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85後重慶小夥創新養蛙技術 生態特色種養業闖出致富新路

稻田蛙在我國是一種常見的動物, 每到夏季, 農村的溝邊路邊經常可見。 稻田蛙有著很高的經濟價值, 但是人工養殖稻田蛙的馴化技術又很難, 因而養的人不多。

重慶85後小夥張孝君看准市場上稻田蛙少, 需求量大這個商機, 投身養蛙行業8年, 創新了一種新型高效的稻蛙生態高效種養的新技術。 將水稻種植和稻田蛙人工養殖混種混養, 充分發揮稻田蛙的生態作用, 向市場即提供生態稻田蛙、也提供綠色稻米, 一箭雙雕。

種蛙基地

生態鏈裡出生產, 對於農事也是一樣, 懂得生態種植才能科技致富。 張孝君不僅打開了市場, 實現了自己的創富夢想, 還切實帶動返鄉農名工增收創富。 “稻花香裡說豐年, 聽取蛙聲一片”, 這句古人描寫豐收年景的千古名句, 將在張孝君規劃建設的2000畝稻-蛙生態高效特色種養示範基地內再次得到實現。

綠色養蛙 創新蛙稻共生新模式

初秋,

夕陽西下, 陽光打在漸黃的稻穀上, 甚是壯觀;微風吹過, 稻香撲鼻。

張孝君和技術人員嫺熟地將蛙食撒在稻田的土壟上。 田間只聽到稻田蛙進食的“呱啦呱啦”聲此起彼伏, 大約一刻鐘後, 飽餐一頓的稻田蛙紛紛返回稻田, 轉身回到池塘張 “消食”了。

1986年出生的重慶小夥張孝君是個很有膽識的人, 他打過零工、學過挖掘機, 彼時剛滿24歲的他對稻田蛙“一見鍾情”, 返鄉搞特色養殖, 經歷洪水阻撓、天敵侵襲, 一路走來, 起初對養殖一竅不通的他, 逐漸成為了業內的“養蛙專家”。

稻田蛙俗稱“害蟲天敵”、“莊稼衛士”, 它能捕捉農作物中的飛蛾等有害昆蟲多達30多種, 是國家Ⅱ級保護動物。

在傳統稻田種植體系中, 人們通過濫捕自然生長的稻田稻田蛙讓蛙肉進入餐桌,

這導致稻田生態系統中稻田蛙數量急劇減少, 造成稻田害蟲數量增加, 農民為了防治病蟲害濫用濫施農藥, 進一步削減了稻田系統內自然生長的稻田蛙數量, 對稻田系統生態平衡造成破壞。

同時, 為了更好地保護野生稻田蛙資源, 維持生態平衡和良好的農田環境, 國家及很多的地方都出臺了保護野生稻田蛙的法律、法規及規定, 並制定了對非法獵捕野生稻田蛙的處罰條款, 增加了禁止非法捕殺、買賣野生稻田蛙條款。

因此, 進行稻田蛙人工養殖是解決人們餐桌上的需求和維護農田生態系統平衡的必由之路。 人工飼養稻田蛙, 即滿足市場對蛙類的需求, 改善人們的生活,

又能增加自然資源, 促進生態平衡。

談起稻-蛙生態高效種養模式, 戴眼鏡, 斯斯文文的張孝君立馬變了一個人, 滔滔不絕。

據他介紹, 稻-蛙生態高效種養模式是種植業與水產養殖業有機結合的一種生產模式, 能實現水稻種植和稻田蛙養殖的組合開發利用, 實現“一地多用, 一地多收”。

在稻田蛙養殖上, 利用稻田水稻遮陰、水層淺, 可提供稻田蛙良好的棲息場所, 盡可能還原稻田蛙自然生活的環境, 保持稻田蛙原有體表自然色彩、色澤以及口味。

在稻田種植中, 稻田蛙又是水稻田中的捕蟲能手, 且稻田蛙的排泄物還是水稻很好的肥料, 這樣養蛙的稻田完全可以不施用化肥和農藥, 避免農田土壤板結, 通過稻田蛙的生命活動,

達到為稻田除草、除蟲、疏土和增肥的目的。

“這樣種植出來的水稻是無公害的, 形成一種小的生態鏈, 稻田蛙也是綠色環保的, 銷售也不用愁。 ”張孝君笑呵呵地說, 這種模式不僅能提高土地利用率, 也打破了糧食生產的單一方式, 創新利用了稻田生態空間, 效益自然成倍增長。

據悉, 按照這種模式, 他所在的重慶市稻田蛙生態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現有稻田蛙人工養殖基地330畝, 其中位於巴南區石龍鎮境內的種蛙基地30畝, 年產蛙苗4000萬尾, 位於大足區寶興鎮的商品蛙基地300畝, 年產商品蛙300餘噸, 並輻射帶動周邊農戶發展稻-蛙種養殖近2000畝。

帶動致富 採用“公司+基地+農戶”經營模式

“師傅, 又來討教了。 ”張孝君正在給稻田蛙餵食, 他的徒弟請教來了。

2016年,經重慶市水產總站評估、重慶市農委批准,他的稻田蛙養殖技術順利申報農業部2016年“新型農民創業創新成果專案”;2016年7月,張孝君的坎坷養蛙路經央視第七套《農廣天地》欄目組採編成“兄弟情、養蛙路”,並于當年9月首播,播出以後影響廣泛,吸引了一大批返鄉農民工養蛙致富;2017年8月,央視第七套《致富經》欄目組耗時半月對張孝君的稻田蛙產業發展進行了全面、詳細的採編,該節目將於10月17日首播。

重慶市林業局成立了野生動物虎紋蛙養殖協會,就在8月,張孝君當選為會長。

他不是重慶第一個養蛙的,卻是最早取得合法手續經營蛙的人,手頭有兩證:《重慶市陸生動物馴養繁殖許可證》和《重慶市陸生野生動物或其產品經營許可證》。

來自四川和重慶其他區縣的養殖戶紛紛加盟,還有一些創業夢想者找他學技術,這樣面對面的“技術培訓”,學員不要一分錢。

“這兩年在農業政策利好的情形下,當地農名工返鄉創業逐漸升溫,但是務工農民如果返鄉創業,存在很多實際問題,比如經濟實力較弱、管理能力不足、現代農業技術不精等‘硬傷’,想找一個適合的創業項目實在是不容易。

在有情懷的張孝君看來,當他在稻田蛙人工養殖道路走出經驗以後,一心一意的在摸索適合返鄉農民工創業的點,這樣一方面解決了返鄉農名工增收的硬需求,另一方面解決了返鄉農民工照顧家裡老人小孩的長遠需要。

“目的就是想將‘稻蛙’模式儘快推廣,能讓更多農民致富,讓更多消費者吃上生態米、綠色蛙。”這樣的話可不是說說而已。

眼下,他正在申請規劃建設稻蛙生態高效特色種養示範基地。按照他的規劃,從2017年到2020年,通過示範基地的良好示範效應,帶動重慶市5至8個貧困區縣廣大農戶發展稻-蛙種養殖,形成萬畝稻-蛙生態高效特色種養產業。

張孝君埋頭算了一筆賬,通過公司核心標準化示範基地建設,能直接帶動600戶農戶發展1700畝稻-蛙種養基地。

按每戶發展2~3畝,畝均純收入1.6萬元,與每畝單一種植水稻純收入1000元相比,畝均增收1.5萬元,600戶農戶總計可增收2550萬元。

擴寬管道 打造高效農業生態圈

隨著現代人們的生活水準得到不斷的提高,人們越來越注重起了個人的養生保健,尤其對食物方面更顯得挑剔,對那些高蛋白、綠色、有機食物更是情有獨鍾。

張孝君明白,除了產品結構、種養模式創新給農業帶來的喜人嬗變外,新的營運模式,也能將農業帶入新的境界。

餐飲門店

於是他不僅養蛙,也開餐館賣蛙。在重慶市南濱路、冉家壩等地,張孝君建立了3家稻田蛙餐飲實體店,產品供不應求,吃過的顧客說道,他做的泡椒蛙、鹵稻田蛙、椒鹽蛙很有風味。

當然,他的產品價值鏈除了包括“稻田蛙”特色餐飲連鎖店外,目前該公司 “稻田蛙”、“蛙田稻”商標正在註冊中,並在菜園壩設立了稻田蛙批發銷售中心,還形成以稻田蛙為核心的產品價值鏈和開發農村要素資源的產業價值鏈,融合了旅遊、教育等產業的農業體驗和鄉村旅遊等項目。

不僅如此,該公司還實現了重慶地區虎紋蛙人工繁殖技術的突破,探索出了一整套虎紋蛙常見病症的預防方法、創新出了蛙池的動態管理法、優化了幼蛙飼料馴化措施等,積累了一系列風險管控、統籌計畫安排等成熟的技術和經驗,使得虎紋蛙人工養殖的成活率和品質得到了較大提升和改善,探索出一套中藥防治稻蛙病害的高效種養方法。

我國“十三五”規劃綱要和《全國農業現代化規劃(2016-2020年)》其中提出:“十三五”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也是大力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農業轉方式調結構,促進農業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

而在《重慶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五規劃綱要》中也指出,在“十三五”期間,重慶市將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推動農業發輾轉型升級,走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現代農業發展道路,推進農業結構調整,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優化產業發展佈局,構建特色效益農業全產業鏈。可見,專案發展政策優勢明顯。

張孝君通過一個產業帶動一片,一個項目幫帶一方的模式,打造重慶市扶貧新特色產業,帶動農戶增收致富,實現精准扶貧,這和加快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和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點不謀而合的意味。

“下一步,我們還將採用‘公司+基地+農戶’的產業化發展模式,規劃建設2000畝稻蛙生態高效特色種養示範基地。”談到今後的發展,年輕的張孝君信心滿滿,帶動周邊經濟發展輻射,帶動廣大貧困農戶發展稻蛙種養殖,形成萬畝稻-蛙生態高效特色種養產業,他的夢想,已不止養蛙這麼簡單。

他的徒弟請教來了。

2016年,經重慶市水產總站評估、重慶市農委批准,他的稻田蛙養殖技術順利申報農業部2016年“新型農民創業創新成果專案”;2016年7月,張孝君的坎坷養蛙路經央視第七套《農廣天地》欄目組採編成“兄弟情、養蛙路”,並于當年9月首播,播出以後影響廣泛,吸引了一大批返鄉農民工養蛙致富;2017年8月,央視第七套《致富經》欄目組耗時半月對張孝君的稻田蛙產業發展進行了全面、詳細的採編,該節目將於10月17日首播。

重慶市林業局成立了野生動物虎紋蛙養殖協會,就在8月,張孝君當選為會長。

他不是重慶第一個養蛙的,卻是最早取得合法手續經營蛙的人,手頭有兩證:《重慶市陸生動物馴養繁殖許可證》和《重慶市陸生野生動物或其產品經營許可證》。

來自四川和重慶其他區縣的養殖戶紛紛加盟,還有一些創業夢想者找他學技術,這樣面對面的“技術培訓”,學員不要一分錢。

“這兩年在農業政策利好的情形下,當地農名工返鄉創業逐漸升溫,但是務工農民如果返鄉創業,存在很多實際問題,比如經濟實力較弱、管理能力不足、現代農業技術不精等‘硬傷’,想找一個適合的創業項目實在是不容易。

在有情懷的張孝君看來,當他在稻田蛙人工養殖道路走出經驗以後,一心一意的在摸索適合返鄉農民工創業的點,這樣一方面解決了返鄉農名工增收的硬需求,另一方面解決了返鄉農民工照顧家裡老人小孩的長遠需要。

“目的就是想將‘稻蛙’模式儘快推廣,能讓更多農民致富,讓更多消費者吃上生態米、綠色蛙。”這樣的話可不是說說而已。

眼下,他正在申請規劃建設稻蛙生態高效特色種養示範基地。按照他的規劃,從2017年到2020年,通過示範基地的良好示範效應,帶動重慶市5至8個貧困區縣廣大農戶發展稻-蛙種養殖,形成萬畝稻-蛙生態高效特色種養產業。

張孝君埋頭算了一筆賬,通過公司核心標準化示範基地建設,能直接帶動600戶農戶發展1700畝稻-蛙種養基地。

按每戶發展2~3畝,畝均純收入1.6萬元,與每畝單一種植水稻純收入1000元相比,畝均增收1.5萬元,600戶農戶總計可增收2550萬元。

擴寬管道 打造高效農業生態圈

隨著現代人們的生活水準得到不斷的提高,人們越來越注重起了個人的養生保健,尤其對食物方面更顯得挑剔,對那些高蛋白、綠色、有機食物更是情有獨鍾。

張孝君明白,除了產品結構、種養模式創新給農業帶來的喜人嬗變外,新的營運模式,也能將農業帶入新的境界。

餐飲門店

於是他不僅養蛙,也開餐館賣蛙。在重慶市南濱路、冉家壩等地,張孝君建立了3家稻田蛙餐飲實體店,產品供不應求,吃過的顧客說道,他做的泡椒蛙、鹵稻田蛙、椒鹽蛙很有風味。

當然,他的產品價值鏈除了包括“稻田蛙”特色餐飲連鎖店外,目前該公司 “稻田蛙”、“蛙田稻”商標正在註冊中,並在菜園壩設立了稻田蛙批發銷售中心,還形成以稻田蛙為核心的產品價值鏈和開發農村要素資源的產業價值鏈,融合了旅遊、教育等產業的農業體驗和鄉村旅遊等項目。

不僅如此,該公司還實現了重慶地區虎紋蛙人工繁殖技術的突破,探索出了一整套虎紋蛙常見病症的預防方法、創新出了蛙池的動態管理法、優化了幼蛙飼料馴化措施等,積累了一系列風險管控、統籌計畫安排等成熟的技術和經驗,使得虎紋蛙人工養殖的成活率和品質得到了較大提升和改善,探索出一套中藥防治稻蛙病害的高效種養方法。

我國“十三五”規劃綱要和《全國農業現代化規劃(2016-2020年)》其中提出:“十三五”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也是大力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農業轉方式調結構,促進農業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

而在《重慶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五規劃綱要》中也指出,在“十三五”期間,重慶市將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推動農業發輾轉型升級,走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現代農業發展道路,推進農業結構調整,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優化產業發展佈局,構建特色效益農業全產業鏈。可見,專案發展政策優勢明顯。

張孝君通過一個產業帶動一片,一個項目幫帶一方的模式,打造重慶市扶貧新特色產業,帶動農戶增收致富,實現精准扶貧,這和加快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和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點不謀而合的意味。

“下一步,我們還將採用‘公司+基地+農戶’的產業化發展模式,規劃建設2000畝稻蛙生態高效特色種養示範基地。”談到今後的發展,年輕的張孝君信心滿滿,帶動周邊經濟發展輻射,帶動廣大貧困農戶發展稻蛙種養殖,形成萬畝稻-蛙生態高效特色種養產業,他的夢想,已不止養蛙這麼簡單。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