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情感>正文

每段高級的感情,都有一個“黃金距離”

搞定“距離感”, 可以解決情感中的絕大多數問題。

1戀人間最佳的心理距離是多少?

深夜, 群裡有姑娘發了這樣一段話。

血的教訓:除非你打算分手,

否則, 千萬不要輕易去看他的手機。 表面上再好的感情, 也經不起這樣的考驗。

是啊, 不知多少花好月圓的情侶和夫妻, 前一秒鐘還是甜蜜浪漫、智商為零的戀愛腦, 後一秒鐘就被對方手機裡的秘密逼到了崩潰邊緣, 變身福爾摩斯, 目光如炬, 挖掘出過往的種種疑點。

你有權要求對方對你100%坦誠、毫無保留嗎?

當然有的。 你需要安全感, 無法接受對方有太多的保留。 而你的要求一點也不過分, 親密關係本來就該是忠誠專一的, 不是嗎?

對方有權拒絕你嗎?

當然也可以。 他希望擁有更多的自由空間, 而不是像連體嬰一樣, 完完全全失去隱私。 這同樣很合理, 畢竟誰都需要保持一定的自我。

並不是你太作, 或者對方太渣。

所以, 問題到底出在了哪兒?

2不同的舒適距離決定你在關係中如何進退

認識一個男生, 聰明有趣, 積極向上。

然而一聊到感情問題, 馬上就鬱悶了。

他說, 前後談過4次戀愛, 全都是從異地狀態開始的。

相隔幾百公里, 每天固定時間用微信聊一會兒, 放假去探望對方幾天,

他就覺得很愉快很滿足。

他絕對專一, 而且隔三差五會在朋友圈裡秀秀恩愛, 放很多聊天截圖, 一波一波地撒狗糧。

異地戀還能保持這麼高的黏度, 簡直羨煞旁人。

可是, 一旦兩人結束了異地狀態, 來到同一個城市過上“穩定”的生活, 關係立刻冷淡下來。

他失望地發現, 那個獨立、精緻、有個性、近乎完美的女神, 竟然會因為他加班耽誤約會而斤斤計較, 會宅在家裡連續好幾天不洗頭髮, 會喋喋不休地抱怨工作上的不順心, 會拿他和別人家的男朋友作對比, 會有意無意地偷看他的短信和電話……

之前所有對理想愛情的設想, 全都在現實面前觸了礁。

唯一可以想到的辦法是逃避。 假裝加班, 假裝出差, 假裝和哥們兒出去玩, 盡可能縮短一對一相處的時間。

而結果往往是, 對方越來越沒有安全感, 終於心灰意冷地離開。 而他又心有戚戚, 試圖挽留。

幾番糾結, 循環往復, 耗盡了情緒和心力, 身心俱疲。

他歎氣:感覺傷害了對方, 又實在沒有辦法自我妥協。

親密關係中的許多恐慌和傷痛, 其實是因為雙方在“距離感”問題上的需求存在差異。

她不知道他為什麼忽冷忽熱, 他覺得她黏人的樣子又可愛又可怕, 兩個人好像永遠不能處於同一個頻段上。

她哀怨, 我需要你的時候, 為什麼你總是不在?

他吐槽, 我想一個人清靜的時候, 為什麼你不肯放我一馬?

其實,每個人都在心理設定好了一個“舒適距離”。

有的人願意共用所有的帳號密碼,每天和另一半形影不離;

有的人不介意偶爾被對方查崗,但希望保持基本的獨立和隱私,彼此社交圈最好不要完全重合;

有的人想要更多的自我空間,從銀行帳戶到社交圈子,都互不干涉。

當雙方設定的“舒適距離”不一致,心理安全區遭受衝擊,矛盾便會產生。

大家都希望借著愛的名義,把對方拉到自己的舒適區裡,而不是主動去適應對方。

在“距離感”問題上所遭遇的挫敗,往往能促使我們引申出更多的限制性信念。比如:

我不適合談戀愛。

我太黏人,一點出息都沒有。

我總是遇到傷害我的人。

我在感情中是得不到幸福的。

這些令人心灰意冷的信念,又會衍生更多悲劇劇情。

3為什麼我們總在玩“追與逃”的遊戲?

每個人內心深處的那個根深蒂固的“舒適距離”,最初是如何被設定的?

它源於人格發展的不同階段。

我們在人生最初的那段時間裡所經歷的心理階段,叫作共生期。

共生期裡,嬰兒和媽媽是一個融合體,相互依存,不分彼此,完全沒有“獨立”和“隱私”的概念。那是一種平和溫暖的狀態,有著足夠的包容、接納和滋養。

但是,過度親密也帶來了過度干涉和介入,當嬰兒漸漸長大,母親可能仍然無法尊重ta的獨立性,試圖包辦一切,讓嬰兒失去了心理成長的機會。

另一種可能性,是在共生期裡沒有得到過足夠的愛和關注,於是一生都在苦苦尋求著“母親”,試圖和另一個人重新建立起母嬰般的共生關係。

比如鄭爽,這個總在愛情裡卑微到塵埃裡的姑娘,可以為了張翰,不惜動刀整容,為了能留住胡彥斌,不惜無底線包容他的花心,就為了換取更多的關愛。而一旦感情出了問題,她總是棄工作和生活而不顧,仿佛天塌下來一樣。

對鄭爽們來說,愛情就是未得到的好的母嬰關係的補償,她以前有多失望,現在就有多渴望。

第二個心理階段,叫作反依賴期。3到5歲左右,許多孩子自我意識開始爆發,想要離開共生關係,獨立探索世界,尋求自我的邊界。

共生滿足了依戀的需求,卻無法使人擁有自我,而反依賴期正是接觸這份精神饑餓的時機。我們開始“反叛”父母,思考“我是誰”“我想要什麼”“我可以做到什麼”等問題。

生命早期經歷過的心理劇情,常常在親密關係中重演。

在一段關係的剛剛開始時,雙方會首先進入親密無間的共生狀態。但這樣高粘度的感情至多持續3年左右,一方或雙方便開始“撤退”,把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拿回到自己身上。

這也是為什麼會有那麼多人糾結著“他對我的感情是不是變質了”的原因。

此時,沉浸在共生期劇情裡的人,會把“舒適距離”設定成“不分你我”;認同反依賴期劇情的人,則會把“舒適距離”設定成“要有個人界限和空間”。

前者屬於焦慮型依戀,渴望安全感,最害怕被拋棄。

每一次不被及時回應,都仿佛被獨自扔到了喜馬拉雅山頂上一樣絕望。只有和對方心理零距離時,才能多一點點安心。

他們會不斷地向對方求證、追問那個經典問題:你到底還愛不愛我?

他們會擺出一副要為對方付出一切的姿態。

後者則屬於回避型依戀,渴望自由感,最害怕被吞噬。

對他們來說,“我想靜靜”並非說辭或玩笑,而是非常重要的需求。如果一段關係要以失去自由為代價,沒有足夠的空間和距離,那寧可不要。

面對所愛的人,他們同樣會一味地逞強,反復強調:我一個人很好,不需要那麼多愛。

要麼辛苦地追,要麼慌忙地逃,親密關係由此陷入閉環中。

想走出這個有關距離感的困境,需要成長到第三個階段——整合期。

在這個階段裡,距離感的問題依然存在著,但我們無需使用生硬、恐慌或傷害性的方式來表達需求,回應彼此,個人邊界也變得更靈活、更有彈性。

焦慮型依戀的人,在整合階段要學會反求諸己。

20多歲的時候,她因為害怕嫁不出去,而匆匆答應了一個求婚,雖然她心裡清清楚楚地知道,她並不愛對方。經歷了一次次幻滅,在許多年後,她終於修煉出了踏踏實實做自己的勇氣,即使單身也能活得精彩璀璨。

當你帶著生死一線般的恐懼向對方索取,對方是無法滿足你的。即使他為了討你歡心,願意讓渡出全部的自由,把所有秘密都向你公開,你依然會懷疑他有所隱瞞。

安全感終歸是強求不來的,只能自己慢慢培養。

回避型依戀的人,在整合階段要學會表達脆弱。

表面上的剛毅,埋藏著更深的無力感。無力到不願面對自己的“弱點”,無力到非要切斷和別人的心理聯結。

而真正的強大和獨立,在於外柔內剛。

這是相輔相成的一體兩面:內在力量充足,就比較能夠坦然展示脆弱;而越是敢於承認自己的局限性,越是能讓內心篤定沉著。

結束追與逃的遊戲,要點在於整合內心,走出過去,來到當下。

4伴侶之間最好的狀態是怎樣?

去年冬天,有個讀者在我微信公眾號後臺留言說,她理想中的親密關係,是舒婷《致橡樹》裡的那樣,並肩抵擋風雨,相互扶持。

後來她戀愛了。

她的男友也喜歡《致橡樹》,希望兩個人可以在這座一線城市裡奮鬥紮根,共同經營未來。

可她覺得,男友一點也不體貼她。

加班到晚上11點是常態,幾乎沒有約會的時間;各種節日紀念日都是一模一樣的紅玫瑰和費列羅,對她的新衣服新髮型也毫無反應。

本以為共同奮鬥的過程會讓心越來越近,誰知道卻連戀愛都沒空談了,幾乎成了陌生人。

向男友抱怨,他滿臉的委屈和不解:我努力工作,有什麼錯?

她一口氣鬱結在心口,又跑來問我:親密關係中,什麼樣的距離才是最理想的?

這個問題不存在標準答案。

你希望積極上進之餘再多點小情調,他覺得先專注事業才是硬道理,這都是完全合乎情理的,並沒有對錯高下之分。

而且,無論你看過再多的愛情故事和小說、影視,也很難找到一種模式可以被直接套用。

因為你和他對“舒適距離”的設置方式,和故事裡的男女主人公可能相差甚遠。對距離感的把控,自然有所不同。

親密關係中的最佳距離,要靠你親自去覺察、溝通,最後找出個性化的解決方案。

覺察的重點,是錨定自己當前所處的狀態。

你是停留在注重親密的共生期,希望雙方有更深度的自我暴露,還是追求獨立的反依賴期,並不想被24小時綁定?

誠實地回答自己:在這段關係中,什麼樣的距離狀態是我當下真正想要的?

第二步,是不帶評判、預設和指責地與對方溝通。

既然彼此對“舒適距離”的概念不同,那麼他沒能嚴絲合縫地滿足你的需要,也不代表他不愛你或是故意與你為難。溝通的目的不是一味“求同”,而是讓對方看到你的真正感受,同時瞭解對方的核心需求。

在呈現自我時,避免傷害性的溝通方式,如:

你完全不理解我的感受!

你對我一點也不上心!

你怎麼可以這樣做!

將它們換成坦誠而溫和的表達方法:

我希望我們可以多花一點時間在一起。

今天有點累,我想先一個人呆一會兒,清空一下大腦。

在瞭解了雙方心理需求、尊重彼此邊界的前提下,可以按照自己的需要來商量出一個彼此都能接受的“舒適距離”方案。

比如,每天可以花一點時間單獨相處,以你們喜歡的方式。

比如,週末不必非得一直膩在一起,可以有各自的排程。

又比如,我不再突擊查崗,但你適當的時候可以主動報個平安。

在關係中尋找最佳距離的過程,其實也是一個實現分離個體化的過程:

我們不再是黏人或者叛逆的孩子,而是開始學著以成人的方式來應對問題,圓融地解決矛盾。

我們開始親自去關注自己的內在需求,不再苦苦指望著伴侶做到“比我更瞭解我”。

我們的世界不再非黑即白,不再除了“愛”就是“恨”,不再那麼容易掀起一波又一波滔天的心理災難。

在電影《遇見你之前》中,有一句很有智慧的臺詞:你不能改變別人,你只能儘量去愛他們。

接受人與人的不同,也接受大家都是普通人、有各自的弱點和執念這個事實。

不要害怕距離,也不要過度依賴距離。

親密關係是一場雙人舞,放鬆地表達自我,試著相互配合,如此就好。

為什麼你不肯放我一馬?

其實,每個人都在心理設定好了一個“舒適距離”。

有的人願意共用所有的帳號密碼,每天和另一半形影不離;

有的人不介意偶爾被對方查崗,但希望保持基本的獨立和隱私,彼此社交圈最好不要完全重合;

有的人想要更多的自我空間,從銀行帳戶到社交圈子,都互不干涉。

當雙方設定的“舒適距離”不一致,心理安全區遭受衝擊,矛盾便會產生。

大家都希望借著愛的名義,把對方拉到自己的舒適區裡,而不是主動去適應對方。

在“距離感”問題上所遭遇的挫敗,往往能促使我們引申出更多的限制性信念。比如:

我不適合談戀愛。

我太黏人,一點出息都沒有。

我總是遇到傷害我的人。

我在感情中是得不到幸福的。

這些令人心灰意冷的信念,又會衍生更多悲劇劇情。

3為什麼我們總在玩“追與逃”的遊戲?

每個人內心深處的那個根深蒂固的“舒適距離”,最初是如何被設定的?

它源於人格發展的不同階段。

我們在人生最初的那段時間裡所經歷的心理階段,叫作共生期。

共生期裡,嬰兒和媽媽是一個融合體,相互依存,不分彼此,完全沒有“獨立”和“隱私”的概念。那是一種平和溫暖的狀態,有著足夠的包容、接納和滋養。

但是,過度親密也帶來了過度干涉和介入,當嬰兒漸漸長大,母親可能仍然無法尊重ta的獨立性,試圖包辦一切,讓嬰兒失去了心理成長的機會。

另一種可能性,是在共生期裡沒有得到過足夠的愛和關注,於是一生都在苦苦尋求著“母親”,試圖和另一個人重新建立起母嬰般的共生關係。

比如鄭爽,這個總在愛情裡卑微到塵埃裡的姑娘,可以為了張翰,不惜動刀整容,為了能留住胡彥斌,不惜無底線包容他的花心,就為了換取更多的關愛。而一旦感情出了問題,她總是棄工作和生活而不顧,仿佛天塌下來一樣。

對鄭爽們來說,愛情就是未得到的好的母嬰關係的補償,她以前有多失望,現在就有多渴望。

第二個心理階段,叫作反依賴期。3到5歲左右,許多孩子自我意識開始爆發,想要離開共生關係,獨立探索世界,尋求自我的邊界。

共生滿足了依戀的需求,卻無法使人擁有自我,而反依賴期正是接觸這份精神饑餓的時機。我們開始“反叛”父母,思考“我是誰”“我想要什麼”“我可以做到什麼”等問題。

生命早期經歷過的心理劇情,常常在親密關係中重演。

在一段關係的剛剛開始時,雙方會首先進入親密無間的共生狀態。但這樣高粘度的感情至多持續3年左右,一方或雙方便開始“撤退”,把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拿回到自己身上。

這也是為什麼會有那麼多人糾結著“他對我的感情是不是變質了”的原因。

此時,沉浸在共生期劇情裡的人,會把“舒適距離”設定成“不分你我”;認同反依賴期劇情的人,則會把“舒適距離”設定成“要有個人界限和空間”。

前者屬於焦慮型依戀,渴望安全感,最害怕被拋棄。

每一次不被及時回應,都仿佛被獨自扔到了喜馬拉雅山頂上一樣絕望。只有和對方心理零距離時,才能多一點點安心。

他們會不斷地向對方求證、追問那個經典問題:你到底還愛不愛我?

他們會擺出一副要為對方付出一切的姿態。

後者則屬於回避型依戀,渴望自由感,最害怕被吞噬。

對他們來說,“我想靜靜”並非說辭或玩笑,而是非常重要的需求。如果一段關係要以失去自由為代價,沒有足夠的空間和距離,那寧可不要。

面對所愛的人,他們同樣會一味地逞強,反復強調:我一個人很好,不需要那麼多愛。

要麼辛苦地追,要麼慌忙地逃,親密關係由此陷入閉環中。

想走出這個有關距離感的困境,需要成長到第三個階段——整合期。

在這個階段裡,距離感的問題依然存在著,但我們無需使用生硬、恐慌或傷害性的方式來表達需求,回應彼此,個人邊界也變得更靈活、更有彈性。

焦慮型依戀的人,在整合階段要學會反求諸己。

20多歲的時候,她因為害怕嫁不出去,而匆匆答應了一個求婚,雖然她心裡清清楚楚地知道,她並不愛對方。經歷了一次次幻滅,在許多年後,她終於修煉出了踏踏實實做自己的勇氣,即使單身也能活得精彩璀璨。

當你帶著生死一線般的恐懼向對方索取,對方是無法滿足你的。即使他為了討你歡心,願意讓渡出全部的自由,把所有秘密都向你公開,你依然會懷疑他有所隱瞞。

安全感終歸是強求不來的,只能自己慢慢培養。

回避型依戀的人,在整合階段要學會表達脆弱。

表面上的剛毅,埋藏著更深的無力感。無力到不願面對自己的“弱點”,無力到非要切斷和別人的心理聯結。

而真正的強大和獨立,在於外柔內剛。

這是相輔相成的一體兩面:內在力量充足,就比較能夠坦然展示脆弱;而越是敢於承認自己的局限性,越是能讓內心篤定沉著。

結束追與逃的遊戲,要點在於整合內心,走出過去,來到當下。

4伴侶之間最好的狀態是怎樣?

去年冬天,有個讀者在我微信公眾號後臺留言說,她理想中的親密關係,是舒婷《致橡樹》裡的那樣,並肩抵擋風雨,相互扶持。

後來她戀愛了。

她的男友也喜歡《致橡樹》,希望兩個人可以在這座一線城市裡奮鬥紮根,共同經營未來。

可她覺得,男友一點也不體貼她。

加班到晚上11點是常態,幾乎沒有約會的時間;各種節日紀念日都是一模一樣的紅玫瑰和費列羅,對她的新衣服新髮型也毫無反應。

本以為共同奮鬥的過程會讓心越來越近,誰知道卻連戀愛都沒空談了,幾乎成了陌生人。

向男友抱怨,他滿臉的委屈和不解:我努力工作,有什麼錯?

她一口氣鬱結在心口,又跑來問我:親密關係中,什麼樣的距離才是最理想的?

這個問題不存在標準答案。

你希望積極上進之餘再多點小情調,他覺得先專注事業才是硬道理,這都是完全合乎情理的,並沒有對錯高下之分。

而且,無論你看過再多的愛情故事和小說、影視,也很難找到一種模式可以被直接套用。

因為你和他對“舒適距離”的設置方式,和故事裡的男女主人公可能相差甚遠。對距離感的把控,自然有所不同。

親密關係中的最佳距離,要靠你親自去覺察、溝通,最後找出個性化的解決方案。

覺察的重點,是錨定自己當前所處的狀態。

你是停留在注重親密的共生期,希望雙方有更深度的自我暴露,還是追求獨立的反依賴期,並不想被24小時綁定?

誠實地回答自己:在這段關係中,什麼樣的距離狀態是我當下真正想要的?

第二步,是不帶評判、預設和指責地與對方溝通。

既然彼此對“舒適距離”的概念不同,那麼他沒能嚴絲合縫地滿足你的需要,也不代表他不愛你或是故意與你為難。溝通的目的不是一味“求同”,而是讓對方看到你的真正感受,同時瞭解對方的核心需求。

在呈現自我時,避免傷害性的溝通方式,如:

你完全不理解我的感受!

你對我一點也不上心!

你怎麼可以這樣做!

將它們換成坦誠而溫和的表達方法:

我希望我們可以多花一點時間在一起。

今天有點累,我想先一個人呆一會兒,清空一下大腦。

在瞭解了雙方心理需求、尊重彼此邊界的前提下,可以按照自己的需要來商量出一個彼此都能接受的“舒適距離”方案。

比如,每天可以花一點時間單獨相處,以你們喜歡的方式。

比如,週末不必非得一直膩在一起,可以有各自的排程。

又比如,我不再突擊查崗,但你適當的時候可以主動報個平安。

在關係中尋找最佳距離的過程,其實也是一個實現分離個體化的過程:

我們不再是黏人或者叛逆的孩子,而是開始學著以成人的方式來應對問題,圓融地解決矛盾。

我們開始親自去關注自己的內在需求,不再苦苦指望著伴侶做到“比我更瞭解我”。

我們的世界不再非黑即白,不再除了“愛”就是“恨”,不再那麼容易掀起一波又一波滔天的心理災難。

在電影《遇見你之前》中,有一句很有智慧的臺詞:你不能改變別人,你只能儘量去愛他們。

接受人與人的不同,也接受大家都是普通人、有各自的弱點和執念這個事實。

不要害怕距離,也不要過度依賴距離。

親密關係是一場雙人舞,放鬆地表達自我,試著相互配合,如此就好。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