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看看前蘇聯的軍工有多猛

1#1.A602EN伊萬(赫魯雪夫氫彈,Tsar Bomba)

先舉個栗子, 小男孩的當量為1.7萬噸TNT, 大胖子是2萬噸TNT。

你聽說過1億噸TNT當量的核武器嗎, 抱歉, 沒人去製造, 雖然有人(赫魯雪夫)想, 但是, 地球上實在沒有地方去做實驗了……

怎言輕易放棄, 於是伊萬出現了, 史上最大當量的核武器(估計以後也不太會有了, 除非為了摧毀近地小行星)——5000萬噸TNT當量的氫彈

這枚氫彈也沒有做地面核爆炸, 而是被Tu-95V帶到10.5km的高空, 在4.2km空中引爆這顆直徑為2米、長約8米, 重27噸的伊萬——引用一句別人的話:“赫魯雪夫親自改變的、每隔上千萬年才寵倖地球一次的概率和壯舉。 ”

蘑菇雲在1000km外可見, 高達64km, 雲頂寬95km,雲柱寬40km……造成100km以內所有物體三度燒傷, 900km外窗戶破碎

事後, 大家逐漸意識到咱們是來威懾對方的不是來毀滅地球的, 於是這個級別的核武器不再繼續研發和實驗了……

1#2.DUGA-3遠端警戒雷達(鋼鐵墳場)

看見下面的樹了嗎, 再看一下身邊的樹,

差不多高, 真的, 相信我

看見那紅燈了嗎, 那是在提醒過往的灰機, 小心點

該系統作為蘇聯ABM遠端警戒網路的重要組成部分, 1976年投入運營, 峰值功率約10MW, 因此需要發電站和各類輔助設施, 因此一座雷達就是一座小型城市。

1976年7月到1989年12月, 全世界短波頻段都能聽到這個蘇聯雷達發出的聲音,

又被稱為討厭的“俄羅斯啄木鳥”。 這個聲音類似急促的敲擊雜訊, 該雷達的發射頻率在HF波段, 調製了10Hz, 16Hz或20Hz, 拿光速除以頻率即是波長。 其隨機跳頻干擾正常廣播、業餘頻段、電視傳輸, 而且還在全球範圍引發了無數抱怨。

不要忘了我該組雷達有兩組天線, 分別用來發射和接受, 這只是發射天線……

其雷達發射陣地天線寬210米, 高85米。 接收陣地天線寬300米, 高135米。

兩部雷達的座標:

Duga-3 (western)

Gomel / Minsk; Chernobyl-2

發射天線51°18′19.06″N 30°03′57.35″E , 接收天線51°38′15.98″N 30°42′10.41″E

Duga-3 (eastern)

Komsomolsk-na-Amure

發射天線50°23′07.98″N 137°19′41.87″E , 接收天線50°53′34.66″N 136°50′12.38″E

最後再來欣賞下其暴力的天線陣列吧

1#3.R-36洲際導彈(SS-18撒旦)

撒旦降臨——R-36(SS-18)

哦, 對了, 撒旦的對手特別無辜, 它的名字叫民兵, 僅僅是名字上。 要知道人族民兵在前期敲人很疼的, 為什麼是前期呢, 因為核戰爭的後期大家的主要武器是石頭。

這張照片裡的撒旦穿著機動洲際導彈的馬甲, 其實這只是個運輸車輛, 但是已經很變態了。

R-36整體上是固定式, 兩級, 液態燃料, 冷發射的還有拋棄之前所有定語的情況下世界上最大的洲際彈道導彈, 一般高約34m,直徑3m。 1964年開始研製, 1975年實現首飛, 迄今仍然服役, 先後有6個型號。 這型導彈的單彈頭部分具有更遠的發射距離和7.5噸的重量, 而絕大多數的R-36都擁有10個分彈頭, 遠多於同期民兵可攜帶的數量。 其最快速度也已經超過了第一宇宙速度。

下圖給出了這六個型號的北約名稱, 蘇聯名稱,最大服役數量,服役期限(有誤差,新型號尚未退役),攜帶彈頭數/彈頭重量以及圓概率誤差:

值得一提的是各國的洲際導彈都是電子行業的留級生,因為即使在設計之初採用比較先進的技術(為了可靠性反而不一定這麼做),漫長實驗,試射和服役過程使得一切技術幾乎都落伍了,但是,這些資料的積累提升了洲際導彈的可靠性,反而使得即使新型號產生也一時難以替換的局面,這期間總得維護吧。於是總有炮灰去維護和生產那些老掉牙的電子設備,那些工廠真心可以搖身一變就是科技博物館。

而撒旦的總設計局“南方設計局”又在烏克蘭……

冷戰後期蘇聯對撒旦進行了升級,一方面是抗打擊能力,液態導彈的準備時間很長,需要發射時才加注燃料,而同等水準液態,固定式洲際導彈比固態,移動式的洲際導彈的射程和圓概率誤差要小,註定了固定式洲際導彈不能全部退役。因此蘇聯逐漸對洲際導彈的發射井進行了硬化處理,即能夠承受更大的壓強而不損壞,保證即使被打擊後依然擁有反擊能力。

另一大改變是彈上設備,80年代蘇聯增加了彈上設備的耐輻照能力,由於大多數洲際導彈都是核彈頭,因此耐輻照能力能大幅提高可靠性和打擊精度。

R-36蘇聯時期只在俄羅斯和哈薩克境內裝備發射井,儘管受到蘇聯解體和削減戰略武器條約的存在,百折不饒的R-36依然服役到了今日,告訴了其他暴力美學的小弟:我無可替代,我無與倫比。俄羅斯還進行了發射井內的發射,並將視頻公諸於世:

值得一提的是部分“撒旦”被改裝成了“Dnepr”火箭來進行衛星的發射,美國也有類似的設計,“Minotaur”的下面級的技術直接來自“民兵”洲際導彈的設計,使得“Minotaur”運載火箭只在美國空軍基地發射(美國陸基戰略力量隸屬美國空軍),只允許發射美國政府許可的衛星,嚴防技術洩露。文章源于知乎,作者鸑鷟鵷鶵。

1#4.RT-23洲際導彈(SS-24手術刀)

接親友的同志,23333次列車停靠新西伯利亞站1月臺,請做好接車準備

等等,好像不太對……如果我給那個發射筒打碼,有誰能認出來這是什麼呢

這就是被北約稱作“手術刀”的鐵路機動戰略導彈RT-23列車,一輛列車,負責儲運,發射,生活等方方面面,這,就是他們的家。一列導彈列車由3個M62火車頭+電力車+指揮車+生活車+3枚導彈發射車,共9節編組(不包括車頭)。(兔子表示這種列車怎麼隱藏,勞資的火車都是幾十節編組的)

當美蘇雙方對對方的戰略導彈發射井都瞭若指掌的時候,擺在雙方面前的,就是如何抗住第一波核打擊的情況下能夠發動足夠的核反擊,答案大家都清楚,就是移動式的洲際導彈,有陸基,有海基,陸基裡面有公路陸基,當然最快的就是鐵路陸基了。呃……為什麼不廢除固定式戰略導彈呢,因為液體導彈和固定式兩個優勢可以保證更小的圓概率誤差。

在此不得不說一下當年為了防禦德國的入侵,蘇聯的鐵路軌距是1520mm,而其他四大流氓的軌距則大多是標軌1435mm,更寬的軌距帶來了更大的容量和更好的穩定性,那誰的軌距最寬呢——印度,有個屁用。

最初的RT-23代號15Ž44,是個100t重的傢伙,3t的彈頭可攜帶8~10個分彈頭(後來穩定在10個分彈頭),長度則限制在一輛標準貨運車廂內(21m左右),這是什麼概念呢,俄羅斯著名的質子號火箭,全長53m,重69t。1982年開始陸續進行了8次發射,4次成功4次失敗,有的指標沒有滿足導致了15Ž44的下馬,由新型號15Ž52頂替,此後,有關方面同時開始了新型號的並行設計和驗證,分別是15Ž60(發射井)和15Ž61(鐵路),其中,15Ž60的設計是用來承受核爆炸的,於是測試工作只能在孤島上進行,15Ž60於1986年7月31日首次發射並成功,第2,4,5次失敗(第4次發動機機械故障,第5次飛行軌跡出錯,也是最後一次15Ž60發射失敗),最終,1988年開始服役於烏克蘭地區。15Ž61於1985年2月27日首次發射並成功,1989年11月15Ž61服役。

伴隨發射試驗的是可靠性試驗,1986年當局測試了50000km的運輸和模擬30萬km的運輸。1988年開始了全面的檢測,從-30~38的高低溫,雷電和電磁干擾,X射線和核爆炸(會使系統性能降低),1tTNT在450m和850m處爆炸(OK)。

此後共生產了56枚RT-23,其中烏克蘭境內46枚,俄羅斯境內10枚。蘇聯解體後,46枚被逐漸拆解。由於設計局和生產基地位於烏克蘭,以及削減戰略武器條約的限制,15Ž60於2000年前全部退役,15Ž61也被逐漸裁剪,最後一枚RT-23於2008年退役,其中一列比較完整的列車也被送進了Varshavsky railway station博物館。

美國也有類似的同時期的導彈列車,這種專屬高富帥的玩具,只有在兩個高富帥敗家炫富的時候才難得一見,真心是土豪都玩不起也玩不動啊。文章源于知乎,作者鸑鷟鵷鶵。

2#1.279工程

是不是有種外星生物或UFO的即視感?一個偌大的飛碟,或者一個甲殼類的外星人,一顆巨大的眼睛,伸出一根長長的觸手,指向你,你是什麼感覺

這個傢伙是不是很變態?它遠比你想像的要變態,這是一款要求能承受核爆炸衝擊的重型坦克,工程代號279。

1949年,蘇聯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在隨後的試驗中,蘇聯人發現現有的坦克難以經受核衝擊,於是,1957年,279工程上馬。這條坦克重60t,有4條履帶,提高了抗衝擊能力,裝甲和防護也得到了優先照顧,正面裝甲達到了269mm,炮塔裝甲305mm,龜殼的造型減小了衝擊波的作用面積。同時,主炮口徑達到了130mm。這輛坦克具有完備的核生化防護系統以及自動滅火系統,甚至是恒溫系統。顯然,279工程是用來抗擊一切惡劣環境並攻城拔寨的。

然而,由於造價過高,以及軍事思想的轉變,279工程終究沒有裝備部隊,樣車被送進了Kubinka tank museum,供後人瞻仰這當年的怪獸,回憶那個核戰爭陰影的年代,產生的一群戰術核武器和抗核生化打擊武器這一系列怪胎。

3#1戰略核潛艇

看鏡頭,茄子~別擋臉啊,重來……

潛艇SS是一種可怕的存在,兩次世界大戰中潛艇給各國帶來的損失使人震撼,迄今依然沒有探測率極高的方式來探測潛艇,以至於英國和法國這樣的大國會在21世紀玩潛艇碰碰車。

核潛艇SSN更是,迄今擁有實用性的核潛艇的國家就是聯合國安理會的常任理事國。

那麼戰略核潛艇SSBN呢?則是一種二次毀滅地球的存在。

二戰後的蘇聯深信潛艇的重要作用,以至於蘇聯研發了大量的潛艇,核潛艇,戰略核潛艇,這種潛艇為主的海軍思想深刻影響了蘇聯大型水面艦艇的發展,在赫魯雪夫任上表現的及其明顯,使得蘇聯孕育了大量型號繁多的潛艇和戰略核潛艇SSBN。

1.SSBN;

2.陸基機動式發射車;

3.硬化的固定式發射井;

4.戰略轟炸機的空基核武器;

在這裡面,2的生存能力和一次性發射的數量要遠遜於1,並且還是液體燃料戰略導彈的時候SSBN就出現了,3的出現晚於1,硬化的發射井指的是加固的可以承受多大壓強的衝擊力,其實驗方式也僅僅是在多遠的距離引爆多少當量的炸藥,考驗的是對手打偏的能力,並且不考慮核污染……4的話機場難以硬化,生存能力不抵123……

而且SSBN的先發制人可以靜悄悄的,給對手越短的防禦時間也是很重要的。

言歸正傳,Hotel見證了蘇聯SSBN的誕生,我不是那個意思,蘇聯的第一型SSBN,658工程,北約稱為H級,即Hotel……

首先我們來做一個加法:

SSB+SSN=SSBN√

彈道導彈常規潛艇+攻擊核潛艇=彈道導彈核潛艇/戰略核潛艇。

於是658工程的很多成熟的設計來自於629工程Golf彈道導彈常規潛艇和627工程November攻擊核潛艇,後者則是蘇聯第一型核潛艇,Hotel只攜帶有3個蛋筒……不是,彈筒,先後服役過D-2,R-13,R-21三款潛射導彈,長114m,水下排水量5300t~5500t。

雖然艇上配備了533mm和400mm的魚雷,但是對於蘇聯人來說,最好的武器一直是潛艇本身,1969年K-19艇與美海軍SSN-615艇親密接觸……咳……Hotel嘛,所以風流往事難免。

Hotel未免有很多實驗性質和小打小鬧,例如通常的R-13的射程只有約600km,飛機的燃油費可是在800km處才漲價的……

16個射程2400~4000km潛射彈道導彈發射筒,水下排水量翻一番達到9300t~10020t,數量從上一級的8艘到了34艘,遍佈三大洋,除了少了2個400mm魚雷發射管,這就是Yankee棒球隊!……Y級Yankee SSBN,蘇聯667A工程。

Y級來張與H級相同角度的:

Y級可以稱作是蘇聯真正意義上的第一型戰略核潛艇,或者可以與西方相媲美的SSBN,70年代隨著蘇聯海軍力量和思想的發展,戰略核潛艇巡航和全球性的海軍部署成為了常態,超大規模海軍演習,如海洋75,規模之大,範圍之廣,難以匹敵。不過Y級核潛艇的巡航除了彰顯實力外仍然有一個很尷尬的原因,那就是導彈的射程不夠遠,使得Y級SSBN想要威脅美國本土的話必須穿越NATO主導海域的SOSUS(SOund SUrveillance System)屏障。

Y級的K-219艇的事故則是冷戰期間SSBN影響力最大的一個事故,事發地點是百慕大,距離美國最近處約2000km,在導彈射程範圍內。1986年10月,K-219艇載核彈頭執行任務時發生爆炸,海水倒灌入導彈發射筒並與燃料發生反應(除K-140外均為液態火箭燃料),產生了硝酸,海水倒灌也導致潛艇沉沒。

Y級由於削減戰略武器條約等一系列條約後陸續開始退役,其致命的導彈射程不足的硬傷使得在有新型號的情況下變得爹不疼娘不愛的棄兒,退出了歷史的舞臺。

Yankee少年老成,坐姿不正,已然駝背,後續的成長(歲月的操勞)使得SSBN們更加的駝背,形成龜背,這就是D級戰略核潛艇。

望其項背

其項背

項背

Y級的硬傷使得D級從圖紙上就需要擁有能在己方安全水域足夠打擊美國本土的潛射導彈的能力。

D級型號繁多,總共4型,卻有著很好的繼承性,連潛射導彈都是R-29這一系列的改進型,DII比DI總體上多了4個發射筒,從12個變成16個,DIII開始能發射多彈頭,並能夠實現齊射!DIV在降噪和提速等方面有所進步,反正打完就跑,跑得快總是好。由於D級不需要穿越SOSUS屏障,待在蘇聯領海裡更安全並且打得到對方,美方也選擇不去那些敏感地區去招惹雙體殼的D級,與此同時美蘇雙方都意識到北極的重要性,諸多因素,而噪音的降低,大洋的茫茫,撞著誰了都不知道是誰。因此D級的緋聞明顯不足……

D級的總體指標DI偏小,DIV偏大,DII和DIII有些類似。水下排水量從DI的11000t,DII和DIII的13000t到DIV的18000t,長度從DI的139m,DII和DIII的155m到DIV的166m,自持力從和Y級相同的DI的70天,DII和DIII的80天到DIV的90天……

蘇聯總共建造了18艘DI,4艘DII,14艘DIII和7艘DIV,直到蘇聯解體時有9艘DI,4艘DII,14艘DIII和7艘DIV在役。這些D級迄今仍是俄海軍主要戰略力量,現仍有4艘DIII和6艘DIV在役,那艘倒楣的DIV要不是因為起火了也還會在役的……

D級有一個十分突出的特徵就是大龜背,這與導彈尺寸,耐壓殼尺寸,水阻,噪音,排水量等諸多因素有關,各有利弊……

為了對抗美國的Ohio級SSBN,與D級同時的還有著名的941工程,北約稱之為颱風級,蘇聯自稱Akula阿庫拉(鯊魚)級,而北約則另給蘇聯的一型SSN(971工程)扣上Akula的帽子……那一款更像鯊魚。。。

通常各國的SSBN也就1~2Wt的排水量了,颱風級的水下排水量達到了3~4Wt,長170m+,寬23m,水下航速27節,最大潛深500m ,自持力120天。攜帶20枚R-39(SS-N-20),每枚有最多10個分彈頭,當量每個100~200kt(對抗最多192個分彈頭的Ohio)。941還配備有艇內桑拿間遊戲室游泳池等諸多設施……

如今R-39已經退役,僅有一艘颱風級在測試,還有兩艘在生銹,這個曾經威風的鯊魚淪為了落魄的吞金獸……

955工程在80年代開展,雖然未隨著蘇聯的消逝而消失,但北風之神的存在已經于蘇聯沒有太多聯繫了,今日的北風之神再也無法還原記憶中的蘇聯,蘇聯有許多不足,但蘇聯留下的暴力美學值得我們回味。文章源于知乎,作者鸑鷟鵷鶵。

3#2.1144型基洛夫級導彈巡洋艦

三艘1144型巡洋艦靠泊的壯觀景象,左側是4號艦183安德羅波夫號(後來的彼得大帝號),右側是1號艦090基洛夫號(後來的烏沙科夫海軍上將號),右後方還有080加里寧號(後來的納希莫夫海軍上將號),時間應該在1995~1998年間,地點當屬北方艦隊母港摩爾曼斯克。

再上一張,在基洛夫級的強力光環下光榮級導彈巡洋艦顯得卑躬屈膝,下人一等。看那左側的基洛夫號艦艏的紅旗迎風飄揚,右邊那光榮級的艦艏紅旗卻耷拉著腦袋,雖然都是巡洋艦,氣場迥然不同。

西方的一些學者對於其屈尊巡洋艦抱打不平,認為如此宏偉的武庫艦至少應該列入戰列巡洋艦!

滿載排水量28000t,長252m,寬28.5m,最高航速還是32節(兔子哭暈在廁所裡,勞資的艦大多跑不到32節),30節航速可維持1000海裡,20節航速無限航行(兔子繼續哭暈,一般的艦隊的巡航速度不過15~20節)……當然,基洛夫級是核動力的。

接下來,就是見證奇跡的時刻:

武庫艦!

(參考彼得大帝號)

20個SM-233型反艦導彈垂直發射裝置,配備花崗岩/P-700反艦導彈20枚;

12座B-203A型艦空導彈垂直發射裝置,配備48枚SA-N-6/裡夫/S-300F/48N6E艦空導彈和46枚S-300FM/48N6E2艦空導彈);

16座8單元ZS-95艦空導彈垂直發射裝置,配備SA-N-9/道爾/9M330艦空導彈128枚;

6座CIWS 3M87,每座配備2x(8 SA-N-19/通古斯卡/9M311, 2x6 30 mm) 彈炮合一近防系統;

2座5聯裝533mm魚雷發射管,配備SET-65型反艦/反潛魚雷,RPK-6 Vodopad-NK反潛導彈;

1座RBU-12000 Udav-1 10管反潛火箭深彈發射裝置;

2座RBU-1000 Smerch-3 6管反潛火箭深彈發射裝置;

2座MRG-1 7管55mm多用途榴彈發射器;

1座AK-130艦炮;

8座AK-630近防炮;

2座45mm 21KM炮;

2架Ka-27或3架Ka-25;

有人問為什麼基洛夫級要塞那麼多導彈,原因很簡單,它的使命是對抗強大的美帝國主義的航母編隊。因此其配備的反艦導彈僅有P-700,人家不屑於裝備哪怕是SS-N-22白蛉這樣的反艦導彈,相對於什麼捕鯨叉魚叉那些叉子也只配丟入海中。而防空導彈方面,則是裡三層外三層近中遠防空導彈兼備,以對抗航母編隊的導彈。

基洛夫的另一大特點就是大規模廣泛採用了垂發裝置,這個意義是劃時代的,垂發的一大特點就是提高了載彈量,為飽和攻擊提供了可能

當然,基洛夫並不孤單,光榮,奧斯卡,下面提到的“金魚”們都是相當好的合作夥伴。

基洛夫是標準意義上的冷戰後期產物,冷戰前期講究的是核打擊,而當人們明白核打擊只會以核威懾存在時,大家的目光便轉向了常規武器威懾,同時期的西方81軍事演習就是最好的例證。而隨著冷戰的結束,武庫艦所依附的軍事思想也就蕩然無存了,留下了彼得大帝一艘來裝飾門面,剩下三艘,任憑海風拂過海浪拍打。而當俄羅斯開始強盛之後,所能做的,也就是將那3艘中可用的器件拼裝到一起,去服役另一艘基洛夫級巡洋艦。基洛夫級,目睹了毛熊的興衰榮辱,也是毛熊興衰榮辱的一個標誌,基洛夫級並排馳騁大 洋之際,便是毛熊重整旗鼓之時。文章源于知乎,作者鸑鷟鵷鶵。

3#3.661型見血封喉樹級核潛艇(神父)

661型“見血封喉樹”(俄語:Анчар)巡航導彈核潛艇,北約命名為Papa級,根據蘇聯政府決定1959年起由第16中央設計局研究、試驗、設計。僅建造一艘K-162(後更名為K-222),鈦合金潛艇的先驅者,最高航速44節(世界上最快的核潛艇,很難打破的記錄),潛深400m

見血封喉樹可搭載最多10枚SS-N-7巡航導彈,由於只能岸基裝填,屬於一次性打擊,不過跑的快潛的深,生存能力強。

3#4.945型梭魚級核潛艇(塞拉)

945型梭魚(俄語:Барракуда),北約命名為“塞拉I級”(Sierra)。945型潛艇使用鈦合金艇身,潛深500m以下(沒有找到準確的資料,但是一般的SSN潛深300m)!天青石設計局設計。紅色索爾莫沃造船廠建造。由於鈦合金艇身造價昂貴,這一型潛艇僅建造了2艘:

改進型954A型(俄語:Кондор),北約命名為“塞拉II級”,共建造兩艘

值得一提的是最著名的一次“瘋狂的伊萬”,“瘋狂的伊萬”指蘇聯為了防治美軍潛艇的抵近偵查活動,突然調轉航向以探明是否被跟蹤的方式,由於潛艇的推進系統在後方產生噪音,因此潛艇前方的聲納不能有效識別潛艇後方的目標,因此部分潛艇,包括945型,參見上圖尾部尾舵上方的鼓起部分便是945型的拖拽聲納,以彌補潛艇後方目標識別困難的問題,但這並沒有減少“瘋狂的伊萬”的行為。在發現被跟蹤後,依靠自身雙體殼對方單體殼的特點直接衝撞對方潛艇,一般蘇聯潛艇會有優勢。1992年,945型K-276號向領海附近的洛杉磯級核潛艇SSN-689發動“瘋狂的伊萬”。結果是K-276在修復後服役至今,SSN-689由於損毀慘重,3年後成為第一艘退役的洛杉磯級核潛艇……

另一個值得一提的是,661型和945型因為是昂貴的昂貴到老美也沒去做的鈦合金潛艇,因此又被稱為“金魚”,足足一群吞金獸!雖然確實材質輕下潛深,有些配套的魚雷可以從水下400m處發射。而它們在這個深度的時候卻是十分安全——實在沒什麼變態的武器能夠在這個深度倖存了。

4#1.MiG-25(狐蝠)

極少數飛行員能擁有如此般的體驗

這是伊拉克戰爭時期被美軍挖出了,薩達姆藏在沙子裡的MiG-25,落魄的MiG-25,卻掩蓋不了其昔日的輝煌——史上最快的戰鬥機

為了對付SR-71高空高速偵察機,蘇聯當局提出了雙3的指標,即最高升限30000m以上,最高速度3馬赫以上的高空高速截擊機。

於是,MiG-25橫空出世了,事實上,米高揚本人並沒有過多參與MiG-25,他當年忙於MiG-23,一款對抗F-14這麼Imba的飛機。

首先,擺在設計師面前的一大阻礙便是機身材料,鋁是不行的,3馬赫的速度下灰機就廢了,鈦合金甚好,可惜工藝不夠……

有時候解決問題的辦法不是迎難而上,而是退而求其次,用不銹鋼!

再次就是發動機,依然不銹鋼主題,粗暴狂野實用

這個灰機的可靠性很高的,因為不需要的功能全被省略了,如菊花的調節裝置,MiG-25的菊花鐵板一塊,不能伸縮自如。

蘇聯名稱,最大服役數量,服役期限(有誤差,新型號尚未退役),攜帶彈頭數/彈頭重量以及圓概率誤差:

值得一提的是各國的洲際導彈都是電子行業的留級生,因為即使在設計之初採用比較先進的技術(為了可靠性反而不一定這麼做),漫長實驗,試射和服役過程使得一切技術幾乎都落伍了,但是,這些資料的積累提升了洲際導彈的可靠性,反而使得即使新型號產生也一時難以替換的局面,這期間總得維護吧。於是總有炮灰去維護和生產那些老掉牙的電子設備,那些工廠真心可以搖身一變就是科技博物館。

而撒旦的總設計局“南方設計局”又在烏克蘭……

冷戰後期蘇聯對撒旦進行了升級,一方面是抗打擊能力,液態導彈的準備時間很長,需要發射時才加注燃料,而同等水準液態,固定式洲際導彈比固態,移動式的洲際導彈的射程和圓概率誤差要小,註定了固定式洲際導彈不能全部退役。因此蘇聯逐漸對洲際導彈的發射井進行了硬化處理,即能夠承受更大的壓強而不損壞,保證即使被打擊後依然擁有反擊能力。

另一大改變是彈上設備,80年代蘇聯增加了彈上設備的耐輻照能力,由於大多數洲際導彈都是核彈頭,因此耐輻照能力能大幅提高可靠性和打擊精度。

R-36蘇聯時期只在俄羅斯和哈薩克境內裝備發射井,儘管受到蘇聯解體和削減戰略武器條約的存在,百折不饒的R-36依然服役到了今日,告訴了其他暴力美學的小弟:我無可替代,我無與倫比。俄羅斯還進行了發射井內的發射,並將視頻公諸於世:

值得一提的是部分“撒旦”被改裝成了“Dnepr”火箭來進行衛星的發射,美國也有類似的設計,“Minotaur”的下面級的技術直接來自“民兵”洲際導彈的設計,使得“Minotaur”運載火箭只在美國空軍基地發射(美國陸基戰略力量隸屬美國空軍),只允許發射美國政府許可的衛星,嚴防技術洩露。文章源于知乎,作者鸑鷟鵷鶵。

1#4.RT-23洲際導彈(SS-24手術刀)

接親友的同志,23333次列車停靠新西伯利亞站1月臺,請做好接車準備

等等,好像不太對……如果我給那個發射筒打碼,有誰能認出來這是什麼呢

這就是被北約稱作“手術刀”的鐵路機動戰略導彈RT-23列車,一輛列車,負責儲運,發射,生活等方方面面,這,就是他們的家。一列導彈列車由3個M62火車頭+電力車+指揮車+生活車+3枚導彈發射車,共9節編組(不包括車頭)。(兔子表示這種列車怎麼隱藏,勞資的火車都是幾十節編組的)

當美蘇雙方對對方的戰略導彈發射井都瞭若指掌的時候,擺在雙方面前的,就是如何抗住第一波核打擊的情況下能夠發動足夠的核反擊,答案大家都清楚,就是移動式的洲際導彈,有陸基,有海基,陸基裡面有公路陸基,當然最快的就是鐵路陸基了。呃……為什麼不廢除固定式戰略導彈呢,因為液體導彈和固定式兩個優勢可以保證更小的圓概率誤差。

在此不得不說一下當年為了防禦德國的入侵,蘇聯的鐵路軌距是1520mm,而其他四大流氓的軌距則大多是標軌1435mm,更寬的軌距帶來了更大的容量和更好的穩定性,那誰的軌距最寬呢——印度,有個屁用。

最初的RT-23代號15Ž44,是個100t重的傢伙,3t的彈頭可攜帶8~10個分彈頭(後來穩定在10個分彈頭),長度則限制在一輛標準貨運車廂內(21m左右),這是什麼概念呢,俄羅斯著名的質子號火箭,全長53m,重69t。1982年開始陸續進行了8次發射,4次成功4次失敗,有的指標沒有滿足導致了15Ž44的下馬,由新型號15Ž52頂替,此後,有關方面同時開始了新型號的並行設計和驗證,分別是15Ž60(發射井)和15Ž61(鐵路),其中,15Ž60的設計是用來承受核爆炸的,於是測試工作只能在孤島上進行,15Ž60於1986年7月31日首次發射並成功,第2,4,5次失敗(第4次發動機機械故障,第5次飛行軌跡出錯,也是最後一次15Ž60發射失敗),最終,1988年開始服役於烏克蘭地區。15Ž61於1985年2月27日首次發射並成功,1989年11月15Ž61服役。

伴隨發射試驗的是可靠性試驗,1986年當局測試了50000km的運輸和模擬30萬km的運輸。1988年開始了全面的檢測,從-30~38的高低溫,雷電和電磁干擾,X射線和核爆炸(會使系統性能降低),1tTNT在450m和850m處爆炸(OK)。

此後共生產了56枚RT-23,其中烏克蘭境內46枚,俄羅斯境內10枚。蘇聯解體後,46枚被逐漸拆解。由於設計局和生產基地位於烏克蘭,以及削減戰略武器條約的限制,15Ž60於2000年前全部退役,15Ž61也被逐漸裁剪,最後一枚RT-23於2008年退役,其中一列比較完整的列車也被送進了Varshavsky railway station博物館。

美國也有類似的同時期的導彈列車,這種專屬高富帥的玩具,只有在兩個高富帥敗家炫富的時候才難得一見,真心是土豪都玩不起也玩不動啊。文章源于知乎,作者鸑鷟鵷鶵。

2#1.279工程

是不是有種外星生物或UFO的即視感?一個偌大的飛碟,或者一個甲殼類的外星人,一顆巨大的眼睛,伸出一根長長的觸手,指向你,你是什麼感覺

這個傢伙是不是很變態?它遠比你想像的要變態,這是一款要求能承受核爆炸衝擊的重型坦克,工程代號279。

1949年,蘇聯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在隨後的試驗中,蘇聯人發現現有的坦克難以經受核衝擊,於是,1957年,279工程上馬。這條坦克重60t,有4條履帶,提高了抗衝擊能力,裝甲和防護也得到了優先照顧,正面裝甲達到了269mm,炮塔裝甲305mm,龜殼的造型減小了衝擊波的作用面積。同時,主炮口徑達到了130mm。這輛坦克具有完備的核生化防護系統以及自動滅火系統,甚至是恒溫系統。顯然,279工程是用來抗擊一切惡劣環境並攻城拔寨的。

然而,由於造價過高,以及軍事思想的轉變,279工程終究沒有裝備部隊,樣車被送進了Kubinka tank museum,供後人瞻仰這當年的怪獸,回憶那個核戰爭陰影的年代,產生的一群戰術核武器和抗核生化打擊武器這一系列怪胎。

3#1戰略核潛艇

看鏡頭,茄子~別擋臉啊,重來……

潛艇SS是一種可怕的存在,兩次世界大戰中潛艇給各國帶來的損失使人震撼,迄今依然沒有探測率極高的方式來探測潛艇,以至於英國和法國這樣的大國會在21世紀玩潛艇碰碰車。

核潛艇SSN更是,迄今擁有實用性的核潛艇的國家就是聯合國安理會的常任理事國。

那麼戰略核潛艇SSBN呢?則是一種二次毀滅地球的存在。

二戰後的蘇聯深信潛艇的重要作用,以至於蘇聯研發了大量的潛艇,核潛艇,戰略核潛艇,這種潛艇為主的海軍思想深刻影響了蘇聯大型水面艦艇的發展,在赫魯雪夫任上表現的及其明顯,使得蘇聯孕育了大量型號繁多的潛艇和戰略核潛艇SSBN。

1.SSBN;

2.陸基機動式發射車;

3.硬化的固定式發射井;

4.戰略轟炸機的空基核武器;

在這裡面,2的生存能力和一次性發射的數量要遠遜於1,並且還是液體燃料戰略導彈的時候SSBN就出現了,3的出現晚於1,硬化的發射井指的是加固的可以承受多大壓強的衝擊力,其實驗方式也僅僅是在多遠的距離引爆多少當量的炸藥,考驗的是對手打偏的能力,並且不考慮核污染……4的話機場難以硬化,生存能力不抵123……

而且SSBN的先發制人可以靜悄悄的,給對手越短的防禦時間也是很重要的。

言歸正傳,Hotel見證了蘇聯SSBN的誕生,我不是那個意思,蘇聯的第一型SSBN,658工程,北約稱為H級,即Hotel……

首先我們來做一個加法:

SSB+SSN=SSBN√

彈道導彈常規潛艇+攻擊核潛艇=彈道導彈核潛艇/戰略核潛艇。

於是658工程的很多成熟的設計來自於629工程Golf彈道導彈常規潛艇和627工程November攻擊核潛艇,後者則是蘇聯第一型核潛艇,Hotel只攜帶有3個蛋筒……不是,彈筒,先後服役過D-2,R-13,R-21三款潛射導彈,長114m,水下排水量5300t~5500t。

雖然艇上配備了533mm和400mm的魚雷,但是對於蘇聯人來說,最好的武器一直是潛艇本身,1969年K-19艇與美海軍SSN-615艇親密接觸……咳……Hotel嘛,所以風流往事難免。

Hotel未免有很多實驗性質和小打小鬧,例如通常的R-13的射程只有約600km,飛機的燃油費可是在800km處才漲價的……

16個射程2400~4000km潛射彈道導彈發射筒,水下排水量翻一番達到9300t~10020t,數量從上一級的8艘到了34艘,遍佈三大洋,除了少了2個400mm魚雷發射管,這就是Yankee棒球隊!……Y級Yankee SSBN,蘇聯667A工程。

Y級來張與H級相同角度的:

Y級可以稱作是蘇聯真正意義上的第一型戰略核潛艇,或者可以與西方相媲美的SSBN,70年代隨著蘇聯海軍力量和思想的發展,戰略核潛艇巡航和全球性的海軍部署成為了常態,超大規模海軍演習,如海洋75,規模之大,範圍之廣,難以匹敵。不過Y級核潛艇的巡航除了彰顯實力外仍然有一個很尷尬的原因,那就是導彈的射程不夠遠,使得Y級SSBN想要威脅美國本土的話必須穿越NATO主導海域的SOSUS(SOund SUrveillance System)屏障。

Y級的K-219艇的事故則是冷戰期間SSBN影響力最大的一個事故,事發地點是百慕大,距離美國最近處約2000km,在導彈射程範圍內。1986年10月,K-219艇載核彈頭執行任務時發生爆炸,海水倒灌入導彈發射筒並與燃料發生反應(除K-140外均為液態火箭燃料),產生了硝酸,海水倒灌也導致潛艇沉沒。

Y級由於削減戰略武器條約等一系列條約後陸續開始退役,其致命的導彈射程不足的硬傷使得在有新型號的情況下變得爹不疼娘不愛的棄兒,退出了歷史的舞臺。

Yankee少年老成,坐姿不正,已然駝背,後續的成長(歲月的操勞)使得SSBN們更加的駝背,形成龜背,這就是D級戰略核潛艇。

望其項背

其項背

項背

Y級的硬傷使得D級從圖紙上就需要擁有能在己方安全水域足夠打擊美國本土的潛射導彈的能力。

D級型號繁多,總共4型,卻有著很好的繼承性,連潛射導彈都是R-29這一系列的改進型,DII比DI總體上多了4個發射筒,從12個變成16個,DIII開始能發射多彈頭,並能夠實現齊射!DIV在降噪和提速等方面有所進步,反正打完就跑,跑得快總是好。由於D級不需要穿越SOSUS屏障,待在蘇聯領海裡更安全並且打得到對方,美方也選擇不去那些敏感地區去招惹雙體殼的D級,與此同時美蘇雙方都意識到北極的重要性,諸多因素,而噪音的降低,大洋的茫茫,撞著誰了都不知道是誰。因此D級的緋聞明顯不足……

D級的總體指標DI偏小,DIV偏大,DII和DIII有些類似。水下排水量從DI的11000t,DII和DIII的13000t到DIV的18000t,長度從DI的139m,DII和DIII的155m到DIV的166m,自持力從和Y級相同的DI的70天,DII和DIII的80天到DIV的90天……

蘇聯總共建造了18艘DI,4艘DII,14艘DIII和7艘DIV,直到蘇聯解體時有9艘DI,4艘DII,14艘DIII和7艘DIV在役。這些D級迄今仍是俄海軍主要戰略力量,現仍有4艘DIII和6艘DIV在役,那艘倒楣的DIV要不是因為起火了也還會在役的……

D級有一個十分突出的特徵就是大龜背,這與導彈尺寸,耐壓殼尺寸,水阻,噪音,排水量等諸多因素有關,各有利弊……

為了對抗美國的Ohio級SSBN,與D級同時的還有著名的941工程,北約稱之為颱風級,蘇聯自稱Akula阿庫拉(鯊魚)級,而北約則另給蘇聯的一型SSN(971工程)扣上Akula的帽子……那一款更像鯊魚。。。

通常各國的SSBN也就1~2Wt的排水量了,颱風級的水下排水量達到了3~4Wt,長170m+,寬23m,水下航速27節,最大潛深500m ,自持力120天。攜帶20枚R-39(SS-N-20),每枚有最多10個分彈頭,當量每個100~200kt(對抗最多192個分彈頭的Ohio)。941還配備有艇內桑拿間遊戲室游泳池等諸多設施……

如今R-39已經退役,僅有一艘颱風級在測試,還有兩艘在生銹,這個曾經威風的鯊魚淪為了落魄的吞金獸……

955工程在80年代開展,雖然未隨著蘇聯的消逝而消失,但北風之神的存在已經于蘇聯沒有太多聯繫了,今日的北風之神再也無法還原記憶中的蘇聯,蘇聯有許多不足,但蘇聯留下的暴力美學值得我們回味。文章源于知乎,作者鸑鷟鵷鶵。

3#2.1144型基洛夫級導彈巡洋艦

三艘1144型巡洋艦靠泊的壯觀景象,左側是4號艦183安德羅波夫號(後來的彼得大帝號),右側是1號艦090基洛夫號(後來的烏沙科夫海軍上將號),右後方還有080加里寧號(後來的納希莫夫海軍上將號),時間應該在1995~1998年間,地點當屬北方艦隊母港摩爾曼斯克。

再上一張,在基洛夫級的強力光環下光榮級導彈巡洋艦顯得卑躬屈膝,下人一等。看那左側的基洛夫號艦艏的紅旗迎風飄揚,右邊那光榮級的艦艏紅旗卻耷拉著腦袋,雖然都是巡洋艦,氣場迥然不同。

西方的一些學者對於其屈尊巡洋艦抱打不平,認為如此宏偉的武庫艦至少應該列入戰列巡洋艦!

滿載排水量28000t,長252m,寬28.5m,最高航速還是32節(兔子哭暈在廁所裡,勞資的艦大多跑不到32節),30節航速可維持1000海裡,20節航速無限航行(兔子繼續哭暈,一般的艦隊的巡航速度不過15~20節)……當然,基洛夫級是核動力的。

接下來,就是見證奇跡的時刻:

武庫艦!

(參考彼得大帝號)

20個SM-233型反艦導彈垂直發射裝置,配備花崗岩/P-700反艦導彈20枚;

12座B-203A型艦空導彈垂直發射裝置,配備48枚SA-N-6/裡夫/S-300F/48N6E艦空導彈和46枚S-300FM/48N6E2艦空導彈);

16座8單元ZS-95艦空導彈垂直發射裝置,配備SA-N-9/道爾/9M330艦空導彈128枚;

6座CIWS 3M87,每座配備2x(8 SA-N-19/通古斯卡/9M311, 2x6 30 mm) 彈炮合一近防系統;

2座5聯裝533mm魚雷發射管,配備SET-65型反艦/反潛魚雷,RPK-6 Vodopad-NK反潛導彈;

1座RBU-12000 Udav-1 10管反潛火箭深彈發射裝置;

2座RBU-1000 Smerch-3 6管反潛火箭深彈發射裝置;

2座MRG-1 7管55mm多用途榴彈發射器;

1座AK-130艦炮;

8座AK-630近防炮;

2座45mm 21KM炮;

2架Ka-27或3架Ka-25;

有人問為什麼基洛夫級要塞那麼多導彈,原因很簡單,它的使命是對抗強大的美帝國主義的航母編隊。因此其配備的反艦導彈僅有P-700,人家不屑於裝備哪怕是SS-N-22白蛉這樣的反艦導彈,相對於什麼捕鯨叉魚叉那些叉子也只配丟入海中。而防空導彈方面,則是裡三層外三層近中遠防空導彈兼備,以對抗航母編隊的導彈。

基洛夫的另一大特點就是大規模廣泛採用了垂發裝置,這個意義是劃時代的,垂發的一大特點就是提高了載彈量,為飽和攻擊提供了可能

當然,基洛夫並不孤單,光榮,奧斯卡,下面提到的“金魚”們都是相當好的合作夥伴。

基洛夫是標準意義上的冷戰後期產物,冷戰前期講究的是核打擊,而當人們明白核打擊只會以核威懾存在時,大家的目光便轉向了常規武器威懾,同時期的西方81軍事演習就是最好的例證。而隨著冷戰的結束,武庫艦所依附的軍事思想也就蕩然無存了,留下了彼得大帝一艘來裝飾門面,剩下三艘,任憑海風拂過海浪拍打。而當俄羅斯開始強盛之後,所能做的,也就是將那3艘中可用的器件拼裝到一起,去服役另一艘基洛夫級巡洋艦。基洛夫級,目睹了毛熊的興衰榮辱,也是毛熊興衰榮辱的一個標誌,基洛夫級並排馳騁大 洋之際,便是毛熊重整旗鼓之時。文章源于知乎,作者鸑鷟鵷鶵。

3#3.661型見血封喉樹級核潛艇(神父)

661型“見血封喉樹”(俄語:Анчар)巡航導彈核潛艇,北約命名為Papa級,根據蘇聯政府決定1959年起由第16中央設計局研究、試驗、設計。僅建造一艘K-162(後更名為K-222),鈦合金潛艇的先驅者,最高航速44節(世界上最快的核潛艇,很難打破的記錄),潛深400m

見血封喉樹可搭載最多10枚SS-N-7巡航導彈,由於只能岸基裝填,屬於一次性打擊,不過跑的快潛的深,生存能力強。

3#4.945型梭魚級核潛艇(塞拉)

945型梭魚(俄語:Барракуда),北約命名為“塞拉I級”(Sierra)。945型潛艇使用鈦合金艇身,潛深500m以下(沒有找到準確的資料,但是一般的SSN潛深300m)!天青石設計局設計。紅色索爾莫沃造船廠建造。由於鈦合金艇身造價昂貴,這一型潛艇僅建造了2艘:

改進型954A型(俄語:Кондор),北約命名為“塞拉II級”,共建造兩艘

值得一提的是最著名的一次“瘋狂的伊萬”,“瘋狂的伊萬”指蘇聯為了防治美軍潛艇的抵近偵查活動,突然調轉航向以探明是否被跟蹤的方式,由於潛艇的推進系統在後方產生噪音,因此潛艇前方的聲納不能有效識別潛艇後方的目標,因此部分潛艇,包括945型,參見上圖尾部尾舵上方的鼓起部分便是945型的拖拽聲納,以彌補潛艇後方目標識別困難的問題,但這並沒有減少“瘋狂的伊萬”的行為。在發現被跟蹤後,依靠自身雙體殼對方單體殼的特點直接衝撞對方潛艇,一般蘇聯潛艇會有優勢。1992年,945型K-276號向領海附近的洛杉磯級核潛艇SSN-689發動“瘋狂的伊萬”。結果是K-276在修復後服役至今,SSN-689由於損毀慘重,3年後成為第一艘退役的洛杉磯級核潛艇……

另一個值得一提的是,661型和945型因為是昂貴的昂貴到老美也沒去做的鈦合金潛艇,因此又被稱為“金魚”,足足一群吞金獸!雖然確實材質輕下潛深,有些配套的魚雷可以從水下400m處發射。而它們在這個深度的時候卻是十分安全——實在沒什麼變態的武器能夠在這個深度倖存了。

4#1.MiG-25(狐蝠)

極少數飛行員能擁有如此般的體驗

這是伊拉克戰爭時期被美軍挖出了,薩達姆藏在沙子裡的MiG-25,落魄的MiG-25,卻掩蓋不了其昔日的輝煌——史上最快的戰鬥機

為了對付SR-71高空高速偵察機,蘇聯當局提出了雙3的指標,即最高升限30000m以上,最高速度3馬赫以上的高空高速截擊機。

於是,MiG-25橫空出世了,事實上,米高揚本人並沒有過多參與MiG-25,他當年忙於MiG-23,一款對抗F-14這麼Imba的飛機。

首先,擺在設計師面前的一大阻礙便是機身材料,鋁是不行的,3馬赫的速度下灰機就廢了,鈦合金甚好,可惜工藝不夠……

有時候解決問題的辦法不是迎難而上,而是退而求其次,用不銹鋼!

再次就是發動機,依然不銹鋼主題,粗暴狂野實用

這個灰機的可靠性很高的,因為不需要的功能全被省略了,如菊花的調節裝置,MiG-25的菊花鐵板一塊,不能伸縮自如。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