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砥礪奮進的五年」喜看西藏阿裡 天賦神奇人間滄桑

中國西藏網訊 山高水遠, 風雨同行;萬里路遙, 不忘初心。 在“世界屋脊的屋脊”——西藏阿裡, 天賦神奇和人間滄桑交織成一幅壯美的畫卷。 黨的十八大以來, 五年的砥礪奮進, 更是為其在歲月長河裡增添了一抹繽紛色彩, 碩果累累。

這五年, 阿裡在多領域鋪開了新的畫面, 綜合實力不斷提升, 在全力打贏脫貧攻堅戰、著力打造優勢特色產業、加快推進基礎設施建設、持續保障和改善民生、堅決守住生態安全屏障等方面, 美麗新阿裡的壯美畫卷鋪展開來。

雄關漫道真如鐵, 而今邁步從頭越。 藏西高原不再“高冷孤遠”,

隨處可見機器轟鳴的工地、日夜趕工的項目以及勤勞致富的群眾、四處奔走的幹部, 一派熱火朝天的喜人景象。

彩雲下的紮達土林 攝影:張春曉

脫貧攻堅是民生工程的重中之重

西藏阿裡地區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 由於生存條件惡劣、生態環境脆弱、自然災害頻發、居住過於分散等原因,

致使一方水土養不了一方人, 部分農牧民較為貧困。

作為西藏最為偏遠和艱苦、經濟社會發展相對較為落後的地區之一, 阿裡的脫貧攻堅工作面臨著貧困比重大、脫貧難度大、致貧因素多、脫貧成本高等諸多困難。 但是, 勤勞勇敢的阿裡各族幹部群眾沒有退縮, 緊緊抓住改善民生、凝聚人心這個出發點和落腳點, 堅持把更多的人力物力財力向民生集中、向基層傾斜, 緊緊圍繞產業發展、產業融資、邊境小康村建設三項重點工作, 大力推進脫貧攻堅戰, 確保到2019年, 在國家現行標準下, 實現全地區脫貧6779戶、21419人, 易地扶貧搬遷2225戶、8175人, 邊境小康村建設5795戶、21353人。

△產業化扶貧持續發力

近年來,

阿裡地區積極探索“扶貧龍頭企業+合作經濟組織+產業基地+農牧戶”的產業化扶貧模式, 建立扶貧開發產業扶持基地, 鼓勵農牧民群眾興辦合作經濟組織, 將貧困戶的扶持資金以入股形式投入合作社、龍頭企業聯合經營, 實現平等互利、風險共擔、利益共用、長期收益。

今年, 阿裡地區實施了旅遊服務業、設施農牧業、生態環保業、建築建材業、文化產業、民族手工業等項目11個, 預計投資4.5億元, 在西藏自治區已明確整合涉農資金2.23億元。 用於精准脫貧產業發展的基礎上, 從扶貧、農牧、林業、水利、合作組織5個方面繼續整合資金0.18億元用於產業扶貧。

△生態扶貧成效顯著

近年來, 阿裡地區積極整合國家給予的草場、森林生態補償增量資金和民族、邊境、主體功能區轉移支付增量資金,

與轉移就業緊密結合, 大力推進生態扶貧工作。 初步測算, 全地區可提供護林員、監管員、野生動物保護員等生態崗位13599個, 直接解決4551名有勞動能力的貧困人口就地轉移就業。

△教育脫貧切斷貧困代際傳播

西藏已經實現了幼稚園至高中階段的15年免費教育, 包括初中或高中階段完成後就讀職業學校的學生, 也享受免費教育。

阿裡地區以“扶智”為重心, 以貧困學生“有學上、上好學”為核心, 實現教育脫貧“五個保證”。 積極落實教育“三包”政策、貧困大學生救助政策, 根據實際制定本地區貧困學生資助暫行辦法, 保證貧困家庭的學生有學上、有書讀。 今年, “三包”標準統一提高240元, 及時兌現獎勵資助資金122.1萬元。

實施義務教育薄弱學校基本辦學條件、義務教育學校標準化建設、農村中心小學校舍維修改造、資訊化建設等專案, 落實專項資金1.89億元。

此外, 還組織一批貧困戶“兩後生”和貧困大學生到“兩省三公司”進行一些技能培訓和就業, 通過整合財政、教育、工會、扶貧等部門資助資金進行持續扶持, 並加大對貧困戶“兩後生”職業教育, 年內完成120人的轉移就業培訓。

△醫療保險助力脫貧攻堅

將貧困家庭中重病患者全部納入醫療救助物件範圍, 貧困人口新農合參保率達到100%。 2016年, 阿裡地區本級財政落實新農合補助資金25萬元、大額醫療救助資金150萬元、醫療救助資金30萬元, 做到貧困對象應保盡保、保障有力。

奏響時代的最強音, 這是最好的時代——隨著脫貧攻堅工作如火如荼地開展,阿裡地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美好願景已經指日可待。

黎明前的古格城堡 攝影:張春曉

著力打造三大特色優勢產業

幾年來,阿裡地區著力打造三大特色優勢產業,全力推動經濟發展。

阿裡地區堅持“特色、高端、精品”導向,大力推動訂制式高端旅遊,加大宣傳行銷力度,塑造“藏西秘境·天上阿裡”旅遊品牌,把旅遊業打造成優勢產業。力爭到2020年全地區年接待海內外遊客突破150萬人次,實現旅遊總收入達到20億元,旅遊業吸納農牧民轉移就業年均遞增10%以上,轉移就業突破1萬人。

同時,還加快發展天然飲用水產業,把綠色工業培育成首要財源,培育2—3傢俱有較強競爭力的天然飲用水骨幹企業,爭創西藏自治區著名品牌、全國知名品牌,力爭天然飲用水總產值達到5億元以上。扶持藏醫藥業發展,支持藏醫藥科技創新,打造阿裡藏藥品牌。

阿裡還以保障主要農畜產品供給和促進農牧民增收為核心,把特色農牧業培育成支柱產業,全面實施農牧業提質增效戰略,強化強農惠農富農政策支持,重點抓好白絨山羊、象雄半細毛羊、紫絨山羊的科研和良種推廣力度,加快產業帶、產業縣、養殖示範基地建設。力爭到2020年,農作物良種覆蓋率達80%以上,糧食產量達6700噸,其中青稞產量5700噸以上;蔬菜種植面積達4000畝,產量達7000噸,主要城鎮供給率旺季達到80%以上。

當一個個產業遍地開花似地興旺起來,群眾的錢包也註定會隨之越來越鼓脹——這樣美好的未來,已經在阿裡描繪出了清晰的輪廓。

△阿裡草原 攝影:王建設

多措並舉,持續保障和改善民生

△生態農業產業園緩解群眾“吃菜難”問題

阿裡地區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高寒的氣候條件、脆弱的生態環境難以滿足當地群眾的蔬菜需求。從2015年開始,阿裡在噶爾縣建設生態農業產業園,今年7月,阿裡地區噶爾縣生態農業產業園全部配套設施建設完成,目前已有40多種蔬菜瓜果供應周邊地區,有效豐富了當地群眾的“菜籃子”。

△光網全覆蓋開啟農牧民互聯網新生活

截至今年5月,中國電信已經實現了對阿裡地區7個縣城、37個鄉鎮、21個行政村的光網全覆蓋,開啟了西藏農牧民互聯網生活的新序幕。用手機連WiFi上網,用iTV看高清電視、視頻聊天,通過網路銷售特產……在西藏阿裡的很多偏遠農村,越來越多農牧民在村裡就可以充分享受資訊化發展的文明成果。

 △“雙集中”供養實現“老有所養,幼有所教”

近年來,阿裡地區全面貫徹落實西藏自治區一系列利民惠民政策,堅持把“雙集中”工作放在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的戰略高度來謀劃和推進,投資1.2億餘元,著力打造“老有所養,幼有所教”的幸福工程,實現了五保物件有意願集中供養和孤兒集中收養“雙百”目標。

目前,阿裡地區有7個五保供養中心和1個兒童福利院,共有五保對象576名,其中有意願入住的有496名,共有孤兒169名,除30人在外上學外,其餘139人全部集中收養。如今,五保老人們都把他們生活的集中供養中心叫作“幸福院”。

飲馬象泉河 攝影:張春曉

美麗與發展同行,堅守生態安全屏障

近年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阿裡地區以保持環境品質良好為目標,積極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讓阿裡保持著天藍、地綠、水清。截至目前,阿裡地區7個縣獲批國家級生態功能縣,創建自治區級生態鄉1個、自治區級生態村62個,美麗阿裡更加璀璨。

在執行生態紅線管理制度上,阿裡地區不打折扣。該地區堅持“生態保護第一、尊重群眾意願”的原則,嚴格執行和落實西藏自治區環境保護“一票否決制”和礦產資源開發西藏自治區政府“一支筆”審批制,嚴把生態環境關、產業政策關、資源消耗關,嚴禁高消耗、高污染、高排放的“三高”企業和項目進入阿裡。同時,建立資源總量管理和全面節約制度,嚴格落實草原保護制度、耕地保護制度、土地節約集約利用制度和水資源管理制度。

作為“國家重要生態安全屏障”的重要組成部分,阿裡地區海拔高、植被少,生態系統抵禦外界干擾和自主恢復能力較弱。為守護好美麗家園,阿裡地區積極主動作為,加大力度植樹造林,開展環保宣傳,形成人人關注環保、人人參與環保的良好格局。

“十二五”期間,完成植樹造林3.7萬餘畝,封山育林11萬餘畝。2016年投資7120萬元,完成造林4200畝,封山育林19萬餘畝,礫石壓沙5.94萬畝,城鎮居民沙害治理1988畝,建造擋沙堤8.9千米,義務植樹1064畝,以11家單位作為庭院綠化試點單位並取得明顯成效。

守護美麗家園,繪就生態畫卷。如今,阿裡地區生態環境全面改善,生態環保理念深入人心,各族群眾共用生態環境改善帶來的實惠。(中國西藏網 文/李元梅)

轉載該作品,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這是最好的時代——隨著脫貧攻堅工作如火如荼地開展,阿裡地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美好願景已經指日可待。

黎明前的古格城堡 攝影:張春曉

著力打造三大特色優勢產業

幾年來,阿裡地區著力打造三大特色優勢產業,全力推動經濟發展。

阿裡地區堅持“特色、高端、精品”導向,大力推動訂制式高端旅遊,加大宣傳行銷力度,塑造“藏西秘境·天上阿裡”旅遊品牌,把旅遊業打造成優勢產業。力爭到2020年全地區年接待海內外遊客突破150萬人次,實現旅遊總收入達到20億元,旅遊業吸納農牧民轉移就業年均遞增10%以上,轉移就業突破1萬人。

同時,還加快發展天然飲用水產業,把綠色工業培育成首要財源,培育2—3傢俱有較強競爭力的天然飲用水骨幹企業,爭創西藏自治區著名品牌、全國知名品牌,力爭天然飲用水總產值達到5億元以上。扶持藏醫藥業發展,支持藏醫藥科技創新,打造阿裡藏藥品牌。

阿裡還以保障主要農畜產品供給和促進農牧民增收為核心,把特色農牧業培育成支柱產業,全面實施農牧業提質增效戰略,強化強農惠農富農政策支持,重點抓好白絨山羊、象雄半細毛羊、紫絨山羊的科研和良種推廣力度,加快產業帶、產業縣、養殖示範基地建設。力爭到2020年,農作物良種覆蓋率達80%以上,糧食產量達6700噸,其中青稞產量5700噸以上;蔬菜種植面積達4000畝,產量達7000噸,主要城鎮供給率旺季達到80%以上。

當一個個產業遍地開花似地興旺起來,群眾的錢包也註定會隨之越來越鼓脹——這樣美好的未來,已經在阿裡描繪出了清晰的輪廓。

△阿裡草原 攝影:王建設

多措並舉,持續保障和改善民生

△生態農業產業園緩解群眾“吃菜難”問題

阿裡地區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高寒的氣候條件、脆弱的生態環境難以滿足當地群眾的蔬菜需求。從2015年開始,阿裡在噶爾縣建設生態農業產業園,今年7月,阿裡地區噶爾縣生態農業產業園全部配套設施建設完成,目前已有40多種蔬菜瓜果供應周邊地區,有效豐富了當地群眾的“菜籃子”。

△光網全覆蓋開啟農牧民互聯網新生活

截至今年5月,中國電信已經實現了對阿裡地區7個縣城、37個鄉鎮、21個行政村的光網全覆蓋,開啟了西藏農牧民互聯網生活的新序幕。用手機連WiFi上網,用iTV看高清電視、視頻聊天,通過網路銷售特產……在西藏阿裡的很多偏遠農村,越來越多農牧民在村裡就可以充分享受資訊化發展的文明成果。

 △“雙集中”供養實現“老有所養,幼有所教”

近年來,阿裡地區全面貫徹落實西藏自治區一系列利民惠民政策,堅持把“雙集中”工作放在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的戰略高度來謀劃和推進,投資1.2億餘元,著力打造“老有所養,幼有所教”的幸福工程,實現了五保物件有意願集中供養和孤兒集中收養“雙百”目標。

目前,阿裡地區有7個五保供養中心和1個兒童福利院,共有五保對象576名,其中有意願入住的有496名,共有孤兒169名,除30人在外上學外,其餘139人全部集中收養。如今,五保老人們都把他們生活的集中供養中心叫作“幸福院”。

飲馬象泉河 攝影:張春曉

美麗與發展同行,堅守生態安全屏障

近年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阿裡地區以保持環境品質良好為目標,積極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讓阿裡保持著天藍、地綠、水清。截至目前,阿裡地區7個縣獲批國家級生態功能縣,創建自治區級生態鄉1個、自治區級生態村62個,美麗阿裡更加璀璨。

在執行生態紅線管理制度上,阿裡地區不打折扣。該地區堅持“生態保護第一、尊重群眾意願”的原則,嚴格執行和落實西藏自治區環境保護“一票否決制”和礦產資源開發西藏自治區政府“一支筆”審批制,嚴把生態環境關、產業政策關、資源消耗關,嚴禁高消耗、高污染、高排放的“三高”企業和項目進入阿裡。同時,建立資源總量管理和全面節約制度,嚴格落實草原保護制度、耕地保護制度、土地節約集約利用制度和水資源管理制度。

作為“國家重要生態安全屏障”的重要組成部分,阿裡地區海拔高、植被少,生態系統抵禦外界干擾和自主恢復能力較弱。為守護好美麗家園,阿裡地區積極主動作為,加大力度植樹造林,開展環保宣傳,形成人人關注環保、人人參與環保的良好格局。

“十二五”期間,完成植樹造林3.7萬餘畝,封山育林11萬餘畝。2016年投資7120萬元,完成造林4200畝,封山育林19萬餘畝,礫石壓沙5.94萬畝,城鎮居民沙害治理1988畝,建造擋沙堤8.9千米,義務植樹1064畝,以11家單位作為庭院綠化試點單位並取得明顯成效。

守護美麗家園,繪就生態畫卷。如今,阿裡地區生態環境全面改善,生態環保理念深入人心,各族群眾共用生態環境改善帶來的實惠。(中國西藏網 文/李元梅)

轉載該作品,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