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科技>正文

市場承壓嚴重,海信卻獨享“四個第一”,彩電業該認真反思了

[釘科技報導]對彩電業來說, 2017年開局面臨著種種壓力:彩電線上線下銷售增長的勢頭在大幅下降, 互聯網品牌聲量漸弱, 原材料成本上漲的勢頭仍沒有緩解, 房地產市場的嚴厲管控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包括彩電在內的家電產品需求增長。 釘科技認為, 重壓之下的彩電業要想實現逆勢增長雖面臨很大挑戰, 但也並非沒有可能, 經過市場驗證的“海信模式”就值得彩電業學習。

“4個第一”不是偶然

2017年彩電市場開局冷淡, 從中怡康資料可以看到, 1-2月銷量分別下降了7.4%和21.4%, 合計銷量不足1000萬台。 更不好的狀況是,

管道方麵線上線下同時在下跌。 其中, 線下市場零售量和零售額同比分別下降了21%和14.3%;線上市場零售量同比下降了9.3%, 零售額同比僅微增0.3%。

大盤不好, 不代表品牌就一定隨之沉淪。 釘科技注意到, 在中怡康發佈的最新一周(3.20-3.26)彩電市場資料顯示, 海信線上上市場、線下市場的銷售量、銷售額榜單中均位列第一:線上市場銷量和銷售額份額分別達到12.0%、12.7%, 線下市場銷量和銷售額份額分別為16.3%、18.2%。 , 不僅領先TCL、創維、長虹、樂視、小米等新老對手, 而且持續碾壓3S(三星、索尼、夏普)等外資品牌。

彩電最新一周(3.20-3.26)線上線下零售量零售額份額

海信獲得這4個第一, 在釘科技看來並非偶然, 而是一種成功的慣性。 此前中怡康發佈的彩電市場2月資料榜單顯示, 當月海信電視零售量、零售額的市場份額雙雙創出新高, 分別達到了18.18%、19.38%, 均位列市場第一, 且領先優勢加大。 從中外品牌格局來看, 外資品牌2月銷量總和甚至不及海信電視一家。

如果把時間再稍微放遠一些, 2015年、2016年海信銷量都位列全球前三, 國內市場更是連續14年位列第一。

從結構看, 在高端大尺寸方面的優異表現有力支撐了海信電視的穩健增長。 截至今年2月, 海信鐳射電視在85寸及以上超大屏電視市場份額高達65%,

遠超日韓品牌強勢稱雄;在4297-6599價格段中, 海信電視分別以零售額12.76%和13.41%位列第一。

另據中怡康統計資料, 3月的前三周, 海信鐳射電視銷售量、銷售額增長幅度分別為850%和744.9%, 可以用暴增來形容。

從上游來看, 面板廠為避開市場上供給較為充足的55寸產品, 進行差異化佈局, 轉而發展更大尺寸段;另外, 第一季度電視面板價格仍然居高不下, 彩電企業需要積極佈局有更大獲利空間的大尺寸產品, 如65寸、75寸的高端電視等。

WitsView預計, 今年60寸以上電視面板出貨比重可望由去年3.6%提升到5.2%, 同時帶動電視面板平均尺寸提升兩寸到45.5寸。 從目前看, 高端大尺寸市場仍會繼續成長, 這也將給海信電視帶來更大發展機會。

如何學習“海信模式”

海信為什麼能夠在大環境不好的情況下實現逆勢增長?在釘科技看來,至少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去解讀:

一是掌握自主可靠的技術。眾多周知,彩電業如今的技術路線頗多,究竟選取怎樣的技術路線,考驗的是彩電企業的戰略眼光和市場敏銳度。海信的選擇是用ULED動態背光融合量子點去持續升級當下主流的液晶,在下一代超大尺寸電視方面則深度佈局鐳射電視。應該說,這樣的技術路線既有戰略遠見,又十分務實接地氣。綜合考量技術的可靠性、自主性以及產業資源整合方面,海信的選擇堪稱最優。而無論是OLED還是純粹的量子點,在技術、價格、產業前景等方面,都存在明顯的短板。

二是堅定價值戰思維。互聯網品牌掀起的價格戰,一度讓整個彩電業陷入了虧損的境地。是走低端價格戰還是走高端價值戰,成為彩電企業面前一道嚴肅的選擇題。海信顯然走的是後面一條路。在技術上,液晶領域打造最先進的“ULED+量子點”技術,超大尺寸電視則運用雷射技術,產品上率先佔領高端、大尺寸市場,堅持價值戰的結果是在消費升級的大背景下贏得更多高價值的用戶。

三是全球化佈局。國記憶體量市場的競爭日趨激烈,但如果放眼到全球市場,則前景廣闊。很多品牌之所以在內需不振的時候遭遇重挫,有個很重要的原因就在於其並沒有全球化佈局的決心和能力。海信不僅在北美、歐洲設立工廠,在美國矽谷還成立研發中心,在德國、美國、日本、加拿大、以色列等國家和地區設立7處海外研發機構。正是有全球化的戰略佈局,才讓海外市場成為海信電視銷售增長的強大推力。

綜上可以看出,雖然市場大環境不佳,但彩電企業只要堅定技術思維、價值思維和全球化思維,那麼像海信一樣實現逆勢增長也並非不可能。

如何學習“海信模式”

海信為什麼能夠在大環境不好的情況下實現逆勢增長?在釘科技看來,至少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去解讀:

一是掌握自主可靠的技術。眾多周知,彩電業如今的技術路線頗多,究竟選取怎樣的技術路線,考驗的是彩電企業的戰略眼光和市場敏銳度。海信的選擇是用ULED動態背光融合量子點去持續升級當下主流的液晶,在下一代超大尺寸電視方面則深度佈局鐳射電視。應該說,這樣的技術路線既有戰略遠見,又十分務實接地氣。綜合考量技術的可靠性、自主性以及產業資源整合方面,海信的選擇堪稱最優。而無論是OLED還是純粹的量子點,在技術、價格、產業前景等方面,都存在明顯的短板。

二是堅定價值戰思維。互聯網品牌掀起的價格戰,一度讓整個彩電業陷入了虧損的境地。是走低端價格戰還是走高端價值戰,成為彩電企業面前一道嚴肅的選擇題。海信顯然走的是後面一條路。在技術上,液晶領域打造最先進的“ULED+量子點”技術,超大尺寸電視則運用雷射技術,產品上率先佔領高端、大尺寸市場,堅持價值戰的結果是在消費升級的大背景下贏得更多高價值的用戶。

三是全球化佈局。國記憶體量市場的競爭日趨激烈,但如果放眼到全球市場,則前景廣闊。很多品牌之所以在內需不振的時候遭遇重挫,有個很重要的原因就在於其並沒有全球化佈局的決心和能力。海信不僅在北美、歐洲設立工廠,在美國矽谷還成立研發中心,在德國、美國、日本、加拿大、以色列等國家和地區設立7處海外研發機構。正是有全球化的戰略佈局,才讓海外市場成為海信電視銷售增長的強大推力。

綜上可以看出,雖然市場大環境不佳,但彩電企業只要堅定技術思維、價值思維和全球化思維,那麼像海信一樣實現逆勢增長也並非不可能。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