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試論老人帶小孩容易出現過度保護的心理過程

家有6個月大的嬰兒, 每日會由老人幫忙帶一段時間。 隨著天氣轉涼, 發現老人對小孩的“愛護”有過度之嫌, 比如, 上午10點出門去公園, 常人均穿兩件單衣即可, 老人務必會給孩子穿至少三件衣服, 而且還特別關注帽子、鞋襪。 即便是父母帶孩子, 老人也不斷質疑父母的選擇, 不斷地叮囑, 結果給子女帶來非常大的壓力在於, 子女被迫按老人的方式帶孩子, 而不敢做出自己的判斷, 畢竟還要依賴老人的幫助。

多穿一件衣服, 必然不會因此而帶來顯著的後果, 這並不是真正導致困擾的原因每一個人都希望用自己的方式去帶孩子, 比如父母希望在轉涼但並不寒冷之際, 讓孩子能夠適應一些冷空氣, 為未來應對寒冬的到來做好適應準備。 這背後是父母的教養權利之爭—但父母有無法做到真正的單獨帶孩子, 就會給生活帶來一些困擾。

當然, 這樣的問題,

並非無法解決。 這裡想要分析的是, 老人這種過度保護孩子的心理成因, 以及因此而帶來的可能的後果。

一、 老人對孩子的過度“愛護”, 是對生命的珍惜。

每一個活著的人, 必然會愛惜生命。 對於年老之人來說, 已是風燭殘年, 所剩時日不多, 必然對生命有更多的顧戀。 只有在這個時候, 才真正認識到生命之可貴, 時光不會再來。 所以, 他們必然會把這種對生命的珍惜之情, 泛化到後代身上。

當然, 他們的子女早已成年, 已經能夠在生活方面獨當一面, 而家庭中的新生兒, 則為他們提供了一種全新的機會, 使他們有可能為了新生命的更好生存, 而實踐自己的生命價值觀, 那就是為了保護這個生命的健康成長而在所不惜。

現實中的行為就是, 為了新生嬰兒不至於生病, 不至於營養不良, 不至於遭遇意外, 而施加他們力所能及的保護。 比如, 給他們最可靠的保暖, 給他們最可靠的食物, 給他們最可靠的照顧, 竭盡全力讓他們不至於遭遇環境的影響而出現任何意外。

二、 老人對孩子的過度“愛護”,
是對物質匱乏時代所形成的心理恐懼的釋放。

當代的老人, 都經歷過中國最困難的時期。 在上個時機的六十年的, 物質匱乏, 生存資源短缺。 對於當時的人們來說, 獲得生存資源是最重要的事情, 而獲得優質的生存資源, 則是歡欣鼓舞, 至高無上的事情。

而現今時代, 生活資源早已不是問題。 優質的食物來源早已經不再是稀缺物品, 而是氾濫食品。 但是過去年代形成的匱乏心理, 仍然驅使著他們, 讓他們仍然在延續之前的心理狀態, 試圖把最好的物質留給新生嬰兒, 把最好的照顧留給新生兒, 把最好的機會留給他們。

雖然, 物質早已不再匱乏, 而且這個現實並不是什麼秘密。 但是在很多老人的心理,

他們竟然沒有察覺時代早已變化, 人們的需求不再局限在吃飽、穿暖, 而是精神上的需求更加重要。 比如, 子女想要自己做選擇的權利, 子女想要用自己的方式去養育新一代的孩子。

三、 大多數老人對兒童的成長規律並不瞭解, 僅憑經驗行事。

雖然老人比當今的父母更早養育過孩子, 或者說他們曾經養育過不止一個孩子,或者他們聽聞的養育孩子的經驗也比我們新手父母多很多。但這並不意味著,他們一定就會真正懂得如何養育孩子,或者並不見得真的能把孩子養育得比新手父母更好。

這可能與時代的需求不一樣。

過去的父母帶孩子,更多是希望他們能夠吃飽穿暖,能夠活下來,有生存的技能。現今的父母對孩子的期望,不僅僅是活下來,而是要活得更好,甚至想要比別人家的孩子活得更好。不僅要活著,而且希望自己的孩子未來,能夠學業有成,事業有成,家庭幸福和諧。這個養育孩子的要求,跟以前相比,難度恐怕提高不止一倍—畢竟,讓孩子健康活著,只需要照顧好衣食住行。而讓孩子更加成功,誰有有確切的成功經驗呢?老人都不見得把自己的子女養育為我們現在所期望的成功,那麼他們哪裡又有足夠的經驗或者能力把新一代的子女養育成功?

如果我們學習過教育心理學、發展心理學等諸多心理學的知識,就會發現兒童的成長,與老人所認識到的兒童成長,完全不是一回事,雖然經驗仍然會有一定作用,但是其作用甚小,甚至許多的經驗不僅無視兒童成長的規律,甚至有反作用。舉例說明。比如,老人認為嬰兒不要吃手,而現代的育兒觀則認為,吃手是孩子學會吞咽,創造安全感的必由之路。又比如老人會禁止小孩翻箱倒櫃,而現在的認知發展學說則認為,保護孩子的探索行為,對於他們認知這個世界至關重要。這樣的例子,簡直舉不勝數,這裡就不再一一列出。

四、 老人為了證明自己的價值感而倍加努力照顧孩子。

每一個人都會感到孤獨無助,即便是晶體智力越來越成熟的長者,仍然需要尋找一些機會來展示自己存在的價值。在家庭中,體現自己仍然能夠為家庭創造價值,仍然能夠為自己的後代產生某種影響力,是很多老人都需要的一種需求。

也就是說,向子女的家庭付出,是老人的需要。同時,他們也要有回報,比如子女對他們的依賴,子女對他們的言聽計從,從而獲得某種權威感。只有掌控了這些東西,老人才會覺得更加安全,才會對自己存在的意義更加滿意。

為了獲得這樣的回報,他們必然會更加努力地做這件事情。當然,這是用他們認為正確的方式來做這件事情,所以就會出現一種現象,就是他們越負責人,那麼有可能給新生子女的成長帶來越多的負面影響,因為老人的教養方式確實存在很多誤區。這時候就會出現,老人付出了,但是得不到子女的認可,並且引發深刻的家庭矛盾。這進一步挫敗了老人的存在價值感,於是他們有可能愈發地努力用並不恰當的方式去照顧小孩。

怎麼辦?

上述四個方面,並不能全面地解讀老人帶小孩的心理成因,但至少說清楚了最重要的幾個方面。那如何解決因為老人的“努力”而帶來的困擾呢?我想這也是學習心理學後,所應該獲得的成長。在這裡,我根據自己的學習心得,給出幾個建議:

1、家庭中確定每一個人的職責,避免互相控制和互相抱怨。比如,老人負責照顧孩子,但不負責教育孩子,也不應該負責做太多決定。

2、把養育孩子的主體責任交還給孩子的父母。也就是說,老人是幫忙的人,而真正做決定的人,應該是孩子的父母。

3、老人需要學習一些現代的育兒理念。但確實少見通俗易懂的讀物。

或者說他們曾經養育過不止一個孩子,或者他們聽聞的養育孩子的經驗也比我們新手父母多很多。但這並不意味著,他們一定就會真正懂得如何養育孩子,或者並不見得真的能把孩子養育得比新手父母更好。

這可能與時代的需求不一樣。

過去的父母帶孩子,更多是希望他們能夠吃飽穿暖,能夠活下來,有生存的技能。現今的父母對孩子的期望,不僅僅是活下來,而是要活得更好,甚至想要比別人家的孩子活得更好。不僅要活著,而且希望自己的孩子未來,能夠學業有成,事業有成,家庭幸福和諧。這個養育孩子的要求,跟以前相比,難度恐怕提高不止一倍—畢竟,讓孩子健康活著,只需要照顧好衣食住行。而讓孩子更加成功,誰有有確切的成功經驗呢?老人都不見得把自己的子女養育為我們現在所期望的成功,那麼他們哪裡又有足夠的經驗或者能力把新一代的子女養育成功?

如果我們學習過教育心理學、發展心理學等諸多心理學的知識,就會發現兒童的成長,與老人所認識到的兒童成長,完全不是一回事,雖然經驗仍然會有一定作用,但是其作用甚小,甚至許多的經驗不僅無視兒童成長的規律,甚至有反作用。舉例說明。比如,老人認為嬰兒不要吃手,而現代的育兒觀則認為,吃手是孩子學會吞咽,創造安全感的必由之路。又比如老人會禁止小孩翻箱倒櫃,而現在的認知發展學說則認為,保護孩子的探索行為,對於他們認知這個世界至關重要。這樣的例子,簡直舉不勝數,這裡就不再一一列出。

四、 老人為了證明自己的價值感而倍加努力照顧孩子。

每一個人都會感到孤獨無助,即便是晶體智力越來越成熟的長者,仍然需要尋找一些機會來展示自己存在的價值。在家庭中,體現自己仍然能夠為家庭創造價值,仍然能夠為自己的後代產生某種影響力,是很多老人都需要的一種需求。

也就是說,向子女的家庭付出,是老人的需要。同時,他們也要有回報,比如子女對他們的依賴,子女對他們的言聽計從,從而獲得某種權威感。只有掌控了這些東西,老人才會覺得更加安全,才會對自己存在的意義更加滿意。

為了獲得這樣的回報,他們必然會更加努力地做這件事情。當然,這是用他們認為正確的方式來做這件事情,所以就會出現一種現象,就是他們越負責人,那麼有可能給新生子女的成長帶來越多的負面影響,因為老人的教養方式確實存在很多誤區。這時候就會出現,老人付出了,但是得不到子女的認可,並且引發深刻的家庭矛盾。這進一步挫敗了老人的存在價值感,於是他們有可能愈發地努力用並不恰當的方式去照顧小孩。

怎麼辦?

上述四個方面,並不能全面地解讀老人帶小孩的心理成因,但至少說清楚了最重要的幾個方面。那如何解決因為老人的“努力”而帶來的困擾呢?我想這也是學習心理學後,所應該獲得的成長。在這裡,我根據自己的學習心得,給出幾個建議:

1、家庭中確定每一個人的職責,避免互相控制和互相抱怨。比如,老人負責照顧孩子,但不負責教育孩子,也不應該負責做太多決定。

2、把養育孩子的主體責任交還給孩子的父母。也就是說,老人是幫忙的人,而真正做決定的人,應該是孩子的父母。

3、老人需要學習一些現代的育兒理念。但確實少見通俗易懂的讀物。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