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歷時半年多,拍攝千余段視頻!河南人最新原創紀錄片是這麼來的

此前報導:

看完熱淚盈眶!河南人最新原創紀錄片出爐, 這裡也有"你家"

大河報·大河用戶端記者 陳駿 劉瑞朝 文 王亞鴿 洪波 攝影

核心提示丨

一部8分多鐘的原創微視頻, 通過千萬家中的普通一家, 向大家展示家的內涵, 呈現屬於一家、屬於千萬家的幸福, 映射改革開放以來, 特別是這五年來國家的發展變遷。 歷時半年多, 千余段的視頻, 大小近200G的影像資料, 從沈鳳蓮家到鄭州街頭巷尾, 從春節到深秋, 大河報融媒體拍攝製作團隊一路跟拍, 精心剪輯製作。 雖然只有短短的8分多鐘, 但平凡人的幸福, 戳中很多人的淚點。 這部誠意滿滿的作品, 都有哪些不為人知的幕後故事, 讓我們為您一一揭開。

【初衷】

定格全家福, 喜迎十九大

“來, 阿姨笑一笑!懷裡抱著大胖孫子, 笑都不露牙嗎?”話音一閉, 沈鳳蓮一家人露出笑容, 鎂光燈閃起, 哢嚓一聲, 照片定格。 一家老小的笑容, 就定格在了全家福上。

今年春節期間, 大河報記者來到已有61年歷史的鄭州豔芳照相館採訪, 在這裡見到了很多張不同時代的全家福老照片, 也見證了一個個前來拍攝全家福的家庭普通而又平實的幸福。 春節假期後首日, 大河報就推出了《我的全家福》跨版報導(詳見2月3日大河報AⅠ·08、AⅠ·09版)。

豔芳, 這個年代久遠的照相館, 見證了很多家庭的從無到有, 家庭成員的由少到多。 每一張全家福的背後, 都有著一段有關“家”的故事。 不同風格的全家福, 不同色調的全家福, 有的是為了鄭重的紀念, 有的是為了重要的節點,

有的是為了給出門離家的孩子一份家的思念。

也就是在那時, 我們認識了沈鳳蓮一家。 這家照相館, 記錄了沈鳳蓮一家不同時代的樣態。 從最早的半個多世紀前的全家福, 到外孫在懷、子女在旁的最新的全家福, 沈鳳蓮一家的生活軌跡和奮鬥歷程, 打動了許許多多的讀者, 也打動了出生于鄭州的大河報記者。 於是, 大河報萌生了拍攝一部以沈鳳蓮一家為藍本的微視頻的想法, 以記錄百姓的幸福, 以記錄這輝煌的五年。

從最初的設想, 到計畫的敲定, 大河報融媒體團隊走進沈鳳蓮一家, 走上鄭州的街頭巷尾, 歷時半年多時間, 將無數個鏡頭, 凝縮在8分多鐘的原創紀錄片中。 在十九大召開前夕, 暖人心扉的《家》,

正式出爐。

【拍攝】

以小見大, 主題鮮明

沈鳳蓮一家人的故事, 給了我們很多感動。 他們是鄭州市區普通的一戶人家, 是國家千萬個家庭中的普通成員。 他們在萬家燈火中, 發著自己的光和熱。 因為吃過苦、受過累, 所以他們更懂得幸福的滋味;因為拼搏過、奮鬥過, 所以他們更珍惜今天的生活。

正像習近平總書記所說:“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我們希望通過沈鳳蓮一家這個小切口,向大家展示一個共同的主題:“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

一個個小家的奮鬥歷史,和一個個小家的幸福心路,無不與國家這個“大家”休戚相關。有了祖國的強大,才會有小家的幸福。而小家的幸福,就能托起中國夢的實現。

【表達】

展現生活細節,流露真情實感

真實,是這部紀錄片的最大亮點。紀錄片中的鏡頭全部取自沈鳳蓮一家生活的場景。有一家人在廚房忙碌,烹製油燜大蝦時熱油爆蔥薑的煙火氣息;有一家人節日聚會,共同舉杯的歡樂祥和;還有沈鳳蓮在兒子萬里結婚時,笑中帶淚的鏡頭。

我們還看到:撫今追昔時,沈鳳蓮唱起《繡紅旗》眼眶含淚;說起老母親在煤油燈下勞作的諄諄教導、言傳身教時,沈鳳蓮數次哽咽;爬山時聊起生活中的磕磕絆絆,老兩口幽默詼諧。

沈鳳蓮一家人的故事,也讓製作團隊數次感動落淚。尤其是片尾,在兒子婚禮現場,當沈鳳蓮老兩口含辛茹苦二十餘年,終將兒子送上婚禮主舞臺,而自己卻甘當配角,眼含淚花坐在台下送上祝福時,製作團隊所有成員忍不住淚崩。

【製作】

200G影像資料濃縮為8分鐘光影

紀錄片《家》,從現場採訪、航拍影像、視頻音訊、錄音剪輯、視覺設計均由大河報融媒體採編團隊獨立原創完成。在新媒體轉型融合的道路上,河南日報報業集團的採編團隊又實現了一次新聞產品生產和呈現方式的創新。

為了拍攝《家》,採訪製作團隊從今年春節采寫《我的全家福》時便開始籌備,半年多的時間裡,拍攝組無數次在沈鳳蓮家、鄭州街頭、老兩口爬山現場等地取景,共拍攝千余段視頻、大小近200G的影像資料。

為了記錄沈鳳蓮老兩口爬山的外景,攝製組人均負重十多公斤,扛著拍攝器材徒步爬山。從早晨8點到晚上臨近9點,一整天下來徒步20多公里的拍攝過程,讓三位元記者當天微信運動的資料,牢牢霸佔著各自朋友圈比拼的頭名。

為了不放過任何一個動人的場景,拍攝組在整部影片的跟拍中始終保持多機位拍攝,生怕漏過任何場景。

“啪!”

“要的就是你!”

一日淩晨近3點,大河報攝影部傳來一陣激動的嘶吼,為了捕捉婚禮現場沈鳳蓮兒媳面龐上的那顆淚滴,製作組將浩如煙海、總大小超過60G的相似鏡頭反復迴圈播放,直至那顆晶瑩剔透的淚水變得清晰,相機所定格的那幀笑容在螢幕中得到最完美的綻放,我們因激動而猛拍桌面的手,此時已變得通紅。

“平凡的人們給我最多感動”

一張半個世紀的全家福,一個平凡普通的鄭州市民家庭;一段經歷過艱辛、終達幸福的奮鬥歷程……今天,河南日報報業集團重磅推出喜迎十九大原創紀錄片——《家》,從一個小家庭的喜怒哀樂,到千萬個家庭的萬家燈火,通過8分多鐘的講述,展現了鄭州一戶普通市民今天的幸福生活。

紀錄片的主人公是鄭州市民沈鳳蓮,她出生於1955年。她的人生軌跡和同時代的很多人一樣,上過山、下過鄉,吃過苦、受過累,經過多年的打拼,趕上了大好的時光,她和她的一家過上了幸福美好的日子。因為吃過苦、受過累,他們更懂得幸福的滋味;因為拼搏過、奮鬥過,他們更珍惜今天的生活。正如她在片中的深情告白:“現在的好日子以前哪敢想?咱共產黨領導得好啊!”

是什麼讓這位“老鄭州”發出這樣的感慨?是什麼讓她面對鏡頭深情唱出《繡紅旗》?是什麼讓“幸福”一詞成為她聊天中的高頻詞彙?又是什麼讓她不禁生出“幸福萬年長”的感歎?這部紀錄片將會給您答案。

沈鳳蓮一家的幸福生活,正是中國億萬普通家庭的縮影。紀錄片《家》以沈鳳蓮一家幾十年間所留下的一張張老照片為藍本,為廣大讀者和網友講述了這家人的故事。這些珍貴而難得的老照片,給人溫暖,給人力量。本片通過平實而細膩的生活細節,揭示出“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這個樸實而深刻的道理。

《家》由大河報社融媒體團隊獨立完成,從創意、拍攝到製作,歷時半年。攝製組無數次走入沈鳳蓮家、走上街頭巷尾,共拍攝千余段視頻、大小近200G的影像資料。該片製作精良,飽蘸深情,創意獨特,值得您一睹為快。

所以他們更珍惜今天的生活。

正像習近平總書記所說:“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我們希望通過沈鳳蓮一家這個小切口,向大家展示一個共同的主題:“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

一個個小家的奮鬥歷史,和一個個小家的幸福心路,無不與國家這個“大家”休戚相關。有了祖國的強大,才會有小家的幸福。而小家的幸福,就能托起中國夢的實現。

【表達】

展現生活細節,流露真情實感

真實,是這部紀錄片的最大亮點。紀錄片中的鏡頭全部取自沈鳳蓮一家生活的場景。有一家人在廚房忙碌,烹製油燜大蝦時熱油爆蔥薑的煙火氣息;有一家人節日聚會,共同舉杯的歡樂祥和;還有沈鳳蓮在兒子萬里結婚時,笑中帶淚的鏡頭。

我們還看到:撫今追昔時,沈鳳蓮唱起《繡紅旗》眼眶含淚;說起老母親在煤油燈下勞作的諄諄教導、言傳身教時,沈鳳蓮數次哽咽;爬山時聊起生活中的磕磕絆絆,老兩口幽默詼諧。

沈鳳蓮一家人的故事,也讓製作團隊數次感動落淚。尤其是片尾,在兒子婚禮現場,當沈鳳蓮老兩口含辛茹苦二十餘年,終將兒子送上婚禮主舞臺,而自己卻甘當配角,眼含淚花坐在台下送上祝福時,製作團隊所有成員忍不住淚崩。

【製作】

200G影像資料濃縮為8分鐘光影

紀錄片《家》,從現場採訪、航拍影像、視頻音訊、錄音剪輯、視覺設計均由大河報融媒體採編團隊獨立原創完成。在新媒體轉型融合的道路上,河南日報報業集團的採編團隊又實現了一次新聞產品生產和呈現方式的創新。

為了拍攝《家》,採訪製作團隊從今年春節采寫《我的全家福》時便開始籌備,半年多的時間裡,拍攝組無數次在沈鳳蓮家、鄭州街頭、老兩口爬山現場等地取景,共拍攝千余段視頻、大小近200G的影像資料。

為了記錄沈鳳蓮老兩口爬山的外景,攝製組人均負重十多公斤,扛著拍攝器材徒步爬山。從早晨8點到晚上臨近9點,一整天下來徒步20多公里的拍攝過程,讓三位元記者當天微信運動的資料,牢牢霸佔著各自朋友圈比拼的頭名。

為了不放過任何一個動人的場景,拍攝組在整部影片的跟拍中始終保持多機位拍攝,生怕漏過任何場景。

“啪!”

“要的就是你!”

一日淩晨近3點,大河報攝影部傳來一陣激動的嘶吼,為了捕捉婚禮現場沈鳳蓮兒媳面龐上的那顆淚滴,製作組將浩如煙海、總大小超過60G的相似鏡頭反復迴圈播放,直至那顆晶瑩剔透的淚水變得清晰,相機所定格的那幀笑容在螢幕中得到最完美的綻放,我們因激動而猛拍桌面的手,此時已變得通紅。

“平凡的人們給我最多感動”

一張半個世紀的全家福,一個平凡普通的鄭州市民家庭;一段經歷過艱辛、終達幸福的奮鬥歷程……今天,河南日報報業集團重磅推出喜迎十九大原創紀錄片——《家》,從一個小家庭的喜怒哀樂,到千萬個家庭的萬家燈火,通過8分多鐘的講述,展現了鄭州一戶普通市民今天的幸福生活。

紀錄片的主人公是鄭州市民沈鳳蓮,她出生於1955年。她的人生軌跡和同時代的很多人一樣,上過山、下過鄉,吃過苦、受過累,經過多年的打拼,趕上了大好的時光,她和她的一家過上了幸福美好的日子。因為吃過苦、受過累,他們更懂得幸福的滋味;因為拼搏過、奮鬥過,他們更珍惜今天的生活。正如她在片中的深情告白:“現在的好日子以前哪敢想?咱共產黨領導得好啊!”

是什麼讓這位“老鄭州”發出這樣的感慨?是什麼讓她面對鏡頭深情唱出《繡紅旗》?是什麼讓“幸福”一詞成為她聊天中的高頻詞彙?又是什麼讓她不禁生出“幸福萬年長”的感歎?這部紀錄片將會給您答案。

沈鳳蓮一家的幸福生活,正是中國億萬普通家庭的縮影。紀錄片《家》以沈鳳蓮一家幾十年間所留下的一張張老照片為藍本,為廣大讀者和網友講述了這家人的故事。這些珍貴而難得的老照片,給人溫暖,給人力量。本片通過平實而細膩的生活細節,揭示出“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這個樸實而深刻的道理。

《家》由大河報社融媒體團隊獨立完成,從創意、拍攝到製作,歷時半年。攝製組無數次走入沈鳳蓮家、走上街頭巷尾,共拍攝千余段視頻、大小近200G的影像資料。該片製作精良,飽蘸深情,創意獨特,值得您一睹為快。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