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低齡留學,其實也是在擠“獨木橋”?

首都機場的閘口, 諾拉正在跟父母告別。 這將是諾拉在美國上高中的最後一年。 這個高挑秀氣的女孩, 穿著時尚, 行動幹練, 至少從外表上, 不太看得出是高中生。

每年寒假、春假、暑假三個假期, 她都往來中美之間, 有時跟同學, 有時是自己, 絕無成年人陪伴。

從15歲開始, 她就開始一個人應付生活中的一切, 一個人的旅行, “十幾個小時就落地, 出了關, 訂好的計程車會來接我返校, 很容易的。 ”諾拉輕描淡寫, 但每個人都知道, 這將是一連串勞神勞力作息紊亂的日子, 每個小留學生都要面臨宿舍搬家、開學報到、與新室友磨合、添置雜物等一系列繁瑣事務,

對成年人來說都有些艱巨, 但對這些已經獨立的孩子們來說, 真的只是小菜一碟, 連長達12個小時的時差, 也只是“暈兩天就好”。

到美國去

諾拉是低齡留學生(指高中和初中留學生)中的一員。 據《華爾街日報》報導, 2013年, 美國共向計畫前往美國高中接受教育的中國中學生發放了31889張學生簽證, 而在2005年僅為639張, 8年裡漲了50倍。

辦完出國手續時, 諾拉爸爸與年級組長寒暄:“重點學校的老師壓力一定非常大, 您辛苦了。 ”年級組長答:“其實壓力沒那麼大, 能上北大清華的都集中在那一兩個班裡, 不出大的差錯, 能上的都上了。 剩下的孩子, 到高三時, 一半都出國。 ”

諾拉原打算讀大學再出國, 但發現大學生留學遇到很大的困難:

“首先是人不熟, 只跟從中國來的同學玩, 因為美國學生聊天內容他們不懂, 各自的high點完全不一樣, 感覺上非常隔閡。 如果出來讀高中, 年齡小, 又是寄宿生活, 適應起來容易很多。 其次美國學校裡有一套跟中國不同的體系, 不管是人際交往, 還是課程學習, 這個體系美國從小學開始實行。 比如歷史課作業, 基本上是一個essay(小論文)接一個essay;語文課, 一本《馬克白》就要學兩個月, 在中國, 最多學一周, 還只是節選。 ”

從這些高中即出國的低齡留學生的表現來看, 留學已經不僅是學業上的擴展視野, 更是在全方位上獲得全球化的經驗。 他們的思想方法、情感體驗和行為方式上更為獨立和國際化, 這就是小留學生們對自己的定位和設計。

曾經在美國一家私立中學擔任過三年中文教師的宋平平說:“美國的教育體制決定這是種更為先進的教育, 它重視學生的全面發展, 而且傳授的是學習和研究的方法。 舉例說, 美國人講世界歷史課, 第一課通常是地球人和類歷史的幾個轉捩點, 如大爆炸理論、生命出現、人類出現, 老師必提的一個問題是:為什麼人類是唯一的高等動物。 學生可以用一周的時間來進行研究和討論。 這樣的歷史學習從一開始就建立了以人文科學和自然科學為基礎視點的歷史觀, 在中國這種歷史觀只有大學的歷史專業中才會學到。 批判性思維在中國的教育體制下是完全缺失的。 ”

如果說諾拉屬於主動出擊型,

還有一些人留學則是被迫無奈之舉。 安迪是一個典型, 因為他的戶口在江蘇, 不能在北京參加高考, 於是決定大學出國, 高中先去了一所民辦的國際學校, 學費一年十幾萬, 老師來自菲律賓、馬來西亞等, 雖然英語也是母語, 但口音奇怪。 安迪父母對此表示不安:“那些老師拿著工作簽證來, 兩年後就跑到別的國家去了, 師資流動性太大, 而教育是需要積澱和傳承的。 ”

更讓人覺得可怕的是, 學校給學生提供的不少教科書是美國正版教材的影印版, “我不知道那些家長是怎麼想的, 給孩子買MCM的書包, 一個包就要幾千上萬, 裡面卻裝滿了盜版教材。 我覺得這類國際學校的價值觀非常扭曲。 ”

多數自主選擇高中出國的小留學生,

在度過最初的不適期後, 往往會獲得極大的驚喜。 除非流落到所謂的野雞學校, 一般美國私立中學對學習抓得很緊, 那些學習輕鬆、順應孩子愛玩天性的, 往往都是些位於不好學區的公立學校。

薇薇安是諾拉常在QQ上聯繫另一名小留學生, 回憶說:“第一次領課本時, 一看到那些歷史、數學、生物都是千把頁的精裝大厚書, 背上書包腰都直不起來, 眼淚都快下來了。

在中國的時候沒有哪本教材超過200頁。 後來上AP課程, 更傻了眼, 還是那麼厚的課本, 裡面的字又密又小, 果然是大學難度。 ”美國的基礎教育名聲不佳, 但大學教育卻是全球最高水準, 高中就是一個競爭非常激烈的銜接階段。

美國的學校極度重視體育, 好的學校, 不僅功課繁重,學生每天下午放學,就要進行體育訓練,週末幾乎全被體育比賽和社區工作占滿,學習只能佔用晚上的時間,刻苦的學生每天學到一點多鐘是常事。

至於公民教育、體育、慈善義工這些在中國非常缺乏的訓練,在美國都能得到極大的進步。這些方面的進步,在原本不少功利的低齡留學家長眼中,都是喜出望外的極大收穫。

作為試驗品的一群人

雖然低齡留學確實能造就了數量幾何上升有著全新價值觀的一批人,但很多人已經發現了其中的問題。那就是在孩子的價值觀形成之前,這一切都是有風險的。

諾拉認識一對華人夫婦,丈夫是臺灣人,妻子是大陸人,在美國定居,卻決定把一雙兒女帶回大陸受基礎教育,原因就在於美國的基礎教育不過關。這對夫婦對大陸的公立教育極為推崇,連飽受詬病的醜陋校服和近視眼鏡也覺得妙不可言,認為這是應有的“學生味”,而對美國女生從初中開始化妝的習俗極為反感,稱之為“性別歧視”。

這對“逆勢留學”的華人夫婦並不是孤例。Tim的父母都是地道香港人,在投行的北京分公司做精算師,如果兩個孩子在國際學校讀書,每年可獲得近40萬元的補助,但Tim父母把兩個孩子送進北大附小和人大附中的初中部。Tim的爸爸解釋他們為什麼要“逆勢留學”時說:“我們跟學校商量好了,不上政治課。其他課程,尤其是數學課,我覺得有必要。既然有這麼好的機會來大陸生活,讓孩子的國語徹底過關,打好數理化基礎,也算天賜良機。”這位父親做精算師,收入非常高,就是靠數學好打天下。在他看來,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是放之四海皆准的真理。

這些有條件的人放棄美式教育而選擇傳統中式教育,並不是獨出心裁。亞洲式傳統教育理念在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進行的第四次國際學生評估項目(PISA)結果出來後,回應者眾。這次PISA結果顯示,在參與測試評估的34個成員國和地區中,上海152所學校5115名學生的平均成績為556分,在閱讀、數學和科學素養三方面的成績均排名全球第一。其次為韓國(539分)、芬蘭(536分)和中國香港(533分),美國學生排名第26位。這項權威測試顯示出中國基礎教育的強大優勢,以至於英國首相卡梅倫都要求他們的教育大臣來中國取經。

“這種優勢很可能被我們自己忽略了。”宋平平老師說。雖然他高度肯定了美國教育的優點,但“從不懷疑中國教育的可取之處。和美國老師相比,備課和授課認真程度,絕對是中國老師更出色”。中國的學校教育並非一無可取之處,而教育更是個廣泛的概念,不應局限在學校內部。家庭教育、社會教育也是教育的重要內容,如果低齡留學,這一塊其實是放棄了的。

“父母條件越好的,損失越慘重,父母永遠是孩子的第一老師。”諾拉的父親表示。他是位國際商法律師,有次去美國出差,到美國律師同行家做客,那家的兒女一齊出現,與他侃侃而談,那一刻,他受到很大的震撼:“本來諾拉也可以和我一起,接待家裡遠方的客人,參與成人間的談話。這對她的成長是極為有利的,但是,我以前只想到讓我的女兒能像美國人一樣說著流利的英語。”好在諾拉爸爸是個樂觀派,理解有所得也有所失,諾拉少年時代在異國他鄉獨自經歷的歲月,也會是她人生的寶貴經歷。

除了父母在青少年成長過程中的缺位,低齡留學和性價比也是很多人考慮的因素。學生一年的各種開銷達到六七萬美元,即使沒有通貨膨脹,高中四年加大學四年的開銷也將超過50萬美元。這只是一個基礎數字,還不包括學生買車、旅行、父母探望等必要的開銷。

對於中產階層來說,負擔絕不輕鬆。留學生就業形勢並不樂觀,指望靠短期薪水收回教育投資並不現實。至於很多人以為在美國上高中更容易被頂尖大學錄取這樣的願望,很多像諾拉這樣的學生,一踏進美國校園就會明白,中國人永遠在和中國人競爭,除非移民或者取得綠卡,普通小留學生沒有絲毫優勢,反而要和國內長期應試培訓的中國學生競爭。

這些非常現實的問題,使得中國留學人數雖然總體增長,但長幅趨緩,據教育部發佈的資料,中國留學生的增長率在2009年達到近十年的最高值27.53%,之後每年都有小幅度的下降,2013年的增長率的下降幅度較大,只有3.58%。低齡留學雖然目前仍是幾何式增長,但主要原因是基數低。等再過一兩年後,較早一批小留學生的大學錄取和工作機會並不能滿足人們的期望值後,人們對低齡留學的行為會更為趨於理性。這方面,韓國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在幾乎經歷了整代中產階級海外低齡留學的熱潮後,現在已經讓位于中國人了,雖然他們的成績還壓在中國學生頭上,但數量已經居於次要。

出不出國讀高中,本來應該跟中考一樣,成為眾多選項中的一個,事實上很多學生走上了不歸路,他們放棄了中考,一門心思準備託福和SSAT,背水一戰,使這條原本很小眾的路,現在變成了千軍萬馬都想跨過去的獨木橋。但這條獨木橋的前景如何,還需要觀望。一個孩子,離開父母,在異域生活如此漫長的時間是否值得,需要每個家庭仔細思量。

不僅功課繁重,學生每天下午放學,就要進行體育訓練,週末幾乎全被體育比賽和社區工作占滿,學習只能佔用晚上的時間,刻苦的學生每天學到一點多鐘是常事。

至於公民教育、體育、慈善義工這些在中國非常缺乏的訓練,在美國都能得到極大的進步。這些方面的進步,在原本不少功利的低齡留學家長眼中,都是喜出望外的極大收穫。

作為試驗品的一群人

雖然低齡留學確實能造就了數量幾何上升有著全新價值觀的一批人,但很多人已經發現了其中的問題。那就是在孩子的價值觀形成之前,這一切都是有風險的。

諾拉認識一對華人夫婦,丈夫是臺灣人,妻子是大陸人,在美國定居,卻決定把一雙兒女帶回大陸受基礎教育,原因就在於美國的基礎教育不過關。這對夫婦對大陸的公立教育極為推崇,連飽受詬病的醜陋校服和近視眼鏡也覺得妙不可言,認為這是應有的“學生味”,而對美國女生從初中開始化妝的習俗極為反感,稱之為“性別歧視”。

這對“逆勢留學”的華人夫婦並不是孤例。Tim的父母都是地道香港人,在投行的北京分公司做精算師,如果兩個孩子在國際學校讀書,每年可獲得近40萬元的補助,但Tim父母把兩個孩子送進北大附小和人大附中的初中部。Tim的爸爸解釋他們為什麼要“逆勢留學”時說:“我們跟學校商量好了,不上政治課。其他課程,尤其是數學課,我覺得有必要。既然有這麼好的機會來大陸生活,讓孩子的國語徹底過關,打好數理化基礎,也算天賜良機。”這位父親做精算師,收入非常高,就是靠數學好打天下。在他看來,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是放之四海皆准的真理。

這些有條件的人放棄美式教育而選擇傳統中式教育,並不是獨出心裁。亞洲式傳統教育理念在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進行的第四次國際學生評估項目(PISA)結果出來後,回應者眾。這次PISA結果顯示,在參與測試評估的34個成員國和地區中,上海152所學校5115名學生的平均成績為556分,在閱讀、數學和科學素養三方面的成績均排名全球第一。其次為韓國(539分)、芬蘭(536分)和中國香港(533分),美國學生排名第26位。這項權威測試顯示出中國基礎教育的強大優勢,以至於英國首相卡梅倫都要求他們的教育大臣來中國取經。

“這種優勢很可能被我們自己忽略了。”宋平平老師說。雖然他高度肯定了美國教育的優點,但“從不懷疑中國教育的可取之處。和美國老師相比,備課和授課認真程度,絕對是中國老師更出色”。中國的學校教育並非一無可取之處,而教育更是個廣泛的概念,不應局限在學校內部。家庭教育、社會教育也是教育的重要內容,如果低齡留學,這一塊其實是放棄了的。

“父母條件越好的,損失越慘重,父母永遠是孩子的第一老師。”諾拉的父親表示。他是位國際商法律師,有次去美國出差,到美國律師同行家做客,那家的兒女一齊出現,與他侃侃而談,那一刻,他受到很大的震撼:“本來諾拉也可以和我一起,接待家裡遠方的客人,參與成人間的談話。這對她的成長是極為有利的,但是,我以前只想到讓我的女兒能像美國人一樣說著流利的英語。”好在諾拉爸爸是個樂觀派,理解有所得也有所失,諾拉少年時代在異國他鄉獨自經歷的歲月,也會是她人生的寶貴經歷。

除了父母在青少年成長過程中的缺位,低齡留學和性價比也是很多人考慮的因素。學生一年的各種開銷達到六七萬美元,即使沒有通貨膨脹,高中四年加大學四年的開銷也將超過50萬美元。這只是一個基礎數字,還不包括學生買車、旅行、父母探望等必要的開銷。

對於中產階層來說,負擔絕不輕鬆。留學生就業形勢並不樂觀,指望靠短期薪水收回教育投資並不現實。至於很多人以為在美國上高中更容易被頂尖大學錄取這樣的願望,很多像諾拉這樣的學生,一踏進美國校園就會明白,中國人永遠在和中國人競爭,除非移民或者取得綠卡,普通小留學生沒有絲毫優勢,反而要和國內長期應試培訓的中國學生競爭。

這些非常現實的問題,使得中國留學人數雖然總體增長,但長幅趨緩,據教育部發佈的資料,中國留學生的增長率在2009年達到近十年的最高值27.53%,之後每年都有小幅度的下降,2013年的增長率的下降幅度較大,只有3.58%。低齡留學雖然目前仍是幾何式增長,但主要原因是基數低。等再過一兩年後,較早一批小留學生的大學錄取和工作機會並不能滿足人們的期望值後,人們對低齡留學的行為會更為趨於理性。這方面,韓國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在幾乎經歷了整代中產階級海外低齡留學的熱潮後,現在已經讓位于中國人了,雖然他們的成績還壓在中國學生頭上,但數量已經居於次要。

出不出國讀高中,本來應該跟中考一樣,成為眾多選項中的一個,事實上很多學生走上了不歸路,他們放棄了中考,一門心思準備託福和SSAT,背水一戰,使這條原本很小眾的路,現在變成了千軍萬馬都想跨過去的獨木橋。但這條獨木橋的前景如何,還需要觀望。一個孩子,離開父母,在異域生活如此漫長的時間是否值得,需要每個家庭仔細思量。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