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要想進入90後的圈子,這些“潛規則”你必須知道

現如今與90後聊天要證明自己在笑, 真的需要好努力喔……以前只需要打“哈哈”就可以了, 而現在, “哈哈”跟“滾”的意思差不多, “哈哈哈”是“好無聊”。 你至少要笑到6、7個哈字才能表示是真的好笑, 這變成了我們約定俗成的一種社交禮儀。 發表情包不一定是要跟你鬥圖, 可能是話題可以結束了我還有事兒;不打招呼就發語音是社交地位的象徵……

現在80後基本都已經邁入了30的門檻, 而90後正在成為國家新的主力軍, 新的力量。 不過90後的社交引起了不少人的關心與討論, 實際上, 存在著一些潛移默化的潛規則。 如果你想要真正瞭解90後,

那麼就一定要瞭解這些所謂的潛規則了!

如果您是90後應該會有共鳴, 如果您是家長, 家裡的小孩正好是90後, 那麼您真的該認真看一下, 或者這樣才能更懂他們的世界。

90後交際潛規則行為匯總如下:

1:

如果跟你說話你回復“嗯”或者“哦”,

那基本就要關掉對話方塊了, 但如果是“嗯嗯”或“哦哦”, 就感覺還會想跟你聊天。

2:

嗷嗷=噢噢>哦哦>哦。

嗯嗯>恩恩>嗯。

行嘛>行>行吧。

好嘛>好嗎>好麼。

3.

如果是比較輕鬆的時候, 一句話的末尾可以不加“。 ” 句號顯得很生硬, 可以選擇用~、表情或者什麼都不加來代替。

感受一下:你在幹嘛呀?

在吃飯。 有事嗎。 哈哈哈。 友盡吧。

當然了也不要加太多感嘆號!因為!會讓人感覺!你情緒!很激動啊!害怕!!!

波折號偶爾加一下還行~也不要加太多了吧~會顯得太隨風飄搖了~尤其是工作的時候~如果合作方一直給我加波折號~真的會很想打他呀~

省略號也是一樣的……每句話都加的話……感覺你這個人說話為什麼……吞吞吐吐的……

吞吞吐吐……哎呀……這詞太汙了……

" 讓我們尷尬又不失禮貌地結束談話 "

4.

“我去吃飯了/我去洗澡了”的意思是:這個話題聊的差不多了, 我覺得已經稍顯尷尬了, 在氣氛攀登上尷尬高峰的前一刻我想刹個車, 但這不代表我真的要去吃飯或洗澡喔, 啾咪。

所以如果你發現我下午三點跟你說我要去吃飯了的時候,

請你就放我一馬不要繼續追問:“吃這麼早呀?”可以嗎……

5.

“不聊了我去睡啦”的意思是:

6.

去做客, 別人用一種特別不鹹不淡不痛不癢的語氣問你要不要留下來吃晚餐, 就暗示:我們要吃飯啦, 你是不是該走了?

因為對方如果真的想留你吃晚餐, 是絕不會用這個語氣邀請的。

7.

尷尬/不知道說什麼的時候, 發表情包就可以了。

但發表情包不一定是要跟你鬥圖, 可能是話題可以結束了我還有事兒。

互發表情包幾個回合, 就代表聊天即將尷尬又不失禮貌地終止~

8.

"初次見面, 請多……保持距離 "

9.

別一見面就要求加微信行嗎, 更不要看著對方通過自己的好友請求啊……多尷尬啊。

10.

誰先加的微信, 誰要先說第一句話, 打招呼最好先自報家門。

你加的我你還問我是誰, 朋友, 刪除按鈕下一秒就要按下去了啊!

11.

不知道算不算...QQ上有個抖了你一下這個功能, 我覺得剛認識的人用這個就不太禮貌。

12.

13.

想發照片或者是心情狀態, 能不能不要全平臺同步更新???

14.

朋友圈有共同好友的情況下, 有多條評論, 只要回復了一條,其他都應該要回復喔。

15.

有些人的手機就是單向用來找別人的。別人給他電話、微信、短信,一律找不到他。不知道這些不回復的人是真忙還是假忙……

16.

一般遇到別人在微信上跟我提非常過分的請求,就晾著不回。幾個小時之後再回,問他什麼事兒,你就會發現,大部分的事兒已經解決了。

所以如果我沒有爽快地、及時地答應的話,就代表已經拒絕了。

17.

不回別人微信前最好不要發朋友圈。

18.

打電話兩次沒接就不要打第三次,看到自然會回復。

19.

講真,及時回復別人的消息,很容易拉升好感度。

當然,我不是站隊#談戀愛時,男生一定要及時回復女朋友的短信/微信#黨。

這裡的及時,是說你看到消息並且有時間回復,就發個消息告訴對方。 如果消息來的時候你正在忙,回復個“稍等,在忙”或者“稍等,一會兒跟你說”,對方心裡就安了。

如果看到消息已經是半小時或者兩三個小時之後,可以回復個“不好意思,一直在忙”或者“不好意思,剛看到”,然後再根據有無時間/是否方便,決定是聊個兩句還是再約時間細聊。

20.

在嗎?有空嗎?忙嗎?睡了嗎?……

這麼大個人了有啥事兒不能直接說出來啊,說出來我才好決定我“在不在”啊。

這麼問真的是讓人害怕,誰也不知道對方到底要幹嘛,要問什麼事。

未知的恐懼令人瑟瑟發抖QAQ

21.

微信對話方塊一直顯示”對方正在輸入",請發出來不要讓對方等了很久卻什麼也看不到。

22.

微信有語音聊天功能,這和打電話是一樣,不要突然發過來邀請,要提前問一下別人方不方便,是不是有WiFi。對方按了拒絕就代表不方便,不要再打啦。

23.

發語音時,儘量先問一句對方,方便發語音嗎?

不打招呼就發語音是社交地位的象徵……

前幾天看到一條祝福:祝大家早日成為可以在公司群裡隨心所欲發語音的人。

24.

不要直接發小視頻過來,還不作任何內容介紹。

25.

請不要在別人發的朋友圈底下和另一個人聊天聊好幾屏好嘛!下次我真的直接刪掉這條朋友圈喔!

26.

遇到別人轉發或者迷戀的東西,除非涉及道德底線,否則再不喜歡也不要隨意評判。

通用句式“只有我覺得xxxxx嗎?”

對只有你。你是電你是光你是唯一的神話。

還有,別人借用設備登錄後,記得消除登錄資訊。

27.

辦公室和別人說話時不要盯著人家電腦螢幕看,最好側身交談。

28.

單身狗,考研狗,加班狗…都是自嘲,只能用於自己,不宜用於別人,望周知。

29.

坐連排凳子別抖腿。

30.

朋友圈三天可見真的是太讓人生氣了,要麼你還是遮罩我吧:)

可是有些人,你點進他朋友圈刷出好幾十條去,才會看到一根橫線寫:僅展示最近三天朋友圈……

31.

不要浪費別人的時間,即使是朋友的。

32.

別人買了一個東西,你覺得也很好看適合你想買,最好不要買同款。如果一定要買同款,最好可以先跟那個人打個招呼,問問她介不介意。

33.

給你看相冊,不要左右翻。

34.

表達對別人的尊重一個很重要的方式就是摘下耳機,兩邊的那種。

35.

脫下耳機是新世紀的脫帽禮。

沒有其他示意或提醒下就直接摘下別人耳機的行為不亞於脫人衣服。

把自己的微信語音、視頻聲音不停地用外放播放出來是對別人聽覺的嚴重污染。

36.

排隊的時候,就算人再多,但能不能不要用身體緊貼著前面的人!請保持最起碼的安全距離好嘛!

這時,你就需要這個神器了:

也許不是所有人都能處理好人際關係,不是所有人能夠很敏感地“讀懂空氣”,但至少,最起碼,要懂禮貌。

然而,社交方式在不斷發展的同時,“有禮貌”的定義也發生了巨大改變。

第一,以前普遍遵循的禮貌和規矩,因為在使用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被人添加了附加含義,而偏離原意:

比如微微一笑以表敬意,可能現在看來卻十分迷幻;“呵呵”過去真的是正經笑聲,現在卻是嘲諷第一詞彙。

另一方面,從前被認為是“沒禮貌”的舉動,因為時代的變化,也變得可被接受。比如聊天隨時開始和結束,沒有正式的招呼和再見,在微信中就是常態。

第二,因為當今的很多交流從線下變為了線上,因此溝通中的許多非言語線索(表情、語氣、肢體)就被過濾掉了,表達禮貌的態度就更加困難。

因此我們產生了表情包、顏文字、去彌補那些消失的非言語線索,努力讓自己看起來更禮貌。

其實無論是哪個時代的社交,大家都應該記住要好好做人做事,也許年齡在變化的同時交際用語在變化,但是我們處事的原則不能變,不驕不躁,待人友善。

90後的時間段快過去了,不知道00後又會有什麼新花樣呢。。。

只要回復了一條,其他都應該要回復喔。

15.

有些人的手機就是單向用來找別人的。別人給他電話、微信、短信,一律找不到他。不知道這些不回復的人是真忙還是假忙……

16.

一般遇到別人在微信上跟我提非常過分的請求,就晾著不回。幾個小時之後再回,問他什麼事兒,你就會發現,大部分的事兒已經解決了。

所以如果我沒有爽快地、及時地答應的話,就代表已經拒絕了。

17.

不回別人微信前最好不要發朋友圈。

18.

打電話兩次沒接就不要打第三次,看到自然會回復。

19.

講真,及時回復別人的消息,很容易拉升好感度。

當然,我不是站隊#談戀愛時,男生一定要及時回復女朋友的短信/微信#黨。

這裡的及時,是說你看到消息並且有時間回復,就發個消息告訴對方。 如果消息來的時候你正在忙,回復個“稍等,在忙”或者“稍等,一會兒跟你說”,對方心裡就安了。

如果看到消息已經是半小時或者兩三個小時之後,可以回復個“不好意思,一直在忙”或者“不好意思,剛看到”,然後再根據有無時間/是否方便,決定是聊個兩句還是再約時間細聊。

20.

在嗎?有空嗎?忙嗎?睡了嗎?……

這麼大個人了有啥事兒不能直接說出來啊,說出來我才好決定我“在不在”啊。

這麼問真的是讓人害怕,誰也不知道對方到底要幹嘛,要問什麼事。

未知的恐懼令人瑟瑟發抖QAQ

21.

微信對話方塊一直顯示”對方正在輸入",請發出來不要讓對方等了很久卻什麼也看不到。

22.

微信有語音聊天功能,這和打電話是一樣,不要突然發過來邀請,要提前問一下別人方不方便,是不是有WiFi。對方按了拒絕就代表不方便,不要再打啦。

23.

發語音時,儘量先問一句對方,方便發語音嗎?

不打招呼就發語音是社交地位的象徵……

前幾天看到一條祝福:祝大家早日成為可以在公司群裡隨心所欲發語音的人。

24.

不要直接發小視頻過來,還不作任何內容介紹。

25.

請不要在別人發的朋友圈底下和另一個人聊天聊好幾屏好嘛!下次我真的直接刪掉這條朋友圈喔!

26.

遇到別人轉發或者迷戀的東西,除非涉及道德底線,否則再不喜歡也不要隨意評判。

通用句式“只有我覺得xxxxx嗎?”

對只有你。你是電你是光你是唯一的神話。

還有,別人借用設備登錄後,記得消除登錄資訊。

27.

辦公室和別人說話時不要盯著人家電腦螢幕看,最好側身交談。

28.

單身狗,考研狗,加班狗…都是自嘲,只能用於自己,不宜用於別人,望周知。

29.

坐連排凳子別抖腿。

30.

朋友圈三天可見真的是太讓人生氣了,要麼你還是遮罩我吧:)

可是有些人,你點進他朋友圈刷出好幾十條去,才會看到一根橫線寫:僅展示最近三天朋友圈……

31.

不要浪費別人的時間,即使是朋友的。

32.

別人買了一個東西,你覺得也很好看適合你想買,最好不要買同款。如果一定要買同款,最好可以先跟那個人打個招呼,問問她介不介意。

33.

給你看相冊,不要左右翻。

34.

表達對別人的尊重一個很重要的方式就是摘下耳機,兩邊的那種。

35.

脫下耳機是新世紀的脫帽禮。

沒有其他示意或提醒下就直接摘下別人耳機的行為不亞於脫人衣服。

把自己的微信語音、視頻聲音不停地用外放播放出來是對別人聽覺的嚴重污染。

36.

排隊的時候,就算人再多,但能不能不要用身體緊貼著前面的人!請保持最起碼的安全距離好嘛!

這時,你就需要這個神器了:

也許不是所有人都能處理好人際關係,不是所有人能夠很敏感地“讀懂空氣”,但至少,最起碼,要懂禮貌。

然而,社交方式在不斷發展的同時,“有禮貌”的定義也發生了巨大改變。

第一,以前普遍遵循的禮貌和規矩,因為在使用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被人添加了附加含義,而偏離原意:

比如微微一笑以表敬意,可能現在看來卻十分迷幻;“呵呵”過去真的是正經笑聲,現在卻是嘲諷第一詞彙。

另一方面,從前被認為是“沒禮貌”的舉動,因為時代的變化,也變得可被接受。比如聊天隨時開始和結束,沒有正式的招呼和再見,在微信中就是常態。

第二,因為當今的很多交流從線下變為了線上,因此溝通中的許多非言語線索(表情、語氣、肢體)就被過濾掉了,表達禮貌的態度就更加困難。

因此我們產生了表情包、顏文字、去彌補那些消失的非言語線索,努力讓自己看起來更禮貌。

其實無論是哪個時代的社交,大家都應該記住要好好做人做事,也許年齡在變化的同時交際用語在變化,但是我們處事的原則不能變,不驕不躁,待人友善。

90後的時間段快過去了,不知道00後又會有什麼新花樣呢。。。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