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知識|不說不知道,一說嚇一跳,安丘的先民竟然來自於這裡

《安丘記憶》

換個角度看故事

生命如水, 靜默流淌。

願雙手作槳,

乘千層風破萬重浪,

驅舟渡洋,

到達你夢中的水鄉。

安丘先民出沂源

三億年前的古生代末期, 今天的山東一帶大部分是淺海, 絕少山巒。 約兩億年前或稍後, 隨著地殼變動, 海水退, 大陸升, 初步形成了今天地貌的雛形。 安丘的地文地理, 可上溯到億年以前。 地理學家鄒豹君在《論山東省地文的滄桑》一文中提到, 在距今一億三千萬年前的侏羅紀時代,

今安丘西南部原是魯西一個大窪的南緣。 在白堊紀時代末(距今約六七千萬年), 山東陸地上又出現了兩個大窪。 鄒文謂:“西窪地的東邊緣, 在今安丘、莒縣以東。 ”這一地貌特徵, 在《山海經》中也有記載。 也就是說, 安丘現存的最古老的“古跡”, 就是東南部低陷沉積的大窪。 臺灣跟大陸合編的《民國山東通志·地理志》稱:在三千六百五十萬年至兩千三百萬年的漸新世, 山東中部發生了長二百五十公里、寬一百五十公里的拗曲造山運動, 這才有了泰山----岱, 才有了泰沂山系的餘脈----今安丘西部中部的山巒, 以及安丘城東、景芝以西的西南----東北走向的道道丘陵。 它東邊的大窪再也沒鼓起來, 若干年後, 由黃河、濰水等河流接力運作,
造成了一塊沖積平原, 加入了山東古代的膠萊平原區, 成為華北平原的一部分。 時光降至五六十萬年前的更新世, 安丘一帶氣候溫和多雨, 原始森林鬱鬱蒼蒼, 闊葉林中多桑、柘(後世具地方特色蠶絲業的基礎), 林間、河谷百鳥翱翔, 遮天蔽日, 腫骨鹿、熊、虎、馬、犀牛、大象、野豬、巨河狸等大型獸類遊走出沒。 生活在這一帶的猿人就在這種極其惡劣的自然環境中繁衍生息, 一步步走向未來。

人類由古猿進化而來,原始人體質上還保留著若干古猿特徵,所以稱為“猿人”。那麼,誰是最早的山東人?三十年前我國考古史上有個重大發現,即根據沂源古人類骨化石標本鑒定:土著山東人的老祖宗是與“北京人”體質特徵相似的“沂源人”。他們生活在距今四五十萬年前的新生代更新世中期,屬於猿人或直立人晚期階段。這一人與猿揖別之後的進化過程的發現,說明在中華大地的東部----山東,人類歷史始自四五十萬年前的“沂源人”,山東人無愧祖國大家庭中資格最老的成員之一。

原始人群一般居住在比較安全的洞穴中。沂山一帶至今尚存數百個喀斯特山洞,考古人員在多數洞穴中都發現了古人類生活遺跡。原始人出則依山而獵,傍河而漁,入則群居共處。他們的工具只是簡單的打制石器和稍加修整的木棒,依靠集體力量狩獵或採集果實,食物共同享用。因為方式簡單,通常收穫甚少,生活條件十分艱苦,好在當時尚無私有觀念,勞動僅為果腹而已。原始人群雖然仍盛行比較雜亂的兩性關係,但已經開始排除上下輩之間的雜交,只在年齡相若的同輩兄弟、姊妹中實行群婚。於是,具有初步社會意義的習俗產生了。這個實行內部班輩婚的小集團,就是最早出現的人類社會組織形式。《禮記·禮運》曰:“昔者,先王未有宮室,冬則居營窟,夏則居橧巢。未有火化,食草木之實,鳥獸之肉,飲其血,茹其毛;未有麻絲,衣其羽皮。”《呂氏春秋·恃君》雲:“昔太古嘗無君矣,其民聚生群處,知母不知父,無親戚、兄弟、夫妻、男女之別,無上下長幼之道。”

在中國大地上, 從直立人到早期智人再到現代人類的化石表明,他們之間存在著明顯的連續進化,東亞的蒙古人種是從當地的古人類發展而來,晚期現代智人大約肇始於四萬年以前。

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中期,離沂源縣不遠的新泰縣的一個溶洞中出土了一枚人類牙齒化石。系一少女臼齒,屬晚期智人,考古學上稱其為“新泰人”。他們是沂源人的後世裔孫,生活在距今二至五萬年的舊石器時代晚期。這時人類體質形態上的原始性已完全消失,現代人開始形成。新泰人是目前在山東發現的最早的現代人。當時還在十六年後發現沂源人的位址附近(屬同一個村)發現了與新泰人同時期的一處遺址,有灰燼、燒土、燒骨等文化堆積,說明當時人類已經開始用火燒烤肉食,告別了茹毛飲血的時代。

到距今二三萬年左右的更新世晚期,人類已由“古人”階段進化到“新人”階段。此一時期,人們開始由原始人群(不固定的群體)生活,轉變為以血緣為紐帶的母系氏族公社生活。子女只能確認生母而不知父,氏族成員按照母系血統來計算。他們成股成幫地由叢山密嶺移居淺山低谷地帶,能夠人工擴大洞口,人工打制刮削器,還能夠製造弓箭,以捕獲飛禽走獸和水生動物。骨針的發明創造,使他們的衣著也比較講究。

大約一萬年前左右,是舊石器晚期到新石器早期的過渡期,被稱為“中石器文化”時期。時,大理冰期結束,自然氣候又冷變暖,促進母系氏族公社向全盛發展,採集主要是婦女的工作。世界各地流浪穴居的漁獵採集群體,不約而同地發明了各種技術,開始製造較先進的工具,捕魚狩獵,馴養六畜,甚至開始栽植穀物。

泰沂山區是“沂源人”的重要聚居地,今我市地面西南部山地又是泰沂山系的支脈,中部及以東之境又是濰河水系網,有幾股沂源人、新泰人的子孫就沿著發源於百丈崖的汶河順流而下,來到今安丘地面停居下來。因為此地處於山地與平原結合部,所以山下平原地帶聚集的安丘先民就較多,目的是為了躲避水患。東部當年的大窪裡,相對而言人煙就稀少,或者遷來得晚些。應當指出,安丘先民在歷史演進中,並非一直固定不變。由於頻繁的戰爭和大範圍的瘟疫,除少部分人存活或留居下來,多數遠走他鄉,一部分去了山西、陝西,但遷至江淮一帶者更多。

----摘自《安丘記憶》

人類由古猿進化而來,原始人體質上還保留著若干古猿特徵,所以稱為“猿人”。那麼,誰是最早的山東人?三十年前我國考古史上有個重大發現,即根據沂源古人類骨化石標本鑒定:土著山東人的老祖宗是與“北京人”體質特徵相似的“沂源人”。他們生活在距今四五十萬年前的新生代更新世中期,屬於猿人或直立人晚期階段。這一人與猿揖別之後的進化過程的發現,說明在中華大地的東部----山東,人類歷史始自四五十萬年前的“沂源人”,山東人無愧祖國大家庭中資格最老的成員之一。

原始人群一般居住在比較安全的洞穴中。沂山一帶至今尚存數百個喀斯特山洞,考古人員在多數洞穴中都發現了古人類生活遺跡。原始人出則依山而獵,傍河而漁,入則群居共處。他們的工具只是簡單的打制石器和稍加修整的木棒,依靠集體力量狩獵或採集果實,食物共同享用。因為方式簡單,通常收穫甚少,生活條件十分艱苦,好在當時尚無私有觀念,勞動僅為果腹而已。原始人群雖然仍盛行比較雜亂的兩性關係,但已經開始排除上下輩之間的雜交,只在年齡相若的同輩兄弟、姊妹中實行群婚。於是,具有初步社會意義的習俗產生了。這個實行內部班輩婚的小集團,就是最早出現的人類社會組織形式。《禮記·禮運》曰:“昔者,先王未有宮室,冬則居營窟,夏則居橧巢。未有火化,食草木之實,鳥獸之肉,飲其血,茹其毛;未有麻絲,衣其羽皮。”《呂氏春秋·恃君》雲:“昔太古嘗無君矣,其民聚生群處,知母不知父,無親戚、兄弟、夫妻、男女之別,無上下長幼之道。”

在中國大地上, 從直立人到早期智人再到現代人類的化石表明,他們之間存在著明顯的連續進化,東亞的蒙古人種是從當地的古人類發展而來,晚期現代智人大約肇始於四萬年以前。

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中期,離沂源縣不遠的新泰縣的一個溶洞中出土了一枚人類牙齒化石。系一少女臼齒,屬晚期智人,考古學上稱其為“新泰人”。他們是沂源人的後世裔孫,生活在距今二至五萬年的舊石器時代晚期。這時人類體質形態上的原始性已完全消失,現代人開始形成。新泰人是目前在山東發現的最早的現代人。當時還在十六年後發現沂源人的位址附近(屬同一個村)發現了與新泰人同時期的一處遺址,有灰燼、燒土、燒骨等文化堆積,說明當時人類已經開始用火燒烤肉食,告別了茹毛飲血的時代。

到距今二三萬年左右的更新世晚期,人類已由“古人”階段進化到“新人”階段。此一時期,人們開始由原始人群(不固定的群體)生活,轉變為以血緣為紐帶的母系氏族公社生活。子女只能確認生母而不知父,氏族成員按照母系血統來計算。他們成股成幫地由叢山密嶺移居淺山低谷地帶,能夠人工擴大洞口,人工打制刮削器,還能夠製造弓箭,以捕獲飛禽走獸和水生動物。骨針的發明創造,使他們的衣著也比較講究。

大約一萬年前左右,是舊石器晚期到新石器早期的過渡期,被稱為“中石器文化”時期。時,大理冰期結束,自然氣候又冷變暖,促進母系氏族公社向全盛發展,採集主要是婦女的工作。世界各地流浪穴居的漁獵採集群體,不約而同地發明了各種技術,開始製造較先進的工具,捕魚狩獵,馴養六畜,甚至開始栽植穀物。

泰沂山區是“沂源人”的重要聚居地,今我市地面西南部山地又是泰沂山系的支脈,中部及以東之境又是濰河水系網,有幾股沂源人、新泰人的子孫就沿著發源於百丈崖的汶河順流而下,來到今安丘地面停居下來。因為此地處於山地與平原結合部,所以山下平原地帶聚集的安丘先民就較多,目的是為了躲避水患。東部當年的大窪裡,相對而言人煙就稀少,或者遷來得晚些。應當指出,安丘先民在歷史演進中,並非一直固定不變。由於頻繁的戰爭和大範圍的瘟疫,除少部分人存活或留居下來,多數遠走他鄉,一部分去了山西、陝西,但遷至江淮一帶者更多。

----摘自《安丘記憶》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