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熊學亮:我怎樣練口語?

學習英語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 需要不斷積累、操練和自我糾正。

英語學習中投入和產出基本上成正比, 但集中學習和注重方法也至關重要, 得法者往往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成效。 所有的學習者都希望自己能說一口流利的英語, 但並非都能如願。 除了性格、習慣及神經系統的差異外, 許多人抱怨環境, 如無機會與外國人接觸、缺少操練對子、教材與師資短缺等等。

其實語言練習主要是個人的事, 只要抓緊, 也能無師自通。 由於文革的影響, 我上大學開始系統學習英語時, 已經25 歲了。 雖然那時各方面的條件非常有限,

但因喜歡口語, 就堅持自己練習。 具體做法是:

(1)每日對自己聽到的語言進行無聲翻譯練習半小時左右, 他人的言談、電臺廣播等, 都是很好的素材。 聽到中文, 則將其譯成英語, 反之亦然。

(2)遇到比較有趣的內容(如電影), 則對一靜物(如牆壁、傢俱或樹)用英語複述情節, 此時不必擔心出現說錯而引人發笑的窘況。

(3)隨著英語水準的提高, 不斷糾正自己, 逐漸從流利(fluency)向精確(accuracy)過渡。 我認為流利先於精確, 是較為可取的學習程度。 失敗是成功之母, 過分考慮精確, 怕犯語誤, 練不出好的口語。

豐富的詞彙和語法知識是口語的基礎。 人不可能對任何話題都談笑自如。 通過多讀、多背、多聽的途徑擴大知識面、養成良好的語言習慣是一方面;在口語練習中遇到詞窮時將暫時無法用英語表達的漢語詞語記下,

在漢英詞典上查出相關的英語表達並通過記憶強化鞏固是另一方面。

80年代我曾在華東師大教過一段時間的出國班英語, 有的學員雖然閱讀能力極強, 但口語卻很差。 顯然, 這與缺少強化練習有關。 就我自己而言, 這些年理論課上得較多, 出於對學生的考慮, 上課多半用漢語講。 以前經常應邀擔任各種外事活動的同聲傳譯, 主要目的是保持自己的狀態。 但現在因為教學科研太忙, 已多年沒有從事這種練習。 我現在口語狀態尚好, 與我當年的自練不無關係。

定期適量的刺激, 能促成質的飛躍, 能夠將牽強的語言能力演變成自然語感,

達到信手拈來的境界。 鑒別語言能力是以使用效果為准, 即看聽說能力如何。 一個口語在質和量上都達標的人, 其讀寫聽能力也不會差。 但在學習中要量力而行。

以前當學生時, 我曾經做過一天讀十幾篇《新概念英語》課文、寫十幾篇英語摘要的事, 也去聽力室聽過比自己實際水準高的錄音帶。 其實, 因急功近利而一下子讀寫太多太難的東西, 會導致“噎食”, 破壞學習機制, 結果適得其反。 這些損失, 我的感覺是在以後很長的一段時間內方得以慢慢補回。 是為誡。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