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科學教育」為什麼要學科學?——讓中小學科學課上得更“科學”

為什麼要學科學?讓中小學科學課上得更“科學” 作者|佚名|曉林等

1. 科學能解決兒童感興趣的問題

兒童和成人在探究自然世界方面都有天生的興趣。 在科學學習中, 兒童學習自然知識, 發展問題解決能力, 因而, 科學為滿足兒童與生俱來的好奇心提供了機會。

提出問題有利於培養兒童的洞察力, 使他們更好地理解周圍的環境, 但兒童往往不能作出很好的口頭表達。 教師可以引導兒童觀察物體, 操作物體, 觀察他們操作後得到的結果。 兒童在觀察操作過程中, 要與教師或同學進行交流。 這樣, 兒童可以學到關於周圍世界的很多知識。

2. 科學能培養學生的科學素質

兒童應該學習科學的另一個原因是要培養他們的科學素質。 作為一名教師, 必須要使兒童為適應不斷變化的世界做好準備。 科學和技術的進步已經戲劇性地改變了我們對宇宙的理解。 幾乎每天都有新產品和程式被發明或發現, 它們為人類帶來巨大利益的同時也帶來了新的社會需求。 一些困擾人們的問題和爭論——健康和老齡化、生物技術、電腦技術、交通、通訊、福利、平等——越來越需要創新思維和同情心。

21世紀需要更多在科學、衛生保健和技術方面受過特殊訓練的人。 有些學生可能將會在科學、衛生保健和技術領域工作。 但是, 所有學生都必須具有科學素質,

才能夠在認識問題, 作出解決方案, 為地方、州、國家及全球問題作出有見識的決策中發揮積極的作用。

科學素質要求人們對自然世界、人造世界以及一些科學概念的理解擁有持久的興趣;要求人們理解科學知識是怎樣產生、被檢驗以及被運用的;它需要人們對科學怎樣影響社會進行永久的關注。 《國家科學教育標準》指出, “終身的科學素質始于幼年時期建立並形成的理解、態度以及價值觀。 ”(第114頁)

3. 科學能夠與其他學科聯繫起來

科學對於兒童來說, 是極為有趣、極能調動學習動機的, 特別是活動性的、與日常生活相關聯的科學活動。 因此, 將科學與其他學科相聯繫, 極大地豐富了課程內容。 例如, 科學可以發展學生的語言極能;越多科學傳記,

包括女科學家和少數民族科學家的傳記, 可以得到很多靈感;關於特定主題如磁鐵、天氣、事物工作原理等科普書籍, 既有趣又有很大的信息量, 也很有意義;兒童文學中也有很多有關科學的主題。

科學寫作、提煉研究程式、整理探究的每個步驟都能有效地提高探究能力和寫作能力。 堅持記科學日誌、記錄資料、繪製圖表也將科學與寫作很自然地聯繫起來。

學習科學時, 學生可以應用和練習他們的數學能力——如測量、計數、估算, 把資料整理成表格、製作和解釋圖表。

科學也可以與社會、美術、音樂及其他學科緊密結合。

兒童為什麼要學習科學?總而言之, 兒童具有天生的好奇心, 對日常生活中的現象具有極高的興趣,

從初始年級開始, 科學滿足兒童的好奇心, 幫助兒童學習相關的科學知識, 發展他們研究和理解周圍世界的必要技能。 再者, 較早地接觸科學, 對於21世紀日益受到重視的教學目標——科學素質的培養來說是極為重要的。 另外, 科學為學校課程中的閱讀和語言、數學、社會及其他重要的學科起著支撐作用。

為什麼要學科學?

作者|佚名

科學的定義主要包含:科學知識、科學思維方法、科學態度。 ,

將“科學知識原理”轉化為趣味性、遊戲化、生活化的課程, 深入淺出, 將科學知識還原為最淺顯的生活原理, 最深層次激發孩子的聯想, 培養和建立能力素質。

思維是一個人能力水準的體現, 決定著孩子將來事業的發展。 縱觀國內外商界、政界的領袖, 都有一個顯著的特點, 那就是他們都擁有非常卓越的思維能力, “分析問題”和“處理問題”是他們的拿手好戲。 人的成功除了能力以外, 更重要的是思維方式。

孩子學習科學的目的, 除了開拓視野, 更重要的就是培養他們科學的思維方式。 經過科學家研究證實,3-10歲這個階段,不僅是孩子智力的高發期(8歲前將完成80%的智力發育),更是孩子建立思維、養成習慣的黃金時期。一個人的思維和習慣是從小養成的,而一旦養成,孩子將終生受益,讓他們今後的學習工作更有效率,頭腦更加靈活,能像領袖們一樣去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

對於孩子思維的發展,主要分為“運動思維”(3歲以前)、“形象思維”、“抽象邏輯思維”三個階段。對於不同年齡的孩子,有不同的訓練側重點,在課程設計和引導方式上也有明顯區別。另外通過孩子動手實驗,不僅滿足他們貪玩好動的天性,更在實驗的“觀察—假設—實驗—結論”的完整過程中,養成正確的學習習慣。

我們通過科學教育、科學實驗的部分,再加上老師引導的部分,讓孩子建立重要的未來競爭力,這是我們希望給孩子的內容。科學包羅萬象,科學教育的目的,就是通過科學去活化我們下一代人的思維。這才是科學帶給孩子最重要的東西,也是我們國家提倡“科教興國”的真正意義所在,

我們都希望孩子從小就具備很強的未來競爭力,同時又不希望給孩子壓力,而“科學”對於孩子來講,是神奇的未知領域,好玩的科學實驗會深深的吸引他們,從小培養起愛科學的興趣和志向。

如何讓中小學科學課上得更“科學”

作者|曉林

今年秋季開始,我國小學科學課程起始年級調整為一年級,原則上小學一、二年級每週的科學課不少於1課時,三至六年級的課時數保持不變。新的調整展現了我國對科學教育的重視日益提升。

不僅在我國,世界各國的科學教育都受到教育界以及學生和家長越來越多的關注。從科學課程的保障系統看,美國在1993年至2013年間,出臺了5部關於科學教育課程的法律法規。英國政府每隔3至5年,就對科學教育課程標準進行修訂和調整。澳大利亞教育協會則提出了科學課程的優先行動計畫。1988年,英國為義務教育階段學生開設的國家統一課程中,數學、英語、科學並列成為核心課程,而其他課程則為基礎課程。在德國,科學課同樣與語文、數學並列為小學的3門核心課程,從小學一年級起就開設,而且其課程內容非常廣泛,涉及地理、社會、經濟學、生物學和自然科學等,由此可見各國政府對中小學科學教育的重視程度。儘管各個國家的課程標準在具體表述和實施上各具特色,但他們都把科學教育貫穿於基礎教育階段,從而確保了科學教育的連貫性。

科學課不僅僅是一門課程,它還關乎學生思維習慣和科學精神的培養。從某種層面看,科學精神應該是貫穿人一生的基本素養。

何為科學精神?對此,亞里斯多德談及科學的誕生時,提出了三個條件,第一個條件是“驚奇”,第二個條件是“閒暇”,第三個條件是“自由”。其中,驚奇作為人之本性,首先意味著熱愛這個世界,並深信他們棲居的這片土地有著美,有著萬物之靈。自由則意味著思維的開闊,可以突破業已存在的解釋世界的固定範式,希望用自己的思維建構對世界的理解。閒暇是以一顆充實的心去期待發現,同時也是一種無法言傳的愉悅狀態,並因此發現世界。

如此看來,科學精神並非空洞乏味的口號,而是一種催人奮進、助力創新的強大力量。隨著後工業時代的到來,創新驅動發展已經成為國家戰略,公民素質的高低,既決定了個人的就業能力、創新能力、創業能力,也關係著國家科技創新能力的進步,影響著經濟社會的發展。面對創新乏力等諸多困擾科學發展的重大問題,中國比以往更迫切地呼喚科學精神的勃發。然而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中小學的科學教育存在著看多做少、探究不足、資源缺乏等諸多問題,在一些學校,科學課甚至一學期上不了幾節,淪為“副科中的副科”。

可以說,目前我國在全民科學素質方面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尤其是義務教育階段面向未成年人的科學教育,應對提高國民科學素質起著根本性的基礎作用。站在這樣的高度,學校在推動科學課建設時,要樹立起危機意識和責任意識。

在具體實踐中,要讓課程設置體現出“務實”的新導向,更加重視培養孩子的創新能力、動手操作和實踐能力。在教學方法上,科學課需要的不是死記硬背,而是自主、合作和探究,教會孩子提出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這對教師的教學能力、學校的評價機制都提出了新的要求。毋庸置疑,在新的學期,讓科學課上得更“科學”,將是我國中小學教育者面臨的最重要的命題之一。

(本文原載於《光明日報》2017年9月20日15版,獲授權轉發)

經過科學家研究證實,3-10歲這個階段,不僅是孩子智力的高發期(8歲前將完成80%的智力發育),更是孩子建立思維、養成習慣的黃金時期。一個人的思維和習慣是從小養成的,而一旦養成,孩子將終生受益,讓他們今後的學習工作更有效率,頭腦更加靈活,能像領袖們一樣去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

對於孩子思維的發展,主要分為“運動思維”(3歲以前)、“形象思維”、“抽象邏輯思維”三個階段。對於不同年齡的孩子,有不同的訓練側重點,在課程設計和引導方式上也有明顯區別。另外通過孩子動手實驗,不僅滿足他們貪玩好動的天性,更在實驗的“觀察—假設—實驗—結論”的完整過程中,養成正確的學習習慣。

我們通過科學教育、科學實驗的部分,再加上老師引導的部分,讓孩子建立重要的未來競爭力,這是我們希望給孩子的內容。科學包羅萬象,科學教育的目的,就是通過科學去活化我們下一代人的思維。這才是科學帶給孩子最重要的東西,也是我們國家提倡“科教興國”的真正意義所在,

我們都希望孩子從小就具備很強的未來競爭力,同時又不希望給孩子壓力,而“科學”對於孩子來講,是神奇的未知領域,好玩的科學實驗會深深的吸引他們,從小培養起愛科學的興趣和志向。

如何讓中小學科學課上得更“科學”

作者|曉林

今年秋季開始,我國小學科學課程起始年級調整為一年級,原則上小學一、二年級每週的科學課不少於1課時,三至六年級的課時數保持不變。新的調整展現了我國對科學教育的重視日益提升。

不僅在我國,世界各國的科學教育都受到教育界以及學生和家長越來越多的關注。從科學課程的保障系統看,美國在1993年至2013年間,出臺了5部關於科學教育課程的法律法規。英國政府每隔3至5年,就對科學教育課程標準進行修訂和調整。澳大利亞教育協會則提出了科學課程的優先行動計畫。1988年,英國為義務教育階段學生開設的國家統一課程中,數學、英語、科學並列成為核心課程,而其他課程則為基礎課程。在德國,科學課同樣與語文、數學並列為小學的3門核心課程,從小學一年級起就開設,而且其課程內容非常廣泛,涉及地理、社會、經濟學、生物學和自然科學等,由此可見各國政府對中小學科學教育的重視程度。儘管各個國家的課程標準在具體表述和實施上各具特色,但他們都把科學教育貫穿於基礎教育階段,從而確保了科學教育的連貫性。

科學課不僅僅是一門課程,它還關乎學生思維習慣和科學精神的培養。從某種層面看,科學精神應該是貫穿人一生的基本素養。

何為科學精神?對此,亞里斯多德談及科學的誕生時,提出了三個條件,第一個條件是“驚奇”,第二個條件是“閒暇”,第三個條件是“自由”。其中,驚奇作為人之本性,首先意味著熱愛這個世界,並深信他們棲居的這片土地有著美,有著萬物之靈。自由則意味著思維的開闊,可以突破業已存在的解釋世界的固定範式,希望用自己的思維建構對世界的理解。閒暇是以一顆充實的心去期待發現,同時也是一種無法言傳的愉悅狀態,並因此發現世界。

如此看來,科學精神並非空洞乏味的口號,而是一種催人奮進、助力創新的強大力量。隨著後工業時代的到來,創新驅動發展已經成為國家戰略,公民素質的高低,既決定了個人的就業能力、創新能力、創業能力,也關係著國家科技創新能力的進步,影響著經濟社會的發展。面對創新乏力等諸多困擾科學發展的重大問題,中國比以往更迫切地呼喚科學精神的勃發。然而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中小學的科學教育存在著看多做少、探究不足、資源缺乏等諸多問題,在一些學校,科學課甚至一學期上不了幾節,淪為“副科中的副科”。

可以說,目前我國在全民科學素質方面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尤其是義務教育階段面向未成年人的科學教育,應對提高國民科學素質起著根本性的基礎作用。站在這樣的高度,學校在推動科學課建設時,要樹立起危機意識和責任意識。

在具體實踐中,要讓課程設置體現出“務實”的新導向,更加重視培養孩子的創新能力、動手操作和實踐能力。在教學方法上,科學課需要的不是死記硬背,而是自主、合作和探究,教會孩子提出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這對教師的教學能力、學校的評價機制都提出了新的要求。毋庸置疑,在新的學期,讓科學課上得更“科學”,將是我國中小學教育者面臨的最重要的命題之一。

(本文原載於《光明日報》2017年9月20日15版,獲授權轉發)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