢去存入你的“生命銀行”了,“生命銀行”目前還只是個概念,不過隨著技術的發展,我想很快就會實現,有部電影叫《逃離克隆島》裡面講的就類似生命銀行的概念,有錢的名流富豪們花錢培養和自己一模一樣的克隆人,將來哪個器官壞了,直接換上新的。

雖然克隆人是非法的,但是克隆器官是合法的,把買保險的錢拿來“買”個器官,豈不是更好?因為我們的目的是健康的活著,而不是為了給後代留一筆錢,而讓自己痛苦的死去。一般來說,哺乳動物的壽命是生長期的5-7倍。如果人的生長期是20-25歲,那我們的實際壽命應該在100-175歲之間。

那為什麼中國人現在的平均壽命是76歲呢?就是因為不健康的生活習慣、飲食習慣、心理壓力導致的。前兩天看了一本書《百歲人生:長壽時代的生活工作》書裡說到,現在的00後們將來個個都會是百歲壽星,因為從1840年開始,人類壽命就在以平均每年大約3個月的速度遞增;每過十年,人類就可以多活兩到三歲。在進入21世紀之後這個趨勢還在加速:從2001年到2015年,15年時間人類壽命增加超過5歲。而且這個增長在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是同步進行的。

說這個的意思,並不是說你的壽命長了,可以肆意揮霍了,而是要告訴你人真的可以如此“長壽”,你完全不必要為了擔心沒錢看病而大量買保險,而是應該把更多的時間和金錢放在讓自己擁有一個健康的生活習慣裡,說白了,不作死,就不會死。

遠離二手煙、炸雞、燒烤、泡面、醃制食品等等不健康的食物,多運動健身,定期做個體檢,把省下的錢分成幾份,去投資一些穩健的理財,留一點給自己養老,留一些給將來的有可能得的重大疾病用,這樣豈不是也很好,你說呢?

任何人只要有不同的觀點就立刻否定。哪有100%正確的東西啊,就連牛頓的萬有引力都能被顛覆,還有什麼是不可以顛覆的呢?

在我連續說出幾次不同意見,都被保險哥一句“你錯了”懟回來的時候,我已經完全放棄了溝通的興趣,只是禮貌的點頭傾聽著。

我就納悶了,既然叫大病險,為什麼會有20萬的封頂賠付?如果看病要花費100萬呢?剩下的錢不還是要自己解決?況且通貨膨脹率這麼高,真到了該花錢看病的年齡,卻只有那一點點的賠額,根本不能解決問題。

大病險的目的難道不該是以治好病為最終目標嗎?如果是保額無上限,以治好病為最終目的,我可能還會考慮,如果只是給一定的錢,而這些錢卻沒有我自己投資產生的收益多,那我還不如自己投資得了病自己看呢。

我的觀點就一定對嗎?也不一定,投資任何東西都是有風險的,年化12%,在傳統投資管道來說已經算是一個比較高的收益了,但是在互聯網金融產品裡面,顯然是一種中低風險的投資,很多上市企業等大公司的產品都超過12%,當然即使是大公司也是有風險存在的,不過他們也會請各種專業的風控人員,把風險降到最低。

我這樣說,也並不是全盤否定保險,保險還是很有必要的,至少是意外險要買一個,因為誰也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個會先來,就像昨天九寨溝發生的7.0級地震,這種突發事件誰能預測到?如果買了保險,你的醫藥費保險公司會承擔,如果不幸離世,你也至少給家人留下一些遺產,特別是男人,不至於讓老婆孩子沒有飯吃。

不過國內的好多保險公司做的很是過分,買保險的時候笑臉相迎,賠付的時候就設置各種障礙。

2014年的時候,在山東德州有個叫李堂民的人,他失蹤76天后被發現駕車掉入河中溺死,警方根據事故現場的碰撞痕跡認為是車撞樹後墜河。生前死者在五家保險公司投了五份保險,涉及950萬元的交通意外身故保險金。但其中4家保險公司以未如實告知債務、同業投保狀況為由聯合拒賠。

出現這種笑話的主要原因,不僅僅是這幾家保險公司的責任,跟整個行業、監管層業有很大關係,中國的保險業丟掉了保障的基本功能,卻總是和暴利聯繫在一起。

時寒冰先生曾講過他朋友的一個例子,朋友的一位親戚的孩子在美國讀初中,有次讀書期間孩子感到心臟不舒服,去醫院一檢查發現這孩子患有一種心臟病,需要做手術,做手術總共花費了100多萬美元,全是保險公司出的錢,因為孩子在入學的時候,學費中就包含了保險,孩子有病了,醫院只負責看病,而保險公司只負責按照醫院開的單據出錢,保險公司和孩子根本就不著面,如果沒有保險公司的這種保障功能,這個孩子的一生可能就毀掉了,因為他的家庭根本拿不出這麼多錢給他做手術,所以保險就應該回歸保障的功能,而不能單純的追逐暴利。

7月14日的時候,我國舉行了5年一次的全國金融工作會議,會議強調了要促進保險業發揮長期穩健風險管理和保障的功能,說白了,就是讓保險業回歸姓“保”的本源,放棄那些在自己不擅長領域的投資,停止追逐暴利,真正在扶貧、救災、大病、養老等領域發揮應有的保障功能。

由此可見保險的本質是對未來不確定性事件提供一種保障服務,所以我覺得除了意外險以外,其他保險可以少買甚至不買,因為有很多大病是可以預知的,我們每個人身上從出生的那一天開始就會攜帶有8-30個有害基因,如果你的生活習慣健康、心理健康那麼幾乎不會啟動它們,反之則可能被啟動,患上癌症等疾病。

現在基因技術突飛猛進,可能用不了幾年你就會把那些買大病保險的錢去存入你的“生命銀行”了,“生命銀行”目前還只是個概念,不過隨著技術的發展,我想很快就會實現,有部電影叫《逃離克隆島》裡面講的就類似生命銀行的概念,有錢的名流富豪們花錢培養和自己一模一樣的克隆人,將來哪個器官壞了,直接換上新的。

雖然克隆人是非法的,但是克隆器官是合法的,把買保險的錢拿來“買”個器官,豈不是更好?因為我們的目的是健康的活著,而不是為了給後代留一筆錢,而讓自己痛苦的死去。一般來說,哺乳動物的壽命是生長期的5-7倍。如果人的生長期是20-25歲,那我們的實際壽命應該在100-175歲之間。

那為什麼中國人現在的平均壽命是76歲呢?就是因為不健康的生活習慣、飲食習慣、心理壓力導致的。前兩天看了一本書《百歲人生:長壽時代的生活工作》書裡說到,現在的00後們將來個個都會是百歲壽星,因為從1840年開始,人類壽命就在以平均每年大約3個月的速度遞增;每過十年,人類就可以多活兩到三歲。在進入21世紀之後這個趨勢還在加速:從2001年到2015年,15年時間人類壽命增加超過5歲。而且這個增長在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是同步進行的。

說這個的意思,並不是說你的壽命長了,可以肆意揮霍了,而是要告訴你人真的可以如此“長壽”,你完全不必要為了擔心沒錢看病而大量買保險,而是應該把更多的時間和金錢放在讓自己擁有一個健康的生活習慣裡,說白了,不作死,就不會死。

遠離二手煙、炸雞、燒烤、泡面、醃制食品等等不健康的食物,多運動健身,定期做個體檢,把省下的錢分成幾份,去投資一些穩健的理財,留一點給自己養老,留一些給將來的有可能得的重大疾病用,這樣豈不是也很好,你說呢?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