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小學教師資格證《教育教學知識與能力》歷年重要考點整理

北京師大教科文中心小編溫馨提示:今天距離2017下半年教師資格證考試還有19天!考試的時間越來越近了, 現在很多同學也進入到最後的衝刺階段, 很多人也問小編要歷年重要考點的整理, 今天小編為大家分享小學教師資格證《教育教學知識與能力》歷年重要考點, 在最後的階段大家要查缺補漏更好地區備考學習, 獲取更多備考資料請私信小編。

一 、教育研究基本方法

(一)教育觀察法

1.概念

教育觀察法是指人們有目的、有計劃地通過感官或輔助儀器, 對處於自然狀態下的客觀事物進行系統感知和考察, 從而獲取經驗事實的一種科學研究方法。 觀察法是教育科學研究中使用廣泛的基本的研究方法。

2.類型

(1)根據對觀察的環境條件是否進行控制和改變, 可以分為:自然情境中的觀察和實驗室中的觀察。 自然情境中的觀察包括自然行為的偶然現象觀察和系統的現象觀察,

能搜集到客觀真實的材料, 但材料往往是觀察物件的外部行為表現。

實驗室觀察是在對觀察物件發生的環境和條件加以控制或改變的條件下進行的觀察。 這種觀察有嚴密的計畫, 有利於探討事物內在的因果聯繫。

(2)根據觀察時是否借助儀器設備, 可以分為:直接觀察和間接觀察。 直接觀察是憑藉人的感官, 在現場直接對觀察物件進行的感知和描述, 因此直觀具體。 間接觀察是利用一定的儀器或其他技術手段作為仲介對觀察物件進行考察。

(3)根據觀察者是否直接參與被觀察者所從事的活動, 可以分為:參與性觀察和非參與性觀察。 參與性觀察是研究者直接參加到所觀察的群體和活動中去,

在參與活動中進行隱蔽性的研究觀察。 非參與性觀察是研究人員以“旁觀者”身份觀察, 非參與性觀察結論可能比較客觀, 但易限於表面化, 難於獲得深層次的材料。

(4)根據是否對觀察活動進行嚴格的控制, 可分為:結構式觀察與非結構式觀察。 結構式觀察是有明確的目標、問題和範圍, 有詳細的觀察計畫、步驟和合理設計的可控制性觀察, 能獲得真實的材料, 並能對觀察資料進行定量分析和對比研究。 非結構式觀察則是沒有預先確定, 亦無具體記錄要求的非控制性觀察。 其方法比較靈活, 但獲取材料不系統完整, 多用於探索性研究, 多用於對觀察物件不甚瞭解的情況下的觀察。

(二)教育調查法

1.概念

調查法是研究者通過問卷、訪談等方式, 有目的、有計劃地搜集研究物件的有關資料, 對取得的第一手資料進行整理和分析, 從而揭示事物本質和規律, 尋求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案的研究方法

2.教育調查法的類型

按調查對象的選擇範圍, 教育調查分為:全面調查、重點調查、抽樣調查和個案調查。 全面調查就是用來調查某一事物和現象的全面情況, 如對某一地區學齡兒童的普查, 對某一學校全面情況的調查;重點調查是選擇一部分能反映研究物件特徵的單位進行調查, 如為了瞭解農村中學學生的流動情況, 可選擇學生流動較多的農村中學進行調查;抽樣調查是從總體所包含的全部個體中隨機抽出一部分個體作為調查的對象,

藉以推斷、說明總體的一種調查, 如要研究全國高等學校入學考試的數學成績;個案調查是對一個單位、一個事件或一個學生的情況進行調查。 如果這種研究是長期的調查研究, 又叫跟蹤調查。

3. 教育調查的基本方法

調查的方法多種多樣, 經常採用的主要有訪談法和問卷法。

(1)訪談法

訪談法是通過與研究物件或與研究物件有關的人進行口頭交談的方式來收集研究資料的一種方法。

(2)問卷法

問卷法是採用書面問答的方式, 要求被試回答研究者提出的問題, 以獲得被試心理和行為表現資料的方法。

(3)作品分析法

作品分析法是對調查物件(明確總體和樣本)的各種作品, 如筆記、作業、日記、文章等進行分析研究, 瞭解情況,發現問題,把握特點和規律的方法。

(三)實驗法

1.實驗研究的含義

實驗法是指根據研究目的,改變或控制某些條件,以引起被試某種心理活動的變化,從而揭示特定條件與這種心理活動之間關係的方法。它主要包括實驗室實驗和現場實驗。實驗室實驗是在實驗室內借助於各種專門儀器設備進行教育心理實驗的方法。現場實驗是在自然情境下,由實驗者創設或改變一些條件,以引起學生某些心理活動的變化從而進行研究的方法。

(四)歷史法

歷史法,就是要從事物發生和發展的過程中去進行考察,以弄清它的實質和發展規律。歷史法的第一步是史料的搜集,史料分為文字和非文字兩種。歷史法第二步是對史料的鑒別。第三步是對史料進行分類。

(五)行動研究法

行動研究法是教師和研究人員針對實踐中的問題,綜合運用各種有效方法,以改進教育工作為目的的一種教育研究活動。行動研究的基本過程可以分為四個環節:計畫、行動、考查和反思。

(六)個案研究

個案研究是指對某一現象、事件或某個人進行深入、系統的研究。教育領域中的個案研究是指個案研究應用於教育情境解決教育問題或建立理論的一種研究方法。

(七)敘事研究

敘事研究是指通過口頭或書面講故事的方式開展的研究。敘事研究中的一種特殊形式是教師自傳型敘事,即通過教師個人敘述自己的成長經歷來對自己教學實踐進行反思和改進,以促進自身經驗的積累和生長。包括:教學敘事、生活敘事、自傳敘事

二、影響個體發展的因素

(一)遺傳

1.遺傳是個體發展的物質前提。

2.遺傳的作用具體表現在:

(1)遺傳素質是人的發展的生理前提,為人的發展提供了可能性

(2)遺傳素質的成熟程度制約身心發展的過程及年齡特徵

(3)遺傳素質的差異對人的發展有一定的影響

(二)環境

1.環境泛指個體生活其中,影響個體身心發展的一切外部因素。包括物質環境和精神環境兩個方面。

2.環境對人的作用主要體現在:

(1)為個體的發展提供了多種可能,包括機遇、條件和物件;

(2)環境對個體發展的影響有積極和消極之分;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3)人在接受環境影響和作用時的主觀能動性。如“出淤泥而不染”。

(三)學校教育

1.學校教育在人的身心發展中起主導作用,其原因如下:

(1)學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培養人的活動;

(2)學校教育是通過專門訓練的教師來進行的,相對而言效果較好;

(3)學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影響學生發展的各種因素。

2.學校教育在影響人的發展上的獨特功能,其原因如下:

(1)學校教育對個體發展作出社會性規範;

(2)學校教育具有加速個體發展的特殊功能;

(3)學校教育對個體發展的影響具有即時和延時的價值;

(4)學校具有開發個體特殊才能和發展個性的功能。

(四)個體的主觀能動性

1.個體主觀能動性,是促進個體發展從潛在的可能狀態轉向現實狀態的決定性因素。從活動水準角度看,個體主觀能動性由三個層次構成:第一層次是生理活動,第二個層次是心理活動,最高層次是社會實踐活動。個體社會實踐是影響人的發展的決定性因素。

三、小學生身心發展的一般規律

(一)教育要適應年輕一代發展的順序性,循序漸進地促進學生身心的發展

身心發展順序:兒童從出生到成人,他們的身心發展是一個由低級到高級,由量變到質變的連續不斷的過程。如身體的發展:從上到下;心理的發展:由機械記憶到意義記憶。

(二)教育要適應年輕一代身心發展的階段性

階段性是指個體在不同的年齡階段表現出身心發展不同的總體特徵及主要矛盾,面臨著不同的發展任務。因此,教育要適應年輕一代身心發展的階段年齡特徵和主要矛盾。

(三)身心發展的不平衡性,要求教育要抓住關鍵期

個體發展的不平衡性表現在兩個方面:首先是同一方面的發展速度,在不同年齡階段變化是不平衡的。例如:青少年的身高和體重有兩個生長的高峰期。其次是不同方面發展的不平衡性。生理方面:神經系統、淋巴系統成熟在先,生殖系統成熟在後。心理方面:感知成熟在先,思維成熟在後,情感成熟則更晚。

(四)身心發展的互補性,培養全面和諧發展的人

互補性反映了人的身心發展各個組成部分的相互關係。它首先指機體某一方面的技能受損甚至缺失後,可通過其他方面的超常發揮得到補償;其次,人的心理機能和生理機能之間也具有互補性。

(五)教育要適應年輕一代身心發展的個別差異性,做到因材施教

年輕一代在興趣、愛好、意志、性格等方面也存在著個別差異,教育工作應該注意學生的個別差異,做到“因材施教”“長善救失”,使每個學生都能迅速地切實地提高。

四、教師勞動的特點

(一)示範性

教師的示範是學生最直接的表率,是引導和規範學生成長不可缺少的手段。

(二)創造性

1.首先表現在因材施教上;

2.表現在對教育、教學的原則及方法的運用和選擇上;

3.表現在教師對教材內容的處理和加工上;

4.表現在教師的教育機智上。

(三)複雜性

1.教師的勞動對象是複雜的;

2.教師的職責是多方面的;

3.教師勞動的過程是複雜的;

4.教師勞動的能力需要是複雜的。

(四)空間的廣延性和時間的連續性

(五)長期性(延續性)

長期性指人才培養的週期比較長,教育的影響具有遲效性。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一是,教師的勞動成果是人才,而人才培養的週期比較長。

二是,教師對學生所施加的影響,往往要經過很長的時間才能見效果。

(六)勞動效果的隱含性(間接性)

教師的勞動效果作為一種潛在的價值,隱含在學生身上,體現在學生身心的健康發展和學生成長的“德”“才”之中,無法直接觀察到,需要等學生走上工作崗位之後才能顯現。

北京師大教科文中心專注教師資格證、教師考編、心理諮詢師、園長證、學歷提升考試輔導,你的教師夢,北京師大教科文中心來圓!

瞭解情況,發現問題,把握特點和規律的方法。

(三)實驗法

1.實驗研究的含義

實驗法是指根據研究目的,改變或控制某些條件,以引起被試某種心理活動的變化,從而揭示特定條件與這種心理活動之間關係的方法。它主要包括實驗室實驗和現場實驗。實驗室實驗是在實驗室內借助於各種專門儀器設備進行教育心理實驗的方法。現場實驗是在自然情境下,由實驗者創設或改變一些條件,以引起學生某些心理活動的變化從而進行研究的方法。

(四)歷史法

歷史法,就是要從事物發生和發展的過程中去進行考察,以弄清它的實質和發展規律。歷史法的第一步是史料的搜集,史料分為文字和非文字兩種。歷史法第二步是對史料的鑒別。第三步是對史料進行分類。

(五)行動研究法

行動研究法是教師和研究人員針對實踐中的問題,綜合運用各種有效方法,以改進教育工作為目的的一種教育研究活動。行動研究的基本過程可以分為四個環節:計畫、行動、考查和反思。

(六)個案研究

個案研究是指對某一現象、事件或某個人進行深入、系統的研究。教育領域中的個案研究是指個案研究應用於教育情境解決教育問題或建立理論的一種研究方法。

(七)敘事研究

敘事研究是指通過口頭或書面講故事的方式開展的研究。敘事研究中的一種特殊形式是教師自傳型敘事,即通過教師個人敘述自己的成長經歷來對自己教學實踐進行反思和改進,以促進自身經驗的積累和生長。包括:教學敘事、生活敘事、自傳敘事

二、影響個體發展的因素

(一)遺傳

1.遺傳是個體發展的物質前提。

2.遺傳的作用具體表現在:

(1)遺傳素質是人的發展的生理前提,為人的發展提供了可能性

(2)遺傳素質的成熟程度制約身心發展的過程及年齡特徵

(3)遺傳素質的差異對人的發展有一定的影響

(二)環境

1.環境泛指個體生活其中,影響個體身心發展的一切外部因素。包括物質環境和精神環境兩個方面。

2.環境對人的作用主要體現在:

(1)為個體的發展提供了多種可能,包括機遇、條件和物件;

(2)環境對個體發展的影響有積極和消極之分;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3)人在接受環境影響和作用時的主觀能動性。如“出淤泥而不染”。

(三)學校教育

1.學校教育在人的身心發展中起主導作用,其原因如下:

(1)學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培養人的活動;

(2)學校教育是通過專門訓練的教師來進行的,相對而言效果較好;

(3)學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影響學生發展的各種因素。

2.學校教育在影響人的發展上的獨特功能,其原因如下:

(1)學校教育對個體發展作出社會性規範;

(2)學校教育具有加速個體發展的特殊功能;

(3)學校教育對個體發展的影響具有即時和延時的價值;

(4)學校具有開發個體特殊才能和發展個性的功能。

(四)個體的主觀能動性

1.個體主觀能動性,是促進個體發展從潛在的可能狀態轉向現實狀態的決定性因素。從活動水準角度看,個體主觀能動性由三個層次構成:第一層次是生理活動,第二個層次是心理活動,最高層次是社會實踐活動。個體社會實踐是影響人的發展的決定性因素。

三、小學生身心發展的一般規律

(一)教育要適應年輕一代發展的順序性,循序漸進地促進學生身心的發展

身心發展順序:兒童從出生到成人,他們的身心發展是一個由低級到高級,由量變到質變的連續不斷的過程。如身體的發展:從上到下;心理的發展:由機械記憶到意義記憶。

(二)教育要適應年輕一代身心發展的階段性

階段性是指個體在不同的年齡階段表現出身心發展不同的總體特徵及主要矛盾,面臨著不同的發展任務。因此,教育要適應年輕一代身心發展的階段年齡特徵和主要矛盾。

(三)身心發展的不平衡性,要求教育要抓住關鍵期

個體發展的不平衡性表現在兩個方面:首先是同一方面的發展速度,在不同年齡階段變化是不平衡的。例如:青少年的身高和體重有兩個生長的高峰期。其次是不同方面發展的不平衡性。生理方面:神經系統、淋巴系統成熟在先,生殖系統成熟在後。心理方面:感知成熟在先,思維成熟在後,情感成熟則更晚。

(四)身心發展的互補性,培養全面和諧發展的人

互補性反映了人的身心發展各個組成部分的相互關係。它首先指機體某一方面的技能受損甚至缺失後,可通過其他方面的超常發揮得到補償;其次,人的心理機能和生理機能之間也具有互補性。

(五)教育要適應年輕一代身心發展的個別差異性,做到因材施教

年輕一代在興趣、愛好、意志、性格等方面也存在著個別差異,教育工作應該注意學生的個別差異,做到“因材施教”“長善救失”,使每個學生都能迅速地切實地提高。

四、教師勞動的特點

(一)示範性

教師的示範是學生最直接的表率,是引導和規範學生成長不可缺少的手段。

(二)創造性

1.首先表現在因材施教上;

2.表現在對教育、教學的原則及方法的運用和選擇上;

3.表現在教師對教材內容的處理和加工上;

4.表現在教師的教育機智上。

(三)複雜性

1.教師的勞動對象是複雜的;

2.教師的職責是多方面的;

3.教師勞動的過程是複雜的;

4.教師勞動的能力需要是複雜的。

(四)空間的廣延性和時間的連續性

(五)長期性(延續性)

長期性指人才培養的週期比較長,教育的影響具有遲效性。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一是,教師的勞動成果是人才,而人才培養的週期比較長。

二是,教師對學生所施加的影響,往往要經過很長的時間才能見效果。

(六)勞動效果的隱含性(間接性)

教師的勞動效果作為一種潛在的價值,隱含在學生身上,體現在學生身心的健康發展和學生成長的“德”“才”之中,無法直接觀察到,需要等學生走上工作崗位之後才能顯現。

北京師大教科文中心專注教師資格證、教師考編、心理諮詢師、園長證、學歷提升考試輔導,你的教師夢,北京師大教科文中心來圓!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