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時政>正文

跟習近平學“繡花”功夫

“天下大事必作於細”。 精准扶貧貴在准、貴在細, 精准扶貧要取得實效、見到真章, 就必須用繡花的功夫, 一絲不苟、雕琢細節。 黨的十八大以來, 全國14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 習總書記幾乎已經全部走遍, 到每家每戶, 他都要察看一項項精准扶貧政策的落實情況, 細緻詢問村民的收入和支出, 同困難群眾一起盤算脫貧致富的門路。 3月31日, 習近平主持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指出:“要繼續堅持精准扶貧精准脫貧方略, 用繡花的功夫實施精准扶貧。 ”請隨“學習中國”小編一起學習。

圖為:2015年11月27日至28日, 中央扶貧開發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 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發表重要講話。

一、做實做細建檔立卡

建檔立卡是找對窮根、明確靶向的關鍵舉措, 也是用好扶貧資金、提高脫貧成效的重要基礎。 要避免大水漫灌, 減少扶貧盲點, 就要做實做細建檔立卡這項基礎工作。

基礎工作打不牢, 扶貧就容易使偏力、用蠻力, 事倍功半。 中央政治局會議指出:“精准扶貧首先要打牢基礎, 做實做細建檔立卡, 實現動態管理。 ”

精准識別。 逐村逐戶開展貧困調查和精准識別, 全面摸清農村貧困底數, 有利於扶貧工作“少花冤枉錢、少做無用功”。 要不斷完善建檔立卡工作, 做到精准識別、資訊準確。 國務院扶貧辦印發的《扶貧開發建檔立卡工作方案》提出:“建檔立卡對象包括貧困戶、貧困村、貧困縣和連片特困地區。 通過建檔立卡, 對貧困戶和貧困村進行精准識別, 瞭解貧困狀況, 分析致貧原因, 摸清幫扶需求, 明確幫扶主體, 落實幫扶措施, 開展考核問效, 實施動態管理。 ”《河南省扶貧物件精准識別及管理辦法》提出“一進二看三算四比五議六定”的識別工作法。

一進:包村幹部、村級組織和駐村工作隊(第一書記)對全村農戶逐家進戶調查走訪, 摸清底數。 二看:看房子、傢俱等基本生活設施狀況。 擁有家用轎車、大型農機具、高檔家電的, 不得識別或慎重識別。 三算:按照標準逐戶測算收入和支出, 算出人均純收入數, 算支出大帳, 找致貧原因, 對貧富情況有本明白賬。 四比:和全村左鄰右舍比較生活品質。 家庭成員有財政供養人員、有擔任村幹部的, 家庭成員作為法人或股東在工商部門註冊有企業的, 在城鎮擁有門市房、商品房的, 不得識別或慎重識別。 五議:對照標準, 綜合考量, 逐戶評議。 擬正式推薦為扶貧物件的,
必須獲得絕大多數村民認可, 必須向村民公示、公告。 六定:正式確定為扶貧對象的, 由村“兩委”推薦確定, 鄉(鎮)黨委政府核定。

動態管理。 貧困戶的資訊網路系統構建完成後, 要注重進行動態管理, 實現扶貧物件有進有出, 保證扶貧資訊真實、可靠。

要定期核查建檔立卡資訊, 用“兩不愁、三保障”標準衡量農戶貧困程度, 新增貧困人口和返貧人口要及時納入, 不符合條件的要及時剔除, 做好部門間資料篩查比對, 不斷完善精准扶貧台賬, 做到不錯不漏、能進能出、動態管理。 要嚴格貧困退出標準和程式, 做到逐戶銷號、脫貧到人。 習近平指出:“要設定時間表, 實現有序退出, 既要防止拖延病, 又要防止急躁症。 要留出緩衝期, 在一定時間內實行摘帽不摘政策。 要實行嚴格評估, 按照摘帽標準驗收。 要實行逐戶銷號, 做到脫貧到人, 脫沒脫貧要同群眾一起算帳, 要群眾認帳。 ”

圖為:2015年10月16日,2015減貧與發展高層論壇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國家主席習近平出席論壇並發表題為《攜手消除貧困 促進共同發展》的主旨演講。

二、堅持分類施策

針對不同的致貧原因,幫扶不同的貧困人群,只用一種方法顯然難以奏效。要在遵循統一要求的基礎上,把握不同地域、不同類型的貧困原因和特點,因地制宜、因戶制宜,採取可操作、能落實、針對性強的扶貧措施和辦法。中央政治局會議指出:“要堅持分類施策的基本原則,針對致貧原因採取有效措施。”習近平強調:“扶貧、脫貧的措施和工作一定要精准,要因戶施策、因人施策,扶到點上、扶到根上,不能大而化之。”

對症下藥。脫貧需找准病因對症下藥。針對貧困代際傳遞、因病致貧、內生動力不足等原因,要逐一開出有創見、具實效的“藥方”。針對貧困地區的困難群眾“等、靠、要”的惰性心理,習近平指出:“貧困地區完全可能依靠自身的努力、政策、長處、優勢在特定領域‘先飛’,以彌補貧困帶來的劣勢。”為阻止貧困代際傳遞,習近平指出:“要説明貧困地區群眾提高身體素質、文化素質、就業能力,努力阻止因病致貧、因病返貧,打開孩子們通過學習成長、青壯年通過多管道就業改變命運的扎實通道,堅決阻止貧困現象代際傳遞。”為實現“造血”脫貧,習近平指出:“發展是甩掉貧困帽子的總辦法,貧困地區要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把種什麼、養什麼、從哪裡增收想明白,幫助鄉親們尋找脫貧致富的好路子。”

精准施策。從全國各地實踐看,那些找准了“窮根”的地方,吃透了當地的情況,對症下藥,制定的扶貧政策有針對性、有可操作性、常常成效明顯。而在一些地方,搞形式主義,盲目跟風,為了“產品扶貧”而“產業”,市場行情沒摸清,本地特點又沒把握住,一窩蜂地學習其他區域搞種植、搞養殖,結果不但沒有帶領群眾脫貧,還讓大量扶貧資金打水漂。因此,扶貧對策舉措要符合實際情況、適應發展需要、順應群眾意願。習近平強調:“各級黨委和政府必須增強緊迫感和主動性,在扶貧攻堅上進一步理清思路、強化責任,採取力度更大、針對性更強、作用更直接、效果更可持續的措施,特別要在精准扶貧、精准脫貧上下更大功夫”。

圖為:2015年6月18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貴州召開部分省區市黨委主要負責同志座談會,聽取對“十三五”時期扶貧開發工作和經濟社會發展的意見和建議。

三、激發內生動力

脫貧攻堅是黨和國家的事業,也是貧困群眾自己的事業。一方面,精准脫貧下“繡花”功夫,“繡花匠”非黨員幹部莫屬。抓好基層黨建促精准扶貧,我們才能繡出全面小康的絢麗花朵。“繡花”繡得怎麼樣,“穿針引線”很關鍵;黨建扶貧的核心,就是要使各級黨組織成為脫貧攻堅的“主心骨”。另一方面,貧困群眾是扶貧攻堅的對象,更是脫貧致富的主體。加快貧困地區發展,離不開國家、社會等外部力量的支持,但最根本的還要靠貧困地區幹部群眾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增強自我造血能力和發展能力。中央政治局會議指出:“要激發貧困地區廣大幹部群眾內生動力,靠辛勤勞動改變貧困面貌、過上幸福的生活。”習近平指出:“貧困地區要激發走出貧困的志向和內生動力,以更加振奮的精神狀態、更加扎實的工作作風,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凝聚起打贏脫貧攻堅戰的強大力量。”

堅定信心。貧困並不可怕,只要有信心、有決心,就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要從思想上、精神上幫扶,幫助貧困人口樹立戰勝困難、擺脫困境的信心和鬥志。習近平指出:“扶貧先要扶志,要從思想上淡化‘貧困意識’。不要言必稱貧,處處說貧。” 不拔掉精神上的窮根,就不能拔掉經濟上的窮根。貧困地區應該堅定脫貧信心,卯足精氣神,立志拔窮根。習近平指出:“只要有信心,黃土變成金。各級黨委和政府要把幫助困難群眾特別是革命老區、貧困地區的困難群眾脫貧致富擺在更加突出位置,因地制宜、科學規劃、分類指導、因勢利導,各項扶持政策要進一步向革命老區、貧困地區傾斜,進一步堅定信心、找對路子,堅持苦幹實幹,推動貧困地區脫貧致富、加快發展。”

自我發展。好日子是幹出來的。做好扶貧開發工作,必須最大限度調動貧困群眾的積極性,變“要我發展”為“我要發展”。只有貧困群眾的積極性與創造性被充分調動起來、內生動力不斷增強,脫貧才有基礎,發展才可持續。習近平指出: “貧困地區不能完全躺在國家和社會幫扶上。如果是這樣,就是花了很多精力和投人暫時搞上去了,也不能持久。”脫貧解困根本上要靠內生動力,靠貧困群眾通過自己的辛勤勞動來實現。他要求引導貧困地區幹部群眾“樹立‘寧願苦幹、不願苦熬’的觀念,自力更生、艱苦奮鬥,靠辛勤勞動改變貧困落後面貌”。

圖為:2013年11月3日下午,習近平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縣排碧鄉十八洞村同村幹部和村民座談。

四、採取超常措施

扶貧開發到了攻克最後堡壘的階段,所面對的多數是貧中之貧、困中之困。對於有勞動能力的貧困群眾,依靠發展生產和提供就業機會,便可以實現脫貧;而對於生存環境極端惡劣或缺乏勞動能力的人群,則必須採取超出常規的手段予以保障。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指出:“對貧中之貧、困中之困、難中之難、堅中之堅的地方,要採取超常措施加以扶持。”

找准發展路子。一些貧困地區和扶貧物件靠政策扶持,通過“輸血”暫時改變了現狀,然而由於缺乏內生動力和發展活力,他們無法靠“造血”來養活自己。貧困地區要從根上消除貧困,還是得靠發展產業,靠“造血”脫貧。習近平指出:“發展是甩掉貧困帽子的總辦法,貧困地區要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把種什麼、養什麼、從哪裡增收想明白,幫助鄉親們尋找脫貧致富的好路子。” 一個地方的發展,關鍵在於找准路子、突出特色。欠發達地區抓發展,更要立足資源稟賦和產業基礎,做好特色文章,實現差異競爭、錯位發展。習近平指出:“緊緊扭住發展這個促使貧困地區脫貧致富的第一要務,立足資源、市場、人文旅遊等優勢,因地制宜找准發展路子。”

增加基本保障。“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各類投入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基本保障。推進脫貧攻堅,無論是修建基礎設施、完善公共服務還是改善貧困群眾生產生活條件,每一項都需要投入真金白銀。習近平指出:“‘十三五’期間寧肯少上幾個大項目,也要確保扶貧投入明顯增加。中央財政專項扶貧資金、中央基建投資用於扶貧的資金等,增長幅度要體現加大脫貧攻堅力度的要求。中央財政一般性轉移支付、各類涉及民生的專項轉移支付,要進一步向貧困地區傾斜。省級財政、對口扶貧的東部地區也要按照這個原則,相應增加扶貧資金投入。”為增加投入方面,很多地方敢於突破,創新舉措。蘭考創新的扶貧工作方式方法,縣政府出資為2萬餘戶貧困家庭購買了一攬子“脫貧保單”,為脫貧工作“上保險”,效果顯著。2017年3月27日,經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評估並經河南省政府批准,蘭考縣退出貧困縣序列,成為河南省貧困退出機制建立後首個脫貧摘帽的貧困縣。習近平指出:“要以更加明確的目標、更加有力的舉措、更加有效的行動,深入實施精准扶貧、精准脫貧,專案安排和資金使用都要提高精准度,扶到點上、根上,讓貧困群眾真正得到實惠。”

扶貧開發,成敗之要在於精准;精准扶貧,關鍵要看黨員幹部的“繡花”功夫。習近平指出,“扶持誰、誰來扶、怎麼扶、如何退,全過程都要精准,有的需要下一番‘繡花’功夫”。

圖為:2015年10月16日,2015減貧與發展高層論壇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國家主席習近平出席論壇並發表題為《攜手消除貧困 促進共同發展》的主旨演講。

二、堅持分類施策

針對不同的致貧原因,幫扶不同的貧困人群,只用一種方法顯然難以奏效。要在遵循統一要求的基礎上,把握不同地域、不同類型的貧困原因和特點,因地制宜、因戶制宜,採取可操作、能落實、針對性強的扶貧措施和辦法。中央政治局會議指出:“要堅持分類施策的基本原則,針對致貧原因採取有效措施。”習近平強調:“扶貧、脫貧的措施和工作一定要精准,要因戶施策、因人施策,扶到點上、扶到根上,不能大而化之。”

對症下藥。脫貧需找准病因對症下藥。針對貧困代際傳遞、因病致貧、內生動力不足等原因,要逐一開出有創見、具實效的“藥方”。針對貧困地區的困難群眾“等、靠、要”的惰性心理,習近平指出:“貧困地區完全可能依靠自身的努力、政策、長處、優勢在特定領域‘先飛’,以彌補貧困帶來的劣勢。”為阻止貧困代際傳遞,習近平指出:“要説明貧困地區群眾提高身體素質、文化素質、就業能力,努力阻止因病致貧、因病返貧,打開孩子們通過學習成長、青壯年通過多管道就業改變命運的扎實通道,堅決阻止貧困現象代際傳遞。”為實現“造血”脫貧,習近平指出:“發展是甩掉貧困帽子的總辦法,貧困地區要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把種什麼、養什麼、從哪裡增收想明白,幫助鄉親們尋找脫貧致富的好路子。”

精准施策。從全國各地實踐看,那些找准了“窮根”的地方,吃透了當地的情況,對症下藥,制定的扶貧政策有針對性、有可操作性、常常成效明顯。而在一些地方,搞形式主義,盲目跟風,為了“產品扶貧”而“產業”,市場行情沒摸清,本地特點又沒把握住,一窩蜂地學習其他區域搞種植、搞養殖,結果不但沒有帶領群眾脫貧,還讓大量扶貧資金打水漂。因此,扶貧對策舉措要符合實際情況、適應發展需要、順應群眾意願。習近平強調:“各級黨委和政府必須增強緊迫感和主動性,在扶貧攻堅上進一步理清思路、強化責任,採取力度更大、針對性更強、作用更直接、效果更可持續的措施,特別要在精准扶貧、精准脫貧上下更大功夫”。

圖為:2015年6月18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貴州召開部分省區市黨委主要負責同志座談會,聽取對“十三五”時期扶貧開發工作和經濟社會發展的意見和建議。

三、激發內生動力

脫貧攻堅是黨和國家的事業,也是貧困群眾自己的事業。一方面,精准脫貧下“繡花”功夫,“繡花匠”非黨員幹部莫屬。抓好基層黨建促精准扶貧,我們才能繡出全面小康的絢麗花朵。“繡花”繡得怎麼樣,“穿針引線”很關鍵;黨建扶貧的核心,就是要使各級黨組織成為脫貧攻堅的“主心骨”。另一方面,貧困群眾是扶貧攻堅的對象,更是脫貧致富的主體。加快貧困地區發展,離不開國家、社會等外部力量的支持,但最根本的還要靠貧困地區幹部群眾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增強自我造血能力和發展能力。中央政治局會議指出:“要激發貧困地區廣大幹部群眾內生動力,靠辛勤勞動改變貧困面貌、過上幸福的生活。”習近平指出:“貧困地區要激發走出貧困的志向和內生動力,以更加振奮的精神狀態、更加扎實的工作作風,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凝聚起打贏脫貧攻堅戰的強大力量。”

堅定信心。貧困並不可怕,只要有信心、有決心,就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要從思想上、精神上幫扶,幫助貧困人口樹立戰勝困難、擺脫困境的信心和鬥志。習近平指出:“扶貧先要扶志,要從思想上淡化‘貧困意識’。不要言必稱貧,處處說貧。” 不拔掉精神上的窮根,就不能拔掉經濟上的窮根。貧困地區應該堅定脫貧信心,卯足精氣神,立志拔窮根。習近平指出:“只要有信心,黃土變成金。各級黨委和政府要把幫助困難群眾特別是革命老區、貧困地區的困難群眾脫貧致富擺在更加突出位置,因地制宜、科學規劃、分類指導、因勢利導,各項扶持政策要進一步向革命老區、貧困地區傾斜,進一步堅定信心、找對路子,堅持苦幹實幹,推動貧困地區脫貧致富、加快發展。”

自我發展。好日子是幹出來的。做好扶貧開發工作,必須最大限度調動貧困群眾的積極性,變“要我發展”為“我要發展”。只有貧困群眾的積極性與創造性被充分調動起來、內生動力不斷增強,脫貧才有基礎,發展才可持續。習近平指出: “貧困地區不能完全躺在國家和社會幫扶上。如果是這樣,就是花了很多精力和投人暫時搞上去了,也不能持久。”脫貧解困根本上要靠內生動力,靠貧困群眾通過自己的辛勤勞動來實現。他要求引導貧困地區幹部群眾“樹立‘寧願苦幹、不願苦熬’的觀念,自力更生、艱苦奮鬥,靠辛勤勞動改變貧困落後面貌”。

圖為:2013年11月3日下午,習近平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縣排碧鄉十八洞村同村幹部和村民座談。

四、採取超常措施

扶貧開發到了攻克最後堡壘的階段,所面對的多數是貧中之貧、困中之困。對於有勞動能力的貧困群眾,依靠發展生產和提供就業機會,便可以實現脫貧;而對於生存環境極端惡劣或缺乏勞動能力的人群,則必須採取超出常規的手段予以保障。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指出:“對貧中之貧、困中之困、難中之難、堅中之堅的地方,要採取超常措施加以扶持。”

找准發展路子。一些貧困地區和扶貧物件靠政策扶持,通過“輸血”暫時改變了現狀,然而由於缺乏內生動力和發展活力,他們無法靠“造血”來養活自己。貧困地區要從根上消除貧困,還是得靠發展產業,靠“造血”脫貧。習近平指出:“發展是甩掉貧困帽子的總辦法,貧困地區要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把種什麼、養什麼、從哪裡增收想明白,幫助鄉親們尋找脫貧致富的好路子。” 一個地方的發展,關鍵在於找准路子、突出特色。欠發達地區抓發展,更要立足資源稟賦和產業基礎,做好特色文章,實現差異競爭、錯位發展。習近平指出:“緊緊扭住發展這個促使貧困地區脫貧致富的第一要務,立足資源、市場、人文旅遊等優勢,因地制宜找准發展路子。”

增加基本保障。“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各類投入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基本保障。推進脫貧攻堅,無論是修建基礎設施、完善公共服務還是改善貧困群眾生產生活條件,每一項都需要投入真金白銀。習近平指出:“‘十三五’期間寧肯少上幾個大項目,也要確保扶貧投入明顯增加。中央財政專項扶貧資金、中央基建投資用於扶貧的資金等,增長幅度要體現加大脫貧攻堅力度的要求。中央財政一般性轉移支付、各類涉及民生的專項轉移支付,要進一步向貧困地區傾斜。省級財政、對口扶貧的東部地區也要按照這個原則,相應增加扶貧資金投入。”為增加投入方面,很多地方敢於突破,創新舉措。蘭考創新的扶貧工作方式方法,縣政府出資為2萬餘戶貧困家庭購買了一攬子“脫貧保單”,為脫貧工作“上保險”,效果顯著。2017年3月27日,經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評估並經河南省政府批准,蘭考縣退出貧困縣序列,成為河南省貧困退出機制建立後首個脫貧摘帽的貧困縣。習近平指出:“要以更加明確的目標、更加有力的舉措、更加有效的行動,深入實施精准扶貧、精准脫貧,專案安排和資金使用都要提高精准度,扶到點上、根上,讓貧困群眾真正得到實惠。”

扶貧開發,成敗之要在於精准;精准扶貧,關鍵要看黨員幹部的“繡花”功夫。習近平指出,“扶持誰、誰來扶、怎麼扶、如何退,全過程都要精准,有的需要下一番‘繡花’功夫”。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