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中國原創技術不夠多,李培根院士:教育要喚起學生對未來的使命感

作者 吳苡婷

日前“文化自信與新工科校長論壇”在上海健康醫學院拉開帷幕, 100多所高校300多位代表參與會議。 本次論壇以“跨界共用、創新成長”為主題, 就互聯網、智慧時代下高等教育人才培養、教學改革展開熱烈的討論。

華中科技大學原校長李培根院士就工科教育的文化進行了闡述。

李培根院士說, 我們現在說文化自信, 是要敢於承認文化中不好的一面, 但是也要敢於承認文化中優良的一面。

但是我們更重要的任務是在學習基礎上的超越, 在反思自己的基礎上超越, 我們更應該在融合的基礎上去超越。 培養工科人才成為社會主義接班人是需要的, 但是僅僅停留於此是不夠的, 我們需要培養的是學生的自由發展, 我們不需要一個工具立場的學生, 而需要人類立場的學生。

李培根說, 我們過去對於技術多少有點形而下, 也就是有點輕視, 容易誤導年輕人, 比如說孔子說, 君子不器。 所以工程師在中國的地位被重視程度不夠。 在國外很多哲學家的思想中對此認識不足, 比如以培根為代表的哲學家有著功利主義的科學觀, 他只看到了工具主義和科學主義, 他看不到技術背後的文化,

忽視了技術的人文價值和人文意義。 我覺得我們應該從人的存在意義上談技術背後的文化。 德國著名的哲學家海德格爾說, 在人類發展過程中, 技術存在優先於科學理論, 他把技術看成是一種力量, 技術對於歷史起到的是決定性的作用, 怎麼強調都不為過。 西班牙技術哲學家敖德佳·加塞特說, 人類心靈生成的最偉大的奇跡之一——物理科學就是起源於技術, 技術的最初使命就是在於讓人有空去成為他自己。 人與動物的區別是, 他總是想在客觀世界中去建設一個超世界和超自然的存在, 我們過去沒有的東西何以建立, 依靠的是工程師和技術。 今天的工程概念很注重開放性、互聯性, 分散式、去中心化, 自治的,
其實這些都包含了文化屬性。

我們如何重塑教育文化。 李培根認為, 首先是批判性思維, 做工程的人沒有批判性思維是很難原創的, 我們也要崇尚自由, 自由與創新思維有很大的關係。 第二我們需要有使命感和價值感, 除了工程技術本身, 我們要有超世界使命感,

對於未來要有使命感, 這是目前我們很缺乏的, 我們在時間軸上對未來的想像缺乏, 我們太關注現實了。 我們鼓勵的是適應國家的重大現實需求, 但是僅僅停留在現實需求是不夠的, 我們的課程應該增加一些虛擬想像的內容。 中國為什麼原創的科學技術太少?與這個領域的缺乏有關係。 我們說美國馬斯科的火箭回收, 這就是對於人類的關注, 並不是賺錢的目的。 我們中國比馬斯科有錢的人太多了, 但是不會有人去做這樣的事情。

第三是認識技術對於科學的作用,技術不是科學的副產品,技術的想像可以促進科學研究,工程師需要對科學有敏感性,在工程教育中我們如何加強學生的科學素養的培養。麥克斯韋爾當時提出電磁學理論,1878年,他見到貝爾的電話機,電話機就是根據電磁學原理發明的。他很不屑,很看不起貝爾的發明,他說,對其醜陋的模樣的失望只是部分地被它確實能說話的發現沖淡了一點點!

第四是問題意識,開放性是不同領域的學者共同關注一個重大項目,我從多學科視角去觀察一個問題是有好處的,我們不是靠增加新專業和增加一級學科去促進工程教育,這並不一定有好處。我們過去強調知識的系統性和完整性,最後反而造成知識的碎片化,我們應該鼓勵超越專業之外的社會的多方面涉入。

第三是認識技術對於科學的作用,技術不是科學的副產品,技術的想像可以促進科學研究,工程師需要對科學有敏感性,在工程教育中我們如何加強學生的科學素養的培養。麥克斯韋爾當時提出電磁學理論,1878年,他見到貝爾的電話機,電話機就是根據電磁學原理發明的。他很不屑,很看不起貝爾的發明,他說,對其醜陋的模樣的失望只是部分地被它確實能說話的發現沖淡了一點點!

第四是問題意識,開放性是不同領域的學者共同關注一個重大項目,我從多學科視角去觀察一個問題是有好處的,我們不是靠增加新專業和增加一級學科去促進工程教育,這並不一定有好處。我們過去強調知識的系統性和完整性,最後反而造成知識的碎片化,我們應該鼓勵超越專業之外的社會的多方面涉入。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