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體育>正文

馬拉松比賽的運動員心率

■2017 臺北渣打公益馬拉松 (Taipei Standard Chartered Marathon, 2017年2月12日), 是臺灣目前最受歡迎的馬拉松比賽之一。 臺灣師大體育學系王鶴森教授參加男50-59歲全程馬拉松比賽,

比賽成績大會時間03:33:02、個人時間03:32:34 (11.9km/hrs), 總名次318名 (3167人、89.99%)、分組名次39名 (515人、92.62%)、性別名次302名 (2721人、88.94%)。

透過garmin Fenix hr3的手腕裝置 (手錶), 紀錄鶴森教授馬拉松比賽全程的運動心跳率, 發現51歲的鶴森教授運動心跳率最大值為197 bpm、平均心跳率為178 bpm, 依據Garmin運動心跳率區間5的運動時間長達02:41:35 (占運動全程76%)、區間4的運動時間為44:01 (占運動全程21%), 區間3的運動時間為7:01 (占3%)。 實際上, 比賽過程的手錶記錄溫度介於16℃至26℃之間 (根據中央氣象局的記錄, 當天6:00~10:00的氣溫是12.7-14.4 ℃!), 比賽路程的海拔高度變化也不大。

■3小時30多分鐘的馬拉松跑步期間, 儘管前面2個半小時的跑步速度相當一致,

大約都在每公里4分50秒左右, 但是心跳率在前面40分鐘逐漸的由150 bpm增加到180 bpm, 然後維持這個心跳率長達2小時左右, 一直到鶴森教授在2小時30分鐘左右停下來補充水分, 同時跑步速度慢慢降低, 心跳率在這個時候出現約十幾分鐘的降低現象, 最後約50分鐘的時間, 儘管跑步速度已經顯著的降低, 心跳率仍然又逐漸增加到180 bpm, 一直到比賽結束。 依據運動生理學的基本概念來看, 以高於220-年齡的最大心跳率預測值 (鶴森教授預測的最大心跳率為220-51歲=169), 持續運動超過2小時的現象 (實際上鶴森教授運動過程時的心跳率超過180 bpm), 實在是超乎運動生理學理論範圍, 可是這又是實際存在的事實。

馬拉松比賽各公里配速與心跳率對照圖

長時間運動時的心跳率不穩定現象, 其實經常出現於長時間的耐力運動上。 王順正 (1999) 在運動生理周訊第17期「運動強度的判定(心跳率)」中, 有討論到利用心跳率來評量運動強度時, 「運動時間太長時, 可能形成心跳率評量運動強度百分比的失真」的問題。

Wagner and Housh(1993) 提出心跳穩定閾值強度 (physical working capacity at the heartrate threshold, PWCHRT) 的概念時, 即發現只有在極輕的強度運動時, 心跳率才有可能出現穩定。 就算運動的強度不高, 長時間的運動時, 要讓心跳率維持固定其實是相當困難的。 Coyle與Gonzalez-Alonso (2001)、王予仕 (2006) 、王順正與林玉瓊 (2014)指出這種運動心跳率會隨運動時間增加的特殊運動生理現象, 稱為「心血管迴圈轉變 (cardiovasculardrift)」或稱為「心臟迴圈轉變 (cardiac drift)」。

■Coyle 與 Gonzalez-Alonso (2001) 的研究, 整理過去的相關研究文獻發現, 當以中等強度運動時間超過10分鐘後, 心跳率會因為心臟每跳輸出量 (Stroke Volume,SV) 與平均動脈壓 (Mean Arterial Pressures, MAP) 的降低, 進而造成心跳率的漂移轉變 (drift) 現象 (下圖左)。 而且, 人體長時間運動 (超過20分鐘長時間運動) 時, 因為流汗與水分供應不足, 會導致總血液量、平均動脈壓、心輸出量、心臟每跳輸出量等生理現象下降, 進而造成運動時的心跳率上升 (下圖右)。運動過程的水分流失、體溫增加、交感神經活動提高都可能是造成心血管迴圈轉變的原因 (王順正與林玉瓊,2014)。Wingo, Ganio 與 Cureton (2012) 的研究指出,心血管迴圈轉變是指人體在中等強度運動下,持續運動超過10分鐘後,開始出現心跳率逐漸增加、心臟每跳輸出量逐漸減少的生理現象,這種現象將可能會伴隨出現相對強度增加、最大攝氧量降低的狀況。

運動時心血管迴圈轉變的特殊生理現象 (Coyle & Gonzalez-Alonso, 2001)

Hartwell, Volberding 與 Brennan (2015) 以20名大學男性划船選手為物件,進行65%HRR強度的划船運動60分鐘,研究結果發現受試者平均心跳率在運動開始後就有逐漸增加的現象 (運動後3分鐘的划船負荷為 199.95±25.63 watts、平均心跳率為149.16±6.67 bpm,運動第60分鐘的划船負荷為199.40±23.77 watts、平均心跳率為 168.37±8.43 bpm,右圖)。由此可見,65%HRR強度的60分鐘長時間划船運動,確實也會有心血管迴圈轉變現象。

■但是,Mikus等 (2008) 針對DREW (DoseResponse to Exercise in Women) 的研究中,發現針對326位平均年齡57歲、體重過重 (BMI 25-34)、停經的坐式生活型態女性,進行4 kkw (kilocaloriesper kilogram body weight per week, 每週進行每公斤體重4千卡的能量消耗)、8 kkw、12 kkw的運動時 (強度約50%VO2peak、3 METS、平均運動心跳率約106-108 bpm),經過24分鐘、42分鐘、60分鐘的長時間運動後,運動最後階段的心跳率僅增加1-4 bpm、METS則都沒有改變。似乎當運動強度低到攝氧峰值得50%時,心血管迴圈轉變的現象就會不明顯?

事實上,王順正、林玉瓊 (2014) 在運動生理周訊第311期「心血管迴圈轉變對運動心跳率判定運動強度的影響」的文章中指出,在熱環境下運動時,運動心跳率評量運動強度的百分比顯然會有高估現象,而且運動時間越長高估的幅度越明顯。而且,當環境溫度增加、沒有使用散熱設備的情境下,運動心跳率確實會逐漸增加,提高了運動心跳率判定運動強度的困難度。「使用運動心跳率判定運動強度、或者以運動心跳率控制運動強度時,有必要針對環境溫度、濕度等,可能影響運動心跳率高低的變項,提出必要的說明,做為高估運動強度幅度的判定依據」。

對於王鶴森教授參加馬拉松比賽過程的運動心跳率變化來看,就算環境溫度在12-15 ℃,運動心跳率的心血管迴圈轉變狀況仍然相當顯著,而且出現超過最大心跳率的時間長達2小時40分鐘以上的狀況。有鑑於此,運動強度、運動時間、運動者體能狀況、…對於心血管迴圈轉變的影響為何?將是馬拉松比賽過程監測運動心跳率價值的重要條件。

引用文獻CITED LITERATURE

王予仕 (2006)。

運動時的心血管迴圈轉變(cardiovascular drift)。

運動生理周訊,218。

http://www.epsport.net/epsport/week/show.asp?repno=218

王順正 (1999)。

運動強度的判定(心跳率)。

運動生理周訊,17。

http://www.epsport.net/epsport/week/show.asp?repno=17

王順正、林玉瓊 (2014)。心血管迴圈轉變對運動心跳率判定運動強度的影響。運動生理周訊,311。

http://www.epsport.net/epsport/week/show.asp?repno=311

Coyle, E. F., & Gonzalez-Alonso, J. G. (2001). Cardiovascular driftduring prolonged exercise: new perspective. Exercise and Sports ScienceReviews, 29(2), 88-92.

Hartwell, M. L., Volberding, J. L., & Brennan, D. K. (2015).Cardiovascular drift while rowing on an ergometer. Journal of ExercisePhyiology, 18(2), 95-102.

Mikus, C. R., Earnest, C. P., Blair, S. N., & Church, T. S. (2008).Heart rate and exercise intensity during training: observations from the DREWstudy. British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 43(10), 750-755.

Wagner, L. L., & Housh, T. J. (1993). A proposed test for determiningphysical working capacity at the heart rate threshold. Research Quarterly forExercise and Sport, 64(3), 361-364.

Wingo, J., Lafrenz, A. J., Ganio, M. S., Edwards, G. L., & Cureton, K.J. (2005). Cardiovascular drift is related to reduced maximal oxygen uptakeduring heat stress. Medicine and Science in Sports and Exercise, 37(2),248-255.

Wingo, J. E., Ganio, M. S., & Cureton, K. J. (2012). Cardiovasculardrift during heat stress: implications for exercise prescription. Medicine& Science in Sports & Exercise, 40(2), 88-94.

END

文章來源|運動科學論壇

撰文|王順正、林玉瓊、王鶴森

進而造成運動時的心跳率上升 (下圖右)。運動過程的水分流失、體溫增加、交感神經活動提高都可能是造成心血管迴圈轉變的原因 (王順正與林玉瓊,2014)。Wingo, Ganio 與 Cureton (2012) 的研究指出,心血管迴圈轉變是指人體在中等強度運動下,持續運動超過10分鐘後,開始出現心跳率逐漸增加、心臟每跳輸出量逐漸減少的生理現象,這種現象將可能會伴隨出現相對強度增加、最大攝氧量降低的狀況。

運動時心血管迴圈轉變的特殊生理現象 (Coyle & Gonzalez-Alonso, 2001)

Hartwell, Volberding 與 Brennan (2015) 以20名大學男性划船選手為物件,進行65%HRR強度的划船運動60分鐘,研究結果發現受試者平均心跳率在運動開始後就有逐漸增加的現象 (運動後3分鐘的划船負荷為 199.95±25.63 watts、平均心跳率為149.16±6.67 bpm,運動第60分鐘的划船負荷為199.40±23.77 watts、平均心跳率為 168.37±8.43 bpm,右圖)。由此可見,65%HRR強度的60分鐘長時間划船運動,確實也會有心血管迴圈轉變現象。

■但是,Mikus等 (2008) 針對DREW (DoseResponse to Exercise in Women) 的研究中,發現針對326位平均年齡57歲、體重過重 (BMI 25-34)、停經的坐式生活型態女性,進行4 kkw (kilocaloriesper kilogram body weight per week, 每週進行每公斤體重4千卡的能量消耗)、8 kkw、12 kkw的運動時 (強度約50%VO2peak、3 METS、平均運動心跳率約106-108 bpm),經過24分鐘、42分鐘、60分鐘的長時間運動後,運動最後階段的心跳率僅增加1-4 bpm、METS則都沒有改變。似乎當運動強度低到攝氧峰值得50%時,心血管迴圈轉變的現象就會不明顯?

事實上,王順正、林玉瓊 (2014) 在運動生理周訊第311期「心血管迴圈轉變對運動心跳率判定運動強度的影響」的文章中指出,在熱環境下運動時,運動心跳率評量運動強度的百分比顯然會有高估現象,而且運動時間越長高估的幅度越明顯。而且,當環境溫度增加、沒有使用散熱設備的情境下,運動心跳率確實會逐漸增加,提高了運動心跳率判定運動強度的困難度。「使用運動心跳率判定運動強度、或者以運動心跳率控制運動強度時,有必要針對環境溫度、濕度等,可能影響運動心跳率高低的變項,提出必要的說明,做為高估運動強度幅度的判定依據」。

對於王鶴森教授參加馬拉松比賽過程的運動心跳率變化來看,就算環境溫度在12-15 ℃,運動心跳率的心血管迴圈轉變狀況仍然相當顯著,而且出現超過最大心跳率的時間長達2小時40分鐘以上的狀況。有鑑於此,運動強度、運動時間、運動者體能狀況、…對於心血管迴圈轉變的影響為何?將是馬拉松比賽過程監測運動心跳率價值的重要條件。

引用文獻CITED LITERATURE

王予仕 (2006)。

運動時的心血管迴圈轉變(cardiovascular drift)。

運動生理周訊,218。

http://www.epsport.net/epsport/week/show.asp?repno=218

王順正 (1999)。

運動強度的判定(心跳率)。

運動生理周訊,17。

http://www.epsport.net/epsport/week/show.asp?repno=17

王順正、林玉瓊 (2014)。心血管迴圈轉變對運動心跳率判定運動強度的影響。運動生理周訊,311。

http://www.epsport.net/epsport/week/show.asp?repno=311

Coyle, E. F., & Gonzalez-Alonso, J. G. (2001). Cardiovascular driftduring prolonged exercise: new perspective. Exercise and Sports ScienceReviews, 29(2), 88-92.

Hartwell, M. L., Volberding, J. L., & Brennan, D. K. (2015).Cardiovascular drift while rowing on an ergometer. Journal of ExercisePhyiology, 18(2), 95-102.

Mikus, C. R., Earnest, C. P., Blair, S. N., & Church, T. S. (2008).Heart rate and exercise intensity during training: observations from the DREWstudy. British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 43(10), 750-755.

Wagner, L. L., & Housh, T. J. (1993). A proposed test for determiningphysical working capacity at the heart rate threshold. Research Quarterly forExercise and Sport, 64(3), 361-364.

Wingo, J., Lafrenz, A. J., Ganio, M. S., Edwards, G. L., & Cureton, K.J. (2005). Cardiovascular drift is related to reduced maximal oxygen uptakeduring heat stress. Medicine and Science in Sports and Exercise, 37(2),248-255.

Wingo, J. E., Ganio, M. S., & Cureton, K. J. (2012). Cardiovasculardrift during heat stress: implications for exercise prescription. Medicine& Science in Sports & Exercise, 40(2), 88-94.

END

文章來源|運動科學論壇

撰文|王順正、林玉瓊、王鶴森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