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成都努力擦亮農業“金字招牌”

【“金字招牌”】

今年上半年, 成都實現農業增加值184.1億元、同比增長3.5%;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891元、同比增長9.3%。 五年來, 成都城鄉居民收入比從2012年的2.36:1縮小到1.9∶1,

顯示出成都統籌城鄉的發展成效和現代農業的發展後勁。

作為全國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全國農村改革試驗區、國家現代農業示範區、全國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示範市, 成都承擔了15項國家級、19項省級改革試點。 圍繞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構築現代都市農業新高地, 成都亮點頻現、碩果累累。

五年砥礪奮進, 將成都平原現代農業的“金字招牌”擦得更亮。

【“金字招牌”】

先行先試,

探索構建完善的農業農村發展體系

20天前, 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添了一張“成都面孔”——蒲江縣特色水果現代產業園成功入選第二批創建名單, 成為成都唯一代表。

4個月前, 全國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試點工作部署推進會在成都召開。 作為全國首批29個農村集體資產股份權能試點區(市)縣之一, 溫江區從2015年開啟改革大幕, 像該區東嶽社區村民蘇庭洪一樣, 溫江6.5萬余農民手裡都有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證、農村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證、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證、房屋所有權證、林權證五個“本本”,

確權頒證面達100%。 同時, 全區量化集體土地3.29萬畝, 量化集體資金資產3.8億元, 完成比例100%。 溫江在全省率先啟動“歸屬清晰、權能完整、流轉順暢、保護嚴格”現代農村產權制度改革的探索, 破除了農村產權對接市場的桎梏。

在改革深水區領航, 成都“三農”發展在打破制度壁壘、關聯改革上下功夫, 成就斐然。 圍繞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成都不斷優化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 大力轉變農業發展方式。

首先是規模化、專業化、集約化發展, 改變千家萬戶分散經營狀況, 發展現代農業。

8月26日, 第十屆成都獼猴桃節在蒲江縣開幕。 “蒲江獼猴桃”標準化種植面積達10萬畝, 品牌價值達102.35億元。 此外, 龍泉山脈伏季水果連片發展30萬畝、彭州大地蔬菜規模種植200萬畝、蒲江雀舌茶葉發展20萬畝、蒲江醜柑種植20萬畝,

一批國家地理標誌保護農產品崛起于成都平原。 去年以來, 成都新增蔬菜、獼猴桃、晚熟柑橘等連片規模種植面積30萬畝, 累計建成標準化、規模化現代農業基地383個。

同時, 成都提出田網、路網、渠網、觀光網等“七網配套”的建設新思路, 啟動100萬畝菜糧基地高標準農田建設提升行動, 如今全市高標準農田發展面積已達260萬畝。

截至目前, 成都土地規模流轉達到469萬畝, 其中綠色農業(林業)基地面積達到450萬畝, 占耕地總面積的57%。 發展綠色農業, 是成都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著眼點——豐盈市民的“菜籃子”, 既滿足量的需求, 更滿足人們對綠色生態可持續和品質的需求。

無公害、綠色、有機, 成都獲得“三品一標”農產品認證達1282個, 占食用農產品比重達80%。

把農業作為食品加工業的“第一車間”, 一二產業聯動發展, “天府源”區域公用品牌連續幾年在農博會上大放異彩, “成都造”特色農產品與“成都美食”一起, 成為蜚聲中外的好味道、好產品。

10月, 又傳出“四川辣醬”在美國掀起排隊消費熱潮。 “四川辣醬”的代表就是“川菜之魂”的郫縣豆瓣。 如今, 郫縣豆瓣生產企業數量達到百家、全行業產值超過百億元, “郫縣豆瓣”品牌價值649億元, 蟬聯加工食品類地理標誌產品全國第一。 以此為代表, 成都重點發展川菜調味品、食品飲料、精製釀造及精製食品、休閒食品產業。 去年, 成都實現農產品加工產值1300億元, 加工增值率達到1.6倍。

國慶中秋長假期間,成都各區縣鄉村旅遊人氣爆棚。成都是“農家樂”發源地,也創造出休閒農業綜合經營性收入全國第一的佳績,一三產業互動,是成都農業的華彩樂章。打造14個賞花基地,評選50個星級農家樂,農創、文創進入鄉村旅遊,成都不斷升級休閒農業。

長期以來,農村一些地區出現了無人種田的困境。在成都,一個名為“農業共營制”的生產組合吸引了全國的目光。崇州市榿泉鎮農民楊德英以土地入股農業合作社,聘請人種田,自己當“蹺腳老闆”。“誰來種田”“怎樣種田”“誰來服務”等問題在這裡得到解答,“土地股份合作社+農業職業經理人+農業社會化服務”為核心的農業共營制,一經誕生就煥發出活力。成都全過程推行農業社會化服務,建成146個標準化基層農業公益綜合服務站,培育代耕代種、農資配送、糧食烘儲等社會化服務組織4625家。2016年3月,借鑒農業共營制經驗,成都發展林業共營制,盤活成都價值1000億元的林業資源。

8大舉措,

加速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緊扣現代都市農業發展規律,成都在改善耕地品質、種養迴圈消解畜禽糞汙、稻田綜合種養、建設網格化智慧監管、行業自律管理、搭建“智慧動監”和“農貸通”平臺、組建現代農業創新創業聯盟等8個方面大力創新,成效喜人,可圈可點。

9月19日,蒲江耕地品質提升綜合服務中心迎來了“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外國友人,這裡曾誕生了國內首支耕地品質提升產業基金。項目實施兩年來,累計完成土壤改良32萬畝次,獲得德國色瑞斯等國內外有機認證4.4萬畝。

去年,成都市出欄生豬840萬頭,養殖規模化率達54%,所產糞汙往何處去?成都創新推廣以沼液運輸合作社為紐帶的跨區域迴圈模式,以每畝土地可以消納3—5頭生豬糞汙為標準,形成“養殖場-沼液運輸車-種植基地”的跨區域沼液處理鏈條,既為養殖戶解決污染治理難題,又為種植戶帶去優質農家肥。邛崍市恒成生態農業公司草莓基地兩年前開始使用有機沼肥,肥料利用率提高50%以上,土壤有機質含量從0.5%提升到2%。去年,成都累計轉運沼液60.8萬立方米,實現還田近30萬畝。

【“金字招牌”】

創新網格化智慧監管。構建全域覆蓋的農產品品質安全監管體系,確保村有人看、鄉有人管、縣有人查。開通移動巡查APP,實現遠距離巡查、零距離監控和突發事件智能應急處置。創新建設“成都智慧動監”管理系統,成都實現了生豬養殖資料與監管平臺即時對接、視頻監控、智慧管理。去年,成都成功創建“國家農產品品質安全市”。

在全國率先建設政保銀企聯動“農貸通”平臺。2015年7月,成都獲批全國首個農村金融服務綜合改革試點城市,“政保銀企”綜合性融資服務平臺——“農貸通”於今年7月份全面建成,已接入農業發展銀行、安邦保險等20家金融機構,今年以來新增涉農貸款餘額259億元,同比增長10.5%。

【“金字招牌”】

在全省率先組建現代農業創新創業聯盟。建立現代農業“雙創空間”和10個農業創新創業孵化基地,吸引65個創新企業和創新團隊入駐。與中國農科院、川農大等科研院校合作,創新建設新型產業技術研究院和科技創新中心,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56.2%。

農業結構性改革關鍵在完善體制創新機制,深化農村改革,全面啟動市場、啟動要素。五年來,成都農業蹄疾步穩,改革推動創新,創新帶動發展,形成了一批經驗。未來,成都將沿著現代都市農業之路繼續先行先試,高歌猛進!

加工增值率達到1.6倍。

國慶中秋長假期間,成都各區縣鄉村旅遊人氣爆棚。成都是“農家樂”發源地,也創造出休閒農業綜合經營性收入全國第一的佳績,一三產業互動,是成都農業的華彩樂章。打造14個賞花基地,評選50個星級農家樂,農創、文創進入鄉村旅遊,成都不斷升級休閒農業。

長期以來,農村一些地區出現了無人種田的困境。在成都,一個名為“農業共營制”的生產組合吸引了全國的目光。崇州市榿泉鎮農民楊德英以土地入股農業合作社,聘請人種田,自己當“蹺腳老闆”。“誰來種田”“怎樣種田”“誰來服務”等問題在這裡得到解答,“土地股份合作社+農業職業經理人+農業社會化服務”為核心的農業共營制,一經誕生就煥發出活力。成都全過程推行農業社會化服務,建成146個標準化基層農業公益綜合服務站,培育代耕代種、農資配送、糧食烘儲等社會化服務組織4625家。2016年3月,借鑒農業共營制經驗,成都發展林業共營制,盤活成都價值1000億元的林業資源。

8大舉措,

加速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緊扣現代都市農業發展規律,成都在改善耕地品質、種養迴圈消解畜禽糞汙、稻田綜合種養、建設網格化智慧監管、行業自律管理、搭建“智慧動監”和“農貸通”平臺、組建現代農業創新創業聯盟等8個方面大力創新,成效喜人,可圈可點。

9月19日,蒲江耕地品質提升綜合服務中心迎來了“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外國友人,這裡曾誕生了國內首支耕地品質提升產業基金。項目實施兩年來,累計完成土壤改良32萬畝次,獲得德國色瑞斯等國內外有機認證4.4萬畝。

去年,成都市出欄生豬840萬頭,養殖規模化率達54%,所產糞汙往何處去?成都創新推廣以沼液運輸合作社為紐帶的跨區域迴圈模式,以每畝土地可以消納3—5頭生豬糞汙為標準,形成“養殖場-沼液運輸車-種植基地”的跨區域沼液處理鏈條,既為養殖戶解決污染治理難題,又為種植戶帶去優質農家肥。邛崍市恒成生態農業公司草莓基地兩年前開始使用有機沼肥,肥料利用率提高50%以上,土壤有機質含量從0.5%提升到2%。去年,成都累計轉運沼液60.8萬立方米,實現還田近30萬畝。

【“金字招牌”】

創新網格化智慧監管。構建全域覆蓋的農產品品質安全監管體系,確保村有人看、鄉有人管、縣有人查。開通移動巡查APP,實現遠距離巡查、零距離監控和突發事件智能應急處置。創新建設“成都智慧動監”管理系統,成都實現了生豬養殖資料與監管平臺即時對接、視頻監控、智慧管理。去年,成都成功創建“國家農產品品質安全市”。

在全國率先建設政保銀企聯動“農貸通”平臺。2015年7月,成都獲批全國首個農村金融服務綜合改革試點城市,“政保銀企”綜合性融資服務平臺——“農貸通”於今年7月份全面建成,已接入農業發展銀行、安邦保險等20家金融機構,今年以來新增涉農貸款餘額259億元,同比增長10.5%。

【“金字招牌”】

在全省率先組建現代農業創新創業聯盟。建立現代農業“雙創空間”和10個農業創新創業孵化基地,吸引65個創新企業和創新團隊入駐。與中國農科院、川農大等科研院校合作,創新建設新型產業技術研究院和科技創新中心,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56.2%。

農業結構性改革關鍵在完善體制創新機制,深化農村改革,全面啟動市場、啟動要素。五年來,成都農業蹄疾步穩,改革推動創新,創新帶動發展,形成了一批經驗。未來,成都將沿著現代都市農業之路繼續先行先試,高歌猛進!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