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去你的剛需!剛需壓根兒就是薛定諤的貓好不好!

本文就兩部分。

1、第一部分:貓

人生無根蒂, 飄如陌上塵。

著名的、產品界的箴言”剛需“其實就是這個調性。

我之前寫了一篇文章”企業服務的需求謎團“,

今天再寫這個, 冥冥中印證了剛需的陰魂不散。 但凡做產品的, 心中都供了一個聖典吧?當然就是剛需了。

讓我再重複一下這個產品界都背爛了的邏輯:

產品要從需求中來, 只有符合剛需的產品, 才有真正的生命力。 使用者或客戶的需求有很多, 一定要找到剛需去做產品。

那麼問題就是:你怎麼知道這個就是剛需, 而那個不是?

在你沒驗證之前, 你敢說你找到的就是剛需嗎?(很明顯沒人敢啊, 除了約伯斯)

如果你不敢, 那麼你又是怎麼說服自己根據一個”影影綽綽“的剛需去開發產品呢?

這時候, 就用到如下種種:經驗、直覺、調研分析、以及情懷、信念、信仰等。

進一步的問題又來了:TM驗證也不是那麼容易的事啊!如果結果不好,

到底是剛需沒找對, 還是驗證方法(或者說創業路數)不對呢?

這下, 成無頭官司了, 兩頭無法對證。

產品界, 就是在這個詭異的圖騰裡艱難前行, 包括創投兩方。 投資人經常會問你:你這個是不是剛需? 你在心裡說:我說是, 你信嗎?

嘿嘿, 這時, 你該想起那只貓了吧?

聰明如各位, 不需多解釋, 誰是那只貓(剛需), 誰是觀察者(市場驗證者), 很清楚了。 為了儘量客觀以及尊重先輩, 我原文引用百度百科對薛定諤的貓的解釋 , 但為了幫助理解, 需重點閱讀的部分做標黑處理 --

“薛定諤的貓”是由奧地利物理學家薛定諤於1935年提出的有關貓生死疊加[1]的著名思想實驗, 是把微觀領域的量子行為擴展到宏觀世界的推演。 這裡必須要認識量子行為的一個現象:觀測。

微觀物質有不同的存在形式, 即粒子和波。 通常, 微觀物質以波的疊加混沌態存在;一旦觀測後, 它們立刻選擇成為粒子。

實驗是這樣的:在一個盒子裡有一隻貓, 以及少量放射性物質。 之後, 有50%的概率放射性物質將會衰變並釋放出毒氣殺死這只貓,

同時有50%的概率放射性物質不會衰變而貓將活下來。

根據經典物理學, 在盒子裡必將發生這兩個結果之一, 而外部觀測者只有打開盒子才能知道裡面的結果[2] 。 在量子的世界裡, 當盒子處於關閉狀態, 整個系統則一直保持不確定性的波態, 即貓生死疊加。

貓到底是死是活必須在盒子打開後, 外部觀測者觀測時, 物質以粒子形式表現後才能確定。

這項實驗旨在論證量子力學對微觀粒子世界超乎常理的認識和理解, 可這使微觀不確定原理變成了宏觀不確定原理, 客觀規律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 貓既活又死違背了邏輯思維。

薛定諤的貓本身是一個假設的概念, 隨著技術的發展, 人們在光子、原子、分子中實現了薛定諤貓態,

甚至已經開始嘗試用病毒來製備薛定諤貓態, 如劉慈欣《球狀閃電》中變成量子態的人, 人們已經越來越接近實現生命體的薛定諤貓[3] 。

可是另外一方面, 人們發現薛定諤貓態(量子疊加態)本身就在生命過程中存在著, 且是生物生存不可缺少的[3] 。

現在你會問:so what?

2、第二部分:篤定

就3條:

1、既然, 需求(貓)在被驗證(從盒子裡出來)之前, 誰也不知道它是不是剛需(生或死), 那麼, 當別人說你的產品不是剛需時, 淡定;

2、既然, 驗證本身也是後發, 不如乾脆忘掉驗證!在薛定諤的世界裡, 或者說就是我們這個(尚不被必要認知的)現實世界裡, 驗證本身就是一個二元對立體。 有什麼好驗證的?成了就是生, 敗了就是死。 成了就是剛需,敗了就不是。

當然,你會說,敗了有可能是運作方式不對、後天人為所致,比如網約車,好多退出賽道的,但不能說他們沒抓住剛需,畢竟滴滴做起來了啊(截至目前)。

但是你別忘了觀察者視角,作為創業者,他們不是作為觀察者而存在的,他們好比就是盒子裡的放射物質,一樣是處於被觀察範疇的,所以當你在創業途中的時候,你根本無需考慮生死問題、或者糾結是否剛需問題,你要麼殺死貓,要麼殺不死。一旦你決定start up,就是二元選項,不必理會其它。

翻譯到心理層面就是:創業者不要在觀察者和被觀察者兩個角色之間遊移切換,這樣導致的結果就是一片測不准,而混沌世界最先模糊的就是你自己。這有關創業者心態,至關重要。

3、不要依賴所謂的”用戶需求確認”,用戶從來不是先知,不可能等用戶明確告訴你:哦,這是一個剛需,去做個產品吧。用戶就是觀察者,所見即所得。在用戶的頭腦裡,感知結果比預知結果來得更真實。

但你千萬別誤會,我並不形而上。用戶需求分析還是要做、經驗門檻(尤其是2B服務) 還是很重要,但最重要的是 ---

剛需的種子是經驗+分析+直覺的合力結果,而不是用戶直接告訴你的。就企業服務來講,剛需與其說是合乎用戶需求,不如說是符合業務邏輯走向。

作為一個資深的從業者,結合必要的研究與洞察,從業務生態的底層出發、預判在某個節點需要某類功能的提升,這才是更本真的2B創業邏輯,只要符合底層業務或生態的邏輯,作為使用者屆時只是外顯的使用者。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企業服務面向的是一個甚至幾個部門、一個群體或者一個流程,在這樣的情況下,就更別指望有所謂具體的“用戶”告訴你剛需是什麼(用戶肯定是說不出來的、最多存在於潛意識中)。

2C服務亦如是,剛需都是從根本上符合了人類社會與消費形態發展的邏輯走勢,至於使用者同樣只是外顯的使用者與承接者。

電商、蘋果手機、網約車、雲服務。。。史上但凡被證明是剛需的商業模式,有幾個是被動等待用戶嘴裡說出來的?

因此,與其說是用戶需求,不如說是業務需求或消費需求。

So,just do that !

(那些為剛需而剛需、純人工製造的熱點需求不在本文討論範圍之內)

更多TOB乾貨,到TO必問!(專業的SaaS知識分享平臺-www.tobwen.com)

成了就是剛需,敗了就不是。

當然,你會說,敗了有可能是運作方式不對、後天人為所致,比如網約車,好多退出賽道的,但不能說他們沒抓住剛需,畢竟滴滴做起來了啊(截至目前)。

但是你別忘了觀察者視角,作為創業者,他們不是作為觀察者而存在的,他們好比就是盒子裡的放射物質,一樣是處於被觀察範疇的,所以當你在創業途中的時候,你根本無需考慮生死問題、或者糾結是否剛需問題,你要麼殺死貓,要麼殺不死。一旦你決定start up,就是二元選項,不必理會其它。

翻譯到心理層面就是:創業者不要在觀察者和被觀察者兩個角色之間遊移切換,這樣導致的結果就是一片測不准,而混沌世界最先模糊的就是你自己。這有關創業者心態,至關重要。

3、不要依賴所謂的”用戶需求確認”,用戶從來不是先知,不可能等用戶明確告訴你:哦,這是一個剛需,去做個產品吧。用戶就是觀察者,所見即所得。在用戶的頭腦裡,感知結果比預知結果來得更真實。

但你千萬別誤會,我並不形而上。用戶需求分析還是要做、經驗門檻(尤其是2B服務) 還是很重要,但最重要的是 ---

剛需的種子是經驗+分析+直覺的合力結果,而不是用戶直接告訴你的。就企業服務來講,剛需與其說是合乎用戶需求,不如說是符合業務邏輯走向。

作為一個資深的從業者,結合必要的研究與洞察,從業務生態的底層出發、預判在某個節點需要某類功能的提升,這才是更本真的2B創業邏輯,只要符合底層業務或生態的邏輯,作為使用者屆時只是外顯的使用者。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企業服務面向的是一個甚至幾個部門、一個群體或者一個流程,在這樣的情況下,就更別指望有所謂具體的“用戶”告訴你剛需是什麼(用戶肯定是說不出來的、最多存在於潛意識中)。

2C服務亦如是,剛需都是從根本上符合了人類社會與消費形態發展的邏輯走勢,至於使用者同樣只是外顯的使用者與承接者。

電商、蘋果手機、網約車、雲服務。。。史上但凡被證明是剛需的商業模式,有幾個是被動等待用戶嘴裡說出來的?

因此,與其說是用戶需求,不如說是業務需求或消費需求。

So,just do that !

(那些為剛需而剛需、純人工製造的熱點需求不在本文討論範圍之內)

更多TOB乾貨,到TO必問!(專業的SaaS知識分享平臺-www.tobwen.com)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