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熱點訪談」郭偉專訪:CEC璀璨十年 凝聚中國力量

編者按

2017年11月2-5日, 將迎來第十屆中國血管論壇暨2017年國家繼續教育學習班中國血管論壇暨2017年國家繼續教育學習班(China Endovascular Course, CEC2017)。 CEC的10年, 也是我國血管外科飛速發展的十年。

十年之際, 365血管病網採訪了本屆CEC執行主席郭偉教授。

365血管病網:

郭教授, 您好!感謝您接受我們的採訪。 中國血管論壇暨2017年國家繼續教育學習班將於2017年11月2-5日在北京召開。 您作為大會主席, 能否請您談談今年大會的亮點和特色有哪些?以及會議籌辦的進展情況及該會議的舉辦對醫療事業發展的意義?

郭偉教授:

今年大會主要有以下亮點:一是規模擴大了, 主要體現在會場數量的增加, 往屆會議一般是三個會場, 今年增加到五個。 從目前的報名資料來看, 今年參會的人數比往年多, 且踴躍參加的專家也更多了;二是學術內容更具深度, 主要體現在參會專家們將學術內容拆分成更詳細的報告進行彙報。

會場和內容的增加, 使CEC成為有史以來最大的一次盛會, 以最好的面貌去迎接具有紀念意義的CEC十年盛典。 三是更加的國際化, CEC歷來重視國際化的交流, 今年的CEC大會比較充分地體現了這一理念。 我們從2011年開始涉足海外專場, 已經取得了不錯的成績。 目前, CEC會議已經與LINC、VIVA、CLI Global Association、SVS、NCVH、Charing Cross、ISES等國際知名大會或學術機構達成共識, 決定開展深入合作。 美國SVS現任主席、候任主席、上述各大國際著名大會主席和共同主席將前來參會。 會議設置7個國外分會場, 將會有眾多國外專家參與到今年的CEC會議講題之中。 同時也迎來了眾多來自港澳臺亞太等地區的專家參與。 四是今年CEC大會的形式更加多樣化了。 表現在比原來增加了海報論壇、快報論壇、研究生論壇、轉化醫學論壇和臨床技能大賽。
從不同層面增強了醫生的訓練內容。

目前2017年CEC會議的籌辦工作進展十分順利, 每個月都會例行召開一次工作組溝通會議, 溝通討論內容包括場館的預定、課題的設計規劃與實施, 以及媒體的宣傳工作等等, 所有內容都在按計劃逐一推進中。 我們計畫將在9月底完成所有學術框架和日程制定工作。

關於舉辦CEC會議對醫療事業發展的意義, 我個人覺得CEC會議從開始就做了一個很好的定位——使之成為初級醫生的課堂, 中級醫生的階梯, 著名專家的舞臺, 提供國際資訊的管道, 循證醫學的起點。 這是在第一年就提出來的, 也是現在一直在踐行的。 回首十年CEC會議歷程, 我們能感覺到它對整個學科發展的推動,

做出的貢獻是非常大的, 對學科人才培養與團隊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365血管病網:

我們瞭解到, 您擅長主動脈疾病的微創腔內治療, 那麼能否請您簡單介紹下腔內重建主動脈分支血管技術在臨床上需要注意哪些問題?

郭偉教授:

主動脈腔內修復技術, 到目前已經有將近30年的歷史。 在這30年裡, 從最初的簡單病變, 到後來的複雜病變, 再到目前更具有挑戰性的解剖。 這是一個不斷發展的過程, 也是在不斷改寫手術適應症的過程。 而且在最近的十幾年中, 最為重要的就是分支血管腔內重建問題, 這個話題表現在髂內動脈重建, 內臟動脈重建, 主動脈弓分支動脈重建, 以及未來關於冠狀動脈的重建。

這是一個歷史的畫卷, 而這個歷史的畫卷, 是一個由簡單到複雜的過程。 而腔內重建分支血管就是這個畫卷上最光彩的華章, 最耀眼的明珠, 我對這個非常感興趣。

但是現在腔內重建分支動脈存在一些問題, 第一個問題是器材研發不足。 不同部位的 分支血管重建需要不同的器材, 儘管近10幾年來已經發現了一些新產品, 但與臨床需要還相差甚遠;第二個問題是基於新器械的循證醫學證據還相差甚遠;第三個是器材在手術治療過程中的技術難度比較高, 使器材的普及遇到了很大的難度。 儘管問題很多, 但前景光明。 未來一定會有更簡化的器械, 更好的技術, 更有利於醫師學習的技術問世, 最終讓更多的患者獲益。

365血管病網:

您作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血管外科主任,請您談談近年來貴科室在學科建設和學術進展方面取得的成績?對於科室未來的發展您有著怎樣的構想?

郭偉教授:

從我們本科室的情況來講,解放軍總院的血管科是因血管微創腔內技術的推廣應用而成立,因血管微創技術的發展而發展。近十幾年來,解放軍總醫院血管外科,不僅在伴隨著CEC成長,更重要的是也隨著微創血管腔內技術的成長而成長。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的團隊在臨床技術上越來越成熟,在科研能力上越來越強大,在會議的策劃舉辦上越來越嫺熟,在國內外學術交流上也越來越順暢。如果要說我們最突出的成績,我覺得是我們的團隊越來越國際化,我們可以連續8年把我們的手術操作直播到國外學術大會上,把我們的成績展現在國際發言中,把我們的研究成果發表在著名的國際刊物上,這些足以體現一個團隊的整體實力的提高。

未來科室發展的構想是加速學科國際化進程。尤其是加強科研能力,內容和成果的國際化。我們正在從基礎研究、臨床科研和轉化醫學三方面向前推進。

365血管病網:

您作為“血管創新”主席,請您談談您對我國血管外科治療工作的一些感悟。

郭偉教授:

創新永遠是學科發展的原動力。我們國家的血管外科歷經幾代人發展到今天這種局面,很重要的就是大家從不同時期,不同地域,不同方面結合學科發展添加了創新元素。 微創時代的創新加速了學科發展的進程,現今的中國血管外科展現出欣欣向榮的局面。但繁榮背後我們應理性地看到我們的隱憂,那就是創新器械研發與證據研究與國外相距甚遠,而這些都是學科發展的核心競爭力。而推動器械創新和循證醫學研究已經超出了臨床醫學的範疇,它涉及到醫學、工程、材料、工藝、投資、政策等多個行業,多個學科。是不能通過醫生專業培訓會議來解決的,而是應當通過企業間的大融合來解決的。

因此我們成立了“中國醫療器械行業協會血管器械分會” 和“中國研究型醫院學會血管醫學專業委員會”,分別關注“器械研發”和“循證醫學研究”,兩者是密不可分的。我們舉辦的“血管創新論壇”就是嘗試整合資源,把一項器材從創意到臨床整個過程中不同行業的專業人員連接起來,加速我國血管疾病的治療過程中的創新歷程,解決了器材和證據問題就解決了學科發展的瓶頸問題。

365血管病網:

您作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血管外科主任,請您談談近年來貴科室在學科建設和學術進展方面取得的成績?對於科室未來的發展您有著怎樣的構想?

郭偉教授:

從我們本科室的情況來講,解放軍總院的血管科是因血管微創腔內技術的推廣應用而成立,因血管微創技術的發展而發展。近十幾年來,解放軍總醫院血管外科,不僅在伴隨著CEC成長,更重要的是也隨著微創血管腔內技術的成長而成長。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的團隊在臨床技術上越來越成熟,在科研能力上越來越強大,在會議的策劃舉辦上越來越嫺熟,在國內外學術交流上也越來越順暢。如果要說我們最突出的成績,我覺得是我們的團隊越來越國際化,我們可以連續8年把我們的手術操作直播到國外學術大會上,把我們的成績展現在國際發言中,把我們的研究成果發表在著名的國際刊物上,這些足以體現一個團隊的整體實力的提高。

未來科室發展的構想是加速學科國際化進程。尤其是加強科研能力,內容和成果的國際化。我們正在從基礎研究、臨床科研和轉化醫學三方面向前推進。

365血管病網:

您作為“血管創新”主席,請您談談您對我國血管外科治療工作的一些感悟。

郭偉教授:

創新永遠是學科發展的原動力。我們國家的血管外科歷經幾代人發展到今天這種局面,很重要的就是大家從不同時期,不同地域,不同方面結合學科發展添加了創新元素。 微創時代的創新加速了學科發展的進程,現今的中國血管外科展現出欣欣向榮的局面。但繁榮背後我們應理性地看到我們的隱憂,那就是創新器械研發與證據研究與國外相距甚遠,而這些都是學科發展的核心競爭力。而推動器械創新和循證醫學研究已經超出了臨床醫學的範疇,它涉及到醫學、工程、材料、工藝、投資、政策等多個行業,多個學科。是不能通過醫生專業培訓會議來解決的,而是應當通過企業間的大融合來解決的。

因此我們成立了“中國醫療器械行業協會血管器械分會” 和“中國研究型醫院學會血管醫學專業委員會”,分別關注“器械研發”和“循證醫學研究”,兩者是密不可分的。我們舉辦的“血管創新論壇”就是嘗試整合資源,把一項器材從創意到臨床整個過程中不同行業的專業人員連接起來,加速我國血管疾病的治療過程中的創新歷程,解決了器材和證據問題就解決了學科發展的瓶頸問題。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