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社會>正文

今年已有710人因電腦網路犯罪被公訴 這類案件查辦有何難點?


新京報快訊10月16日, 最高人民檢察院召開新聞發佈會, 通報檢察機關懲治電腦網路犯罪的情況並發佈第九批指導性案例。 記者獲悉,

去年以來, 全國檢察機關適用涉嫌非法侵入電腦資訊系統等7個罪名向法院提起公訴727件1568人, 其中僅今年1月到9月, 就有334件710人被提起公訴, 同比分別上升82.5%和80.7%。
從犯罪形勢來看, 電腦網路犯罪的形式出現組織化、集團化現象, 同時因為網路傳播資訊覆蓋面廣、速度快, 導致損失後果日益嚴重。 那麼檢察機關在查辦此類案件時面臨什麼難題?又是如何解決的?
最高檢公訴廳副庭長張相軍坦陳, 很多地方檢察機關在查辦此類案件時確實存在困難。 其中包括取證和證明難, 網路空間上所有行為通過數位化的形式完成, 沒有目擊證人, 證據也多以電子資料的形式存在;網路犯罪往往跨地域、跨領域, 非法網站多設在國外,
完全查清網路犯罪的全部鏈條存在困難, 相應地給指控證實犯罪帶來很多難題。
此外, 網路犯罪是新型犯罪, 隨著網路技術進步, 犯罪分子也不斷變換犯罪手段和方法, 給案件處理帶來很多困難, 其中既有案件管轄等方面的難題, 也有罪與非罪、此罪與彼罪、一罪與數罪等定性方面的難題。
張相軍還說, 網路犯罪的取證、鑒定、定性等都需要很強的專業知識, 檢察機關辦理此類案件需要大量專業人才。 但從目前實際情況看, 檢察機關網路技術人才十分缺乏, 既精通法律業務又熟悉網路技術的複合型檢察人才更是匱乏, 隊伍狀況還不能適應打擊此類犯罪的形勢需要。
不過, 為解決這些難題, 檢察機關也已經採取和正在採取相應措施,
針對取證難的問題, 近年來最高檢出臺了審查逮捕和審查起訴證據指引, 為一線辦案人員收集和審查證據提供參考;針對人才匱乏的問題, 在加大培訓的同時檢察機關還利用“外腦”, 辦理專業性較強的電腦網路犯罪案件時, 聘請電腦網路專家對專門性技術問題進行鑒定、提供技術諮詢, 邀請他們作為有專門知識的人為公訴人出庭提供技術輔助。
【指導案例】
冒用買家身份刪改中差評獲利9萬被判5年 最高檢法律政策研究室主任萬春說, 這一案件的起訴和判決, 明確了冒用購物網站買家身份進入網站內部評價系統刪改購物評價, 屬於對電腦資訊系統記憶體儲資料進行修改操作, 應當認定為破壞電腦資訊系統的行為。

對於最高檢發佈的指導性案例, 萬春稱, 其目的在於規範和指導檢察機關準確適用法律, 以指導性案例的方式提煉司法實踐中可行的法律適用規則, 有利於指導檢察人員提高法律適用能力, 準確打擊此類新型犯罪。
依據《最高人民檢察院關於案例指導工作的規定》第三條, “人民檢察院參照指導性案例辦理案件, 可以引述相關指導性案例作為釋法說理根據”。 對於最高檢發佈的指導性案例, 各級檢察院在辦理類似案件時要參照適用。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