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博物旅行——探究自然的秘密

本文的主人公叫鄭洋, 是一名自然攝影師, 他在2014年成立了博物旅行平臺。

一、博物旅行, 古老又新潮的旅行方式

我們宣導的博物旅行是一種既古老又新潮的一種旅行方式。 在15~16世紀, 博物旅行以自然科學探索為主要目的, 但如今它已經成為人類感知自然的一個管道。 旅行者未必能成為博物學家, 但多一個角度認識世界總是好的。 從望遠鏡中發現自然界中的神秘現象, 用鏡頭記錄不同生物的美好姿態, 或者只是在夜晚的時候仰望星空、閉上眼睛去聆聽自然的呼吸……可能都會發現一個我們既熟悉又陌生的新世界。

自然界中的萬物總是特別迷人, 好比我剛剛發的圖片, 這只螳螂可能很多人都沒有見過, 會覺得非常有意思, 大家雖然也見過螳螂, 但不是這個樣子的, 這也說明了大自然的多樣性。 我們日常的工作其實就是游走於世界各地,

尋找這些特別珍惜的生物, 然後把它們的故事帶給大家。

博物旅行通過幾年的發展, 現在已經成為了非常主流的一種自然親子出行方式, 目的是以“識萬物、知其名”為主導思想, 傳承博物學傳統和理念, 傳播生態系統的知識(包括人文和自然知識)、保護環境為主要出發點。 這些知識的結合點從興趣出發, 引導孩子們進入博物學的大門。

其實做博物旅行對我個人來說是從童年出發的:

我曾經做了十幾年的文字編輯, 從愛好慢慢做成了職業。 我童年的時候和現在的小朋友一樣, 特別喜歡昆蟲。 每年暑假我最喜歡做的事情就是去郊外或公園裡抓蟲子, 當時蟲子比較多, 不像現在, 公園裡很少能看到昆蟲的身影。 每次放假去抓蟲子的時候都不帶工具,

將抓到的蚯蚓、各種昆蟲之類的直接放在口袋裡, 回家以後媽媽給我洗衣服就會特別困擾, 因為一翻衣服口袋就是一堆蟲子, 給她嚇得夠嗆。 另外, 我還經常把剛剛羽化的蟬拿到家裡放在紗窗上, 半夜不睡覺就為了看它羽化的過程, 這些都是我小時候最喜歡做的事情。

這份對自然的喜愛隨著時間的變化一直伴隨著我, 直到現在, 我依舊對昆蟲懷有極度的熱情。 因此我覺得我所做的工作, 包括博物旅行的方式, 已經成為了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我從一個特別喜歡昆蟲的小朋友, 慢慢的, 一步步進化成為現在的狀態——以自然攝影和博物旅行為主要工作。 同時我現在也把自己童年的一些愛好(昆蟲、動物)轉化成了博物活動的課程,

比如我們在北京開展的一項夜間觀察昆蟲的活動——“香山奇妙夜”。

很多朋友羡慕我的工作, 因為一年到頭不是在旅行就是在旅行的路上。 確實如此, 我每年大概有一半的時間是在境外, 不是在探路就是在帶隊活動, 同時也會完成很多自己在攝影方面的工作。

二、通過博物旅行發現自然的秘密

接下來我給大家講講自然對我的影響:自然從哪些方面影響我走到現在?這些東西到底是為什麼能夠抓住孩子們的心?我想這也是各位家長們想知道的。

這張圖片是我最喜歡的一種昆蟲, 拍攝自馬來西亞婆羅洲, 這種甲蟲叫南洋大兜蟲, 為了拍攝它我已經做了兩三年的準備工作, 包括讀了很多關於婆羅洲的書來追尋它的蹤跡。

博物旅行最困難的一點, 就是這種旅行方式和其他旅行方式不太一樣。 常規的旅行我們可以“說走就走”, 但這種瀟灑對於博物旅行來說是不可以的, 因為博物旅行意味著知識的積累和大量的前期準備工作。 我們每一次到一個新地方,都要先搜集當地的資料,包括物種、分佈、氣候,以及你在當地特別想要拍攝的生物的列表,然後再進行非常大量的前期攝影準備(包括與一些專業的保護區提前進行聯繫),這些都是非常複雜的一系列的工作。當你做好這一系列工作,你就可以準備出發了,帶著夢想和自己的目標生物,去尋找,去發現。但往往你到實地就會發現,即使你做了充分的準備,現實和你想像可能還有出入,為什麼呢?因為意外和驚喜總會隨時出現在你眼前。就好像找這個南洋大兜蟲並不是那麼容易一樣,我們去了很多地點,但是發現的都不是我想要的這種,因為南洋大兜蟲在馬來西亞有四個亞種,如果你要想找到腳最長的種類,你不僅要去對的地點,還要在對的時間。關鍵就是一個幾率問題,就好像我們遇到過的很多幸運的事情,遇到了就是遇到了。

這只蟲子是一隻婆羅洲巨扁鍬,也是我非常喜歡的一種大型甲蟲,這種大型甲蟲不管對於我們這樣的攝影師還是對小朋友來說都是一個非常好的模特,它能夠使拍攝的畫面變得特別震撼。如果是以孩子的視角來看,這無疑就是一種特別好看、好玩的生物。

當然,進行博物旅行並不是那麼舒服,主要是因為我們要去的地方往往自然環境較好但人跡罕至,但只有在這種環境下我們才能找到更多的生物。如果一個地點被人工過多干預,那它肯定就不能有這麼多生物可以看。而且,我們的作息習慣跟常人有很大的區別,白天的時候我們是睡覺的,因為熱帶雨林的夜晚世界往往比白天更加精彩,能夠看到特別多有意思的生物。我們在夜間進行旅行和拍攝工作的時候也必須要有一些方法,比如很多夜間活動的昆蟲具有趨光性,我們就會利用這個特點,在我們待的保護區(包括國家公園)支一盞較大的燈(400瓦左右),只要你找對了地方和季節,昆蟲們就會在夜間鋪天蓋地地飛到你提前準備的燈油布上。同時這也是非常好、效率非常高的一種發現稀有生物的方式。

每一隻蟲子背後都有很多故事,這張圖片是一隻大燕蛾,拍攝于中國海南的尖峰嶺保護區。夜裡我發現它正在一個溪水邊不停地吸水和排水,於是我們就用三盞手電筒進行了一個布光拍攝。我曾經在雲南西雙版納的熱帶雨林裡的一片沙洲上見到燕尾蝶,因為白天天氣過熱通過這種方式給自己的身體進行降溫,但大燕蛾在夜間進行這種行為我們也是第一次見到。後來我也特意和研究蛾類的專家進行了諮詢,瞭解到大燕蛾的行為是為了吸收更多的礦物質。這些蛾類要從溪水中不停地過濾出無機鹽,保存在自己的身體裡,通過這樣的方式來實現沉積無機鹽。

接下來這只蟲子是一隻非常大型的箭螳。其實它的拉丁名直譯的意思應該是弓螳,大家仔細看看它的身體,是不是特別像一隻沒有被拉開弓。這種紅色和它身體中的黃色也是具有生存意義的,是一種非常好的偽裝,很多昆蟲會模擬成葉片、植物的花朵和岩石等等形態,叫做擬態,能讓昆蟲和它身邊的環境融為一體。這只箭螳主要模擬的是芭蕉的花,它一般情況下會在芭蕉花上面垂直倒立,捕捉來吸食花蜜的鳥類、蝴蝶和蛾類等。大家可能好奇,這只箭螳有多大?可以捉鳥?這是一隻非常大的螳螂,身長可以達到20釐米,抓一隻小鳥是沒有任何問題的,是一種非常兇猛的獵食型昆蟲。

這種蟲子叫馬陸,大家猛一看見可能會覺得全身毛骨悚然,第一次見到它的時候我心裡也挺難受的,全身會起雞皮疙瘩。但其實當你瞭解了一些關於它的知識後再仔細觀察它,就會把這些恐懼的情緒進行分解,非常有趣。馬陸屬於倍足綱生物,備足綱有一個很有意思的特點:它的身體分為很多的體節,每個節上面都有兩對足,所以叫做倍足綱。當它行進的時候,所有的腿都是非常有規律的波浪式前行,看起來非常有意思。馬陸在北京香山也有,北京有一種大型馬陸叫福爾摩沙山蛩。東南亞地區有特別多的馬陸存在,甚至個體能達到從你的小臂到手指尖那麼長。

正是這些特別有趣的知識的彙集,讓博物旅行變得意義非凡。國內現在主流的博物旅行方式都有專家老師帶隊,有中科院的專家,和各專業的頂尖人士來帶領大朋友和小朋友們進行博物旅行活動,在專業的同時還具有很強的學習性和知識性。

行走的方式不同,觀察的方式不同,孩子們收穫到的對於生物和世界的理解與看法也就不一樣了。博物活動以識萬物為基礎,讓孩子們在自然中找到自己快樂的童年。我就是這樣長大的,我希望我們的孩子們也可以增強與自然的連接,放下iPad,與同樣喜歡自然的小朋友一起找到真正屬於自己的快樂。我相信這也是很多家長特別希望看到的事情。

我們每一次到一個新地方,都要先搜集當地的資料,包括物種、分佈、氣候,以及你在當地特別想要拍攝的生物的列表,然後再進行非常大量的前期攝影準備(包括與一些專業的保護區提前進行聯繫),這些都是非常複雜的一系列的工作。當你做好這一系列工作,你就可以準備出發了,帶著夢想和自己的目標生物,去尋找,去發現。但往往你到實地就會發現,即使你做了充分的準備,現實和你想像可能還有出入,為什麼呢?因為意外和驚喜總會隨時出現在你眼前。就好像找這個南洋大兜蟲並不是那麼容易一樣,我們去了很多地點,但是發現的都不是我想要的這種,因為南洋大兜蟲在馬來西亞有四個亞種,如果你要想找到腳最長的種類,你不僅要去對的地點,還要在對的時間。關鍵就是一個幾率問題,就好像我們遇到過的很多幸運的事情,遇到了就是遇到了。

這只蟲子是一隻婆羅洲巨扁鍬,也是我非常喜歡的一種大型甲蟲,這種大型甲蟲不管對於我們這樣的攝影師還是對小朋友來說都是一個非常好的模特,它能夠使拍攝的畫面變得特別震撼。如果是以孩子的視角來看,這無疑就是一種特別好看、好玩的生物。

當然,進行博物旅行並不是那麼舒服,主要是因為我們要去的地方往往自然環境較好但人跡罕至,但只有在這種環境下我們才能找到更多的生物。如果一個地點被人工過多干預,那它肯定就不能有這麼多生物可以看。而且,我們的作息習慣跟常人有很大的區別,白天的時候我們是睡覺的,因為熱帶雨林的夜晚世界往往比白天更加精彩,能夠看到特別多有意思的生物。我們在夜間進行旅行和拍攝工作的時候也必須要有一些方法,比如很多夜間活動的昆蟲具有趨光性,我們就會利用這個特點,在我們待的保護區(包括國家公園)支一盞較大的燈(400瓦左右),只要你找對了地方和季節,昆蟲們就會在夜間鋪天蓋地地飛到你提前準備的燈油布上。同時這也是非常好、效率非常高的一種發現稀有生物的方式。

每一隻蟲子背後都有很多故事,這張圖片是一隻大燕蛾,拍攝于中國海南的尖峰嶺保護區。夜裡我發現它正在一個溪水邊不停地吸水和排水,於是我們就用三盞手電筒進行了一個布光拍攝。我曾經在雲南西雙版納的熱帶雨林裡的一片沙洲上見到燕尾蝶,因為白天天氣過熱通過這種方式給自己的身體進行降溫,但大燕蛾在夜間進行這種行為我們也是第一次見到。後來我也特意和研究蛾類的專家進行了諮詢,瞭解到大燕蛾的行為是為了吸收更多的礦物質。這些蛾類要從溪水中不停地過濾出無機鹽,保存在自己的身體裡,通過這樣的方式來實現沉積無機鹽。

接下來這只蟲子是一隻非常大型的箭螳。其實它的拉丁名直譯的意思應該是弓螳,大家仔細看看它的身體,是不是特別像一隻沒有被拉開弓。這種紅色和它身體中的黃色也是具有生存意義的,是一種非常好的偽裝,很多昆蟲會模擬成葉片、植物的花朵和岩石等等形態,叫做擬態,能讓昆蟲和它身邊的環境融為一體。這只箭螳主要模擬的是芭蕉的花,它一般情況下會在芭蕉花上面垂直倒立,捕捉來吸食花蜜的鳥類、蝴蝶和蛾類等。大家可能好奇,這只箭螳有多大?可以捉鳥?這是一隻非常大的螳螂,身長可以達到20釐米,抓一隻小鳥是沒有任何問題的,是一種非常兇猛的獵食型昆蟲。

這種蟲子叫馬陸,大家猛一看見可能會覺得全身毛骨悚然,第一次見到它的時候我心裡也挺難受的,全身會起雞皮疙瘩。但其實當你瞭解了一些關於它的知識後再仔細觀察它,就會把這些恐懼的情緒進行分解,非常有趣。馬陸屬於倍足綱生物,備足綱有一個很有意思的特點:它的身體分為很多的體節,每個節上面都有兩對足,所以叫做倍足綱。當它行進的時候,所有的腿都是非常有規律的波浪式前行,看起來非常有意思。馬陸在北京香山也有,北京有一種大型馬陸叫福爾摩沙山蛩。東南亞地區有特別多的馬陸存在,甚至個體能達到從你的小臂到手指尖那麼長。

正是這些特別有趣的知識的彙集,讓博物旅行變得意義非凡。國內現在主流的博物旅行方式都有專家老師帶隊,有中科院的專家,和各專業的頂尖人士來帶領大朋友和小朋友們進行博物旅行活動,在專業的同時還具有很強的學習性和知識性。

行走的方式不同,觀察的方式不同,孩子們收穫到的對於生物和世界的理解與看法也就不一樣了。博物活動以識萬物為基礎,讓孩子們在自然中找到自己快樂的童年。我就是這樣長大的,我希望我們的孩子們也可以增強與自然的連接,放下iPad,與同樣喜歡自然的小朋友一起找到真正屬於自己的快樂。我相信這也是很多家長特別希望看到的事情。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