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郫都區擔當使命 勇當改革先行者 建設產業新城 構建產業生態圈

郫都區全面建設產業新城、構建產業生態圈

郫都區獲批全國首批創新創業示範基地

郫都區承擔了國家省市多項改革試點任務

郫都,成都市最年輕的都市新區,古蜀文化和農耕文明的發祥地,擁有4000多年的文明發展史和2300多年的建城史,獨特的歷史文化特色和創新創造基因,孕育了“創新、開放、智慧、勤奮”的郫都城市精神。

記錄郫都改革發展歷史,回望郫都敢創、敢幹的歷史軌跡,體現的是郫都“敢為人先”的創新精神。 從上世紀90年代末建設農家樂旅遊發源地開始,到今天土地制度綜合改革試點和全國首批雙創示範基地建設,郫都區承擔了國家省市16項改革試點任務(國家級改革試點任務4項、省級2項、市級10項)。 在擔當改革“試驗田”和先行者的道路上,郫都區加快推動區域經濟邁向中高速、產業邁向中高端,全面建設產業新城、構建產業生態圈,努力實現轉型發展、跨越發展。

改革經驗成果豐碩

農村發展活力迸發

翻開郫都歷史畫卷,改革發展砥礪前行。 3000年前,望帝教民農桑、叢帝治水興蜀,被譽為“天府前驅、蜀中先導”;300年前,郫都人融川菜文化、集傳統工藝,匠心釀出品牌價值達650億元的川菜之魂——“郫縣豆瓣”;30年前,郫都農科村農民創辦“農家樂”,開創了中國休閒度假旅遊和農民居家創業新模式。

2015年,全國人大正式授權包括郫都區在內的全國33個縣(市、區)開展農村土地制度3項改革試點。 兩年多時間,郫都區在這項事關國家“四梁八柱”戰略的改革工作中試出了一條可行之路,形成了一系列可複製、可推廣的經驗。

自2015年初國家決定將郫都區列為全國試點,到2015年9月7日四川省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交易“第一槌”在郫都區戰旗村落下,不到半年時間,要做的工作量之大、要求之高,令人難以想像。

首先是“三定”摸家底。 郫都區採用“定基數、定圖斑、定規模”模式,先後對全區152個村、1624個村民小組、9.3萬農戶集體土地等進行核資清理。 最終確定出前期可入市的土地面積為4932.79畝。

在“三化三建”體系建設環節,以建規則、建制度、建平臺和組織化、民主化、市場化,先後出臺了入市主體、收益分配、財務監管等21個配套辦法和7個實施細則,從制度到實踐、實踐到制度反復驗證,構建起較為完備的制度體系。

暢通入市管道、還權賦能,郫都區先後探索形成了四維模式 三個民主的農村自治新模式。 入市方式、途徑、底價等村民代表協商,收益分配由集體經濟組織成員或其代表大會民主決策。 創新設計出產權主體 實施主體組織結構,有效保障了農民土地權利。

郫都區採取一項機制 兩項獎勵,鼓勵金融機構抵押放貸,激發資本活力。 將農村經營性建設用地使用權納入區農村產權抵押融資風險基金保障範圍,由市、區兩級基金按淨損失4:6比例分擔,為金融機構和投資人解除後顧之憂。 同時,還制定實施了針對外部分配的“分級調節”和針對內部分配的“二八原則”,實現多方共贏。 將土地淨收益20%用於成員現金分紅,其餘80%作為村集體公積金、公益金和風險金的做法,則從根本上保障了村民長遠生計和村集體可持續發展。

到目前,改革試點已經探索了不少成功案例及成效,例如:

推動了產業轉型升級——通過農村土地制度改革試點,共帶動發展規模以上養生養老中心、創意農業基地、農耕體驗園160多家;農戶產業化經營面達94%以上,農產品精深加工率達52%。如:紅光鎮白雲村通過全村土地綜合整理為多利農莊項目供地300畝,著力打造中國農業技術創新中心和都市農業融合發展示範中心;三道堰鎮青杠樹村按照“小規模、組團式、微田園、生態化”的理念,通過盤活農用地和建設用地資源,推動農業新興業態發展,成功創建了“中國最美鄉村”。

壯大了農村集體經濟——通過創新收益分配形式和拓展集體經濟發展管道,夯實了集體經濟發展資本。如,戰旗村拍賣了13.44畝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實現收益705.97萬元,除去20%的現金分紅,絕大多數作為集體股份公司的公益公積金,村集體資產突破2000萬元。同時,組建的資產管理公司融合現代化管理經驗,實現了集體經濟發展的市場化、專業化。

實現了農民持續增收——通過入市改革使農民的土地財產權得以實現,增強了農民“獲得感”。30宗土地入市後,相關農民集體及個人共獲得了超過1.7億元的土地收入,其中約1.36億元用於集體經濟的積累和發展,約3400萬元用於農民股東的現金分配。另一方面,農民通過住房改善、現金分紅和就近就業等形式,實現了收入水準和生活品質同步提升。

構建了制度規則體系——創編了《郫縣農村集體建設用地專項利用規劃》,制定出臺21個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配套辦法,構建形成了較為完備的規則體系,為推動農業供給側改革提供了制度儲備。入市改革試點理論成果獲得了包括中農辦、國土資源部領導的充分肯定。

釋放了改革裂變效應——啟動打造成都市飲用水源生態保護示範區,整治零星地塊116個481畝、生態移民1708人,規劃建設輻射4鎮、20個村、19200畝的都市現代農業發展綜合示範區,將整理出的480餘畝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調整到川菜園區等產業集中發展區統籌使用,有效解決了小微企業的用地需求。

傳統產業轉型升級 創新創業風生水起

新常態下,經濟社會發展的動力已經從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轉向了創新驅動——在此背景下,郫都區如何在新一輪創新驅動、轉型發展中尋找突破口,大力發展新經濟、培育新動能?

2016年5月,郫都區獲批全國首批創新創業示範基地。堅持國際化標準、市場化機制、專業化服務,聚集兩院院士和國家“千人計畫”等高層次人才41人,吸引海內外創客2萬人,引進清化啟迪等孵化器50家,入住創新創業項目1600多個,阿爾剛雷、九華圓通等項目成功實現產業化,16家雙創企業在天府股權交易所掛牌。“極核引領、多點支撐、全域覆蓋”雙創格局初步形成。

與四川大學、中國電信成都分公司等在川國家雙創示範基地強強聯合,探索校地企協同創新“郫都模式”。

深化智慧財產權改革,在全國率先成立智慧財產權局,通過專利、商標、版權“三合一”改革,提供申請註冊、質押融資、維權援助等一站式、一條龍服務。推進“蓉漂”人才計畫,出臺“創客郫都”系列政策,每年投入5億元支持創新驅動發展。

全球創新中心西部中心、中美技術轉移中心成都中心、中美雙創孵化器成都基地、亞台青(成都)海峽兩岸青年創業園落戶郫都區。菁蓉鎮先後被授予西部首個華僑華人創新創業基地、首個全國大學生創業示範園、全國第五個海外人才離岸創新創業基地,成功入圍首批中國特色小鎮。

短短三年,郫都區在產業生態圈重構、創新創業環境營造、科技金融支撐、精准政策扶持、創新文化構建以及校地企協同創新等方面形成可複製、可推廣的成熟經驗。

面向未來站高謀遠 擔當使命換道超車

成都市最新的新經濟“空間版圖”,重點打造6個主體功能區 N個產業聚集區。明確成都西部主城區的郫都區和高新西區,是市委確定的電子資訊主體功能區,產值逾3000億元,占全市六成以上,格羅方德、華為成都研究所、京東方等來自全球的電子資訊、軟體研發巨頭在這裡已形成集群發展之勢。

郫都區貫徹落實建設全面體現新發展理念的國家中心城市戰略部署,搶抓建設電子資訊主體功能區重大歷史機遇,堅持主動承接、借勢推進,全力擴大政產學研用協同創新效應。以電子科大為核心,形成郫都區和高新西區等產業園區優勢互補、功能集成的電子資訊主體功能區經濟地理版圖,著力打造“電子資訊 ”產業集群發展科創新城,加快構建電子資訊產業生態圈和新經濟集聚區。

重塑空間佈局和經濟地理。按照“建設產業新城、構建產業生態圈”要求,圍繞“一核一區一帶”總體規劃佈局,樹立以人興產、以產定城理念,全面建設“菁蓉智穀”產業新城和中國川菜產業新城,加快培育電子資訊、食品飲料、研發設計資訊服務和都市現代農業四大主導產業,重點打造國際社區、專業園區、創新街區,努力建設國際化都市新區。

2017年,郫都區已與上海臨港荷福國際機器人產業有限公司、電子科大合作,啟動2.5平方公里“菁蓉智谷”核心區建設,佈局人工智慧產業園、電子科大校友產業園、荷福研究院,有機植入伊頓公學、布拉格國際醫學院和醫院、國際酒店等高端配套項目,培植時尚購物、主題餐廳等高端業態。啟動500畝電子資訊產業專家公寓,建設1.8平方公里清水河、榿木河生態帶,加快菁蓉湖、創客公園二期建設。

全面構建四大產業生態圈。在電子資訊產業生態圈方面,聚焦細分領域,搶先佈局人工智慧、大資料 、軟體研發、積體電路等六大特色產業生態鏈,輻射帶動文創、旅創、農創“全域覆蓋”。搭建智慧財產權轉化、公共技術服務、招才引智、檢驗檢測、產品中試、科技金融等“六大平臺”。充分發掘電子科大、西華大學、四川傳媒學院、成都工業學院等高校資源,高水準打造特色創新街區,推進電子資訊和新經濟產業專案集中孵化、集成轉化;在食品飲料產業生態圈方面,圍繞打造全市食品飲料產業核心增長極和全球川菜原輔料生產集散中心,依託郫縣豆瓣品牌優勢和產業基礎,優化拓展5平方公里中國川菜產業園區,著力提升郫縣豆瓣、川菜工業化、複合調味品、微生物工程和食品包裝“五大產業鏈”,加快構建以郫縣豆瓣為核心的食品飲料產業生態圈,培育千億級食品飲料產業集群,讓郫縣豆瓣百年品牌煥發新的光彩與活力;在研發設計資訊服務生態圈方面,突出發展研發技術、工業設計、科技金融服務、文化創意等特色優勢服務業,其中投資100億建設國家創意公園、投資30億的陌上花開田園綜合體已簽約啟動,加快構建“一軸四區三圈”現代服務業生態圈;在都市現代農業生態圈方面,以國家和省市土地改革試點為契機,全面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搭建以菁蓉鎮現代農業雙創空間為核心、現代農業產業園區多點佈局的“一核多點”農業雙創大平臺。探索孵化鏈、人才鏈、資金鏈、產業鏈、政策鏈“五鏈相融”農業雙創郫都模式。聚焦農村改革、農業雙創兩台發動機,打造農業文化遺產、田園綜合體、“天府水源地”綠色有機農產品、農產品精深加工四大品牌,推動農業結構、農村形態、集體經濟、基層治理四個再造,著力構建“1223”都市現代農業產業新格局,全面建設農民的幸福家園、市民的休閒公園、遊客的度假樂園。

賀衛東 本報記者 張渝

圖片由郫都區委宣傳部提供

到目前,改革試點已經探索了不少成功案例及成效,例如:

推動了產業轉型升級——通過農村土地制度改革試點,共帶動發展規模以上養生養老中心、創意農業基地、農耕體驗園160多家;農戶產業化經營面達94%以上,農產品精深加工率達52%。如:紅光鎮白雲村通過全村土地綜合整理為多利農莊項目供地300畝,著力打造中國農業技術創新中心和都市農業融合發展示範中心;三道堰鎮青杠樹村按照“小規模、組團式、微田園、生態化”的理念,通過盤活農用地和建設用地資源,推動農業新興業態發展,成功創建了“中國最美鄉村”。

壯大了農村集體經濟——通過創新收益分配形式和拓展集體經濟發展管道,夯實了集體經濟發展資本。如,戰旗村拍賣了13.44畝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實現收益705.97萬元,除去20%的現金分紅,絕大多數作為集體股份公司的公益公積金,村集體資產突破2000萬元。同時,組建的資產管理公司融合現代化管理經驗,實現了集體經濟發展的市場化、專業化。

實現了農民持續增收——通過入市改革使農民的土地財產權得以實現,增強了農民“獲得感”。30宗土地入市後,相關農民集體及個人共獲得了超過1.7億元的土地收入,其中約1.36億元用於集體經濟的積累和發展,約3400萬元用於農民股東的現金分配。另一方面,農民通過住房改善、現金分紅和就近就業等形式,實現了收入水準和生活品質同步提升。

構建了制度規則體系——創編了《郫縣農村集體建設用地專項利用規劃》,制定出臺21個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配套辦法,構建形成了較為完備的規則體系,為推動農業供給側改革提供了制度儲備。入市改革試點理論成果獲得了包括中農辦、國土資源部領導的充分肯定。

釋放了改革裂變效應——啟動打造成都市飲用水源生態保護示範區,整治零星地塊116個481畝、生態移民1708人,規劃建設輻射4鎮、20個村、19200畝的都市現代農業發展綜合示範區,將整理出的480餘畝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調整到川菜園區等產業集中發展區統籌使用,有效解決了小微企業的用地需求。

傳統產業轉型升級 創新創業風生水起

新常態下,經濟社會發展的動力已經從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轉向了創新驅動——在此背景下,郫都區如何在新一輪創新驅動、轉型發展中尋找突破口,大力發展新經濟、培育新動能?

2016年5月,郫都區獲批全國首批創新創業示範基地。堅持國際化標準、市場化機制、專業化服務,聚集兩院院士和國家“千人計畫”等高層次人才41人,吸引海內外創客2萬人,引進清化啟迪等孵化器50家,入住創新創業項目1600多個,阿爾剛雷、九華圓通等項目成功實現產業化,16家雙創企業在天府股權交易所掛牌。“極核引領、多點支撐、全域覆蓋”雙創格局初步形成。

與四川大學、中國電信成都分公司等在川國家雙創示範基地強強聯合,探索校地企協同創新“郫都模式”。

深化智慧財產權改革,在全國率先成立智慧財產權局,通過專利、商標、版權“三合一”改革,提供申請註冊、質押融資、維權援助等一站式、一條龍服務。推進“蓉漂”人才計畫,出臺“創客郫都”系列政策,每年投入5億元支持創新驅動發展。

全球創新中心西部中心、中美技術轉移中心成都中心、中美雙創孵化器成都基地、亞台青(成都)海峽兩岸青年創業園落戶郫都區。菁蓉鎮先後被授予西部首個華僑華人創新創業基地、首個全國大學生創業示範園、全國第五個海外人才離岸創新創業基地,成功入圍首批中國特色小鎮。

短短三年,郫都區在產業生態圈重構、創新創業環境營造、科技金融支撐、精准政策扶持、創新文化構建以及校地企協同創新等方面形成可複製、可推廣的成熟經驗。

面向未來站高謀遠 擔當使命換道超車

成都市最新的新經濟“空間版圖”,重點打造6個主體功能區 N個產業聚集區。明確成都西部主城區的郫都區和高新西區,是市委確定的電子資訊主體功能區,產值逾3000億元,占全市六成以上,格羅方德、華為成都研究所、京東方等來自全球的電子資訊、軟體研發巨頭在這裡已形成集群發展之勢。

郫都區貫徹落實建設全面體現新發展理念的國家中心城市戰略部署,搶抓建設電子資訊主體功能區重大歷史機遇,堅持主動承接、借勢推進,全力擴大政產學研用協同創新效應。以電子科大為核心,形成郫都區和高新西區等產業園區優勢互補、功能集成的電子資訊主體功能區經濟地理版圖,著力打造“電子資訊 ”產業集群發展科創新城,加快構建電子資訊產業生態圈和新經濟集聚區。

重塑空間佈局和經濟地理。按照“建設產業新城、構建產業生態圈”要求,圍繞“一核一區一帶”總體規劃佈局,樹立以人興產、以產定城理念,全面建設“菁蓉智穀”產業新城和中國川菜產業新城,加快培育電子資訊、食品飲料、研發設計資訊服務和都市現代農業四大主導產業,重點打造國際社區、專業園區、創新街區,努力建設國際化都市新區。

2017年,郫都區已與上海臨港荷福國際機器人產業有限公司、電子科大合作,啟動2.5平方公里“菁蓉智谷”核心區建設,佈局人工智慧產業園、電子科大校友產業園、荷福研究院,有機植入伊頓公學、布拉格國際醫學院和醫院、國際酒店等高端配套項目,培植時尚購物、主題餐廳等高端業態。啟動500畝電子資訊產業專家公寓,建設1.8平方公里清水河、榿木河生態帶,加快菁蓉湖、創客公園二期建設。

全面構建四大產業生態圈。在電子資訊產業生態圈方面,聚焦細分領域,搶先佈局人工智慧、大資料 、軟體研發、積體電路等六大特色產業生態鏈,輻射帶動文創、旅創、農創“全域覆蓋”。搭建智慧財產權轉化、公共技術服務、招才引智、檢驗檢測、產品中試、科技金融等“六大平臺”。充分發掘電子科大、西華大學、四川傳媒學院、成都工業學院等高校資源,高水準打造特色創新街區,推進電子資訊和新經濟產業專案集中孵化、集成轉化;在食品飲料產業生態圈方面,圍繞打造全市食品飲料產業核心增長極和全球川菜原輔料生產集散中心,依託郫縣豆瓣品牌優勢和產業基礎,優化拓展5平方公里中國川菜產業園區,著力提升郫縣豆瓣、川菜工業化、複合調味品、微生物工程和食品包裝“五大產業鏈”,加快構建以郫縣豆瓣為核心的食品飲料產業生態圈,培育千億級食品飲料產業集群,讓郫縣豆瓣百年品牌煥發新的光彩與活力;在研發設計資訊服務生態圈方面,突出發展研發技術、工業設計、科技金融服務、文化創意等特色優勢服務業,其中投資100億建設國家創意公園、投資30億的陌上花開田園綜合體已簽約啟動,加快構建“一軸四區三圈”現代服務業生態圈;在都市現代農業生態圈方面,以國家和省市土地改革試點為契機,全面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搭建以菁蓉鎮現代農業雙創空間為核心、現代農業產業園區多點佈局的“一核多點”農業雙創大平臺。探索孵化鏈、人才鏈、資金鏈、產業鏈、政策鏈“五鏈相融”農業雙創郫都模式。聚焦農村改革、農業雙創兩台發動機,打造農業文化遺產、田園綜合體、“天府水源地”綠色有機農產品、農產品精深加工四大品牌,推動農業結構、農村形態、集體經濟、基層治理四個再造,著力構建“1223”都市現代農業產業新格局,全面建設農民的幸福家園、市民的休閒公園、遊客的度假樂園。

賀衛東 本報記者 張渝

圖片由郫都區委宣傳部提供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