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軍事>正文

銳參考|這幾天,外媒正通過這面新的“放大鏡”觀察中國

向來喜歡通過《新聞聯播》等電視節目觀察中國的外媒, 最近這些天, 看上去又突然發現了“新視窗”——

一系列在央視黃金時段熱播的紀錄片, 正為他們提供著觀察中國的全新視角和素材。

從《法治中國》到《大國外交》再到《輝煌中國》, 從《巡視利劍》到《強軍》再到上周剛剛播完的《不忘初心 繼續前進》, 而接下來陸續播出的還會有《中國這五年》等……

英國《衛報》將這波紀錄片熱, 稱為中國人的“全民電視盛宴”。

紀錄片《不忘初心 繼續前進》

不僅是中國全民電視盛宴, 也是外媒新的聚焦點

“幾乎所有的中國公務員, 從東北的郵政官員到到西南省份的稅務審計員們, 都在集體觀看。 ”英國《經濟學人》雜誌這樣描述了從8月底到9月初在中國掀起的這股紀錄片熱潮。

《經濟學人》報導截圖

用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副院長金燦榮教授的話說, 兩個月來, 聚焦中國改革發展、政論色彩濃厚的系列紀錄片數量之多,

播出頻次之密集, 收看人數之多, 引發的反響之大, “實為歷來罕見”。

而對於一向喜歡拿著放大鏡檢視中國的外國媒體, 《大國外交》等紀錄片更前所未有地為他們提供了觀察中國這5年的全新視角。

紀錄片《大國外交》

印度《經濟時報》總結稱, 這一系列紀錄片除了聚焦中國軍事發展、社會改革外, 還講述了新一代領導集體上臺後進行的鐵腕反腐運動, “從上到下消除腐敗分子的力量”。

《經濟學人》還注意到, 這一系列紀錄片的製作方都很不簡單, 如《大國外交》是由中共中央宣傳部、新華通訊社、中央電視臺聯合制作, 《強軍》製作方是中央軍委政治工作部, 而《輝煌中國》的製作方則是中共中央宣傳部和中央電視臺。

在對8集大型電視紀錄片《強軍》的報導中, 俄羅斯《勞動報》網站指出, “除中央電視臺以外, 地方衛視也紛紛重播這部紀錄片, 它介紹了中國軍隊自中共十八大以來的5年間在改革方面邁出的堅實步伐。 ”

《強軍》截圖

而新加坡《聯合早報》則格外關注中國的“反腐”工作, 除了披露大量巡視細節的《巡視利劍》外, 報導還提到了自去年10月以來中紀委先後推出的八集專題片《永遠在路上》和三集專題片《打鐵還需自身硬》。

紀錄片《巡視利劍》

美國《赫芬頓郵報》網站的關注側重點在於“改革”, 聚焦中國這五年改革成果的10集紀錄片《將改革進行到底》, “與此同時, 一部題為《光榮與夢想》的微型紀錄片也在全國報刊、電臺、網站和電影廳內得到展示。 ”

熱衷紀錄片細節, 連翻譯用詞都不放過

在對這波紀錄片的關注中, 外國媒體可謂做到了“不放過任何一個細節”。

哪怕是一處翻譯或用詞的微妙變化。

例如《經濟學人》報導中就寫到,在《大國外交》片名的對外翻譯上,新華社等官方媒體回避了“偉大、力量”等直譯詞,而是使用了“大國”這一客觀而相對溫和的表述,因為“這個翻譯聽上去更為謙虛”。

在《經濟學人》看來,如何恰當描述中國日益增長的全球影響力是長期困擾中國對外宣傳的難題,而“大國外交”這個措辭理想地尋找到了某種表述藝術上的平衡。

但報導同時也指出,《大國外交》並未回避中國近年來在外交政策上取得的成功,報導詳細描述了紀錄片中的兩個“時刻”:2015年迎接中國領導人的國事訪問時,辛巴威領導人羅伯特·穆加貝稱讚了習近平主席。而美國總統特朗普今年4月則在佛羅里達毫不諱言地表達了對習近平主席的稱讚。

《大國外交》畫面截圖

在對紀錄片《大國外交》的報導中,英國《衛報》特意引述外交部翻譯周宇講述的細節:由於時間緊張,習近平主席在出訪過程中有時無暇用餐,只能匆匆吃幾塊餅乾。

專家:“中國客觀上崛起,外媒不關注不行了”

在談到近期一系列紀錄片的變化時,《經濟學人》總結表示,與過去紀錄片常聚焦國內政治、經濟發展的通常主題相比,《大國外交》等顯然更著眼于中國作為一個全球大國力量的崛起。

“全球化的領導人,全球化的時代,全球化的中國。”倫敦大學國王學院中國研究所所長克裡·布朗如此描述這組紀錄片試圖向外界傳遞的資訊。

這一結論似乎也暗含在他9月底剛剛出版的那本新書之中。在這本名為《中國的世界:中國想要什麼》書中,布朗預測:“未來10年,中國在世界舞臺的舉動將影響我們所有人。”

克裡·布朗

金燦榮教授在採訪中也告訴銳參考,在對於官方紀錄片的關注中,外媒視角雖各不相同,但有一點無法回避,那就是中國5年來的發展成績。

而中國這5年的巨大進步也是支撐大量紀錄片產生的基礎:“我們確實有的說,因為這五年中國確實出現了很多變化。中國客觀上已經起來,外媒不關注不行了。”

在金燦榮看來,《大國外交》等一批紀錄片也同樣是對“講好中國故事”的延續和拓展——去年,外宣紀錄片《中國面臨的挑戰》獲得美國洛杉磯艾美獎最佳社會與法制類節目獎,這是中國主流媒體機構製作的紀錄片首次在國際上獲此殊榮。

紀錄片《中國面臨的挑戰》

哪怕是一處翻譯或用詞的微妙變化。

例如《經濟學人》報導中就寫到,在《大國外交》片名的對外翻譯上,新華社等官方媒體回避了“偉大、力量”等直譯詞,而是使用了“大國”這一客觀而相對溫和的表述,因為“這個翻譯聽上去更為謙虛”。

在《經濟學人》看來,如何恰當描述中國日益增長的全球影響力是長期困擾中國對外宣傳的難題,而“大國外交”這個措辭理想地尋找到了某種表述藝術上的平衡。

但報導同時也指出,《大國外交》並未回避中國近年來在外交政策上取得的成功,報導詳細描述了紀錄片中的兩個“時刻”:2015年迎接中國領導人的國事訪問時,辛巴威領導人羅伯特·穆加貝稱讚了習近平主席。而美國總統特朗普今年4月則在佛羅里達毫不諱言地表達了對習近平主席的稱讚。

《大國外交》畫面截圖

在對紀錄片《大國外交》的報導中,英國《衛報》特意引述外交部翻譯周宇講述的細節:由於時間緊張,習近平主席在出訪過程中有時無暇用餐,只能匆匆吃幾塊餅乾。

專家:“中國客觀上崛起,外媒不關注不行了”

在談到近期一系列紀錄片的變化時,《經濟學人》總結表示,與過去紀錄片常聚焦國內政治、經濟發展的通常主題相比,《大國外交》等顯然更著眼于中國作為一個全球大國力量的崛起。

“全球化的領導人,全球化的時代,全球化的中國。”倫敦大學國王學院中國研究所所長克裡·布朗如此描述這組紀錄片試圖向外界傳遞的資訊。

這一結論似乎也暗含在他9月底剛剛出版的那本新書之中。在這本名為《中國的世界:中國想要什麼》書中,布朗預測:“未來10年,中國在世界舞臺的舉動將影響我們所有人。”

克裡·布朗

金燦榮教授在採訪中也告訴銳參考,在對於官方紀錄片的關注中,外媒視角雖各不相同,但有一點無法回避,那就是中國5年來的發展成績。

而中國這5年的巨大進步也是支撐大量紀錄片產生的基礎:“我們確實有的說,因為這五年中國確實出現了很多變化。中國客觀上已經起來,外媒不關注不行了。”

在金燦榮看來,《大國外交》等一批紀錄片也同樣是對“講好中國故事”的延續和拓展——去年,外宣紀錄片《中國面臨的挑戰》獲得美國洛杉磯艾美獎最佳社會與法制類節目獎,這是中國主流媒體機構製作的紀錄片首次在國際上獲此殊榮。

紀錄片《中國面臨的挑戰》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