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時政>正文

朔天運河:南水北調西線的驚天工程,天方夜譚?還是科學構想

南水北調示意圖

1952年, 毛澤東在視察黃河時提出“南方水多, 北方水少, 如有可能, 借點來也是可以的”宏偉設想, 1972年中國在漢江興建丹江口水庫,

為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水源開放打下基礎。

我國水資源總量豐富, 約為2.8萬億立方米, 居世界第六。 但水資源時空分佈不均衡, 人均擁有量少, 僅有2200立方米, 是世界平均水準的四分之一。 是全世界13個貧水國之一。 由於中國的水資源時空分佈差異大, 加劇了一些地方的水資源短缺的嚴重程度。

南水北調通過優化水資源時空配置, 是解決我國北方水資源短缺的基礎設施專案工程, 對解決中國北方地區水資源短缺問題、北方宏觀經濟和社會發展有十分重要的決定性作用。 自1952年10月30日毛主席提出南水北調的設想以來, 中國中央和地方各級政府高度重視, 科技工作者為了研究這一工程, 持續進行了50年的研究工作, 做了大量的野外勘察和測量, 獲得了大量有價值的成果, 在分析比較了50多種方案的基礎上, 形成了南水北調東線、中線和西線調水的基本方案。

南水北調總體規劃推薦東線、中線和西線三條調水線路。 通過3條線路與長江、黃河、淮河和海河四大江河的聯繫, 構成以“三縱四橫”為主體的總體佈局, 一利於實現中國水資源南北調配、東西互濟的合理配合格局。

東線工程:利用江蘇省已有的江水北調工程,

逐步擴大調水規模並延長輸水線路。 東線工程從長江下游揚州沿江抽長江水, 利用京杭大運河及與其平行的河道逐級提水背誦, 並連接起調蓄作用的洪澤湖、駱馬湖、南四湖、東平湖。 出東平湖後分兩路輸水:一路北上, 在位山附近經隧道穿黃河;另一路向東, 通過膠東地區輸水幹線經濟南輸水到煙臺、威海。

中線工程:從加壩擴容後的丹江口水庫陶岔渠首閘引水,沿唐白河流域西側過長江流域和淮河流域的分水嶺方城埡口後,經黃淮海平原西部邊緣,在鄭州以西孤栢嘴處穿過黃河,繼續沿京廣鐵路西側北上,可基本自流到北京、天津。

西線工程:在長江上游通天河、支流雅礱江和大渡河上游築壩建庫,開鑿穿越長江與黃河分水嶺巴顏喀拉山的輸水隧洞,調長江水入黃河上游。西線工程的供水目標主要是解決青海、甘肅、寧夏、內蒙、陝西和山西6省的黃河上游地區和渭河關中平原的缺水問題。結合興建黃河上游幹流的水利工程,還可以像想河西走廊地區供水,必要時也可以向黃河下游補水。

朔天運河方案示意圖

規劃中,東線、中線和西鄉的調水總規模是448億立方米,其中東線148億立方米,中線130億立方米,西線170立方米。

從長江上游引水如黃河是決絕西北地方和華北部分地區乾旱缺水的戰略性工程。

子1952年黃河水利委員會組織考察隊開始,經過40多年的大量勘察測量和規劃研究工作,1987年國家計委將西線調水工程列為超前期工作專案,要求用10年時間回答西線調水的可能性和合理性問題。黃河水利委員會等單位在邊遠的青藏高原地區高寒缺氧的艱苦環境中做了大量基礎工作,先後提出《南水北調西線工程初步研究報告》和《雅礱江調水工程規劃研究報告》,經國家計委和水利部評審驗收。通天河、大渡河調水工程規劃研究工作也基本完成。

20世紀50、60年曾考慮從通天河、雅礱江、大渡河、瀾滄江、怒江等5條河的調水方案,但工程規模過大,目前實施的可能性和條件較小,可作為遠景設想。

據對通天河、雅礱江和大渡河3條河流引水方案的規劃研究,3條河最大可調水量約為200億立方米,其中長江上游通天河的可調水量100億立方米,長江支流雅礱江可調水量50億立方米,大渡河可調水量50億立方米。

西線工程中,黃河與長江之間有巴顏喀拉山阻隔,黃河河床普遍高於長江相應河床80-450米,調水工程需築高壩壅水或用泵站提水,並開挖超長隧道通過巴顏喀拉山,引水方式考慮自流和提水兩種,無論哪種引水方式,都要修建高200米左右的水壩和開挖100千米以上的隧道。

引水線路初步研究如下:

1雅礱江引水:從雅礱江長須附近修建樞紐,自流引水到黃河支流恰恰弄,築壩175米以上,線路全程為隧道,全長131公里。

2通天河引水

此方案系與雅礱江引水聯合開發,即在雅礱江引水先期開發條件下的二期工程,在通天河同加附近建樞紐自流引水到雅礱江,再由雅礱江引水到黃河支流恰恰弄,樞紐築壩高302米,線路全程為隧道,全長290公里,其中同加到雅礱江158公里,雅礱江到黃河131公里。

3大渡河引水

在大渡河上游足木足河歇爾尕附近修建樞紐抽水到黃河支流賈曲。樞紐壩高296米,線路全長30公里,其中隧道29公里,泵站抽水提水500米,年用電量71億千瓦時。

工程效益

西線工程3條河調水200億立方米,可為青、甘、甯、蒙、陝、晉等6省市區發展灌區3千萬畝,提供省市生活生產用水91億立方米。

技術可行性

西線工程地處青藏高原,海拔3000-5000米,在此高寒地區建造200米的水壩和開鑿深度近千米,長度達100公里以上的隧洞,同時這裡又是我國地質構造最複雜的地區之一,地震烈度大都在6-7度,局部8-9度,工程技術複雜,施工環境困難,當今的科學研究和技術條件對解決這些難點還有所欠缺,還需加強前期工作。

南水北調西線工程可以給西北乾旱地區提供工農業用水,更重要的是對保持黃河中下游生態水量意義。但是南水北調西線工程對通天河、雅礱江、大渡河3條河流下游的生態、水利、水力發電及經濟發展的影響也和大,應該高度重視,積極研究。

中線工程:從加壩擴容後的丹江口水庫陶岔渠首閘引水,沿唐白河流域西側過長江流域和淮河流域的分水嶺方城埡口後,經黃淮海平原西部邊緣,在鄭州以西孤栢嘴處穿過黃河,繼續沿京廣鐵路西側北上,可基本自流到北京、天津。

西線工程:在長江上游通天河、支流雅礱江和大渡河上游築壩建庫,開鑿穿越長江與黃河分水嶺巴顏喀拉山的輸水隧洞,調長江水入黃河上游。西線工程的供水目標主要是解決青海、甘肅、寧夏、內蒙、陝西和山西6省的黃河上游地區和渭河關中平原的缺水問題。結合興建黃河上游幹流的水利工程,還可以像想河西走廊地區供水,必要時也可以向黃河下游補水。

朔天運河方案示意圖

規劃中,東線、中線和西鄉的調水總規模是448億立方米,其中東線148億立方米,中線130億立方米,西線170立方米。

從長江上游引水如黃河是決絕西北地方和華北部分地區乾旱缺水的戰略性工程。

子1952年黃河水利委員會組織考察隊開始,經過40多年的大量勘察測量和規劃研究工作,1987年國家計委將西線調水工程列為超前期工作專案,要求用10年時間回答西線調水的可能性和合理性問題。黃河水利委員會等單位在邊遠的青藏高原地區高寒缺氧的艱苦環境中做了大量基礎工作,先後提出《南水北調西線工程初步研究報告》和《雅礱江調水工程規劃研究報告》,經國家計委和水利部評審驗收。通天河、大渡河調水工程規劃研究工作也基本完成。

20世紀50、60年曾考慮從通天河、雅礱江、大渡河、瀾滄江、怒江等5條河的調水方案,但工程規模過大,目前實施的可能性和條件較小,可作為遠景設想。

據對通天河、雅礱江和大渡河3條河流引水方案的規劃研究,3條河最大可調水量約為200億立方米,其中長江上游通天河的可調水量100億立方米,長江支流雅礱江可調水量50億立方米,大渡河可調水量50億立方米。

西線工程中,黃河與長江之間有巴顏喀拉山阻隔,黃河河床普遍高於長江相應河床80-450米,調水工程需築高壩壅水或用泵站提水,並開挖超長隧道通過巴顏喀拉山,引水方式考慮自流和提水兩種,無論哪種引水方式,都要修建高200米左右的水壩和開挖100千米以上的隧道。

引水線路初步研究如下:

1雅礱江引水:從雅礱江長須附近修建樞紐,自流引水到黃河支流恰恰弄,築壩175米以上,線路全程為隧道,全長131公里。

2通天河引水

此方案系與雅礱江引水聯合開發,即在雅礱江引水先期開發條件下的二期工程,在通天河同加附近建樞紐自流引水到雅礱江,再由雅礱江引水到黃河支流恰恰弄,樞紐築壩高302米,線路全程為隧道,全長290公里,其中同加到雅礱江158公里,雅礱江到黃河131公里。

3大渡河引水

在大渡河上游足木足河歇爾尕附近修建樞紐抽水到黃河支流賈曲。樞紐壩高296米,線路全長30公里,其中隧道29公里,泵站抽水提水500米,年用電量71億千瓦時。

工程效益

西線工程3條河調水200億立方米,可為青、甘、甯、蒙、陝、晉等6省市區發展灌區3千萬畝,提供省市生活生產用水91億立方米。

技術可行性

西線工程地處青藏高原,海拔3000-5000米,在此高寒地區建造200米的水壩和開鑿深度近千米,長度達100公里以上的隧洞,同時這裡又是我國地質構造最複雜的地區之一,地震烈度大都在6-7度,局部8-9度,工程技術複雜,施工環境困難,當今的科學研究和技術條件對解決這些難點還有所欠缺,還需加強前期工作。

南水北調西線工程可以給西北乾旱地區提供工農業用水,更重要的是對保持黃河中下游生態水量意義。但是南水北調西線工程對通天河、雅礱江、大渡河3條河流下游的生態、水利、水力發電及經濟發展的影響也和大,應該高度重視,積極研究。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