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社會>正文

南京海綿城市試點路段:九成以上降雨可就地消納

普通道路有明顯積水的情況下, 海綿道路並無水跡。 資料圖 攝

中新網南京10月16日電 (記者 申冉)15日, 中國數字景觀國際研討會在東南大學召開。

會上有關中國推進海綿城市發展的論題, 受到與會業界專家學者廣泛關注。 記者在會上獲悉, 正在南京試點的一條海綿生態路——天寶街, 經過三年的監測資料顯示, 該路段就地削減地表徑流九成以上, 大部分雨水用以就地灌溉道路綠化, 可在一定程度上解決城市內澇問題。

近年來, 城市內澇災害廣受關注, 無論是在發達國家還是在發展中國家, 城市化進程的加劇讓城市地下水環境問題變得日益嚴重。

東南大學建築學院景觀學系主任、東南大學景觀規劃設計研究所所長成玉寧在發言中表示, “積澇和缺水”已成為城市道路水環境兩極化的典型問題。

2016年7月7日南京突降特大暴雨, 雨後5小時天保街周邊及生態路路面對比。 監控圖 攝

作為南京天寶街海綿工程主要設計人, 成玉寧介紹, 天保街的海綿生態道路示範段長600米, 從完工以來, 就一直通過物聯網及感測器技術進行24小時全天候即時監控, 所有區域降水量、雨水收集量和土壤含水量等海綿績效資料,

均由物聯網通過電腦、手機和APP用戶端即時傳輸到科研管理人員終端。

“三年的監測資料顯示, 在2016年7月7日南京突發特大暴雨期間, 天保街附近多條城市道路因嚴重積水而導致交通中斷, 但天保街並無積水現象。 ”成玉甯告訴記者, 在小到中雨量的情況下, 試點路段能夠實現降雨的全部就地消納, 地表徑流控制率達100%;在暴雨到大暴雨情況下, 也可實現90%以上的降水就地消納, 並有效發揮徑流峰值削減效果;在極端特大暴雨情況下, 超出設計滯留量的雨水可在經溢流管排出。

同時, 該示範路段三年來的年均收集利用雨水近5000立方米, 年均雨水資源利用率近50%, 可基本滿足路段綠化帶灌溉用水需求, 每年可節約近十萬元的用水和人工費用。

不過, 成玉寧也提出, 城市道路的海綿系統需根據所在位置的環境、降雨量、和水系土壤特徵等進行專項設計, 即使是同一個城市內, 不同路段也有不同要求及應對措施, “跨國經驗, 乃至於跨區域、跨城市經驗都不宜簡單套用。 目前中國的海綿城市建設仍處於探索期, 海綿城市的實踐, 應穩步推進、因天地制宜。 ”

記者瞭解到, 自2014年住建部印發《海綿城市建設技術指南》以來, 全國陸續有近30個海綿城市確定為建設試點, 其中包括江蘇南京市。 經過近三年的部分路段試點, 南京於今年9月通過了《南京市海綿城市專項規劃》, 該規劃意味著南京海綿城市建設進入全速期, 從小範圍試點向全市範圍推進。

根據該規劃,

南京將綜合採取“滲、滯、蓄、淨、用、排”等措施, 預計將75%的降雨就地消納和利用。 到2020年, 該市建成區20%以上的面積達到海綿城市建設目標要求;到2030年, 城市建成區80%以上的面積達到目標要求。 (完)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