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選擇益生菌最重要的標準是什麼?

隨著市場上越來越多的益生菌產品不止是優酪乳、凍乾粉更有一些婦科膠囊及牙膏甚至是面膜都在宣傳添加了益生菌。 其實很多老百姓在還沒有搞清楚益生菌是什麼的時候就已經開始食用它了。 那麼益生菌在選擇過程中什麼最重要哪?其實就是安全。 安全有效--永遠安全是在有效的前面。

益生菌是含有生理性作用的活菌或死菌,經口服或其他途徑攝入,旨在改善粘膜表面微生物和酶的平衡,或刺激機體特異性或非特異性免疫機制,提高機體定植抗力或免疫力的微生物製劑。 隨著科學家們對益生菌的深入研究,

益生菌補充劑在世界範圍內被廣泛應用, 雖然關於益生菌的負面事件比較少, 但其安全性問題仍需重視, 特別是那些沒有長時間安全使用歷史的新菌株。

我們通常所說的益生菌主要是指乳桿菌和雙歧桿菌以及乳酸菌。 這些益生菌廣泛應用於發酵食品中,如優酪乳、乳酪,或者將益生菌直接製成菌粉食用。 益生菌製品的好壞首先取決於菌種的選擇。 選擇菌種的必須來源於自然,回歸自然的標準,在安全應用上已有很長的歷史 ,大多數菌種被認為是沒有致病可能性的共生微生物體,且絕大部分分離自健康人體的腸道和食物。

近年來, 有一些關於益生菌不良作用的報導 ,特別是一些乳酸菌菌株與菌血症、心內膜炎、尿道感染等疾病有關的報導。

所以說, 並不是所有的乳酸菌菌株都安全。 只有經過系統的安全性評價的菌株, 其安全性才是最讓人放心的。

益生菌的有效性大家比較關係, 實際上益生菌產品或菌株的安全性才是首要需要關心的, 及時效果一般, 但是不能對人體有害。 應該益生菌企業有相關的標準, 益生菌菌株要盡力做到不含耐藥基因;不含毒性物質;無口服毒性;無溶血毒性;無致敏性;使用歷史悠久, 使用人群廣泛。 只有這樣才能最大程度的保障產品的安全性, 讓人吃的安心, 用的放心。

安全性標準之一:不含耐藥基因;

耐藥基因是細菌對抗抗生素的因數之一。 一旦含有耐藥基因將可能對抗生素產生耐藥性, 一旦這個耐藥基因比較多, 菌株再發生了變異成為致病菌, 到那時候人類可能就沒有藥物可以控制住它們了。 萬古黴素是一極為重要的糖肽類抗生素 ,在臨床上通常被推薦用來治療甲氧西林耐藥金黃色葡萄糖菌(MRSA) 感染 ,包括敗血症、心內膜炎、組織和骨感染 ,主要用做經β- 內醯胺類抗生素或其他抗菌藥物治療失敗後使用的最後手段 ,也通常被認為是抗菌藥物的最後一道防線。

一旦對萬古黴素如果耐藥, 那就真是無藥可救了!

一些乳桿菌菌株 ,如某些羅特乳桿菌和鼠李糖乳桿菌具有對萬古黴素的耐藥性 ,且被認為是一種天然特性。 但並不是所有的菌株中都含有這個耐藥基因。 如果沒有其它選擇性壓力的存在 ,作為益生菌傳遞耐藥性的憂慮是沒有必要的。 這種耐藥基因分兩種:A 型耐藥和 B 型耐藥。 A 型耐藥對萬古黴素高度耐藥 ,這些耐藥菌可被萬古黴素誘導 ,並通過質粒傳播 ,編碼這種耐藥的基因為vanA;B 型耐藥對萬古黴素不同程度耐藥 ,可被萬古黴素誘導 ,由 vanB 基因介導。

雖然益生菌菌株不含耐藥基因, 但是其它細菌有可能把耐藥基因傳給它們。 有人等對多株 羅 特 乳 杆 菌和鼠李糖乳桿菌進行耐萬古黴素基因的分析表明 ,其中均未檢測到 vanA、vanB 和vanC 基因的存在 ,但這6株菌均對萬古黴素有耐藥性, 推測可能是其它菌傳遞給它們的。

因此, 在選擇益生菌菌株時, 需要檢測菌株中的耐藥基因, 檢測它們對抗生素的耐藥性, 不含耐藥基因的益生菌菌株才是更安全, 更放心的菌株, 即使某一天它們感染了人類, 人們也可以輕易的用藥把它們殺死, 不存在安全問題。

在臨床上, 益生菌菌株對某種抗生素具有抗性通常與感染有關, 含有抗生素抗性基因的益生菌可能會成為潛在致病菌抗生素抗性基因的來源, 簡單說就是抗生素抗性是會傳染的,會傳染給其他細菌,如果人生病需要使用抗生素,由於病菌已經有了抗藥性,使用抗生素就不起作用了。這就是超級細菌的由來,因此,與君共舞益生菌在菌株的選取上提出所有菌株必須不含耐藥基因。

安全性標準之二:不含毒性物質;

益生菌的安全性研究還需要對其毒性代謝產物的產生予以重視。主要指菌株產生的生物胺。生物胺是由氨基酸經微生物脫羧作用產生的一類低分子鹼性有機化合物。低劑量的生物胺對機體有重要的生理作用,但一旦過量攝入則有毒副作用。

此外,毒性代謝產物還包括菌株產生的溶血素、溶細胞素、腸毒素和D-乳酸等。益生菌產生有害的代謝物質還包括發酵蛋白質產生的氨、吲哚、酚等物質或有害酶類。雖然雙歧桿菌和乳桿菌產生有毒物質的非常少,但一些雙歧桿菌菌株有較低的脫胺酶活性,具有較高的同化氨的能力,同時對膽汁酸有較強的脫飽和能力。因此,建議益生菌企業在開發益生菌產品時需要評估產生毒性物質的能力,盡力選擇那些不產生上述毒性物質的菌株。

安全性標準之三:無口服毒性,無溶血毒性;

益生菌引起的菌血症、感染性心內膜炎和耐藥性是最受關注的安全問題。菌血症是由於細菌進入血液而引起的疾病。心內膜炎是由微生物定植在心臟瓣膜或相鄰心內膜上引起的 ,多數發生在先天或後天瓣膜損傷的病人身上。微生物進入血液 ,黏附並定植在瓣膜上。實際上,因為益生菌感染的病例主要發生在免疫力低下(器官移植或癌症) 及年老體弱者身上。但也不能掉以輕心。密切注意一些可能存在毒性的菌株,比如腸球菌屬中的某些種通常含有致病基因,其中,在食品中作為益生菌使用的屎腸球菌不含有致病因數,而糞腸球菌是典型的多種致病基因攜帶者。

雖然益生菌僅有一些免疫缺陷,免疫力低下的人可能有毒副作用,對於絕大多數人來說沒有任何風險,但也關注其潛在的致病性。所以說,選擇的益生菌菌株必須盡可能的不會引起上述不良反應。

安全性標準之四: 無致敏性;

有些益生菌的重要益生作用是免疫刺激。如果益生菌能激發宿主對病原菌的抵抗,那麼免疫刺激對免疫缺陷宿主是很有幫助的;然而,如果益生菌能在免疫缺陷宿主內導致有害的炎症或自體免疫性,益生菌引起過敏個體的超敏反應,那麼這種益生菌的免疫刺激作用對宿主就是有害的。益生菌本身的致敏性非常少有報導,但是益生菌產品中通常也會添加其它的輔料,比如有效產品裡會加脫脂乳粉,大豆蛋白,有些還會添加果蔬粉,比如木瓜,獼猴桃等,這些物質本身就是過敏原,無疑會增加消費者過敏的風險。

因此,益生菌企業在開發益生菌產品的時候要綜合考慮產品的致敏性問題,儘量減少可能引起過敏的物質。與君共舞益生菌充分考慮了致敏性的問題,在在配方上做減法,沒有添加任何多於的輔料,盡可能把那些容易引起過敏的物質去除,只保留益生菌和益生元兩種物質,最大程度的減少致敏的風險,把安全性做到最高。

安全性標準之五:使用歷史悠久,使用人群廣泛;

2002 年 ,FAO和WHO 聯合專家委員會提出了用於食品的益生菌安全性評價指導原則。國內外研究者針對益生菌菌株的不同特性提出了多種安全性評價的指標和安全性評價方法,諸如溶血性,膽汁鹽水解酶活性,毒力因數檢測,抗生素抗性,產有毒代謝產物,對胃腸黏膜蛋白的分解能力,血小板聚集等。其中包括體外和體內兩種類型的安全性評價。

益生菌的體外評價是針對益生菌菌株的本質性質進行研究。對用於人體和動物的益生菌菌株而言,對其特性的體外研究是必不可少的,比如益生菌本身的耐酸性,耐鹼性,耐胃酸消化性,抗生素耐藥性以及產毒素能力等,都是在體外的培養皿裡做的。

無論菌株體外的功效有多好,如果在體內沒有功效,也不能說明菌株具備益生特性。因此,益生菌體內研究是必須的。除了功效,益生菌的體內安全性評價主要涉及機體水準的病態學分析,急性和亞慢性毒性分析,產腸毒素和嘔吐毒素的分析,以及細菌易位和遺傳毒性分析等。主要是在動物身上做。

只有經過了體內和體外的雙重驗證才算的上是好的益生菌。然而,這些還不夠,如果只是進行了上述研究驗證,也不說明最後做成產品給人吃了就會也有相同的有益效果。即使益生菌做成商品在市場上銷售後,也要對其出現的相關副作用病例進行流行病學調查。因此,對菌株做人體服用效果和安全性驗證是十分必要的,只有經過上面這些重重考驗才能被認為是最好的益生菌。

轉載需要注明來源

參考資料:

Sarkar S. Probiotics as functional foods: gut colonization and safety concerns[J]. Nutrition & Food Science, 2013, 43(5):496-504(9).

Wei Q U. Research advances in screening and safety of probiotics[J]. Heilongjiang Science, 2017.

Ezendam J, Loveren H V. Immune effects, safety and efficacy evaluation of probiotics[J]. Toxicology Letters, 2008, 180(Suppl):S5-S5.

Suresh K, Naidu B, Adam J K, et al. The use of probiotics and safety concerns: A review[J]. 2012, 6(4):6871-6877.

O'Brien J, Crittenden R. Safety evaluation of probiotics[J]. Functional Dairy Products, 1999, 10(10):316-336.

Ishibashi N, Yamazaki S. Probiotics and safety[J].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 2001, 73(2 Suppl):465S.

Ezendam J, Loveren H V. Probiotics: Immunomodulation and Evaluation of Safety and Efficacy[J]. Nutrition Reviews, 2006, 64(1):1.

Von W A. Regulating the safety of probiotics--the European approach.[J]. Current Pharmaceutical Design, 2005, 11(1):17.

鐘綜. 淺談益生菌的安全性問題[J]. 食品安全導刊, 2017(13):70-71.

馮媛媛, 喬琳, 姚宏明,等. 益生菌安全性和有效性評價方法的研究進展[J]. 中國畜牧獸醫, 2017, 44(7):2022-2032.

解傲. 益生菌食品和益生菌補充劑的安全性[J]. 中國微生態學雜誌, 2013, 25(8):985-989.

羅敏, 柳玉. 益生菌的安全性及發展史[C]// 中國食品添加劑和配料協會營養強化劑及特種營養食品專業委員會2008年年會. 2008.

簡單說就是抗生素抗性是會傳染的,會傳染給其他細菌,如果人生病需要使用抗生素,由於病菌已經有了抗藥性,使用抗生素就不起作用了。這就是超級細菌的由來,因此,與君共舞益生菌在菌株的選取上提出所有菌株必須不含耐藥基因。

安全性標準之二:不含毒性物質;

益生菌的安全性研究還需要對其毒性代謝產物的產生予以重視。主要指菌株產生的生物胺。生物胺是由氨基酸經微生物脫羧作用產生的一類低分子鹼性有機化合物。低劑量的生物胺對機體有重要的生理作用,但一旦過量攝入則有毒副作用。

此外,毒性代謝產物還包括菌株產生的溶血素、溶細胞素、腸毒素和D-乳酸等。益生菌產生有害的代謝物質還包括發酵蛋白質產生的氨、吲哚、酚等物質或有害酶類。雖然雙歧桿菌和乳桿菌產生有毒物質的非常少,但一些雙歧桿菌菌株有較低的脫胺酶活性,具有較高的同化氨的能力,同時對膽汁酸有較強的脫飽和能力。因此,建議益生菌企業在開發益生菌產品時需要評估產生毒性物質的能力,盡力選擇那些不產生上述毒性物質的菌株。

安全性標準之三:無口服毒性,無溶血毒性;

益生菌引起的菌血症、感染性心內膜炎和耐藥性是最受關注的安全問題。菌血症是由於細菌進入血液而引起的疾病。心內膜炎是由微生物定植在心臟瓣膜或相鄰心內膜上引起的 ,多數發生在先天或後天瓣膜損傷的病人身上。微生物進入血液 ,黏附並定植在瓣膜上。實際上,因為益生菌感染的病例主要發生在免疫力低下(器官移植或癌症) 及年老體弱者身上。但也不能掉以輕心。密切注意一些可能存在毒性的菌株,比如腸球菌屬中的某些種通常含有致病基因,其中,在食品中作為益生菌使用的屎腸球菌不含有致病因數,而糞腸球菌是典型的多種致病基因攜帶者。

雖然益生菌僅有一些免疫缺陷,免疫力低下的人可能有毒副作用,對於絕大多數人來說沒有任何風險,但也關注其潛在的致病性。所以說,選擇的益生菌菌株必須盡可能的不會引起上述不良反應。

安全性標準之四: 無致敏性;

有些益生菌的重要益生作用是免疫刺激。如果益生菌能激發宿主對病原菌的抵抗,那麼免疫刺激對免疫缺陷宿主是很有幫助的;然而,如果益生菌能在免疫缺陷宿主內導致有害的炎症或自體免疫性,益生菌引起過敏個體的超敏反應,那麼這種益生菌的免疫刺激作用對宿主就是有害的。益生菌本身的致敏性非常少有報導,但是益生菌產品中通常也會添加其它的輔料,比如有效產品裡會加脫脂乳粉,大豆蛋白,有些還會添加果蔬粉,比如木瓜,獼猴桃等,這些物質本身就是過敏原,無疑會增加消費者過敏的風險。

因此,益生菌企業在開發益生菌產品的時候要綜合考慮產品的致敏性問題,儘量減少可能引起過敏的物質。與君共舞益生菌充分考慮了致敏性的問題,在在配方上做減法,沒有添加任何多於的輔料,盡可能把那些容易引起過敏的物質去除,只保留益生菌和益生元兩種物質,最大程度的減少致敏的風險,把安全性做到最高。

安全性標準之五:使用歷史悠久,使用人群廣泛;

2002 年 ,FAO和WHO 聯合專家委員會提出了用於食品的益生菌安全性評價指導原則。國內外研究者針對益生菌菌株的不同特性提出了多種安全性評價的指標和安全性評價方法,諸如溶血性,膽汁鹽水解酶活性,毒力因數檢測,抗生素抗性,產有毒代謝產物,對胃腸黏膜蛋白的分解能力,血小板聚集等。其中包括體外和體內兩種類型的安全性評價。

益生菌的體外評價是針對益生菌菌株的本質性質進行研究。對用於人體和動物的益生菌菌株而言,對其特性的體外研究是必不可少的,比如益生菌本身的耐酸性,耐鹼性,耐胃酸消化性,抗生素耐藥性以及產毒素能力等,都是在體外的培養皿裡做的。

無論菌株體外的功效有多好,如果在體內沒有功效,也不能說明菌株具備益生特性。因此,益生菌體內研究是必須的。除了功效,益生菌的體內安全性評價主要涉及機體水準的病態學分析,急性和亞慢性毒性分析,產腸毒素和嘔吐毒素的分析,以及細菌易位和遺傳毒性分析等。主要是在動物身上做。

只有經過了體內和體外的雙重驗證才算的上是好的益生菌。然而,這些還不夠,如果只是進行了上述研究驗證,也不說明最後做成產品給人吃了就會也有相同的有益效果。即使益生菌做成商品在市場上銷售後,也要對其出現的相關副作用病例進行流行病學調查。因此,對菌株做人體服用效果和安全性驗證是十分必要的,只有經過上面這些重重考驗才能被認為是最好的益生菌。

轉載需要注明來源

參考資料:

Sarkar S. Probiotics as functional foods: gut colonization and safety concerns[J]. Nutrition & Food Science, 2013, 43(5):496-504(9).

Wei Q U. Research advances in screening and safety of probiotics[J]. Heilongjiang Science, 2017.

Ezendam J, Loveren H V. Immune effects, safety and efficacy evaluation of probiotics[J]. Toxicology Letters, 2008, 180(Suppl):S5-S5.

Suresh K, Naidu B, Adam J K, et al. The use of probiotics and safety concerns: A review[J]. 2012, 6(4):6871-6877.

O'Brien J, Crittenden R. Safety evaluation of probiotics[J]. Functional Dairy Products, 1999, 10(10):316-336.

Ishibashi N, Yamazaki S. Probiotics and safety[J].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 2001, 73(2 Suppl):465S.

Ezendam J, Loveren H V. Probiotics: Immunomodulation and Evaluation of Safety and Efficacy[J]. Nutrition Reviews, 2006, 64(1):1.

Von W A. Regulating the safety of probiotics--the European approach.[J]. Current Pharmaceutical Design, 2005, 11(1):17.

鐘綜. 淺談益生菌的安全性問題[J]. 食品安全導刊, 2017(13):70-71.

馮媛媛, 喬琳, 姚宏明,等. 益生菌安全性和有效性評價方法的研究進展[J]. 中國畜牧獸醫, 2017, 44(7):2022-2032.

解傲. 益生菌食品和益生菌補充劑的安全性[J]. 中國微生態學雜誌, 2013, 25(8):985-989.

羅敏, 柳玉. 益生菌的安全性及發展史[C]// 中國食品添加劑和配料協會營養強化劑及特種營養食品專業委員會2008年年會. 2008.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