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聊聊諾貝爾經濟學獎,看看攜程犯了什麼錯

週一下午, 諾貝爾經濟學獎公佈, 行為經濟學又拿了一次諾獎。 好奇心起, 我去找了獲獎者理查.塞勒(Richard H Thaler)的書《“錯誤”的行為(Misbehaving)》來看。 囫圇吞棗, 現學現賣。 本周評論先來聊聊這本書, 再用塞勒的理論來看看攜程犯了什麼錯。

(一)《“錯誤”的行為》

這本書的書名就很有深意。 因為行為經濟學研究的就是心理因素對人的經濟行為的影響, 聚焦的恰恰就是傳統經濟學者所認為的“反常現象”, 這些“反常現象”有違經濟學中的“理性人”假設, 但卻時有發生。 塞勒認為, “理性人”假設並非無用, 但不是100%管用, 人非聖賢, 不是7×24小時都能做到理性決策,

因此有些時候會做出自己覺得“爽”卻不符合“理性人”假設的行為。 塞勒給這種“爽”起了個很學術的名字, 叫“交易效用”。 用個通俗的比喻來解釋, 剁手黨剁手的快感就算是這種吧。

行為經濟學最常拿出來說的例子, 就是一個人丟了100塊錢的痛苦程度, 比TA撿到100塊錢的喜悅程度要高。 這時候, 行為經濟學家就會調戲傳統經濟學家:看, 不是全部人都是“理性人”!

塞勒這本書寫得非常有趣。 講了很多傳統經濟學和行為經濟學的概念、理論和思維方法, 但並不是一本理論著作。 因為書是按照作者的經歷逐漸展開的, 從寫研究生論文(題目超有意思, “生命的價值”), 到做“青椒”(青年教師), 再到終身教職, 然後功成名就還孜孜不倦......連離婚、再婚都說了。

這就好像一本要寫《九陰真經》的書, 寫作套路卻是“大俠郭靖練成記”, 當然很好看, 推薦!

(二)像“普通人”一樣思考

閱讀下文之前, 先來做個小調查:一家五金店有雪鏟出售, 價格一直是15元。 在一場暴風雪過後, 五金店將雪鏟的價格提高到20元。

包括塞勒在內的行為經濟學家認為, 濫用“理性人”假設會讓企業經理人做出誤判, 導致企業風險乃至失敗。 上述調查實際上是書中的一個案例。 塞勒用同樣一個問題先後問過兩個群體:普通公眾和MBA學生。 最後發現這兩個群體的回答截然不同。 82%的普通公眾認為, 這是不公平的;但只有24%的MBA學生認為這是不公平的。

塞勒認為, MBA學生的回答基本符合標準的經濟學理論(市場供求決定商品價格),

但卻與公眾感知相距甚遠。 他進一步指出, MBA學生在商學院學到的一點就是像理性人那樣思考, 但他們卻忘記了該如何像普通人那樣思考。

不少公司都犯過類似的錯誤, 包括鼎鼎大名的蘋果公司。 2012年, 歌手惠特妮·休斯頓突然去世。 蘋果公司在英國把iTunes中的休斯頓的一張專輯價格上調60%, 引起粉絲憤怒。 有人說, “iTunes是在掙離世歌手的錢, 這簡直就是寄生蟲行為。 ”

所以, 行為經濟學家提醒大家, 要學會象普通人那樣思考, 不要覺得世間萬象都完全受到市場規律的支配。 這一點在CSR領域特別重要, 因為CSR很多時候關乎“social license to operate”(社會執照), 不僅僅是成本收益問題。 理性人考慮的多是和股東角度相關的問題(在商言商), 普通人的感情因素就會多一點,

要考慮七大姨八大姑的想法。 CSR的術語, 把這種情況叫stakeholder engagement(利益相關方溝通)。

(三)攜程錯在哪?

好了, 既然普通人有時候不一定那麼理性, 又既然世界上多數人還是普通人(而不是MBA學生), 那麼普通人決策的這些非理性的因素就可以被外界利用。 被好人利用, 可以叫“引導”;被壞人利用, 就叫“誘導”。

塞勒也把他的行為經濟學理論運用到滑雪場的門票定價策略, 通過制定非節假日套票的方式, 刺激當地人的消費。 到後來, 他又進一步將這些方法介紹給政府, 幫助政府實施公共政策。 譬如, 他曾幫助英國政府催收個人欠稅, 一個方法便是不斷調整催收函件的說辭。 最後, 他發現, 有兩點內容至關重要:大多數人都交了;你是極少數中之一。

通過這個辦法, 英國政府在發出催收信後的23天內, 收入增加了900萬英鎊。 塞勒專門寫了一本書《助推(Nudge)》, 描述行為經濟學的此類應用。

不由想起最近幾天攜程遭遇的公關危機。 一篇名為《一年100億?揭秘“攜程”坑人“陷阱”》的文章在朋友圈被瘋狂轉發, 作者指出, 在攜程預訂機票、火車票, 經常會被莫名其妙地加入一些默認的費用。 這篇文章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鳴, 連演員韓雪也加入炮轟行列, 將“攜程在手, 說走就走”的廣告, 改為“攜程在手, 看清楚再走”。 我也經常在攜程訂票, 總的來說, 炮轟內容基本客觀, 反倒是攜程的反擊或回應有點空洞無力了。

從行為經濟學看, 攜程的“搭售”(捆綁銷售), 就是運用了普通人決策的非理性因素, “誘導”消費。首先,如果是理性人,那麼理論上說,在最終交易之前,一定會遍尋價格(甚至每一步都比較),但普通人不會。我就是這樣的普通人,依靠多年來在攜程消費的直覺,直到有一天偶然注意到有時候被捆綁了。其次,攜程採取的是“先加上,再讓你選擇退”,而不是“先不加,再讓你自己勾選”的策略,多數人是懶人,訂票匆忙,很容易就在不斷的“下一步”點擊中忽略過去了。最後,攜程也直接用了心理策略,我記得如果你要取消TA給你選好的保險專案的時候,會彈出一個對話方塊,說“您此次行程將沒有保障”,這對風險厭惡的普通人來說,是莫大的刺激,不少對價格不是特別敏感的普通人就會放棄抵抗了。

所以,攜程的錯,是借助大家的消費習慣和消費心理,誤導了大家的消費。知錯不認/不改,就要罪加一等了。

(四)計畫者 v.s. 行動者

攜程為什麼要這樣做?當然是為了賺更多的錢咯。有人會問,這樣是可以掙快錢,但長期看,對品牌價值的損害也是巨大的,或許得不償失。這個問題,塞勒也有一個很巧妙的分析,雖然他分析的物件是個人,但我覺得道理是一樣的。

塞勒用了一個“二分法”來做分析框架。他認為,一個人的內心有兩個自我,一個是具有前瞻性的計畫者,他關心未來並且有很好的打算;另一個是不顧一切的行動者,他只活在當下。兩個自我的關係,是一種委託代理關係,計畫者是“委託人”,行動者就是“代理人”。理性人不存在這種二元糾結,普通人就經常陷入二元糾結。譬如晚上有好吃的晚餐,行動者就希望吃了再說,因為爽(前面說的“交易效用”),但計畫者會希望阻止,因為可能會破壞長期的減肥計畫。

如果我們把這個框架“借用”到企業身上。企業也有這兩個自我,“計畫者”希望做優秀的企業公民,打造百年長青基業;“行動者”則希望今年掙更多錢,發更多年終獎。毫無疑問,在攜程這個案例中,“行動者”占了上風。如果要深究,為什麼“行動者”占了上風,那就要深入分析委託代理的關係了。

本文作者:馮永鋒(資深公益人,獨立撰稿人)

“誘導”消費。首先,如果是理性人,那麼理論上說,在最終交易之前,一定會遍尋價格(甚至每一步都比較),但普通人不會。我就是這樣的普通人,依靠多年來在攜程消費的直覺,直到有一天偶然注意到有時候被捆綁了。其次,攜程採取的是“先加上,再讓你選擇退”,而不是“先不加,再讓你自己勾選”的策略,多數人是懶人,訂票匆忙,很容易就在不斷的“下一步”點擊中忽略過去了。最後,攜程也直接用了心理策略,我記得如果你要取消TA給你選好的保險專案的時候,會彈出一個對話方塊,說“您此次行程將沒有保障”,這對風險厭惡的普通人來說,是莫大的刺激,不少對價格不是特別敏感的普通人就會放棄抵抗了。

所以,攜程的錯,是借助大家的消費習慣和消費心理,誤導了大家的消費。知錯不認/不改,就要罪加一等了。

(四)計畫者 v.s. 行動者

攜程為什麼要這樣做?當然是為了賺更多的錢咯。有人會問,這樣是可以掙快錢,但長期看,對品牌價值的損害也是巨大的,或許得不償失。這個問題,塞勒也有一個很巧妙的分析,雖然他分析的物件是個人,但我覺得道理是一樣的。

塞勒用了一個“二分法”來做分析框架。他認為,一個人的內心有兩個自我,一個是具有前瞻性的計畫者,他關心未來並且有很好的打算;另一個是不顧一切的行動者,他只活在當下。兩個自我的關係,是一種委託代理關係,計畫者是“委託人”,行動者就是“代理人”。理性人不存在這種二元糾結,普通人就經常陷入二元糾結。譬如晚上有好吃的晚餐,行動者就希望吃了再說,因為爽(前面說的“交易效用”),但計畫者會希望阻止,因為可能會破壞長期的減肥計畫。

如果我們把這個框架“借用”到企業身上。企業也有這兩個自我,“計畫者”希望做優秀的企業公民,打造百年長青基業;“行動者”則希望今年掙更多錢,發更多年終獎。毫無疑問,在攜程這個案例中,“行動者”占了上風。如果要深究,為什麼“行動者”占了上風,那就要深入分析委託代理的關係了。

本文作者:馮永鋒(資深公益人,獨立撰稿人)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