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你的愛情模式,不過是童年經歷的痕跡

“當我知道媽媽懷了二胎時, 跳樓的心都有了”。 說話的是一位高中男生, 被爸爸強行帶來心理諮詢。

表面看, 這是一個與同胞競爭有關的案例,

但是深入瞭解, 發現並非如此。

“我從來就不知道我存在的意義是什麼, 他們(父母)從來沒有真正關注過我。 現在又出來這麼一個東西(弟弟或妹妹), 我更不知道自己還有什麼存在價值了。 ”

活著的價值和意義, 這是每個人的終極問題, 什麼樣的人會對自己的價值產生懷疑呢?

他講了他的童年:“據說我一歲半斷奶後, 爸媽就離開我了, 留我一直寄住在老家叔叔家。 我直到8歲才來到他們身邊一起生活。 小時候, 叔叔很嚴厲, 經常打罵, 疼我的只有姥爺, 可是他不允許我去找他, 說發現我去找我姥爺, 就會把我踹到大街上……”

一個受傷小孩的形像躍然紙上。 我禁不住產生這樣疑問:多少個黑夜裡, 他內心思念和渴望著父母呵護的同時, 會不會也在責怪、怨恨父母的狠心?一個小孩經常被責駡, 他會認為自己是好的、有價值的嗎?

“後來, 熬到了8歲, 終於和他們住到了一起。 但是我發現, 朝夕相處的父母, 和我心目中的父母形像, 差距實在太大了。 ”

孩子對父母, 具有天然的熱切依戀。 當他被拋棄、被忽視、被嚴苛對待時, 內心對父母必然是怨恨的。 這樣, 他對於父母形成了一種”破裂“的矛盾情感——既有本能的期待, 又有現實的抗拒。 這屬於一種不安全的依戀模式。

而大多數孩子總是在苦惱的時候, 能及時得到撫養者的照顧和呵護,

形成安全型的依戀模式。 他們能感受到世界是安全和值得信賴的——因為撫養者就是他們的世界。 他們願意依賴和親近他人, 並在人際相處中感到舒適自在。

很不幸, 我的心理來訪者不是。 破裂型的不安全依戀模式, 持續地影響著他長大後的親密關係。

他說:“我暗戀著一位好友, 但是一直不敢表白。 我願意保持這樣一份期望, 而不願意因為表白, 而喪失了這份情誼。 ”這正是對撫養者親密關係的翻版——自我懷疑, 既期待又退縮的矛盾心理。

我已經知道接下來該怎樣對待我的心理來訪者了:認識和理解自己的依戀模式, 安撫內心受傷的小孩, 修正長大後的負性認知, 發展和體驗積極的親密關係帶來的自我價值感。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