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十九大代表:農業一定會越來越美麗

——記黨的十九大代表、中國農科院環發所研究員魏靈玲

本報記者簡承淵

從研究生畢業進入農業這行, 魏靈玲已經走過15個年頭。 15年來, 她一直從事設施園藝環境工程方面的研究和成果轉化工作, 先後主持參與了國家科技支撐計畫、863計畫、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課題20余項, 在“植物工廠”“LED節能光源農業應用”“植物水耕栽培工程”等領域已經成長為國內外較有影響的年輕專家, 她的科技成果已經推廣到全國各地, 甚至推廣到美國、日本、荷蘭等一些發達國家。

植物工廠落地生根

中環易達是農科院農業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研究所下屬的一家農業科技公司,

也是機緣巧合, 2003年剛留院工作一年的魏靈玲成為中環易達的“掌門人”。 這個角色或許被別人視若遠離科研主線, 於她, 卻成了研究推廣設施園藝工程技術的大舞臺。

剛開始時, 魏靈玲給各地現代農業建設出主意、作規劃, 都是無償服務。 終於有一次, 人家覺得她的技術服務超值, 一下子支付給中環易達6萬元的諮詢規劃費用。 魏靈玲真切意識到了市場的廣闊, 就憑農科院的背景, 科研成果轉化的工作可能都做不完!

公司的研發團隊將魏靈玲研發的“人工光植物工廠”的技術進行了產品化, 此後, 魏靈玲與她的團隊先後將植物工廠、蔬菜工廠、蔬菜樹式栽培等30多項專利成果推廣到北京、天津、山東等27個省區市700多家應用單位。

向農業科研的塔尖攀登

魏靈玲把植物工廠的成果轉化到兩個方向, 一種是生產型的農業園區——在溫室內通過對能源、水源等環境的自動化控制, 發展細分至品種的蔬果工廠;另一種是觀光型的都市農業, 可以應用於各種城市生活場景——從摩天大樓裡的辦公室、機場候車室, 再到家庭陽臺和廚房, 能夠利用的每一個空間都能披上綠裝。

2015年, 魏靈玲和團隊日夜兼程, 經歷一年時間, 將一紙“藍圖”變“版圖”, 中國第一個世界級都市農場——中糧智慧農場在他們的辛勤努力下完美綻放。 “農場以現代化垂直農業為載體, 以智慧農業技術為核心, 彙集了7項世界領先技術, 11項國內領先技術以及9項中國農科院專利技術,

成為全球第一個集人工光植物工廠、食用菌工廠、多層葉菜工廠、新能源、節水農業、迴圈農業、智慧化等技術的農業綜合體……”說起這些, 魏靈玲臉上浮現出自豪的表情。

2017年, 在黃河三角洲國家農高區, 他們將國際先進種植技術和智慧裝備進行本土化創新升級, 建設世界一流的農業“矽谷”。 “兩個月的時間, 我們一直在現場。 ”魏靈玲說, 專案一期工程面積7萬平方米, 採用世界頂級的文洛式連棟溫室結構, 集成了荷蘭、日本、以色列、美國等國家的先進品種、智慧裝備、技術和生產管理模式, 通過果菜岩棉栽培、葉菜全自動漂浮栽培、花卉潮汐式智慧栽培、食藥用菌的工廠化生產等, 進行從種子到產品全產業鏈健康種養模式過程的展示示範,

目前已是我國最大的集成型現代農業科研平臺與示範基地。

用創新去引領未來農業

魏靈玲認為, 目前農業科技轉化實際上進入了定制化階段, 即根據實際需求, 將成果進行整合式地創新, 來不斷匹配應用場景。 她的科研推廣團隊形成了現代農業集規劃、設計、採購、施工、運營五位一體的全產業鏈閉環服務體系, 業務範圍涵蓋工廠化農業、都市農業、城市農業等先鋒農業領域, 形成了多項可複製、可推廣、可持續的成功商業模式, 在全國範圍內建成大小現代農業園區百餘個。

作為黨的十九大代表, 魏靈玲感覺肩上擔子沉甸甸的。 她告訴記者, 習近平總書記在給中國農科院建院60周年的賀信中提出“三個面向”的要求,

為她指明了方向, 她的研究、推廣主要就是要解決以下問題:農業生產如何更加省水省電省土地?如何實現更高的智慧化?如何讓農產品品質更好、產量更高?

在“互聯網思維”的啟發下, 魏靈玲力圖打造一個完整的行業生態體系:“從傳統農業到現代農業的升級, 必然需要提高產量、提高品質、降低成本、節約資源, 還要好玩有趣, 這就特別需要現代農業技術的提高和轉化。 因此, 在工廠化農業的普通模式之外, 我們還設計了都市農業、城市農業的全新產品線, 農業一定會越來越美麗。 ”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