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民族文化·錫伯族|兒媳進門“必考題”:錫伯大餅的秘密

保護·傳承·發展——民族元素文創平臺

錫伯大餅的秘密

麥秸稈燒火、泥巴砌的灶台、大鐵鍋, 這些就是露天製作“發拉哈額分”比較原始的“裝備”。 “發拉哈額分”為錫伯語, 意為發麵餅子, 我們稱它為錫伯大餅。 2017年7月2日, 在新疆察布查爾縣錫伯民族博物院內舉辦了第四屆“錫伯大餅”比賽。 西元1764年, 受清朝乾隆皇帝的詣諭, 錫伯族數千名驍勇善戰的勇士從瀋陽太平寺出發, 攜家帶口長途跋涉1年4個月, 到達新疆伊犁察布查爾戍邊, 完成了歷史上偉大的西遷壯舉, 錫伯大餅因為其製作簡單就作為西遷之路的主食。

時光走過了252年的時間, 西遷的錫伯族後裔們已經在伊黎河南岸生活了十幾代人。 據說, 錫伯族烙發麵餅的面引子是252年前從東北西遷時帶過來的, 並一代代傳至今天的。 據美食專家介紹:錫伯大餅發酵麵團用的是一種荒野上自然形成的土堿, 這種土堿只有在人跡罕至的地方才能找到, 烙餅用的柴火是麥秸稈, 火候強度適中, 燎出麥子面的色澤香味兒。

品嘗錫伯族非物質文化遺產錫伯大餅和花花菜

西遷的錫伯族後裔們已經在伊黎河南岸生活了十幾代人

錫伯大餅的烙法是“三翻九轉”, 即餅子在鍋裡只翻三次, 每翻一次又左右轉動三次。 以這種“程式化”的工序烙出的餅子, 皮兒像饅頭皮一樣薄而軟, 中間發得卻似蜂窩。 廚房裡, 一塊酵面從一個直徑1米左右的大盆中扯出後放到和面盆裡。 麵團發酵得恰到好處, 聽話地在43歲的麗玉手中變成各種形狀。

12歲就和媽媽學做錫伯大餅的麗玉動作十分嫺熟, 她笑著說:“面和好, 手和盆子裡都是乾淨的才算合格。 ”在高溫加熱下, 發酵食品特有的性質凸顯出來:白麵餅朝上的一面“開”出發酵氣泡的花朵, 這一面被稱作“天”, 也叫“大花”。 將餅子翻過來, 看得見焦黃色的溫度印記, 這一面被稱為“地”, 也叫“小花”。 翻三次, 轉九下即可出鍋, 俗稱“三翻九轉”。 “天”一定是要蓋(包)著“地”的, 將餅對折後一分為四撕開, 以“天”朝上, “地”朝下的方式裝盤端上桌。 做錫伯大餅還有一個講究, 就是不放油。 如果吃不完要用紗布包起來, 等到中午或晚上再吃, 味道同樣爽口。

撒銀農家樂女主人親自下廚為我們做錫伯大餅

注:以上民族資料與相關圖片來自於網路搜索,如有錯誤或侵權請聯繫刪除。

保護·傳承·發展——民族元素文創平臺

官方網站——http://www.minzuwc.com/

企鵝媒體平臺ID——民族元素文創平臺

注:以上民族資料與相關圖片來自於網路搜索,如有錯誤或侵權請聯繫刪除。

保護·傳承·發展——民族元素文創平臺

官方網站——http://www.minzuwc.com/

企鵝媒體平臺ID——民族元素文創平臺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