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怎麼和心理叛逆的孩子交流?

原問題:孩子處於青春期, 你說一句他回三句, 總是和你對著幹, 求解答。

青春期是可以不叛逆的!

這個問題談到孩子處於青春期,

有心理叛逆的情況,

其實我想說明的一點是, 青春期是可以不叛逆的。

其實叛逆和青春期是沒有絕對的關係,

這取決於孩子陪伴者的狀態,

因為孩子並不是叛逆父母,

而是在叛逆父母對Ta的壓制和控制。

當父母沒有用壓制的方式, 沒有過渡干涉和將焦慮、擔心傳遞到孩子身上的時候, 孩子沒有什麼可叛逆的, TA當然不用叛逆。

青春期的孩子是自我意識形成的集中階段,

他在尋找自我感,

存在感, 意義感, 獨立性,

所以孩子在這個時期有一個隱性的表達:

我有我的想法, 為什麼要聽你的!

但同時, 對孩子來說,

他們自己也有迷茫、困惑的時候,

所以他們也是很需要支援的。

這個問題裡對孩子有一個形容, “對著幹”,

映射出父母在用一個單一的視角看待孩子。

當我們覺得孩子有“對著幹”的感覺時,

孩子自然也會覺得父母也在跟自己的對著幹。

這無疑形成了一個階級性的思維,

父母覺得孩子需要服從,

家長的話是才是正確的,

不斷發號施令, 覺得孩子不順從就是忤逆。

那麼這樣的親子關係的互動中,

就沒有了平等、尊重、多元視角、愛和智慧了。

所以作為父母,

我們要更多的允許孩子有自己的節奏,

不管是行為還是Ta的內在過程,

父母的框架要以更寬廣的視角去支援孩子, 而不是糾正孩子。

第一, 父母需要審視是否有在親子關係打好地基:平等

就像著名的導演李安說的,

“我不需要孩子孝順, 我只需要孩子愛我”。

這就是一個平等的態度,

在平等中沒有你高我低, 從下對上的層級,

雖然父母更多需要孩子的順從,

其實需要孩子順從時, 愛就沒有了。

孩子當然也會懼怕父母的威懾力的時候,

而且在我們道德信條也束縛親子關係無法平等流動。

如果孩子不願束縛在集體意識裡,

在青春期以“叛逆”的方式表達,

這也是孩子有力量的體現。

作為父母需要學習的, 就是如何通過“叛逆”這個提醒去看到如何重構關係基模。

在父母和孩子交流之前不妨去審省一下,

過去自己與孩子的互動關係,

養育孩子的一個原則是,

不要只緊盯著孩子的問題,

而是要尋找並理解問題背後的原因:

是否有過度干預, 不斷介入孩子的選擇,

讓孩子喪失自我觀察和反思的能力,

而啟動防禦模式來對抗養育者,

你是過度嚴厲, 為了讓孩子自律和堅強而對孩子施加壓力, 告訴孩子一堆看上去無比正確的道理。

這樣的關係互動基本上到了青春期就會成為一個爆點,

孩子對父母的感覺很抵觸,

別說父母開口說話, 即使不開口說話,

孩子那種想要反對聲音就先在內心的響起了,

甚至孩子會為了反對父母而反對。

凡事皆有因果, 當看到過去形成的因,

我們就對孩子的反應多些包容和理解,

同時父母要有意識的迅速進行自我成長,

放下對孩子的評判和焦慮,

中正的對待孩子對問題的所思所見。

去坦誠的面對自己,

如作為父母是真的焦慮孩子的未來還是把自己對未來焦慮投射到孩子身上。

第二, 管住自己的嘴巴, 去提升自己的理解能力

我們常說溝通的關鍵在於先學會傾聽,

而這個傾聽有一個很重要的前提就是父母要有足夠的理解能力。

很多父母傾聽的過程,

就是邊聽孩子說話,

邊在尋找可以找到什麼樣的線索,

把自己的東西塞進去,

讓孩子知道TA是錯的, 自己是對的, 讓TA聽自己的。

所謂傾聽就是站在孩子的視角去看到問題, 不執著于自己的思維體系。

但很多家長往往覺得,

“按孩子的來, 想怎樣就怎樣,

那不是讓孩子得寸進尺嗎?”

這個內在底層是對孩子的不信任。

那麼無論你花多長時間傾聽,

想去理解孩子, 當你執著于底層的信念,

你跟孩子就沒有交集,

你被信念限制的交流,

只會讓你們之間的溝通顯得淺薄、生硬。

第三, 真正的尊重和接納孩子!

在孩子同意的情況下,

去分享自己的觀點或想法,

同時有彈性的允許孩子有選擇。

作為父母當然可以提建議,

我們需要明白,

“建議”意味著作為父母只是最大限度把自己能看到的可能性呈現給孩子。

至於孩子如何做決定,

無論孩子接受或不接受,

作父母的唯有尊重, 不能越俎代皰。

當我們問孩子:

“作業做完沒?”、“今天上課聽講沒?”等等,

潛意識裡都是對孩子的不信任。

很多父母會說自己就是很擔心,

那麼在親子關係溝通之前,

就帶著對這種擔心的覺察,

你忍不住想問孩子,

想從孩子獲得某種掌控感。

而為什麼需要掌控感,

是對於自己沒有信心,不信任,對自己的未來有擔心。

這其實這跟孩子無關,

是父母把這種焦慮投射到孩子身上,

期望通過孩子聽話來緩解自己的內在動盪。

沒有信任就談不上接納,

因為接納的前提就是信任。

父母要不斷的信任自己,才能夠信任孩子和他人。

所以父母的成長就尤為重要,

當然這是需要去練習,也是需要過程的。

這裡有些步驟供父母參考:

第一步:換種方式溫和,真實的表達。

比如:

今天在學校有什麼可以跟我分享的嗎?

作業方面需要我支援嗎?

問的同時允許孩子的拒絕;

第二步:分享自己的學習成長,

父母唯有分享和作好榜樣才能最大走近孩子。

第三步:不要和孩子進行權利鬥爭,

這樣很容易形成互相敵對的狀態,

而對關係和諧沒有幫助。

當孩子遇到困難或問題時,

無論你之前提供了多麼預見性的答案,

但孩子沒有採納,你都不要去評判,

或者說“我早就知道會這樣”之類的話去證明自己是對的。

另外,作為父母也需要知道,

某種程度上孩子需要在錯誤中成長,

如果你不允許他們做決定,

他們也可能會在你不知情的情況下做錯誤的決定。

那時也就意味著你失去了Ta的信任,

也錯過了支持Ta進行調整的機會。

當孩子確實有錯誤需要糾正時,

充滿慈愛的父母通常會採取很坦誠的辦法,

詢問原因,傾聽孩子的心聲,

給予關愛和理解,同時體會孩子的感受。

最後,才利用恰當的時機,

乘孩子自然地想傾聽時才給他們講道理。

很多父母會說自己就是很擔心,

那麼在親子關係溝通之前,

就帶著對這種擔心的覺察,

你忍不住想問孩子,

想從孩子獲得某種掌控感。

而為什麼需要掌控感,

是對於自己沒有信心,不信任,對自己的未來有擔心。

這其實這跟孩子無關,

是父母把這種焦慮投射到孩子身上,

期望通過孩子聽話來緩解自己的內在動盪。

沒有信任就談不上接納,

因為接納的前提就是信任。

父母要不斷的信任自己,才能夠信任孩子和他人。

所以父母的成長就尤為重要,

當然這是需要去練習,也是需要過程的。

這裡有些步驟供父母參考:

第一步:換種方式溫和,真實的表達。

比如:

今天在學校有什麼可以跟我分享的嗎?

作業方面需要我支援嗎?

問的同時允許孩子的拒絕;

第二步:分享自己的學習成長,

父母唯有分享和作好榜樣才能最大走近孩子。

第三步:不要和孩子進行權利鬥爭,

這樣很容易形成互相敵對的狀態,

而對關係和諧沒有幫助。

當孩子遇到困難或問題時,

無論你之前提供了多麼預見性的答案,

但孩子沒有採納,你都不要去評判,

或者說“我早就知道會這樣”之類的話去證明自己是對的。

另外,作為父母也需要知道,

某種程度上孩子需要在錯誤中成長,

如果你不允許他們做決定,

他們也可能會在你不知情的情況下做錯誤的決定。

那時也就意味著你失去了Ta的信任,

也錯過了支持Ta進行調整的機會。

當孩子確實有錯誤需要糾正時,

充滿慈愛的父母通常會採取很坦誠的辦法,

詢問原因,傾聽孩子的心聲,

給予關愛和理解,同時體會孩子的感受。

最後,才利用恰當的時機,

乘孩子自然地想傾聽時才給他們講道理。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