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旅遊>正文

視覺地理·祁連:天境之地有鷹翱翔

走進祁連, 是在盛夏8月。

之前, 我與幾個朋友在網上報名參加“祁連全國露營大會”, 跟隨一個戶外徒步群, 參加為期三天的祁連夢幻之旅。

早上6 點多, 一百餘人分乘兩輛大巴從西寧出發, 沿國道227線向祁連行駛。 過青石嘴, 右手窗外連綿的祁連山脈莽莽蒼蒼, 一眼望不到盡頭。 車內, 群友們一個個拿起話筒, 不時來一曲歌曲, 引起大家一陣陣的掌聲或笑聲, 我坐在車窗邊上, 注視著遠方, 思緒早已飛到了窗外。

祁連山脈在青海境內東西延綿約870公里, 南北寬100至 200公里, 由北到南分佈著走廊南山、冷龍嶺、托來山、大通山、達阪山、青海南山、拉脊山等十幾個主要山峰,

海拔多在4500米以上, 為青海與甘肅省的天然界山。

2200年前, 這裡是大、小月氏國的版圖, 後被匈奴佔領, 這裡山峰巍峨高峻, 雪嶺冰川遍佈。 祁連, 匈奴語“天”的意思, 祁連山也就是天山、雪山之意。 西元前121年, 西漢王朝以武力奪取祁連山, 匈奴人高歌: “失我祁連山, 使我婦女無顏色;失我祁連山, 使我牛羊不得蕃。 ”

祁連縣因地處祁連山中段腹地而得名, 北鄰絲綢之路的河西走廊, 有青海“北大門”之稱。

一路行進, 一路高歌, 一路欣賞沿途風光。 遠處山峰嵯峨峻拔, 抑或雪峰林立, 山腳草原起伏連綿, 牛羊點點, 黑白相間, 像極灑在綠毯上的黑白豆子;近處山灣, 野花遍地, 粉紅、絳紫、金黃, 一灣一種顏色,

像有人刻意種植一般;左側很遠的地方, 一條河流自前方蜿蜒而來, 勢不可擋, 把綠色的草原撕裂開了一道道口子, 裸露出花白的砂石河床。

這時候, 車裡的人都被祁連草原吸引住了, 都在欣賞著外面如詩如畫的風景, 都在為眼前美景驚歎不已。

“看啊, 前面就是阿柔大寺!”不知是誰喊了一聲。 但見前方草灘上有一座寺院, 金頂在陽光的照耀下閃著光芒, 飛簷翹角, 白牆綠瓦, 五彩的經幡迎風飄揚。 阿柔大寺是一座著名的佛教格魯派帳房寺院。 1822年, 阿柔部落北遷祁連後, 沒有固定的寺院, 隨部落遷徙到祁連貢白加隆山下後, 在現址建成帳房寺院, 現有帳房70餘頂及少量蒙古包, 僧侶200余人。 據說寺院還根據前人記述, 製作了一頂牛毛大帳房,

共用牛毛1920斤, 繩子2520米, 牛毛單子2160米。 該帳房占地1189平方米, 室內面積達300平方米, 室內高度4米, 裡面可容納五六百人, 堪稱世界第一大帳。 我們匆匆而過, 無緣一見。

至峨堡, 車子停下, 大家下車活動活動僵直的身體。 我們趁此機會, 趕緊跑過去看一眼峨堡古城。 古城正在修繕, 城牆外面搭著高高的腳手架。 從寬厚高大的城牆可以想像古城當年的規模。 這座城堡建於1206至1279年(元代), 古稱博望城, 是甘青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 是青藏通往河西走廊, 進而通向甘肅、新疆乃至更遠的重要交通要道。 即使現在, 峨堡仍然發揮著十字路口的作用。 在不遠的地方就是歷史上著名的扁都口。

過峨 堡, 車子 折向 304省 道行駛, 不多時, 眼前景物奇異起來。

這裡的山很有特點, 山山有峰, 峰脊有樹, 樹在向陽的一面, 從我們現在的視覺看去, 山是黛青色的, 山脊上長滿了松柏, 猶如剪紙一樣, 一層比一次遠, 一層比一次高, 一層 比一 層淡, 每層的山脊正好在 上一 層的 懷中, 這樣, 蒼翠的山脊 林木 愈發 顯得碧綠顯眼, 互為背景, 再加上山體呈現 出或 青或 綠或白或紅的顏色, 整個 畫面 層次 分明, 畫面質感非常強烈。 大片 大片 的森林出現了, 一山山、一灣灣、一灘灘全是樹, 有雲杉也有圓柏, 青蔥蒼黑。 在山腳蒼翠的松林間隙, 常見一個個紅色小木屋顯露出來, 這是一些農家院, 簡易的木柵圍牆和一個簡易牌坊式門樓正在拱手歡迎著遠方的客人。

祁連縣城是一個坐落在卓爾山下的小城,

街道乾淨整潔。 下午三點多, 我們繞過縣城直接到達黑河河畔的紮麻什鄉西溝宿營地。 營地裡, 紮滿了五顏六色的小帳篷, 原來, 我們在路上貪戀風景, 好多團隊比我們早到, 早已紮好帳篷, 開始生火造飯。

我們選擇了離馬路較遠的一塊地方, 這裡雲杉高大而稀疏, 陽光可以直接照射下來, 地勢平坦, 上面有一層厚厚的松針。 收拾好帳篷, 我們幾個背著相機出去, 看到一片開闊的草地上, 作為伙房的大帳篷也搭起來了, 今天晚上, 將是我的第一次野外宿營。

吃過羊肉熬飯, 群友們三三兩出去散步, 或圍成圈跳鍋莊。 老楊叫我們回帳篷, 我知道老楊要喝一點。 坐在自己的帳篷裡面, 把頭和手伸得老長, 劃拳飲酒, 在旁邊生起一堆篝火,在火光中,幾個人的臉紅撲撲的;倒滿酒的保溫杯蓋子在我們手裡轉來轉去,只一會兒工夫,兩瓶酒已是底兒朝天,大家雖意猶未盡,但考慮到明天的徒步活動,只得告一段落。

鑽進睡袋,躺在氣墊床上,一會兒就進入了夢想。醒來已是半夜,是凍醒的,只覺得寒氣襲人,像是睡在冰面上一樣,稍一動彈,全身都要晃動好半天,起身一看,氣墊床的氣跑得差不多了,可能是充氣口塞子沒有塞緊的緣故。這時也聽到了隔壁帳篷裡的說話聲和吱吱打氣的聲音,原來,他們也和我一樣。

第二天起床,用濕紙巾擦把臉,漱口,吃飯。今天的活動內容是徒步比賽、趣味運動會及晚上的篝火晚會。

徒步 路程 為12公 裡。 不算 太長,聽說今天的活動有好幾百人參加,歲數大的近七十歲,小的只有七八歲,可謂男女老少全民運動。比賽路線在黑河旁邊,是沿河逆流而上,到前面大山腳下後返回終點。一聲令下,人們以快走的形式向前走去。我手握相機,夾在隊伍中,我的理念是重在參與,主要是觀賞沿途美景。

砂石路左邊是大松林,右邊是著名的黑河,河那邊是陡峭的山崖,崖壁上懸著一棵棵柏樹,虯枝盤曲,山灣更是林木蒼鬱。遮天蔽日的原始森林緊緊偎依著黑河。

黑河古稱弱水,橫穿祁連後流入河西走廊,成為河西茫茫戈壁的生命之河。在歷史上,黑河是一條輝煌的河流——它曾是中國第二大內陸河,奔騰千里滋養著煙波浩渺的古居延海,只是後來環境惡化,黑河日益消瘦,風光不再,致使居延海乾涸。但它孕育了兩岸的山川草木,養育著祁連乃至河西幾百萬農牧民和千千萬萬的牲畜生靈。

在宿營地一處寬闊的草地上,早已佈置好了趣味比賽的場地,彩旗飄飄,彩帶圍出一個個比賽的區域。身著五彩衝鋒裝的群友們躍躍欲試,參加拔河、快速搭帳篷、袋鼠跳及摸著石頭過河等項目的比賽。歡呼聲、拍掌聲、呐喊聲、歡笑聲此起彼伏,時間在一個個充滿童趣的比賽中慢慢流逝。不覺已近黃昏,各群吃過晚飯,又聚集在舞臺前,觀看節目,很多 當地 群眾 也加 入其中。夜深了,一個個精彩的節目還在繼續,舞臺下面的場地中央,燃起了一堆熊熊大火,演員、群友、當地群眾圍著篝火跳起了歡樂的鍋莊,在祁連的草地上,在黑河河畔,在夜幕的籠罩下,在一堆篝火旁邊,來自四面八方的人們歡聚在一起,矯健的步伐,柔美的身姿,優美的舞蹈都在述說著,祁連,我們來過!

12日一早,大家吃過早飯就打點行裝,乘車返回縣城八寶鎮,前往卓爾山景區。

這是這次行程的最後一個項目。

八寶鎮因祁連盛產金、銀、銅、鐵,鹿茸、麝香、蘑菇、大黃八寶而得名,縣城名曰八寶鎮,流經縣城的河叫八寶河,名字動聽,寓意深刻,是黑河的一條支脈。

卓爾山坐落在縣城後面,準確點說,祁連縣城就在卓爾山腳下,繞山腳半圈,人文建築與自然景觀完美地結合在一起。

大巴沿盤山公路爬行不遠,前面的車就不動了。由於車太多,我們只得棄車步行,好在這次大家背著徒步美名,沒有人抱怨,都背著旅行包加入到登山的人流中,向頂峰走去。

到達山腰停車場,回望來路,遠處是峰巒疊嶂的巍巍祁連山,高聳入雲,近處的丘陵圓潤平緩,種植著大片的油菜,現在花期已過,油菜地呈現出一片碧綠;稍遠處的斷崖山體呈丹霞地貌,血紅的山體點綴在綠色的田野裡,別有一番情趣。

進入景區,彎彎曲曲的棧道上遊人如織,邊走邊欣賞沿途景致,左瞧右看,登得越高,看到的景致越不一樣。卓爾山上面是一個能跑馬的平臺,較高的地方聳立著一座烽火臺,可謂一景。據介紹,這是在原址上根據寧夏的一座烽火臺的樣子及尺寸修建的。登上烽火臺,視野極其開闊,眼前景致一覽無餘。前面高大雄偉、像擎天柱一樣的是著名的神山阿咪東索,由於酷似一個碩大的牛心,人們習慣稱其為牛心山。

牛心山海拔4667米,與八寶鎮的相對落差為1880米,一山可以領略四季景色。下麵公路兩旁是野花遍地,春意盎然;半山腰草場碧綠,牛羊點點,夏意融融;再往上植被稀疏,山石裸露,秋意瑟瑟;山頂積雪覆蓋,白雪皚皚。

牛心山南坡有一片巨大的石林,怪石嶙峋,人們稱為“佛爺崖”,據說虔誠的佛教徒能看出108尊佛像。卓爾山也是攝影家的天堂,一個個手持長焦鏡頭的攝影師,正在捕捉著一幅幅夢幻般的美景。

“眼前有景道不出”。我們被眼前的景致迷住了,藍天飄著白雲,青山襯著綠水,蒼松夾著翠柏,丹霞點綴草原……卓爾山頂有一塊巨石,上面鐫刻“祁連天境”四個字,真是絕妙的概括!

三天的祁連之旅就要結束了,大巴駛離八寶鎮的那一刻,我看到縣城上空的兩隻草原鷹,這一幕,使我心中略覺安慰——只要有雄鷹在翱翔,這天境之地就不會迷失自己!

在旁邊生起一堆篝火,在火光中,幾個人的臉紅撲撲的;倒滿酒的保溫杯蓋子在我們手裡轉來轉去,只一會兒工夫,兩瓶酒已是底兒朝天,大家雖意猶未盡,但考慮到明天的徒步活動,只得告一段落。

鑽進睡袋,躺在氣墊床上,一會兒就進入了夢想。醒來已是半夜,是凍醒的,只覺得寒氣襲人,像是睡在冰面上一樣,稍一動彈,全身都要晃動好半天,起身一看,氣墊床的氣跑得差不多了,可能是充氣口塞子沒有塞緊的緣故。這時也聽到了隔壁帳篷裡的說話聲和吱吱打氣的聲音,原來,他們也和我一樣。

第二天起床,用濕紙巾擦把臉,漱口,吃飯。今天的活動內容是徒步比賽、趣味運動會及晚上的篝火晚會。

徒步 路程 為12公 裡。 不算 太長,聽說今天的活動有好幾百人參加,歲數大的近七十歲,小的只有七八歲,可謂男女老少全民運動。比賽路線在黑河旁邊,是沿河逆流而上,到前面大山腳下後返回終點。一聲令下,人們以快走的形式向前走去。我手握相機,夾在隊伍中,我的理念是重在參與,主要是觀賞沿途美景。

砂石路左邊是大松林,右邊是著名的黑河,河那邊是陡峭的山崖,崖壁上懸著一棵棵柏樹,虯枝盤曲,山灣更是林木蒼鬱。遮天蔽日的原始森林緊緊偎依著黑河。

黑河古稱弱水,橫穿祁連後流入河西走廊,成為河西茫茫戈壁的生命之河。在歷史上,黑河是一條輝煌的河流——它曾是中國第二大內陸河,奔騰千里滋養著煙波浩渺的古居延海,只是後來環境惡化,黑河日益消瘦,風光不再,致使居延海乾涸。但它孕育了兩岸的山川草木,養育著祁連乃至河西幾百萬農牧民和千千萬萬的牲畜生靈。

在宿營地一處寬闊的草地上,早已佈置好了趣味比賽的場地,彩旗飄飄,彩帶圍出一個個比賽的區域。身著五彩衝鋒裝的群友們躍躍欲試,參加拔河、快速搭帳篷、袋鼠跳及摸著石頭過河等項目的比賽。歡呼聲、拍掌聲、呐喊聲、歡笑聲此起彼伏,時間在一個個充滿童趣的比賽中慢慢流逝。不覺已近黃昏,各群吃過晚飯,又聚集在舞臺前,觀看節目,很多 當地 群眾 也加 入其中。夜深了,一個個精彩的節目還在繼續,舞臺下面的場地中央,燃起了一堆熊熊大火,演員、群友、當地群眾圍著篝火跳起了歡樂的鍋莊,在祁連的草地上,在黑河河畔,在夜幕的籠罩下,在一堆篝火旁邊,來自四面八方的人們歡聚在一起,矯健的步伐,柔美的身姿,優美的舞蹈都在述說著,祁連,我們來過!

12日一早,大家吃過早飯就打點行裝,乘車返回縣城八寶鎮,前往卓爾山景區。

這是這次行程的最後一個項目。

八寶鎮因祁連盛產金、銀、銅、鐵,鹿茸、麝香、蘑菇、大黃八寶而得名,縣城名曰八寶鎮,流經縣城的河叫八寶河,名字動聽,寓意深刻,是黑河的一條支脈。

卓爾山坐落在縣城後面,準確點說,祁連縣城就在卓爾山腳下,繞山腳半圈,人文建築與自然景觀完美地結合在一起。

大巴沿盤山公路爬行不遠,前面的車就不動了。由於車太多,我們只得棄車步行,好在這次大家背著徒步美名,沒有人抱怨,都背著旅行包加入到登山的人流中,向頂峰走去。

到達山腰停車場,回望來路,遠處是峰巒疊嶂的巍巍祁連山,高聳入雲,近處的丘陵圓潤平緩,種植著大片的油菜,現在花期已過,油菜地呈現出一片碧綠;稍遠處的斷崖山體呈丹霞地貌,血紅的山體點綴在綠色的田野裡,別有一番情趣。

進入景區,彎彎曲曲的棧道上遊人如織,邊走邊欣賞沿途景致,左瞧右看,登得越高,看到的景致越不一樣。卓爾山上面是一個能跑馬的平臺,較高的地方聳立著一座烽火臺,可謂一景。據介紹,這是在原址上根據寧夏的一座烽火臺的樣子及尺寸修建的。登上烽火臺,視野極其開闊,眼前景致一覽無餘。前面高大雄偉、像擎天柱一樣的是著名的神山阿咪東索,由於酷似一個碩大的牛心,人們習慣稱其為牛心山。

牛心山海拔4667米,與八寶鎮的相對落差為1880米,一山可以領略四季景色。下麵公路兩旁是野花遍地,春意盎然;半山腰草場碧綠,牛羊點點,夏意融融;再往上植被稀疏,山石裸露,秋意瑟瑟;山頂積雪覆蓋,白雪皚皚。

牛心山南坡有一片巨大的石林,怪石嶙峋,人們稱為“佛爺崖”,據說虔誠的佛教徒能看出108尊佛像。卓爾山也是攝影家的天堂,一個個手持長焦鏡頭的攝影師,正在捕捉著一幅幅夢幻般的美景。

“眼前有景道不出”。我們被眼前的景致迷住了,藍天飄著白雲,青山襯著綠水,蒼松夾著翠柏,丹霞點綴草原……卓爾山頂有一塊巨石,上面鐫刻“祁連天境”四個字,真是絕妙的概括!

三天的祁連之旅就要結束了,大巴駛離八寶鎮的那一刻,我看到縣城上空的兩隻草原鷹,這一幕,使我心中略覺安慰——只要有雄鷹在翱翔,這天境之地就不會迷失自己!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