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福建打造升級版職業教育 為產業轉型厚植人才優勢

新華網福州10月15日電(王文清)14日, 以“分享·融合·突破·跨越”為主題的“第四屆海峽兩岸應用技術類大學校長論壇”在福州落下帷幕。 12日至14日, 來自兩岸高校的100多名專家學者齊聚一堂, 高談精研高等職業教育的成功路徑和未來走向。

職業教育:建設新福建的新引擎

職業教育, 福建領風氣之先。

1866年, 福建船政學堂創辦, 這是中國近代第一所職業技術學堂, 有別於科舉之舊學, 福建船政學堂推動了中國近代教育的興起, 福建也因此成為我國近代職業教育的發軔地。

職業教育, 福建行穩而致遠。

今天, 福建民辦高職院校21所、民辦中職學校42所,

每百萬人口民辦高校數居全國第一位;率先開展“二元制”技術技能人才培養模式;頒佈實施《福建省促進閩台職業教育合作條例》, 開國內之先河;聯合打造應用技術類大學校長論壇、學前教育論壇等兩岸知名教育交流品牌……

可期的是, 升級版的福建職業教育, 正日益成為新福建建設的新引擎。

在各類教育中, 職業教育與社會經濟和產業發展關係最大, 肩負著培養多樣化人才、傳承技術技能的重要職責, 擔負著把“合格製造”變成“優質製造”的時代重任。 2015年, 《福建省人民政府關於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若干意見》出臺, 規劃了福建職業教育發展的路徑與藍圖;2016年, 《福建省“十三五”教育發展專項規劃》發佈,

明晰了福建教育發展與改革的戰略意圖和工作重點……

如今, 福建產業轉型升級大潮洶湧, “中國製造2025”行動計畫漸次鋪開, 站在更高的起點上, 福建職業教育正謀新篇、布新局, 為建設“機制活、產業優、百姓富、生態美”新福建打造新引擎、提供新動能。

2017年5月7日, 福建2017年職業教育活動周啟動。 在福州職業技術學院軌道綜合實訓基地, 該校城市軌道交通運營管理專業大二女生郭家倩和她的同學們當了一回“福州地鐵1號線”的“行車值班員”, 熟練地接發每一列進入區間的地鐵列車。 (資料圖)新華網 肖和勇 攝

閩台交流:攜手樹人 開職教合作之先河

泉州輕工職業學院, 位於著名僑鄉、中國品牌之都——泉州晉江市, 是福建第一所與臺灣高等院校合作辦學的學校, 也是一所由安踏等五大集團投資創辦的高職院校。

學院創立於2009年。 也就是在那一年, 為支援福建職業院校與臺灣院校開展實質性的專案合作, “海峽兩岸職業教育交流合作中心”成立。 自此, 福建省抓住契機, 以職業教育為重點,

鼓勵台資企業參與辦學, 推動閩台“校校企”合作, 揭開了海峽兩岸教育合作發展的歷史性序幕。

“福建高等職業教育起步晚、起點低。 怎麼辦?我們找到了一種路徑, 那就是向臺灣學習。 ”回顧兩岸教育合作發展的這幾年, 福建省教育廳廳長黃紅武感慨。

教育交流, 政策先行。 近年來, 福建率先出臺了《福建省招收臺灣學生若干規定》和《福建省促進閩台職業教育合作條例》, 開大陸各省市之先河, 為閩台教育交流合作保駕護航。

得益于政策東風, 海峽水暖起微波。 與泉州輕工職業學院合作辦學的臺灣致遠管理學院在高等職教方面資源充裕、師資力量雄厚。 雙方一拍即合, 從課程設計、師生交流到學校管理, 合作路徑在不斷的碰撞和探索中逐漸成型。

何世偉, 泉州輕工職業學院副院長。 這位院長有點不一樣:一個來自臺灣的“大陸通”。 2016年以來, 他在學院打造了一個“理想中的機器人實驗室”。 在這個由大陸學生構成、臺灣教授帶隊的機器人實訓中心裡, 走出了兩屆的WRO(國際奧林匹克機器人大賽)中國賽區冠軍, 該中心今年還入選教育部工業機器人應用人才培養中心立項建設項目。

如今, 泉州輕工職業學院內綠樹掩映, 生機勃發。 校內的生產性實訓基地, 也是福建省“二元制”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試點專案。 在生產線上, 同學們熟練操作著縫紉器械, 一件件精美的服裝在他們手中逐漸成形。 來自安踏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服裝設計中心的專家既當“老師”又當“師傅”, 手把手教學生一針一線裡的技術與技能。而這些學生,既是學院裡的學生,又是相關企業的“准員工”,是職校教育實現了他們從“就學”到“就業”的無縫銜接。

“閩台合作”“現代學徒制”“二元制”“校校企”……這些標籤彰顯了泉州輕工職業學院的亮點和特色,也是福建職業教育發展的一個生動縮影。

在校際交流框架下,兩岸高校共同制定人才培養方案、開展教研活動,形成一批有示範輻射和推廣價值的項目。福建高等職業院校與臺灣高校、台資企業簽署“校校企”訂單式培養合作辦學協定,福建本科院校與臺灣高校簽署“分段對接”“4+0”合作辦學協定,十年來已經簽署了607份,福建35所高校與臺灣60所高校進行了教育合作,取得了合作辦學豐碩成果。

兩岸一家親,合作正當時。現在,從空間上,閩台教育合作正由本科、專科教育合作擴展到碩士、博士研究生的合作;從內容上,由教學合作擴展到科研合作;從人員上,由教師間學術交流擴展到了學生間雙向異地交流;由學校教育、學生聯合培養擴展到教師聯合培養、聯合培訓……

“加強兩岸教育交流,共創人才培養雙贏,是大家共同的期待。”臺灣教育大學系統總校長、臺灣兩岸現代職業教育協會理事長吳清基表示。

福建版“二元制”:訂單育人 加快教育供給側改革

加強校企合作,是職校教育的成功路徑,其中的“二元制”改革成為了亮點。

顧名思義,“二元制”的精髓就是要抓住學校和企業這兩個關係職業教育成功與否的“牛鼻子”。這一模式將通常由職業院校的“單獨培養”轉變為“校企合作培養”,行業企業可根據自身需求,主動、提前介入,訂單式培養與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契合度高的技能技術人才,探索職業教育領域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2016年,福建省開始率先試點“二元制”,並計畫在2020年形成福建特色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經驗,塑造福建版“二元制”職業教育品牌。

目標既定,貴在執行。福建長樂市“十戶九商”,素以民間資本雄厚著稱。長樂職業中專學校約30%的學生畢業後進入家族企業工作或直接創業。根據這一特點,長樂市將已有的學前教育職教集團和紡織服裝職教集團整合擴展為長樂市職教集團,構建了“政府主導、學校主動、家長聯動、行業指導、企業參與”的職業教育“長樂模式”。目前,已成功引進5個行業協會駐校辦公、3家企業在校內組建教學工廠。

五指成拳,凝聚合力。以前,職教集團成員間缺少“資本紐帶”,組織鬆散、協調困難,校企合作的合力難以形成。現在,福建開展多元投資主體共建職教集團試點,以資本為紐帶、以行業為龍頭,組建企業法人型職教集團。“十三五”期間,福建將支援建立區域型、行業型、法人型職教集團,並引導省、市屬國有和龍頭企業牽頭組建覆蓋全產業鏈的職教集團。

走進長樂職業中專學校,一幅“長樂發展什麼產業,學校就辦什麼專業”的標語映入眼簾。在中職生陳敏生看來,畢業後能進入家族花邊廠工作,不僅是因為職教集團搭建的直通車,更在於學校提供的對口專業。“我現在學校學的就是上一輩他們不懂的,以後我接父親的班就更有底氣了。”陳敏生說。

為了專業對口,長樂職業中專可是花了一番功夫來“踩准點”。例如,長樂發展紡織產業,學校就設置紡織技術及行銷、針織工藝等專業;長樂發展文創產業,學校就開設動漫與遊戲製作、網路技術等專業。目前,學校開設的6個專業群全部與長樂重點發展產業相對應,基本實現重點專業對區域內重點行業的全覆蓋。

據悉,現在學校每年都為長樂市“訂單式”輸送技術技能人才1000多名,精准滿足企業用工需求。近年來,像長樂職業中專學校這種以建立校企協同為鮮明特徵的現代職教人才培養新模式,實現了高效、高質、精准的技術技能人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在省級層面,福建教育部門給專業設置了“正面清單”和“負面清單”。有了這些清單,職業院校在專業設置上做到了“心裡有本帳”“手下有盤棋”。通過設置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急需的鼓勵類產業相關專業,減少或取消設置限制類、淘汰類產業相關專業,與區域產業分佈形態相適應的“親產業”專業結構正在福建各院校“連點成線”“連線成網”。

在這張專業集群網裡,工業機器人、積體電路、光電、創意設計等10大類、200個服務產業特色專業群將慢慢浮出水面。去年,福建省就遴選出首批職業院校服務產業特色專業群59個。而現有的143個應用型本科專業群,覆蓋了重點發展的九大產業,其中對接福建自貿區建設有34個,占24%;服務智慧製造、“中國製造2025”的有24個,占17%。

未來已來。福建將再用兩年時間,形成福建特色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經驗,塑造福建版“二元制”職業教育品牌。

而在福建省教育廳副廳長陳國龍看來,這種福建特色不應在課堂上,或在書本和學校裡,應該站在服務區域、服務國家的戰略角度去談特色,要積極融入“中國製造2025”、“互聯網+”、精准扶貧等國家戰略中。

圖為2017年2月20日,武夷山中華職業學校的老師給學生上茶藝課。福建省武夷山中華職業學校突出特色辦教育,利用武夷山“中國茶文化藝術之鄉”的茶文化特色,開辦茶藝師、評茶師課程,為當地茶業發展、茶文化的傳播培養職業人才(資料圖)。新華社發(邱汝泉 攝)

人生出彩:人盡其才 打造福建教育升級版

“職業教育,讓每個人人生都有出彩的機會”。以前,職業教育僅局限在中等職業教育、高等職業教育(大專)兩個層次,沒有真正意義的本科以上職業教育,存在體制上的“天花板”,不僅人未盡其才,人才培養的層次結構也不能很好地滿足產業發展需求。

“人才培訓要隨著社會、經濟發展作調整。今天是知識密集型社會,把職業人才的培訓提升到大學本科是必須要走的一種選擇。”吳清基表示。

如今的福建,“五區疊加”,優勢盡顯。福建是生態文明示範區,又是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核心區;福建還擁有平潭綜合實驗區、中國福建自由貿易試驗區以及福州新區。

新福建建設機遇難得,人才儲備的現實也相當嚴峻。當前,福建技術技能人才供不應求,層次結構不盡合理,與產業轉型升級要求不相適應,中、高級技術技能人才尤其短缺。同時,“就業難”與“用人荒”現象並存,迫切需要通過提高勞動者技術技能和就業創業能力來解決。

打造福建教育升級版,使得人盡其才,事關發展大局。為解決職業教育轉型升級的問題,福建提出了到2020年,初步建成具有福建特色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目標任務,就是要打破制約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的“天花板”,構建“中職-高職(專科層次)-應用型本科-專業學位研究生”系統化培養體系,職業教育有望從此走出“斷頭教育”的無奈。

去年,福建省就確定了福建工程學院、廈門理工學院等31所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試點名單。在這批名單中,湧現了一批改革轉型典型學校和案例,包括福建工程學院、三明學院、武夷學院。

福建工程學院積極創新工程教育模式,建設一批校企合作課程、國際化課程和優質開放課程,主動適應福建智慧裝備產業發展,整合機械、材料、資訊科學與工程等學科研究團隊,與企業一齊攻克多項技術難關,創造了以工為主、特色鮮明的本科院校發展提升之路。

“以前我們把‘要學什麼’作為出發點,現在要轉變為以‘能做什麼’為出發點。”武夷學院校長吳承禎說,武夷學院模組化的教學理念強調知識產出,十分注重教學理論與工程實踐的緊密結合。在此基礎上,學校進一步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有機融入通識教育課程、專業教育課程、實踐教學環節、“雙創”專案管理和第二課堂,實現課程教學的最大效益。

為全面實現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辦學轉變,福建計畫到2020年,全省建成5所左右示範性應用型本科高校,應用型本科高校招收高職畢業生和高職院校招收中職畢業生比例分別達15%和30%。為加快發展本科層次及以上職業教育,“十三五”期間,福建將進一步培育專業博士碩士學位授權點,擴大應用型研究生教育規模,完善高層次應用型人才培養體系,為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補上缺環。

教育之本在於師。“職業教育改革和發展,迫切需要建設一支‘雙師型’師資隊伍。”福建資訊職業技術學院校長江吉彬表示。他認為,真正意義上的“雙師型”教師,對學校教育和行業技術有深度理解,是“被企業所認同、學校所認可”的隊伍。

現實卻不容樂觀。目前,福建應用技術類大學普遍面臨著師資數量、品質、師資結構調整與擴招速度失衡問題,此間許多教師缺乏一線實踐經歷、承擔課題能力不強、“工匠”型教師奇缺、企業中理想的專家不足,符合應用技術類大學要求的專業帶頭人少。

為此,《福建省“十三五”教育發展專項規劃》指出,要加強職業院校“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支持從行業企業選聘教師。在有條件的普通本科師範院校設立職業技術師範學院,依託高水準院校、大中型企業共建50個“雙師型”教師培養培訓基地。

同時,福建將推動高等學校和職業院校融入國家和區域創新體系,將創新創業教育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厚植人才優勢,培育發展新動力,在著力提升教育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貢獻度的同時,讓每個人的人生都出彩。

手把手教學生一針一線裡的技術與技能。而這些學生,既是學院裡的學生,又是相關企業的“准員工”,是職校教育實現了他們從“就學”到“就業”的無縫銜接。

“閩台合作”“現代學徒制”“二元制”“校校企”……這些標籤彰顯了泉州輕工職業學院的亮點和特色,也是福建職業教育發展的一個生動縮影。

在校際交流框架下,兩岸高校共同制定人才培養方案、開展教研活動,形成一批有示範輻射和推廣價值的項目。福建高等職業院校與臺灣高校、台資企業簽署“校校企”訂單式培養合作辦學協定,福建本科院校與臺灣高校簽署“分段對接”“4+0”合作辦學協定,十年來已經簽署了607份,福建35所高校與臺灣60所高校進行了教育合作,取得了合作辦學豐碩成果。

兩岸一家親,合作正當時。現在,從空間上,閩台教育合作正由本科、專科教育合作擴展到碩士、博士研究生的合作;從內容上,由教學合作擴展到科研合作;從人員上,由教師間學術交流擴展到了學生間雙向異地交流;由學校教育、學生聯合培養擴展到教師聯合培養、聯合培訓……

“加強兩岸教育交流,共創人才培養雙贏,是大家共同的期待。”臺灣教育大學系統總校長、臺灣兩岸現代職業教育協會理事長吳清基表示。

福建版“二元制”:訂單育人 加快教育供給側改革

加強校企合作,是職校教育的成功路徑,其中的“二元制”改革成為了亮點。

顧名思義,“二元制”的精髓就是要抓住學校和企業這兩個關係職業教育成功與否的“牛鼻子”。這一模式將通常由職業院校的“單獨培養”轉變為“校企合作培養”,行業企業可根據自身需求,主動、提前介入,訂單式培養與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契合度高的技能技術人才,探索職業教育領域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2016年,福建省開始率先試點“二元制”,並計畫在2020年形成福建特色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經驗,塑造福建版“二元制”職業教育品牌。

目標既定,貴在執行。福建長樂市“十戶九商”,素以民間資本雄厚著稱。長樂職業中專學校約30%的學生畢業後進入家族企業工作或直接創業。根據這一特點,長樂市將已有的學前教育職教集團和紡織服裝職教集團整合擴展為長樂市職教集團,構建了“政府主導、學校主動、家長聯動、行業指導、企業參與”的職業教育“長樂模式”。目前,已成功引進5個行業協會駐校辦公、3家企業在校內組建教學工廠。

五指成拳,凝聚合力。以前,職教集團成員間缺少“資本紐帶”,組織鬆散、協調困難,校企合作的合力難以形成。現在,福建開展多元投資主體共建職教集團試點,以資本為紐帶、以行業為龍頭,組建企業法人型職教集團。“十三五”期間,福建將支援建立區域型、行業型、法人型職教集團,並引導省、市屬國有和龍頭企業牽頭組建覆蓋全產業鏈的職教集團。

走進長樂職業中專學校,一幅“長樂發展什麼產業,學校就辦什麼專業”的標語映入眼簾。在中職生陳敏生看來,畢業後能進入家族花邊廠工作,不僅是因為職教集團搭建的直通車,更在於學校提供的對口專業。“我現在學校學的就是上一輩他們不懂的,以後我接父親的班就更有底氣了。”陳敏生說。

為了專業對口,長樂職業中專可是花了一番功夫來“踩准點”。例如,長樂發展紡織產業,學校就設置紡織技術及行銷、針織工藝等專業;長樂發展文創產業,學校就開設動漫與遊戲製作、網路技術等專業。目前,學校開設的6個專業群全部與長樂重點發展產業相對應,基本實現重點專業對區域內重點行業的全覆蓋。

據悉,現在學校每年都為長樂市“訂單式”輸送技術技能人才1000多名,精准滿足企業用工需求。近年來,像長樂職業中專學校這種以建立校企協同為鮮明特徵的現代職教人才培養新模式,實現了高效、高質、精准的技術技能人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在省級層面,福建教育部門給專業設置了“正面清單”和“負面清單”。有了這些清單,職業院校在專業設置上做到了“心裡有本帳”“手下有盤棋”。通過設置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急需的鼓勵類產業相關專業,減少或取消設置限制類、淘汰類產業相關專業,與區域產業分佈形態相適應的“親產業”專業結構正在福建各院校“連點成線”“連線成網”。

在這張專業集群網裡,工業機器人、積體電路、光電、創意設計等10大類、200個服務產業特色專業群將慢慢浮出水面。去年,福建省就遴選出首批職業院校服務產業特色專業群59個。而現有的143個應用型本科專業群,覆蓋了重點發展的九大產業,其中對接福建自貿區建設有34個,占24%;服務智慧製造、“中國製造2025”的有24個,占17%。

未來已來。福建將再用兩年時間,形成福建特色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經驗,塑造福建版“二元制”職業教育品牌。

而在福建省教育廳副廳長陳國龍看來,這種福建特色不應在課堂上,或在書本和學校裡,應該站在服務區域、服務國家的戰略角度去談特色,要積極融入“中國製造2025”、“互聯網+”、精准扶貧等國家戰略中。

圖為2017年2月20日,武夷山中華職業學校的老師給學生上茶藝課。福建省武夷山中華職業學校突出特色辦教育,利用武夷山“中國茶文化藝術之鄉”的茶文化特色,開辦茶藝師、評茶師課程,為當地茶業發展、茶文化的傳播培養職業人才(資料圖)。新華社發(邱汝泉 攝)

人生出彩:人盡其才 打造福建教育升級版

“職業教育,讓每個人人生都有出彩的機會”。以前,職業教育僅局限在中等職業教育、高等職業教育(大專)兩個層次,沒有真正意義的本科以上職業教育,存在體制上的“天花板”,不僅人未盡其才,人才培養的層次結構也不能很好地滿足產業發展需求。

“人才培訓要隨著社會、經濟發展作調整。今天是知識密集型社會,把職業人才的培訓提升到大學本科是必須要走的一種選擇。”吳清基表示。

如今的福建,“五區疊加”,優勢盡顯。福建是生態文明示範區,又是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核心區;福建還擁有平潭綜合實驗區、中國福建自由貿易試驗區以及福州新區。

新福建建設機遇難得,人才儲備的現實也相當嚴峻。當前,福建技術技能人才供不應求,層次結構不盡合理,與產業轉型升級要求不相適應,中、高級技術技能人才尤其短缺。同時,“就業難”與“用人荒”現象並存,迫切需要通過提高勞動者技術技能和就業創業能力來解決。

打造福建教育升級版,使得人盡其才,事關發展大局。為解決職業教育轉型升級的問題,福建提出了到2020年,初步建成具有福建特色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目標任務,就是要打破制約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的“天花板”,構建“中職-高職(專科層次)-應用型本科-專業學位研究生”系統化培養體系,職業教育有望從此走出“斷頭教育”的無奈。

去年,福建省就確定了福建工程學院、廈門理工學院等31所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試點名單。在這批名單中,湧現了一批改革轉型典型學校和案例,包括福建工程學院、三明學院、武夷學院。

福建工程學院積極創新工程教育模式,建設一批校企合作課程、國際化課程和優質開放課程,主動適應福建智慧裝備產業發展,整合機械、材料、資訊科學與工程等學科研究團隊,與企業一齊攻克多項技術難關,創造了以工為主、特色鮮明的本科院校發展提升之路。

“以前我們把‘要學什麼’作為出發點,現在要轉變為以‘能做什麼’為出發點。”武夷學院校長吳承禎說,武夷學院模組化的教學理念強調知識產出,十分注重教學理論與工程實踐的緊密結合。在此基礎上,學校進一步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有機融入通識教育課程、專業教育課程、實踐教學環節、“雙創”專案管理和第二課堂,實現課程教學的最大效益。

為全面實現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辦學轉變,福建計畫到2020年,全省建成5所左右示範性應用型本科高校,應用型本科高校招收高職畢業生和高職院校招收中職畢業生比例分別達15%和30%。為加快發展本科層次及以上職業教育,“十三五”期間,福建將進一步培育專業博士碩士學位授權點,擴大應用型研究生教育規模,完善高層次應用型人才培養體系,為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補上缺環。

教育之本在於師。“職業教育改革和發展,迫切需要建設一支‘雙師型’師資隊伍。”福建資訊職業技術學院校長江吉彬表示。他認為,真正意義上的“雙師型”教師,對學校教育和行業技術有深度理解,是“被企業所認同、學校所認可”的隊伍。

現實卻不容樂觀。目前,福建應用技術類大學普遍面臨著師資數量、品質、師資結構調整與擴招速度失衡問題,此間許多教師缺乏一線實踐經歷、承擔課題能力不強、“工匠”型教師奇缺、企業中理想的專家不足,符合應用技術類大學要求的專業帶頭人少。

為此,《福建省“十三五”教育發展專項規劃》指出,要加強職業院校“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支持從行業企業選聘教師。在有條件的普通本科師範院校設立職業技術師範學院,依託高水準院校、大中型企業共建50個“雙師型”教師培養培訓基地。

同時,福建將推動高等學校和職業院校融入國家和區域創新體系,將創新創業教育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厚植人才優勢,培育發展新動力,在著力提升教育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貢獻度的同時,讓每個人的人生都出彩。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