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砥礪5年行•她紀錄|鬱霞秋:步步為贏的光耀人生

她是企業家, 她帶領著蘇州第一家上市的村企, 且讓一個機械製造企業成功轉型大健康產業並走出國門。 她也是村官, 長江村的“大當家”。 她還曾是一位醫生, 有著醫者本色, 看問題總能一眼看到癥結。

週末的上午, 在江蘇省張家港市保稅區(金港鎮)長江社區醫療衛生服務分中心, 有時會看到鬱霞秋的身影。 她身著白大褂, 氣質溫婉, 文氣十足, 根本就是十幾年前的那位女醫生。 她和她請來的大醫院的專家一起, 給村民體檢, 提供醫療診詢, 也聽群眾的心聲。 那一刻, 你看不出她是上市公司的老闆, 是深受村民擁戴的當家人。 “醫生”是郁霞秋的人生底色, 角色在變化, 她卻始終都像醫者, 常懷仁者之心。

當村官也要對症下藥

鬱霞秋當村官, 是一個被“逼”無奈的選擇。

2010年, 長江潤發機械股份有限公司登陸資本市場, 成為蘇州第一家上市村企, 鬱霞秋的父親——長江村黨委書記郁全和頗為興奮。 顯然, 十年前“逼”女兒接企業的班是一個正確決定, 他對女兒說, 你能把公司做上市, 說明你很有能力, 你來參選村書記吧, 鍛煉鍛煉。 鬱霞秋猶豫了, 她對父親說, 企業剛上市, 事情多, 我還是抓經濟吧。

2013年, 又到換屆的時候了,

父親再次提出讓她參選村書記。 鬱霞秋還是不肯。 “我父親很惱火。 ”那年6月, 老爺子正在宿遷辦事, 突然心梗發作。 在北京開會的鬱霞秋大驚, 匆匆趕回, 為讓父親安心, 她同意去參選村書記。 轉危為安的父親笑了, 你早答應我也不會犯病了。

早已習慣了從頭做起的鬱霞秋, 當選村書記不到一年就聽到了有些村民的非議和質疑。 “新老班子交替後, 我還按企業的方式抓管理, 跟老百姓交流少, 他們產生了一些誤解。 ”好在是當過醫生的人, 心態好, 診斷清楚癥結所在, 她開始對症下藥, “我接受老百姓的質疑, 請求組織督查, 我自己也反思, 然後採取下一步措施。 ”為了消除村民的質疑, 審計部門對村裡的財務狀況全面審計。 “結果是長江村幾十年的財務都很規範,

長江村幹部經得起考驗。 老百姓的疑問全部解決, 前任班子一身正氣, 我新班子要做得更好!”

從此她開始學習悉心跟老百姓打交道。

先從走訪開始。 長江村中心區三組的瞿慧芬, 丈夫離世十多年, 她一人帶兩個孩子, 生活艱辛。 到了退休年齡, 村裡要給她辦退休, 她急哭了, 兩個孩子要讀書, 她不能沒有工作。 醫者仁心, 村官更需要仁心。 郁霞秋召集村幹部開會, 把這位單身母親安排到村裡的餐飲服務公司上班。 “村民生活有保障才會安心。 ”

一個人走訪不過來, 她建立機制, 從村委幹部到村民小組長, 層層負責, 人人考核。 她跟村幹部簽合約, 每年給老百姓做十件實事。 連續做了四年以後, 有村幹部開始發愁,

實在沒啥事可做了啊。 鬱霞秋回答, 你去挖掘, 總能找到事。

事情要從老百姓的聲音中來, 長江村的村民, 最不缺的就是發聲機會, 各種座談會貫穿全年:春節慰問老年貧困戶、黨員中心戶聽意見;元宵節請孤寡老人吃元宵;三八節婦女說心聲;五四青年節, 青年農民談訴求;六一節, 孩子們唱心曲;八一建軍節復員軍人來座談;九九重陽節老年人講需求;國慶、中秋聽科技人員說感想;寒暑假還有大學生座談會和各種親子活動……一個不少, 一戶不落。 “老百姓有地方說話, 遇到困難有人管, 村風變得更為和諧。 ”

給村民免費體檢, 是鬱霞秋做的最大的民生實事之一。 一直想做健康產業的她跟父親說想辦醫院。 父親回答, 你把農民的醫療先辦好吧。於是,她向鎮裡申請開辦醫療分中心,投資四百多萬元,配置了全數位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全自動生化分析儀、血液細胞分析儀、生物顯微鏡、X光機等先進的檢查設備,每個週末請專家來為村民體檢和診療。

村民的體檢結果讓鬱霞秋頗感擔憂,健康人數只占百分之二十多,亞健康占百分之七十,還有百分之十罹患疾病。她隨即展開健康調查,以及因病致貧的情況,研究政策,加強體檢,爭取預防在前。“我要求每年的非健康指標要下降,因為沒有農民的健康就沒有農村的小康,也就沒有全省乃至全國的小康。”

在最近的一次走訪中,一位八十多歲的老太太感歎,現在的時代真好啊,共產黨好,村幹部好,讓我們農民不用辛勞種地,每月還有收入,生病有醫保,我真想活到兩百歲。

對女兒的工作成果,父親只說了一句:現在老百姓不吵了,說明你做工作的方法還是可以的。這是對鬱霞秋最大的肯定,因為通常情況下,父親“不批評就是表揚”。

沒有退路只能找出路

記者第一次採訪郁霞秋是在11年前。她一如今日,長髮飄逸,笑意殷殷,說到有趣的事情會仰天大笑。那時,她僅僅做了五年企業,就讓長江潤發集團的資產從3.5億變成15億,而今天已經超過50億。

父親郁全和是她的榜樣,這位老黨員帶領農民致富,把一個人窮地薄的小灘塗變成了經濟強村,而他的女兒青出於藍勝於藍。

父親對女兒的認識也經歷了循序漸進的過程,最早他覺得女孩子嘛,安靜點好,女兒如父親所願當了醫生。她醫術高超,通過考試進了無錫市婦幼保健院技術性最強的腫瘤科,還讀了南京醫科大學的在職研究生。很快成為無錫市衛生系統拔尖人才、新長征突擊手標兵、十佳青年科技工作者……她被破格提拔為副主任醫師,馬上要被送到北京協和醫院進修。

女兒能力如此之強,讓郁全和很滿意,也讓他萌發了一個念頭,自己年紀大了,是時候找個接班人了,他想到了自己的女兒。

鬱霞秋當了15年醫生,讓她放棄自己全心熱愛的工作,她是一百個不願意,這意味著所有當醫生的幸福與成就感都將喪失,所有努力的成果與可見的前途都化為泡影。她已經在這條路上走了那麼遠,人生有多少時間可以重頭來過?但患過心梗的老父親今天睡不著覺,明天又犯頭暈,孝順女兒終於坐不住了,只有乖乖繳械。

從醫生轉型為企業家,何其艱難!那是鬱霞秋第一次歸零,“忘掉過去,忘掉自己學過什麼,忘掉自己做過什麼,忘掉自己取得過什麼榮譽,就當我是剛剛大學畢業,一切從零開始。”多麼陌生的領域,她甚至不知道銀行跟企業有什麼關係,工商局是幹什麼的,稅務局又是怎麼回事,她看不懂財務報表,報不出設備參數……但她不能讓父親失望,“不會有什麼了不起,學嘛!”她的學習能力再次通過考驗——她跟有經驗的員工學,她從書本上學,她攻讀了美國蒙東那大學MBA,去清華大學讀EMBA……“我就是個不服輸的人,希望把每件事情都做到盡善盡美。”

她發現,學習真是最好的減壓方式。學的越多,她越有底氣,心也越靜。在學習中,眼界被打開,思路在擴展,她的舉措一個接一個地有效實施。她用科技興企,策劃籌建了全國首家村級企業科協;她為科協制定的“一套房子、一個位置、一份股金”的“三個一”政策,留住了大量人才;她帶領長江潤發機械股份有限公司與南京理工大學合作研發了電梯導軌全自動檢測機,填補了國內該行業的空白,並獲得授權發明專利;她讓上市公司成功轉型,市值突破百億;她讓農民人均年收入從7000元增長到42500元,長江潤發榮膺中國民營企業製造業500強……

當年採訪鬱霞秋的時候,她還在展望未來——想做與健康有關的事業,因為“治好病人比做企業更容易獲得心靈上的滿足”。僅僅10年,她的夢想就伴隨著“健康中國”的國家戰略實現了——她成功收購了三家優質的醫藥企業,其中包括中國第二大抗生素生產企業、中國醫藥製造業百強和中國醫藥行業成長50強的海靈藥業,長江潤發機械股份有限公司更名為長江潤發醫藥股份有限公司,這意味著長江潤發轉型大健康產業。今年4月,鬱霞秋帶領公司高管出訪模里西斯考察當地的經貿環境及醫藥行業,並出席了中毛兩國45周年建交紀念大會,受到模里西斯總統和總理的接見。媒體報導說,“長江潤發以一帶一路為機遇,將開展在模里西斯的業務,並以此作為橋樑紐帶拓展至非洲大陸。”

鬱霞秋有了新目標——走出國門,做全球化企業。

父親的事業終於變成了女兒的事業,這份被“逼”出來的事業讓她有機會看到自己的潛能,她發現“自己還是能做點事情的”。只是事情做的越多,她的壓力越大,因為害怕對不起父親,對不起鄉親,對不起組織。“過去好不代表現在好,現在好不等於將來好,我習慣了歸零,調整新的起點和目標,為下一步努力。”最近,鬱霞秋又在北京學習金融課程。“前有標兵,後有追兵,沒有退路,只能找出路。”

以家風涵養村風、民風

作為長江村黨委書記,鬱霞秋以村為家。“你在小家當家長,得出去掙錢養家吧,得孝敬老的照顧小的吧,在村子這個大家庭當家也一樣,我要搞好經濟,讓全村人生活好,讓老的小的都幸福。”

作為一個四世同堂13口之家的一員,鬱霞秋有自己的幸福。她興奮地告訴記者,自己“升級當奶奶了”。因為兒子在上海工作,他們大部分時候只能通過微信交流,她學15個月大的小孫子在視頻裡叫“奶奶”,聲音裡有抑制不住的喜悅,但是她說,“當奶奶是要做榜樣的。”

有一天,這個小寶寶會發現,家裡可不止奶奶一個榜樣,爺爺是無錫市人民醫院的心臟外科專家、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而曾爺爺更是了不得,那是一個時代的傳奇,是長江村的脊樑,他傳下來的鬱氏家訓必然有一天會被這小寶寶承接,那就是:有福不懶享,遇難不畏懼;有榮不漂浮,做人要堂正。

2017年,郁全和家庭被評為全國最美家庭。

鬱霞秋始終認為“富腦袋”和“富口袋”必須兩翼齊飛、雙輪驅動,在長江村的大家庭裡,她一樣在踐行郁氏家風。“以家風帶村風,以村風促民風”,她在村裡推行最美家庭、五好文明家庭、道德模範家庭評選,尤其著力宣傳長江村的“傳家寶”——117對金婚、27對鑽石婚老人,“讓年輕人看到白頭到老的幸福。”還開辦了道德講堂、婦兒之家、24小時圖書驛站,組建了籃球、太極拳、老年舞蹈隊等業餘文化隊伍。那年,她無意中聽一位鄉親說,想上春晚。她靈機一動,好,那我們就組織一台“村晚”。去年重陽節,村民們在自己的“村晚”舞臺上大顯身手,精彩演繹了孝老愛親的主題。

任何時候,父親都是郁霞秋心裡的“定海神針”,豐富的農村管理經驗,讓他在村莊建設和環境整治等很多工作中依然得心應手。她給父親總結“三老三不老”,“他是我的老師、老闆、老爸,但他心態不老、幹勁不老、觀念不老,到現在仍然堅持每天上班。”長江村是父女兩代人共同打造的“長江名花”——崇德向善、文化厚重、和諧宜居。

2014年12月,習總書記在調研江蘇時,提出了“經濟強、百姓富、環境美、社會文明程度高”的發展要求,鬱霞秋也將此作為長江村發展的總綱領。一年又一年,“長江名花”聲名遠播,她是“全國文明村”、“全國民主法制示範村”、“全國休閒與農業旅遊示範點”……國際編號5384號小行星被命名為“長江村星”。

16年過去,鬱霞秋還是難以忘記一個“醫者”的責任,她說,下一步,她要開始著手佈局婦產醫院,建立婦女健康中心,讓村裡婦女“兩癌”篩查百分之百全覆蓋。

步步緊逼,讓鬱霞秋不斷開掘人生潛能。面對未來,她篤定而平靜。“把長江村一畝三分地經營好,把老百姓照顧好,這是我小小村官的責任。我們的夢想是要打造‘美麗長江、實力長江、幸福長江’。”

你把農民的醫療先辦好吧。於是,她向鎮裡申請開辦醫療分中心,投資四百多萬元,配置了全數位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全自動生化分析儀、血液細胞分析儀、生物顯微鏡、X光機等先進的檢查設備,每個週末請專家來為村民體檢和診療。

村民的體檢結果讓鬱霞秋頗感擔憂,健康人數只占百分之二十多,亞健康占百分之七十,還有百分之十罹患疾病。她隨即展開健康調查,以及因病致貧的情況,研究政策,加強體檢,爭取預防在前。“我要求每年的非健康指標要下降,因為沒有農民的健康就沒有農村的小康,也就沒有全省乃至全國的小康。”

在最近的一次走訪中,一位八十多歲的老太太感歎,現在的時代真好啊,共產黨好,村幹部好,讓我們農民不用辛勞種地,每月還有收入,生病有醫保,我真想活到兩百歲。

對女兒的工作成果,父親只說了一句:現在老百姓不吵了,說明你做工作的方法還是可以的。這是對鬱霞秋最大的肯定,因為通常情況下,父親“不批評就是表揚”。

沒有退路只能找出路

記者第一次採訪郁霞秋是在11年前。她一如今日,長髮飄逸,笑意殷殷,說到有趣的事情會仰天大笑。那時,她僅僅做了五年企業,就讓長江潤發集團的資產從3.5億變成15億,而今天已經超過50億。

父親郁全和是她的榜樣,這位老黨員帶領農民致富,把一個人窮地薄的小灘塗變成了經濟強村,而他的女兒青出於藍勝於藍。

父親對女兒的認識也經歷了循序漸進的過程,最早他覺得女孩子嘛,安靜點好,女兒如父親所願當了醫生。她醫術高超,通過考試進了無錫市婦幼保健院技術性最強的腫瘤科,還讀了南京醫科大學的在職研究生。很快成為無錫市衛生系統拔尖人才、新長征突擊手標兵、十佳青年科技工作者……她被破格提拔為副主任醫師,馬上要被送到北京協和醫院進修。

女兒能力如此之強,讓郁全和很滿意,也讓他萌發了一個念頭,自己年紀大了,是時候找個接班人了,他想到了自己的女兒。

鬱霞秋當了15年醫生,讓她放棄自己全心熱愛的工作,她是一百個不願意,這意味著所有當醫生的幸福與成就感都將喪失,所有努力的成果與可見的前途都化為泡影。她已經在這條路上走了那麼遠,人生有多少時間可以重頭來過?但患過心梗的老父親今天睡不著覺,明天又犯頭暈,孝順女兒終於坐不住了,只有乖乖繳械。

從醫生轉型為企業家,何其艱難!那是鬱霞秋第一次歸零,“忘掉過去,忘掉自己學過什麼,忘掉自己做過什麼,忘掉自己取得過什麼榮譽,就當我是剛剛大學畢業,一切從零開始。”多麼陌生的領域,她甚至不知道銀行跟企業有什麼關係,工商局是幹什麼的,稅務局又是怎麼回事,她看不懂財務報表,報不出設備參數……但她不能讓父親失望,“不會有什麼了不起,學嘛!”她的學習能力再次通過考驗——她跟有經驗的員工學,她從書本上學,她攻讀了美國蒙東那大學MBA,去清華大學讀EMBA……“我就是個不服輸的人,希望把每件事情都做到盡善盡美。”

她發現,學習真是最好的減壓方式。學的越多,她越有底氣,心也越靜。在學習中,眼界被打開,思路在擴展,她的舉措一個接一個地有效實施。她用科技興企,策劃籌建了全國首家村級企業科協;她為科協制定的“一套房子、一個位置、一份股金”的“三個一”政策,留住了大量人才;她帶領長江潤發機械股份有限公司與南京理工大學合作研發了電梯導軌全自動檢測機,填補了國內該行業的空白,並獲得授權發明專利;她讓上市公司成功轉型,市值突破百億;她讓農民人均年收入從7000元增長到42500元,長江潤發榮膺中國民營企業製造業500強……

當年採訪鬱霞秋的時候,她還在展望未來——想做與健康有關的事業,因為“治好病人比做企業更容易獲得心靈上的滿足”。僅僅10年,她的夢想就伴隨著“健康中國”的國家戰略實現了——她成功收購了三家優質的醫藥企業,其中包括中國第二大抗生素生產企業、中國醫藥製造業百強和中國醫藥行業成長50強的海靈藥業,長江潤發機械股份有限公司更名為長江潤發醫藥股份有限公司,這意味著長江潤發轉型大健康產業。今年4月,鬱霞秋帶領公司高管出訪模里西斯考察當地的經貿環境及醫藥行業,並出席了中毛兩國45周年建交紀念大會,受到模里西斯總統和總理的接見。媒體報導說,“長江潤發以一帶一路為機遇,將開展在模里西斯的業務,並以此作為橋樑紐帶拓展至非洲大陸。”

鬱霞秋有了新目標——走出國門,做全球化企業。

父親的事業終於變成了女兒的事業,這份被“逼”出來的事業讓她有機會看到自己的潛能,她發現“自己還是能做點事情的”。只是事情做的越多,她的壓力越大,因為害怕對不起父親,對不起鄉親,對不起組織。“過去好不代表現在好,現在好不等於將來好,我習慣了歸零,調整新的起點和目標,為下一步努力。”最近,鬱霞秋又在北京學習金融課程。“前有標兵,後有追兵,沒有退路,只能找出路。”

以家風涵養村風、民風

作為長江村黨委書記,鬱霞秋以村為家。“你在小家當家長,得出去掙錢養家吧,得孝敬老的照顧小的吧,在村子這個大家庭當家也一樣,我要搞好經濟,讓全村人生活好,讓老的小的都幸福。”

作為一個四世同堂13口之家的一員,鬱霞秋有自己的幸福。她興奮地告訴記者,自己“升級當奶奶了”。因為兒子在上海工作,他們大部分時候只能通過微信交流,她學15個月大的小孫子在視頻裡叫“奶奶”,聲音裡有抑制不住的喜悅,但是她說,“當奶奶是要做榜樣的。”

有一天,這個小寶寶會發現,家裡可不止奶奶一個榜樣,爺爺是無錫市人民醫院的心臟外科專家、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而曾爺爺更是了不得,那是一個時代的傳奇,是長江村的脊樑,他傳下來的鬱氏家訓必然有一天會被這小寶寶承接,那就是:有福不懶享,遇難不畏懼;有榮不漂浮,做人要堂正。

2017年,郁全和家庭被評為全國最美家庭。

鬱霞秋始終認為“富腦袋”和“富口袋”必須兩翼齊飛、雙輪驅動,在長江村的大家庭裡,她一樣在踐行郁氏家風。“以家風帶村風,以村風促民風”,她在村裡推行最美家庭、五好文明家庭、道德模範家庭評選,尤其著力宣傳長江村的“傳家寶”——117對金婚、27對鑽石婚老人,“讓年輕人看到白頭到老的幸福。”還開辦了道德講堂、婦兒之家、24小時圖書驛站,組建了籃球、太極拳、老年舞蹈隊等業餘文化隊伍。那年,她無意中聽一位鄉親說,想上春晚。她靈機一動,好,那我們就組織一台“村晚”。去年重陽節,村民們在自己的“村晚”舞臺上大顯身手,精彩演繹了孝老愛親的主題。

任何時候,父親都是郁霞秋心裡的“定海神針”,豐富的農村管理經驗,讓他在村莊建設和環境整治等很多工作中依然得心應手。她給父親總結“三老三不老”,“他是我的老師、老闆、老爸,但他心態不老、幹勁不老、觀念不老,到現在仍然堅持每天上班。”長江村是父女兩代人共同打造的“長江名花”——崇德向善、文化厚重、和諧宜居。

2014年12月,習總書記在調研江蘇時,提出了“經濟強、百姓富、環境美、社會文明程度高”的發展要求,鬱霞秋也將此作為長江村發展的總綱領。一年又一年,“長江名花”聲名遠播,她是“全國文明村”、“全國民主法制示範村”、“全國休閒與農業旅遊示範點”……國際編號5384號小行星被命名為“長江村星”。

16年過去,鬱霞秋還是難以忘記一個“醫者”的責任,她說,下一步,她要開始著手佈局婦產醫院,建立婦女健康中心,讓村裡婦女“兩癌”篩查百分之百全覆蓋。

步步緊逼,讓鬱霞秋不斷開掘人生潛能。面對未來,她篤定而平靜。“把長江村一畝三分地經營好,把老百姓照顧好,這是我小小村官的責任。我們的夢想是要打造‘美麗長江、實力長江、幸福長江’。”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