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清代時連和珅都吃不起的菌中之王,原來發源于四川通江,真是貴呀

銀耳發源于四川通江, 清宮侍女德齡著《禦香飄渺, 禦膳房》論通江銀耳說:"銀耳那樣的東西, 它的市價貴極了, 往往一小匣子銀耳就要花一、二十兩銀子才能買到。

走一起去四川通江看看銀耳發源地到底是怎麼種植出來呢?

冉大爺家在陳河鄉山腳下。

種耳二十餘年, 為人敦實。

屋後菜園旁搭出耳堂一間, 年收幹耳十數斤。

通江銀耳, 不是十年八年的事了, 產量就那麼一點, 全國都來入貨, 價格高, 自然有弄虛作假, 各式貨色。 像一份份試卷擺在面前, 要麼變成專家答個滿分, 選出真正的當地好貨。 要麼答錯題目, 落入圈套, 怨不得人。 甚者, 有當地的耳農, 把些外地耳堆在家裡, 先給你參觀他種銀耳的基地, 再拿出外地貨賣給你。 山人自有妙計, 這招姜太公釣魚, 問你驚未?

這樣的事畢竟是少數, 絕大多數耳農, 是很淳樸的。

其實來通江找銀耳發源地, 我也是暈頭轉向的, 好在有當地幾位老人細細説道才了然於胸這裡面還有這樣大的學問呀!

後面的文字, 只論銀耳本身。 關於銀耳, 有太多值得瞭解。 將自己對通江銀耳所知皮毛, 淺述給大家聽。 先不專業地解釋幾個名詞, 讓諸位簡單地瞭解通江銀耳。 不作學術,

白話而已。

「通江」:四川省大巴山中的縣城, 氣候溫和濕潤, 是銀耳的發源地。

「段木銀耳」:把青岡樹截成齊腰高的段, 木上鑽孔, 釘入菌種, 人工養出的銀耳。

「袋料銀耳」:塑膠袋中裝入鋸末、營養物、菌種等, 人工養出的銀耳。

「銀耳菌種」:一種混合物, 可將它理解成銀耳的種子。 黑色的細渣, 看起來像黑土。

「釘菌種」:在段木上鑽孔, 把菌種釘在段木裡。 即播種。

「耳棒」:截成一段一段的, 用來種養銀耳的段木, 就叫耳棒、耳棒子。

「耳堂」:專門用來種養銀耳的場所。 有的是塑膠大棚建成, 傳統的是一間沒有房頂和窗戶的矮房子, 屋頂用塑膠布與遮陰網遮蓋, 地面以磚石鋪砌便於走水透氣。

銀耳是土產中的珍品, 從前只有富人才有力享用, 普通勞動人民, 是無力享受的。 即便產區的耳農, 也沒人吃銀耳。 據五一年出版的土產書籍記載, 川北產白耳的地方很多, 計有通江、南江、巴中、宣漢、萬源、青川、平武共七縣。 時過境遷, 這些地方, 除了南江多少產一些, 目前只有通江仍大量出產。 其他地區, 多數種植黑木耳、香菇一類。

銀耳的生長, 對環境要求很高, 不如黑耳、蘑菇來得粗生, 氣候已經變化, 不大適合銀耳生長。

銀耳與黑木耳的種養方法大概相似。 但養黑木耳, 手腕粗細的段木, 也能生出耳來。 每年春天釘完菌種, 就把耳棒碼在露天地裡, 不用太多照料, 雨後即生黑耳。 銀耳所用的段木,超出黑耳一個級別,非選出土七八年、大腿粗細之樹不可,愈粗大愈夠養份。山人的耳堂裡,還有很多齊腰粗的耳棒,看見就有信心。

銀耳的嬌貴不止如此,她對溫濕度、光線的要求也那麼苛刻。不是哪裡都能生長,需要合適的氣候。通江縣身處大巴山,占盡地利,銀耳產量太低,必須養在耳堂裡,隨時調整溫濕度、遮陰透氣,伺候不到位,這一年就長不出銀耳來。好像黑木耳那樣敞養在山下陰濕的地方,是辦不到的,能不能生出來都成問題,即使生出,產量也低得要命,沒有人願意那麼做。野生銀耳,如今已不可得。耳農說,天生霧、霧生露、露生耳。這幾個字,把銀耳滋生需要的環境交代得一清二楚。

原本環境最適宜的產地,是通江陳河鄉,叫做“九灣十八包”的一片地方。這裡的氣候與別處不同,霧白而濃。如今大家都蓋起耳堂,各自給銀耳塑造一個小環境,人工造霧施露,讓九灣十八包的氣候優勢,不成獨秀。但百年的習慣流傳下來,還是承認陳河耳最好,通江銀耳博物館就選址這裡,賣通江銀耳的商家,也都會在此處留影。這裡的銀耳,比通江其他鄉的銀耳賣得貴些。差別大嗎?我把陳河“九灣十八包”產的銀耳與附近鄉產的銀耳擺在耳農面前,連他們也不敢斷定。但通江縣與旁縣產的銀耳,的確不同。接觸得久,一眼認出。更不用說與袋料養殖的、外省養殖的區別。

葉片與形狀上。外地耳、袋料耳,與通江銀耳看起來是不同的。即使本地的銀耳,模樣也有變化。除了氣候、時節等自然因素影響,讓它們的葉片、朵型看起來不同的,還有菌種不同的緣故。據我所知,通江各鄉大概有五個菌種廠,他們提供給耳農的種,發生出銀耳,模樣各不盡同。把銀耳變幹的方法不同,也能形成區別。傳統的辦法是串起來曬乾,或以青岡木燒火烘乾,如今多數由烘乾機吹出熱浪烘乾。曬乾的比烘乾的白淨,但不如烘乾的看起來精神。

它們的顏色。曬乾的銀耳米白色,烘乾的是米黃色,但曬乾的銀耳,放兩三個月顏色就會變得很深,橘黃暗沉。市面上多數銀耳,是烘乾的。只要是正宗通江貨,倒不必擔心硫磺熏的問題,基本不會發生,當地人不那麼做。不論乾貨的顏色輕重,入水一泡,全都會變得潔白。別以為曬乾的方法最自然,是最好。通江是陰濕山區,豔陽天甚少,新鮮的銀耳若當天不能曬乾透,隔天就會酸腐變質。反倒不如採摘後即刻烘乾。

還有一點關於顏色,是銀耳潔白葉片上的黑點了,偶爾幾個很難洗掉。有人解釋它是段木上的木屑,也有人說它是灰塵而已,洗洗就掉,聽起來沒錯,耳農也這麼說。但去種銀耳的地方轉轉,那裡空氣很好,耳堂又總是關著門,哪來那麼多灰塵木屑?耳棒經常噴淋霧水,採收後的銀耳也要清洗幾遍才烘乾,若是灰塵,早就沖掉。其實,這些黑點,應該是殘留的菌種才對。銀耳菌種,是黑色的細渣,看起來像黑土。銀耳從這些黑色的菌種裡滋生出來,難免粘連些在葉片上,有的甚至被葉片包裹起來,洗也洗不掉。經過觀察,我覺得這麼解釋,才是通的。

下麵摘錄自通江銀耳志—1968年7月新民公社四大隊(今勝利鄉迪坪村)知識青年苟文級拾得一朵自然生銀耳,直徑220mm,耳片厚3mm多,濕重400g。1980年涪陽鄉龍頭村二組張社和賣給供銷社一朵銀耳大如氈盔,幹重200g。1983年涪陽鄉下江口村鄢家溝組張萬堯拾鮮耳一朵重525g,幹後重150g。(據採訪)

乖乖呀,真是重呀,200g的幹銀耳,我是沒見過呢?平時市場買的也就一朵十幾二十克的樣子,你們買過單朵多大的呢?趕緊發出來,我也長長見識哈!

銀耳所用的段木,超出黑耳一個級別,非選出土七八年、大腿粗細之樹不可,愈粗大愈夠養份。山人的耳堂裡,還有很多齊腰粗的耳棒,看見就有信心。

銀耳的嬌貴不止如此,她對溫濕度、光線的要求也那麼苛刻。不是哪裡都能生長,需要合適的氣候。通江縣身處大巴山,占盡地利,銀耳產量太低,必須養在耳堂裡,隨時調整溫濕度、遮陰透氣,伺候不到位,這一年就長不出銀耳來。好像黑木耳那樣敞養在山下陰濕的地方,是辦不到的,能不能生出來都成問題,即使生出,產量也低得要命,沒有人願意那麼做。野生銀耳,如今已不可得。耳農說,天生霧、霧生露、露生耳。這幾個字,把銀耳滋生需要的環境交代得一清二楚。

原本環境最適宜的產地,是通江陳河鄉,叫做“九灣十八包”的一片地方。這裡的氣候與別處不同,霧白而濃。如今大家都蓋起耳堂,各自給銀耳塑造一個小環境,人工造霧施露,讓九灣十八包的氣候優勢,不成獨秀。但百年的習慣流傳下來,還是承認陳河耳最好,通江銀耳博物館就選址這裡,賣通江銀耳的商家,也都會在此處留影。這裡的銀耳,比通江其他鄉的銀耳賣得貴些。差別大嗎?我把陳河“九灣十八包”產的銀耳與附近鄉產的銀耳擺在耳農面前,連他們也不敢斷定。但通江縣與旁縣產的銀耳,的確不同。接觸得久,一眼認出。更不用說與袋料養殖的、外省養殖的區別。

葉片與形狀上。外地耳、袋料耳,與通江銀耳看起來是不同的。即使本地的銀耳,模樣也有變化。除了氣候、時節等自然因素影響,讓它們的葉片、朵型看起來不同的,還有菌種不同的緣故。據我所知,通江各鄉大概有五個菌種廠,他們提供給耳農的種,發生出銀耳,模樣各不盡同。把銀耳變幹的方法不同,也能形成區別。傳統的辦法是串起來曬乾,或以青岡木燒火烘乾,如今多數由烘乾機吹出熱浪烘乾。曬乾的比烘乾的白淨,但不如烘乾的看起來精神。

它們的顏色。曬乾的銀耳米白色,烘乾的是米黃色,但曬乾的銀耳,放兩三個月顏色就會變得很深,橘黃暗沉。市面上多數銀耳,是烘乾的。只要是正宗通江貨,倒不必擔心硫磺熏的問題,基本不會發生,當地人不那麼做。不論乾貨的顏色輕重,入水一泡,全都會變得潔白。別以為曬乾的方法最自然,是最好。通江是陰濕山區,豔陽天甚少,新鮮的銀耳若當天不能曬乾透,隔天就會酸腐變質。反倒不如採摘後即刻烘乾。

還有一點關於顏色,是銀耳潔白葉片上的黑點了,偶爾幾個很難洗掉。有人解釋它是段木上的木屑,也有人說它是灰塵而已,洗洗就掉,聽起來沒錯,耳農也這麼說。但去種銀耳的地方轉轉,那裡空氣很好,耳堂又總是關著門,哪來那麼多灰塵木屑?耳棒經常噴淋霧水,採收後的銀耳也要清洗幾遍才烘乾,若是灰塵,早就沖掉。其實,這些黑點,應該是殘留的菌種才對。銀耳菌種,是黑色的細渣,看起來像黑土。銀耳從這些黑色的菌種裡滋生出來,難免粘連些在葉片上,有的甚至被葉片包裹起來,洗也洗不掉。經過觀察,我覺得這麼解釋,才是通的。

下麵摘錄自通江銀耳志—1968年7月新民公社四大隊(今勝利鄉迪坪村)知識青年苟文級拾得一朵自然生銀耳,直徑220mm,耳片厚3mm多,濕重400g。1980年涪陽鄉龍頭村二組張社和賣給供銷社一朵銀耳大如氈盔,幹重200g。1983年涪陽鄉下江口村鄢家溝組張萬堯拾鮮耳一朵重525g,幹後重150g。(據採訪)

乖乖呀,真是重呀,200g的幹銀耳,我是沒見過呢?平時市場買的也就一朵十幾二十克的樣子,你們買過單朵多大的呢?趕緊發出來,我也長長見識哈!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