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葫蘆島男子結婚59年給老伴買30多年糖葫蘆

如今這個暖心情節在葫蘆島也有了現實版。 葫蘆島有位近八旬老人, 結婚59年, 因為老伴愛吃糖葫蘆, 30多年來幾乎兩天就給買串糖葫蘆, 5000多串糖葫蘆見證了這對“鑽石婚夫妻”的幸福時光。

這份愛看似簡單不經意, 卻是夫妻間多年來相濡以沫的情感濃縮和恩愛情深的真實寫照, 這讓兒孫看在眼裡記在心頭。

良好的家風家教傳承讓全家受益匪淺, 如今四世同堂, 幸福一大家子18口人,

兒孫等晚輩家庭都和睦。

生活條件好了, 老夫妻還常常憶苦思甜, 帶領全家回農村老家力所能及助人。

因為寫得一手好字, 數十年來, 老人無論在農村老家還是城裡生活, 都義務為鄰里寫春聯。 退休後, 癡迷研究家譜的老人還四處奔波搜譜考證, 累並快樂著。

每串糖葫蘆都代表著一份心意。

有好吃的留給公婆兒女兩人吃剩飯剩菜也香甜

這位對老伴疼愛有加的老人叫馮萬忠, 今年78歲, 高高的個子、魁梧的身材。 儘管近八十高齡, 滿頭白髮、滿臉皺紋, 可老人耳不聾、眼不太花, 走起路來快而穩健。

老人出生在葫蘆島市一個偏僻小山村, 家中兄弟姐妹六人, 他排行老二。 儘管當時家庭非常困難, 但受長輩教誨的影響, 他從小喜歡讀書,

在他心中, 只有通過讀書才能改變自己和家庭的命運。 十多年寒窗苦讀, 他考上中專, 畢業後成為一名光榮的人民教師。 工作期間, 老人先後做過教師、校長、宣傳部幹部、員警、鄉鎮領導, 又當過企事業單位負責人。 老人一生飽經風霜, 在很多行業歷練過, 是個“多面手”, 無論幹啥都很出色, 多次受到表彰和獎勵。

他的老伴祖桂蘭80歲, 兩位老人年少時都家境貧寒, 結婚後一起打拼, 相互扶持, 勤儉持家。 祖桂蘭小學還沒有畢業, 但非常善良、孝順和能幹。 家中只要吃好的, 首先想到的就是公婆, 公婆每次都要把好吃的多留給孩子們吃, 可祖桂蘭卻違心地說家裡還有, 夠孩子們吃的了。 事實上, 他們把最好的都留給老人和孩子們,

夫妻倆隻吃孩子們剩下的殘羹冷炙。 即便如此, 他們依舊吃得香甜, 家中每天都是歡聲笑語。

家庭不富裕, 老兩口寧可自己遭罪, 節衣縮食少吃喝, 也要替父母完成照顧弟妹的責任。 “當年我大都在外面工作, 很少有時間顧及家裡, 可以說媳婦撐起一個家。 她就在家裡一邊務農, 一邊照顧老人和孩子, 和男人一樣下地幹農活兒。 尤其是當時家裡還特困難, 他跟著我吃了太多的苦。 ”說到這裡, 馮萬忠老人眼睛有些濕潤。

妻子多瞅了糖葫蘆幾眼後來他就堅持買給她吃

結婚後的一年冬季, 夫妻從市場經過, 馮萬忠發現妻子多瞅了紅通通的冰糖葫蘆幾眼, 就跑過去買了一串。 妻子怕花錢不讓買, 他說:“現在條件確實不太好,

也不允許我天天給你買, 但偶爾買一串還是沒問題的。 以後條件好了, 只要你喜歡吃, 我每天都給你買。 ”隨口而出的這句話讓妻子永遠記在心裡。

老人這樣說的, 也是這樣做的。 此後, 只要有機會, 或者遇到賣糖葫蘆的, 他都給妻子捎回一串。 這種紮根于夫妻間的小小情意, 在親朋和子女間傳為佳話。

30多年前, 家庭生活逐漸好轉後, 他開始履行自己承諾。 有時晚上下班或者鍛煉身體回來, 他手中都會拿著一串糖葫蘆, “老伴和我說不用天天買, 啥東西天天吃也有膩味的時候, 後來我就幾乎每兩天買一串, 一直堅持到現在。 如今, 兒孫們都知道我老伴愛吃糖葫蘆這個習慣, 有時回家也會隨手捎一串。 看到這些, 我們老夫妻都很開心”。 那種默契無以言表,是幾十年來夫妻間只能意會不能言傳的幸福感覺。

一個人的善良孝道就像一盞明燈,既照亮了身邊的人,也溫暖了自己。善良和孝道無需灌溉和強迫,它似無聲的語言,只會互相傳播與影響。老人有兩兒兩女。可能是窮人家的孩子早當家,再加上受父母良好的教育薰陶,四個子女都過早學會做家務,替父母分擔。

40多年前,他倆從農村搬到城裡,加之兒女逐漸長大,花銷增多。單憑一個人的工資養家有些吃力,為此,祖桂蘭主動去家附近的一家軋鋼廠打工。當時三班倒,幹活非常辛苦,單薄的祖桂蘭卻把這些看成是動力。夫妻倆憑著苦幹實幹,日子逐漸好起來,後來還把父母從農村接到城裡。

夫妻倆共同的想法是:父母養大孩子,晚輩必須要陪著老人一同變老。這一點不僅在夫妻言傳身教的具體行動中表現突出,而且晚輩們也都傳承了這種良好的孝道家風家教,如今更成為全家老少的一種自覺行動。

從年輕時就喜歡書法為鄰居寫春聯數十年

馮萬忠老人年輕時喜歡書法,通過勤學苦練,字寫得很好。最初在農村居住時,每逢過春節,自家大門前總是張貼著他親手寫的大紅春聯,屋內隨處可見“抬頭見喜”,雞窩和豬圈裡也貼上“金雞滿架”“肥豬滿圈”的紅色大字。鄰居們看到後都羡慕不已,有的就主動向其索要對聯。

老人總是有求必應,後來乾脆決定,以後過春節,左鄰右舍有需求春聯的他都承包。以後每當過年前,他都要買很多大紅紙、毛筆和墨水為鄰居寫春聯,一寫就是數十年。後來搬到城裡居住,老人也一直保持著手寫春聯的習慣,免費為鄰居寫春聯一直到現在。

為了進一步提升書法水準,老人退休後報了老年大學書法培訓班,書法寫作水準得到提升。老人堅持每天在家練習兩個小時書法,臥室和客廳到處貼著他的作品。現在,老人的楷書、草書和隸書寫得越來越好,有多幅作品被相關書刊雜誌採用,還有的書法作品在公共場所展出。子女、親戚和朋友家也都掛著老人的作品。

老人給孫子講書法。

到處找線索尋根寫家譜還想找合適機會出本書

家譜是一個姓氏薪火相傳的歷史印記,它是一個姓氏的遷徙史,更是一個宗族的榮耀史。家譜不但記載了一個家族的前世今生,也見證了一個家族的興衰榮辱。它們是尋根的起點,而尋根是為了更好地紀念和續寫。

出於對家族歷史和家譜的情深,老人上班時就喜歡研究,但因為當時工作期間忙就暫時擱淺了。退休後,尋根生命的源頭,尋找同族同宗的想法愈加強烈。老人毅然挑起了寫家譜的責任,經常和同姓人聯繫,在火車汽車上遇到同姓者,老人也總能找到家族的話題。一旦得知哪裡有家族的相關資訊,老人馬上就坐車去那裡。即使在偏遠鄉村和大山深處,老人也不懼環境艱苦,很多鄉村都留下了老人尋找其家族史料的腳印,更留下了其血脈親情的永遠記憶。

多年來,他早出晚歸,尤其在春節和清明時節這個特殊時期出發尋祖歸根,目前已經收集和整理出來很多與家族相關的資料。接下來,老人還要通過各種途徑繼續拜訪家族及同姓親友,獲取更多家族的詳細資訊。老人想把這些資訊整理好,尋找適當的時機出一本書,把這個有利於後代子孫的家族情緣延續下去。老人對尋根家譜的執著情結令後輩們欽佩敬仰。

別看老人才中專畢業,可他後來又自學了大專,可以說活到老學到老。平時他喜歡讀書,也經常買書,到了書攤就走不動道,遇到合適的書買回來,為此還經常忘記買菜。如今,老人家裡藏書數千冊,兩個書櫃都裝滿了,只好將另一部分圖書存放在兒子家。

好的家風影響著兒孫成為他們效仿的榜樣

“忠厚傳家久、詩書繼世長”,“家和萬事興、人勤百業旺”,這都是老夫妻教導兒孫們常掛在嘴邊的話。良好的家風家教也讓晚輩們收穫頗多,兒孫們繼承了老夫妻身上的眾多優點,各自在工作崗位上也取得較好成績。

對於子女,老人清楚記得每個子女愛吃的食物。每到週末家庭聚會時,飯桌上一定有大兒子愛吃的羊肉、小兒子愛吃的豆腐、大女兒愛吃的芝麻醬、二女兒愛吃的肥腸、女婿愛吃的大蔥、兒媳愛吃的糖餅、孫子愛吃的排骨、重孫子愛吃的煮玉米等等。每當十多個兒孫進家,飯桌上保准都會有自己愛吃的飯菜。這些都是老人親自去市場採購的,誰也攔不住。

對於比他年長兩歲的老伴,馮萬忠老人時時呵護照顧著。老人的兒媳說,讓她最感動的一幕是:每到冬季在家中五樓陽臺偶然向下一望,公公手中拿著一串糖葫蘆遛彎回來。而公公從不吃甜食,只因婆婆喜歡,他就每天必買一串給老伴。老人對老伴的愛並不遜色於電視劇《那年花開月正圓》年輕時的吳聘對周瑩。

每天下午,老人會和老友一起打一個小時的乒乓球。幾年來,兩位老人已經成為健身中心的一道風景。在自己健身的同時,他也幫助和鼓勵老伴鍛煉,老伴腰部做過手術,需要每天走走鍛煉腰肌,老人就自然成了最合格的家庭護理員。每天晚飯後陪老伴散步,扶著老伴走走歇歇,目前老伴身體也恢復得越來越好。

正讀大學的孫子這樣評價爺爺:爺爺一直是我的榜樣,我最佩服的就是爺爺做事的韌勁兒,這種精神也一直影響激勵著我;有時學習上遇到困難,只要一想到爺爺學習書法的執著,我就會繼續激勵自己一定要堅持下去。

如今,四世同堂、即將邁入耄耋之年的老夫妻2018年就要迎來鑽石婚,兒孫們決定要為老人舉辦一場大規模的慶祝家宴,以此來弘揚並傳承優良的家訓家風。

幸福感悟

在老夫妻看來,幸福就是一種感覺,是自己的一種選擇,並非由他人來控制。對於老人而言,不依賴子女,自己安排老年生活也是一種幸福。老夫妻的善良豁達、不服輸和孝老敬親的美德使家庭生活很幸福,子女家庭也都溫馨甜蜜。這種滿足和幸福感是國家富強、人們生活水準提高後在普通國人家中的一個縮影。

走過半個多世紀的滄桑歲月,老夫妻一路攙扶,到老年更是恩愛有加。勤勞善良、孝老敬親、不向困難低頭、樂觀豁達是子女及其親屬對老夫妻的評價。如今已度過金婚的老兩口身體依然硬朗,59年夫妻情深很少吵嘴。老伴兒老伴兒,老來才是伴兒,這句話在這對夫妻身上得到了最好詮釋。很多人都為這對同風雨共患難、不離不棄、苦樂同心的老夫妻背後的故事所感動。

那種默契無以言表,是幾十年來夫妻間只能意會不能言傳的幸福感覺。

一個人的善良孝道就像一盞明燈,既照亮了身邊的人,也溫暖了自己。善良和孝道無需灌溉和強迫,它似無聲的語言,只會互相傳播與影響。老人有兩兒兩女。可能是窮人家的孩子早當家,再加上受父母良好的教育薰陶,四個子女都過早學會做家務,替父母分擔。

40多年前,他倆從農村搬到城裡,加之兒女逐漸長大,花銷增多。單憑一個人的工資養家有些吃力,為此,祖桂蘭主動去家附近的一家軋鋼廠打工。當時三班倒,幹活非常辛苦,單薄的祖桂蘭卻把這些看成是動力。夫妻倆憑著苦幹實幹,日子逐漸好起來,後來還把父母從農村接到城裡。

夫妻倆共同的想法是:父母養大孩子,晚輩必須要陪著老人一同變老。這一點不僅在夫妻言傳身教的具體行動中表現突出,而且晚輩們也都傳承了這種良好的孝道家風家教,如今更成為全家老少的一種自覺行動。

從年輕時就喜歡書法為鄰居寫春聯數十年

馮萬忠老人年輕時喜歡書法,通過勤學苦練,字寫得很好。最初在農村居住時,每逢過春節,自家大門前總是張貼著他親手寫的大紅春聯,屋內隨處可見“抬頭見喜”,雞窩和豬圈裡也貼上“金雞滿架”“肥豬滿圈”的紅色大字。鄰居們看到後都羡慕不已,有的就主動向其索要對聯。

老人總是有求必應,後來乾脆決定,以後過春節,左鄰右舍有需求春聯的他都承包。以後每當過年前,他都要買很多大紅紙、毛筆和墨水為鄰居寫春聯,一寫就是數十年。後來搬到城裡居住,老人也一直保持著手寫春聯的習慣,免費為鄰居寫春聯一直到現在。

為了進一步提升書法水準,老人退休後報了老年大學書法培訓班,書法寫作水準得到提升。老人堅持每天在家練習兩個小時書法,臥室和客廳到處貼著他的作品。現在,老人的楷書、草書和隸書寫得越來越好,有多幅作品被相關書刊雜誌採用,還有的書法作品在公共場所展出。子女、親戚和朋友家也都掛著老人的作品。

老人給孫子講書法。

到處找線索尋根寫家譜還想找合適機會出本書

家譜是一個姓氏薪火相傳的歷史印記,它是一個姓氏的遷徙史,更是一個宗族的榮耀史。家譜不但記載了一個家族的前世今生,也見證了一個家族的興衰榮辱。它們是尋根的起點,而尋根是為了更好地紀念和續寫。

出於對家族歷史和家譜的情深,老人上班時就喜歡研究,但因為當時工作期間忙就暫時擱淺了。退休後,尋根生命的源頭,尋找同族同宗的想法愈加強烈。老人毅然挑起了寫家譜的責任,經常和同姓人聯繫,在火車汽車上遇到同姓者,老人也總能找到家族的話題。一旦得知哪裡有家族的相關資訊,老人馬上就坐車去那裡。即使在偏遠鄉村和大山深處,老人也不懼環境艱苦,很多鄉村都留下了老人尋找其家族史料的腳印,更留下了其血脈親情的永遠記憶。

多年來,他早出晚歸,尤其在春節和清明時節這個特殊時期出發尋祖歸根,目前已經收集和整理出來很多與家族相關的資料。接下來,老人還要通過各種途徑繼續拜訪家族及同姓親友,獲取更多家族的詳細資訊。老人想把這些資訊整理好,尋找適當的時機出一本書,把這個有利於後代子孫的家族情緣延續下去。老人對尋根家譜的執著情結令後輩們欽佩敬仰。

別看老人才中專畢業,可他後來又自學了大專,可以說活到老學到老。平時他喜歡讀書,也經常買書,到了書攤就走不動道,遇到合適的書買回來,為此還經常忘記買菜。如今,老人家裡藏書數千冊,兩個書櫃都裝滿了,只好將另一部分圖書存放在兒子家。

好的家風影響著兒孫成為他們效仿的榜樣

“忠厚傳家久、詩書繼世長”,“家和萬事興、人勤百業旺”,這都是老夫妻教導兒孫們常掛在嘴邊的話。良好的家風家教也讓晚輩們收穫頗多,兒孫們繼承了老夫妻身上的眾多優點,各自在工作崗位上也取得較好成績。

對於子女,老人清楚記得每個子女愛吃的食物。每到週末家庭聚會時,飯桌上一定有大兒子愛吃的羊肉、小兒子愛吃的豆腐、大女兒愛吃的芝麻醬、二女兒愛吃的肥腸、女婿愛吃的大蔥、兒媳愛吃的糖餅、孫子愛吃的排骨、重孫子愛吃的煮玉米等等。每當十多個兒孫進家,飯桌上保准都會有自己愛吃的飯菜。這些都是老人親自去市場採購的,誰也攔不住。

對於比他年長兩歲的老伴,馮萬忠老人時時呵護照顧著。老人的兒媳說,讓她最感動的一幕是:每到冬季在家中五樓陽臺偶然向下一望,公公手中拿著一串糖葫蘆遛彎回來。而公公從不吃甜食,只因婆婆喜歡,他就每天必買一串給老伴。老人對老伴的愛並不遜色於電視劇《那年花開月正圓》年輕時的吳聘對周瑩。

每天下午,老人會和老友一起打一個小時的乒乓球。幾年來,兩位老人已經成為健身中心的一道風景。在自己健身的同時,他也幫助和鼓勵老伴鍛煉,老伴腰部做過手術,需要每天走走鍛煉腰肌,老人就自然成了最合格的家庭護理員。每天晚飯後陪老伴散步,扶著老伴走走歇歇,目前老伴身體也恢復得越來越好。

正讀大學的孫子這樣評價爺爺:爺爺一直是我的榜樣,我最佩服的就是爺爺做事的韌勁兒,這種精神也一直影響激勵著我;有時學習上遇到困難,只要一想到爺爺學習書法的執著,我就會繼續激勵自己一定要堅持下去。

如今,四世同堂、即將邁入耄耋之年的老夫妻2018年就要迎來鑽石婚,兒孫們決定要為老人舉辦一場大規模的慶祝家宴,以此來弘揚並傳承優良的家訓家風。

幸福感悟

在老夫妻看來,幸福就是一種感覺,是自己的一種選擇,並非由他人來控制。對於老人而言,不依賴子女,自己安排老年生活也是一種幸福。老夫妻的善良豁達、不服輸和孝老敬親的美德使家庭生活很幸福,子女家庭也都溫馨甜蜜。這種滿足和幸福感是國家富強、人們生活水準提高後在普通國人家中的一個縮影。

走過半個多世紀的滄桑歲月,老夫妻一路攙扶,到老年更是恩愛有加。勤勞善良、孝老敬親、不向困難低頭、樂觀豁達是子女及其親屬對老夫妻的評價。如今已度過金婚的老兩口身體依然硬朗,59年夫妻情深很少吵嘴。老伴兒老伴兒,老來才是伴兒,這句話在這對夫妻身上得到了最好詮釋。很多人都為這對同風雨共患難、不離不棄、苦樂同心的老夫妻背後的故事所感動。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