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告別“以藥補醫”時代,醫生可否更有尊嚴地活?

國務院醫改辦主任王賀勝3月11日表示, 2017年將全面推開公立醫院的綜合改革, 全部取消藥品加成, 將為群眾節省藥品費用600億至700億元。

這意味著我國公立醫療機構將徹底告別“以藥補醫”時代。

同時他也提到, 取消藥品加成, 破除“以藥補醫”的機制, 必須堅持公立醫院的公益性;堅持合理的利益導向和激勵機制, 調動醫務人員的積極性, 充分發揮醫務人員的主體作用。

當媒體上頻現“醫*”事件時, 人們再也不會一邊倒地去責怪醫療體制和醫生群體了, 醫生群體在一定範圍內的聯合發聲, 媒體更客觀的報導, 吃瓜群眾更理性的判斷, 帶來對醫生職業環境更多的同情和尊重。

醫生們對2017年的醫改如何預期?

“醫學界”提到:

關於2017年, 我們卻感到隱隱不安、迷茫和困惑:

我們似乎看到了“醫改的決心”, 卻看不到自身的權益如何得到保障;

我們聽到了各方“喧囂的表達”, 卻聽不到共識形成後的諒解和歡呼。

今天, 在改革的方向似乎漸漸明瞭、

在醫改的決心似乎已經下定的時候,

恰恰也是我們最為迷茫的時候——

在中國醫療的大格局中, 醫務工作者幾乎是最孱弱的一方:

我們拿著微薄的收入, 權益甚至沒有得到《勞動法》的保護;

我們犧牲自己的休息和健康, 以中國有限的醫保經費,

為全國14億人民提供了堪稱過關的醫療服務;

但是因為現有醫療體制的不足,

我們有時是天使, 收穫社會的讚美和愛護;

我們有時是魔鬼, 承受著社會的怒駡和苛責;

2017, 不管中國醫改走向何方, 請不要忽視了我們普通醫務工作者的合法權益;

——我們希望擁有合理而體面的收入、並且能夠曬給親戚和子女;

——我們希望能夠得到勞動法的保護, 從而能夠過上相對正常的生活;

——我們希望以知識份子和勞動者的身份, 得到社會公平的對待;

——我們相信, 中國醫改的成功必將依賴于醫務工作者的解放和積極性的釋放;

2017, 在迷茫之中, 我們選擇堅守救死扶傷的本職;

2017, 在懷疑之時,

我們選擇相信健康中國的未來。

他們的要求並不高。 在美國, 醫生和律師都是收入最高的專業群體, 也能得到法律的保護, 如果出現醫療事故, 會有專業協力廠商的評估, 有保險公司的賠償, 醫生本身能得到患者及社會的尊重。

在體制內待久了, 池子變了, 魚會不適應嗎?

公立醫院的醫生早已適應了每天的疲勞作戰, 看四五十個病人那是小菜, 掛上百個號也是常有的事, 他們忙得來不及上廁所, 來不及喝口水, 上夜班時責任重大, 不上夜班時, 科室領導還得24小時開機。 “中年危機”在這群人身上充分體現, 焦慮, 緊張, 缺乏運動, 沒有充分的休息, 既要應付業務, 也要應付各種行政工作。

這些醫生常常不希望自己的子女學醫, 因為實在太辛苦了, 還經常要受委屈。

另外一方面, 也有許多上進的醫生發現, 其他同事並不喜歡學習, 也有專家完全依靠自己過去的經驗, “一招鮮, 吃遍天”, 科室裡並沒有太多學習、創新、鑽研的氛圍, 尤其在中西部城市, 得過且過的並不少。 如果要去追究, 許多門診住院的檢查、開藥、治療,並非那麼精准和必要,效果也並非那麼的好。

當“以藥補醫”被去除,公立醫院改革快速推進,醫事服務費,也就是對醫生服務的定價,被明確提出,私立醫院的發展得到鼓勵,之後也許除了托底的社會醫療保障之外,商業保險公司也將更多地介入,那麼,醫生的就業環境可能發生巨大的變化,可能面臨“去行政化”趨勢,可能醫生的專業能力和診療效果將被更公平地評估,口碑好的醫生名字將更多地出現在保險公司的白名單上。

一下子變得“自由”,醫生會不適應嗎?可以確定的是,許多公立醫院已經感到不適應了,早已有某精神專科主任帶著醫生和病人“飛越瘋人院”的新聞,也聽說有的醫院領導禁止醫生跳槽,要求賠償一定的經濟損失,等等。

當人才的流動變得可能,公立醫院的壟斷就會發生變化,也會反過來倒逼公立醫院改善服務。記得某公立婦產科醫院非常有名,每天在門診大廳來往的“大肚皮”(孕婦)都人滿為患,近年來體檢和就診根本不允許用醫保卡,傳聞上到醫生下到後勤,經常到財務領錢,簽字簽到手抽筋。當優質的醫療資源不再被壟斷在公立醫院,公立醫院可能就會成為更好的“兜底保障”,而市場化過程中各家醫院將受到市場更好的考核,商業保險會保障更高標準的醫療需求。

分級診療,需要更多高水準的家庭醫生,準備好了嗎?

為了迎接變革,醫生自身必然會增加專業能力提升的緊迫感。

作為改革排頭兵的深圳,提出2017醫改將主推十個重點專案:推廣羅湖醫改模式;加強社康中心的規劃建設,做實家庭醫生服務;加強醫療衛生機構績效考核;公立醫院人事制度綜合改革試點;推進公立醫院“打包收費”改革;深化“三醫聯動”改革;轉變社會醫療保險管理模式;鼓勵社會力量辦醫;推進衛生資訊共建共用;加快謀劃健康深圳建設工作。

說到分級診療,就繞不開對專科醫生臨床技能的培養,尤其是對全科醫生(家庭醫生)的培養,在美國已經成為一個“專科”的“全科醫生”,在我國的地位並不高,他們在地段醫院工作,常常感到職業發展的迷茫,他們往往不是醫療隊伍裡最優秀的那批,但職稱晉升同樣需要寫多少科研論文,這與臨床工作關係並不是最密切。

而臨床工作的水準,本該是醫生最核心的部分。從孫中山先生推動建立協和醫院,引入住院醫規範化培訓制度,到建國後該制度的取消,再到近些年的重啟,可以看到國家對醫生臨床能力的關注逐年加強。

雲南省於2006年7月,以昆明醫學院第二附屬醫院為試點醫院,就開始了3+2,共5年的住院醫師規範化培養。

從2009年09月開始天津有試點醫院,開始進行為期3年的規範化

2013年12月31日,國家衛生計生委等七部門聯合出臺了《關於建立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制度的指導意見》,要求到2015年,各省(區、市)須全面啟動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工作;到2020年,基本建立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制度,所有新進醫療崗位的本科及以上學歷臨床醫師,全部接受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

2014年2月13日,建立國家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制度工作會議在上海召開,這標誌著我國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制度建設正式啟動。

然而,看上去這麼好的事情,醫生們卻抱怨重重。在住院醫規培期間,他們沒有正式的醫院編制,收入少了很多,不少吐槽者感到很虧,長進不大。

既然規範化培訓近年才正式啟動,當然其內容和形式、水準都在探索過程中,但規範化培訓制度的重啟一定是醫療體制改革的強心針,也給普羅大眾帶來希望。如何做得更好,仍值得不斷嘗試。

當家庭醫生(全科醫生)的培訓、晉升、發展、服務規範等都被細化,社區裡的家庭就會得到許多實惠。除了一般的諮詢服務外,患者出院回社區後的隨訪將變得非常簡便,就不必等到疾病復發返回醫院,疾病復發的頻率也將隨著健康管理的加強而降低。

“同盟軍”的崛起

隨著互聯網的發展,遠端醫療、線上教育等成為可能。醫療系統內外的“同盟軍”一個個崛起,為醫院、醫生、患者提供更多機會,方便人們獲取資訊,實現醫患的網上對接。像春雨醫生、丁香園、健康界、醫學論壇網、動脈網、微醫、好大夫等。他們目前主要在滿足患者在國內尋找醫生的需求,以及給醫生們提供業界資訊交流的平臺。

小編曾經使用過好大夫和微醫、平安APP私人醫生,發現許多人並不重視發病前的諮詢,而把重點都放在網上預約掛號上,以及診療後與自己醫生在平臺上的資訊溝通。這樣的功能顯得有些單薄。

而醫盟網、醫療資訊化聯盟,目前也側重於資訊的溝通。WORLD CARE(沃迪康)則是美國醫療聯盟體系,據他們自己稱,美方成員包括波士頓兒童醫院、梅奧診所等,旨在發展“即時遠程醫療、赴美就醫”。

醫生提升能力緊迫需求的解決方案,除了現行各地的規範化培訓之外,也有跨中美兩國的遠端教育平臺正在崛起,目前跨中美兩國的美中心理文化學會通過“線上精神健康大學”,對國內精神科醫生、心理諮詢師、社工、老師進行臨床精神醫學和諮詢心理學培訓,已擴大到全科醫學和神經內科醫學領域,通過美國名醫的“遠端會診”,既令患者得到遠端醫療的福利,又教醫生如何與患者溝通,如何把患者當作“全人”(身心合一,不頭痛醫頭腳痛醫腳)來診斷和干預。據說全國現有100家以上的醫院與其合作,護理、婦兒等醫學專科也頗感興趣,顯然,其醫學教育模式是基於“生物-心理-社會”的現代循證醫學理念,強調“全人健康”。

相信隨著醫療改革的推進,醫生們通過調整觀念,強化自身能力,在未來5到10年內,就可能迎來不同的工作狀態和生活狀態。

夏雅俐,心理諮詢師,有3000小時以上心理諮詢經驗,包括親子、職場、婚戀、情緒等問題諮詢。參與翻譯出版DSM-5美國精神醫學專業系列書,主譯《理解DSM-5》(北京大學出版社),為普通諮詢師、老師和家長提供專業知識。著作《從學校到職場的60個規則》(交通大學出版社),並在美國精神科醫生、心理學家張道龍教授帶領下寫作《整合式短程心理諮詢案例集》的職場篇和情感篇兩本書,擬於2017年5月出版。 許多門診住院的檢查、開藥、治療,並非那麼精准和必要,效果也並非那麼的好。

當“以藥補醫”被去除,公立醫院改革快速推進,醫事服務費,也就是對醫生服務的定價,被明確提出,私立醫院的發展得到鼓勵,之後也許除了托底的社會醫療保障之外,商業保險公司也將更多地介入,那麼,醫生的就業環境可能發生巨大的變化,可能面臨“去行政化”趨勢,可能醫生的專業能力和診療效果將被更公平地評估,口碑好的醫生名字將更多地出現在保險公司的白名單上。

一下子變得“自由”,醫生會不適應嗎?可以確定的是,許多公立醫院已經感到不適應了,早已有某精神專科主任帶著醫生和病人“飛越瘋人院”的新聞,也聽說有的醫院領導禁止醫生跳槽,要求賠償一定的經濟損失,等等。

當人才的流動變得可能,公立醫院的壟斷就會發生變化,也會反過來倒逼公立醫院改善服務。記得某公立婦產科醫院非常有名,每天在門診大廳來往的“大肚皮”(孕婦)都人滿為患,近年來體檢和就診根本不允許用醫保卡,傳聞上到醫生下到後勤,經常到財務領錢,簽字簽到手抽筋。當優質的醫療資源不再被壟斷在公立醫院,公立醫院可能就會成為更好的“兜底保障”,而市場化過程中各家醫院將受到市場更好的考核,商業保險會保障更高標準的醫療需求。

分級診療,需要更多高水準的家庭醫生,準備好了嗎?

為了迎接變革,醫生自身必然會增加專業能力提升的緊迫感。

作為改革排頭兵的深圳,提出2017醫改將主推十個重點專案:推廣羅湖醫改模式;加強社康中心的規劃建設,做實家庭醫生服務;加強醫療衛生機構績效考核;公立醫院人事制度綜合改革試點;推進公立醫院“打包收費”改革;深化“三醫聯動”改革;轉變社會醫療保險管理模式;鼓勵社會力量辦醫;推進衛生資訊共建共用;加快謀劃健康深圳建設工作。

說到分級診療,就繞不開對專科醫生臨床技能的培養,尤其是對全科醫生(家庭醫生)的培養,在美國已經成為一個“專科”的“全科醫生”,在我國的地位並不高,他們在地段醫院工作,常常感到職業發展的迷茫,他們往往不是醫療隊伍裡最優秀的那批,但職稱晉升同樣需要寫多少科研論文,這與臨床工作關係並不是最密切。

而臨床工作的水準,本該是醫生最核心的部分。從孫中山先生推動建立協和醫院,引入住院醫規範化培訓制度,到建國後該制度的取消,再到近些年的重啟,可以看到國家對醫生臨床能力的關注逐年加強。

雲南省於2006年7月,以昆明醫學院第二附屬醫院為試點醫院,就開始了3+2,共5年的住院醫師規範化培養。

從2009年09月開始天津有試點醫院,開始進行為期3年的規範化

2013年12月31日,國家衛生計生委等七部門聯合出臺了《關於建立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制度的指導意見》,要求到2015年,各省(區、市)須全面啟動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工作;到2020年,基本建立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制度,所有新進醫療崗位的本科及以上學歷臨床醫師,全部接受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

2014年2月13日,建立國家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制度工作會議在上海召開,這標誌著我國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制度建設正式啟動。

然而,看上去這麼好的事情,醫生們卻抱怨重重。在住院醫規培期間,他們沒有正式的醫院編制,收入少了很多,不少吐槽者感到很虧,長進不大。

既然規範化培訓近年才正式啟動,當然其內容和形式、水準都在探索過程中,但規範化培訓制度的重啟一定是醫療體制改革的強心針,也給普羅大眾帶來希望。如何做得更好,仍值得不斷嘗試。

當家庭醫生(全科醫生)的培訓、晉升、發展、服務規範等都被細化,社區裡的家庭就會得到許多實惠。除了一般的諮詢服務外,患者出院回社區後的隨訪將變得非常簡便,就不必等到疾病復發返回醫院,疾病復發的頻率也將隨著健康管理的加強而降低。

“同盟軍”的崛起

隨著互聯網的發展,遠端醫療、線上教育等成為可能。醫療系統內外的“同盟軍”一個個崛起,為醫院、醫生、患者提供更多機會,方便人們獲取資訊,實現醫患的網上對接。像春雨醫生、丁香園、健康界、醫學論壇網、動脈網、微醫、好大夫等。他們目前主要在滿足患者在國內尋找醫生的需求,以及給醫生們提供業界資訊交流的平臺。

小編曾經使用過好大夫和微醫、平安APP私人醫生,發現許多人並不重視發病前的諮詢,而把重點都放在網上預約掛號上,以及診療後與自己醫生在平臺上的資訊溝通。這樣的功能顯得有些單薄。

而醫盟網、醫療資訊化聯盟,目前也側重於資訊的溝通。WORLD CARE(沃迪康)則是美國醫療聯盟體系,據他們自己稱,美方成員包括波士頓兒童醫院、梅奧診所等,旨在發展“即時遠程醫療、赴美就醫”。

醫生提升能力緊迫需求的解決方案,除了現行各地的規範化培訓之外,也有跨中美兩國的遠端教育平臺正在崛起,目前跨中美兩國的美中心理文化學會通過“線上精神健康大學”,對國內精神科醫生、心理諮詢師、社工、老師進行臨床精神醫學和諮詢心理學培訓,已擴大到全科醫學和神經內科醫學領域,通過美國名醫的“遠端會診”,既令患者得到遠端醫療的福利,又教醫生如何與患者溝通,如何把患者當作“全人”(身心合一,不頭痛醫頭腳痛醫腳)來診斷和干預。據說全國現有100家以上的醫院與其合作,護理、婦兒等醫學專科也頗感興趣,顯然,其醫學教育模式是基於“生物-心理-社會”的現代循證醫學理念,強調“全人健康”。

相信隨著醫療改革的推進,醫生們通過調整觀念,強化自身能力,在未來5到10年內,就可能迎來不同的工作狀態和生活狀態。

夏雅俐,心理諮詢師,有3000小時以上心理諮詢經驗,包括親子、職場、婚戀、情緒等問題諮詢。參與翻譯出版DSM-5美國精神醫學專業系列書,主譯《理解DSM-5》(北京大學出版社),為普通諮詢師、老師和家長提供專業知識。著作《從學校到職場的60個規則》(交通大學出版社),並在美國精神科醫生、心理學家張道龍教授帶領下寫作《整合式短程心理諮詢案例集》的職場篇和情感篇兩本書,擬於2017年5月出版。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