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社會>正文

從准媽媽到百歲媽媽,五世同堂裡的四代母親

請點擊此處輸入

從准媽媽到百歲媽媽,這個70多口人的五世同堂大家庭,有著四代母親。 即便拾柴火也從不讓子女餓肚子,堅持教育子女讀書、培養出大學生,每一代母親經歷著不斷變化的時代,而根植於母愛傳承裡的重教家風,始終未變。

在濟南市大橋鎮馬店村,村民們經常會見到百歲老人馬高氏,步履蹣跚地走在村間小路上,看到地上有根小木棍、樹杈子,她就彎腰拾起來,一根一根,抱在懷裡、塞在兜裡和袖口裡,幾個六七十歲的兒女們跟在老母親後面哭笑不得。 “你拾這些幹啥呢?”好奇的村民問她,“拾了柴火回家給孩子‘揍’飯。 ”

101歲的馬高氏養育了8個孩子,有一個幸福的五世同堂大家庭。 老人家因為年老已經有些迷糊,做了一輩子飯的她,唯一忘不了的就是拾柴火給孩子做飯。

學了一肚子墨水,做了一輩子飯

每天早上8點多,101歲老人馬高氏就鬧騰著要往外走。

因為年紀太大小腦萎縮,馬高氏說話有些迷糊,走路也只會走直路,還認不得家門,但她仍在家裡呆不住。 家人們一個不留神,老人就打開大鐵門,溜達出去“拾柴火”了。 六七十歲的兒女們趕緊追出去,跟在她後面陪著。

看見小木棍、塑膠瓶蓋,馬高氏就彎腰拾起來塞進兜裡。 哭笑不得的兒媳只好把她的衣兜縫上,之後她就把柴火塞進袖口裡、衣服裡,回到家嘩啦啦掏出來放在餐桌上、凳子上,有時還塞進被窩裡。 小重孫子不讓她往桌上放,她就把柴火抱在懷裡,像個賭氣的孩子一樣坐在椅子上一動不動。

村民們問她為啥拾柴火,“不拾柴火咋給俺兒揍飯?”這個101歲的老母親,已經迷糊地說不清楚話,但對拾柴火做飯這件她做了一輩子的事,卻是半點也不迷糊。

因為在孩子小時候,少一把柴火做不熟飯,8個孩子就得餓肚子。

1915年馬高氏出生在菏澤市,本名姓高,但鮮有人知道。 她從小跟著商人父親在濟南讀書,會寫毛筆字會打算盤,經歷戰亂後嫁到了馬店村。 她的小兒子馬念海常開玩笑說,老母親學了一肚子墨水,做了一輩子飯。

在60歲的馬念海記憶裡,母親寫得一手好毛筆字,還是繁體字。 上世紀60年代,鎮上的小學還想請母親去當老師,但為了養活他們兄弟姐妹8人,母親寫毛筆字的手變成了一輩子拾柴火做飯的手。

家裡十幾口人吃飯,馬高氏每天早上5點多起床,一趟趟去井裡挑水,然後摘野菜葉子熬一大鍋野菜湯,把8個孩子叫起來吃飯。

等他們都去上學了,馬高氏就開始拾柴火,蒸地瓜面大窩窩,滿滿一大鍋30多個大窩窩,有時還不夠吃,她就緊著孩子吃,自己喝湯墊墊肚子。

“那時候鬧饑荒,老母親帶著我們擼榆樹、槐樹的樹葉、樹皮吃,一層層地擼下來,有時候樹都被擼死咯,家裡一年到頭都喝野菜湯,醃野菜鹹菜吃。 ”馬念海說,1977年他應徵到上海當兵,當時的想法很簡單,就是當兵能吃上饅頭、吃上好飯。

堅持讓8個孩子都上學

在吃了今天沒明天的苦日子裡,馬高氏非常辛苦地拉扯著8個孩子長大,卻堅持讓他們都去上學。 雖然有的上到小學,有的上到初中,但馬高氏一直堅持讓孩子上學,起碼都要識字。 “他們兄弟姊妹都識字,就俺們妯娌幾個都沒上過學不認字,俺老媽都比俺妯娌幾個有文化。

”馬高氏的三兒媳馬明榮說,她們從小在家幹農活,沒有過上學這個概念,嫁到老馬家之後發現他們都認字,自己不識字還挺彆扭的。

在上海當兵的馬念海寫回家的書信,都是有文化的老母親看。 1979年,因為太想念在外當兵兩年沒回家的兒子,64歲的馬高氏帶著5歲的小孫女,坐了一晚上老蒸汽火車,去了上海。 見到等候在上海北站的馬念海,馬高氏滿眼淚花地抱緊兒子,儘管她有8個孩子,一個不在家她都捨不得。

因為兒子當兵五年沒能回家,馬高氏還偷偷撕下後來村裡張貼出來的徵兵告示,嘴裡嘟囔著,“當兵有啥好的,好幾年都見不著俺孩子”。

因為輩分大,有文化,為人和善,馬高氏是馬店村有名的“二老奶奶”。 他們家裡有口老磨,馬高氏經常幫著鄰里們推磨,有一次推了一上午,竟忘了給在地裡幹活的老漢和放學回家的孩子做飯。“俺婆婆就是好脾氣,一輩子拉扯他們兄弟姊妹8個長大,給兒子們都娶上媳婦,還再幫著兒子們看孩子。”馬高氏的四兒媳李秀英說,60多歲的婆婆一個人看著7個孫子孫女,為的就是讓兒子兒媳們安心地下地幹活。

“俺婆婆看孩子很有高招,她一個小推車能推7個孩子,三個小的坐著、四個大的抓著小車跑,孩子都說他奶奶是幼稚園園長。”李秀英說,老母親幫他們看孩子,一看就是十幾年,70多歲了還接送幾個孩子上幼稚園,母親任勞任怨的好脾氣一直影響著同為母親的李秀英她們。

家裡出了第一個大學生

1982年,李秀英跟退伍的馬念海結婚,嫁進了老馬家,後來成為馬家第二代母親。那時馬念海開了家照相館,四處走街串巷給村民們拍證件照,家裡的五畝地全落在李秀英肩上,她一邊種地一邊照顧三個孩子上學。為了能供孩子們上好學,李秀英很能幹,她晚上給孩子們泡好地瓜,早上煮一鍋地瓜湯讓他們吃一天,自己就帶著乾糧拎著鋤頭上坡,刨地、挖溝,在地裡一干一整天。別人都是一家人種五畝地,她一個人也堅持種五畝地,老繭手經常磨出血。

李秀英的兩個女兒很爭氣,相繼都考上了大學。60多歲的李秀英常說,能供出一個大學生來在村裡都很榮耀,她還供出來兩個,總算出的力都沒有白費。

“那時候吃飽飯不是問題了,就想著多幹點活多掙點錢,供孩子上出學來。因為自己沒文化,知道沒文化的難處。”和李秀英一樣,馬高氏的三兒媳馬明榮也受到婆婆的影響,一心想多掙點錢供孩子好好上學。除了種地,她還在公路上擺過水果地攤,在村頭炸過油條,後來他們兩口子一起開了個小飯店,日子漸漸寬裕起來。馬明榮的兒子也非常爭氣,一路名列前茅考上大學,馬明榮自己大字不識一個,但是供出來老馬家的第一個大學生,她特別驕傲。

但一說起初中就輟學在家的小女兒,馬明榮就面露愧疚。當時因為開飯店忙生意,他們顧不上照顧小女兒,孩子放學後只能在嘈雜的飯店裡,趴在椅子上寫作業,上完初中後小女兒就提出想退學。“孩子不想上了,我乾著急也沒有高招,不上就不上了吧。”馬明榮雖然不想讓女兒退學,但也沒有辦法,她自己沒文化沒法輔導孩子,學習只能靠孩子自覺主動。

“虎媽貓爸”的第四代

馬高氏的長孫媳婦李本霞,是他們家第三代媽媽們中年齡最大的。雖然只有初中文化水準,但李本霞對孩子的教導,已經不是單靠孩子自覺。她的女兒馬燕出生在計劃生育最嚴格的1990年,當時只有這一個閨女的李本霞和丈夫,把全部精力都放在孩子身上。

李本霞主抓女兒學習,每個假期都給馬燕報輔導班,對女兒要求很嚴格。而丈夫則扮演慈父角色,對馬燕萬般寵愛,經常帶著她出去吃飯改善生活,吃個羊肉串,去個小飯店。雖然他們生活並不富裕,但是女兒提的要求一律滿足,想吃什麼就去吃,想要什麼就給買。

李本霞對女兒提出很多高要求,晚上不能出門、週末不能去玩……生活和學習都對馬燕抓得很緊。“我媽那時經常熊我,我爸就護著我,我老感覺跟我媽沒法溝通。”母親的管束,讓當時處於叛逆期的馬燕很反感,甚至一度感覺跟母親沒話聊。

2000年之後,李本霞和丈夫做起浴池生意,又要了一個兒子。雖然生意繁忙,但她絲毫沒有放鬆對兒子的教育,請一對一家教輔導,全方位、嚴要求,比對馬燕還上心。

馬燕考上了一所普通大學學醫,畢業工作後嫁人成家,日子過得挺幸福。但李本霞常覺得,“如果俺馬燕那時候我們家庭條件好,給孩子多請請家教,可能她會比現在還要好。”

27歲的馬燕,已不再像叛逆期時那樣抵觸母親,倒是感激母親對她管得這麼嚴。那時候的嚴管或許就是母親表達愛的方式,為了讓她少走彎路,為她掃清成長路上的各種障礙,按著母親認為對的方向成長。

四代媽媽傳承重教家風

作為馬高氏的重長孫女,懷孕五個多月的馬燕拉開了這個大家族裡第四代媽媽的序幕。她雖然理解了母親對她嚴管式的愛,但她很堅定地認為,不會按照母親的方式管教自己的孩子。

“我們畢竟大學畢業,文化水準、接觸面都比媽媽寬一些,未來對孩子的培養一定不是只看重學習,會希望他綜合發展、快樂成長就好。”馬燕說,她會更尊重孩子自己的意願愛好,做正確引導但不會過多干預,更不會對孩子有太多束縛和“綁架”。

90後的馬燕覺得自己還是個孩子,就要迎來新的小生命,對這個小生命充滿期待也做好了充足的準備。她買了很多胎教書籍、胎教音樂,還經常去上胎教課堂,學習各種孕期常識,補充DHA等各類營養素。

跟拉扯8個孩子長大的老奶奶比起來,跟下地幹活的奶奶們比起來,跟做生意抓學習的母親比起來,她這個即將成為母親的准媽媽,還任重道遠。

在她們這個五世同堂的幸福大家庭裡,從她這個准媽媽一直到101歲的第一代老母親馬高氏,每一代母親所處的時代在變、生活在變,但是唯有那份對子女學習教育的堅持和重視,自第一代母親馬高氏開始,言傳身教、四代相傳,像一根軸心,串起這個大家庭的家風傳承。

他們家裡有口老磨,馬高氏經常幫著鄰里們推磨,有一次推了一上午,竟忘了給在地裡幹活的老漢和放學回家的孩子做飯。“俺婆婆就是好脾氣,一輩子拉扯他們兄弟姊妹8個長大,給兒子們都娶上媳婦,還再幫著兒子們看孩子。”馬高氏的四兒媳李秀英說,60多歲的婆婆一個人看著7個孫子孫女,為的就是讓兒子兒媳們安心地下地幹活。

“俺婆婆看孩子很有高招,她一個小推車能推7個孩子,三個小的坐著、四個大的抓著小車跑,孩子都說他奶奶是幼稚園園長。”李秀英說,老母親幫他們看孩子,一看就是十幾年,70多歲了還接送幾個孩子上幼稚園,母親任勞任怨的好脾氣一直影響著同為母親的李秀英她們。

家裡出了第一個大學生

1982年,李秀英跟退伍的馬念海結婚,嫁進了老馬家,後來成為馬家第二代母親。那時馬念海開了家照相館,四處走街串巷給村民們拍證件照,家裡的五畝地全落在李秀英肩上,她一邊種地一邊照顧三個孩子上學。為了能供孩子們上好學,李秀英很能幹,她晚上給孩子們泡好地瓜,早上煮一鍋地瓜湯讓他們吃一天,自己就帶著乾糧拎著鋤頭上坡,刨地、挖溝,在地裡一干一整天。別人都是一家人種五畝地,她一個人也堅持種五畝地,老繭手經常磨出血。

李秀英的兩個女兒很爭氣,相繼都考上了大學。60多歲的李秀英常說,能供出一個大學生來在村裡都很榮耀,她還供出來兩個,總算出的力都沒有白費。

“那時候吃飽飯不是問題了,就想著多幹點活多掙點錢,供孩子上出學來。因為自己沒文化,知道沒文化的難處。”和李秀英一樣,馬高氏的三兒媳馬明榮也受到婆婆的影響,一心想多掙點錢供孩子好好上學。除了種地,她還在公路上擺過水果地攤,在村頭炸過油條,後來他們兩口子一起開了個小飯店,日子漸漸寬裕起來。馬明榮的兒子也非常爭氣,一路名列前茅考上大學,馬明榮自己大字不識一個,但是供出來老馬家的第一個大學生,她特別驕傲。

但一說起初中就輟學在家的小女兒,馬明榮就面露愧疚。當時因為開飯店忙生意,他們顧不上照顧小女兒,孩子放學後只能在嘈雜的飯店裡,趴在椅子上寫作業,上完初中後小女兒就提出想退學。“孩子不想上了,我乾著急也沒有高招,不上就不上了吧。”馬明榮雖然不想讓女兒退學,但也沒有辦法,她自己沒文化沒法輔導孩子,學習只能靠孩子自覺主動。

“虎媽貓爸”的第四代

馬高氏的長孫媳婦李本霞,是他們家第三代媽媽們中年齡最大的。雖然只有初中文化水準,但李本霞對孩子的教導,已經不是單靠孩子自覺。她的女兒馬燕出生在計劃生育最嚴格的1990年,當時只有這一個閨女的李本霞和丈夫,把全部精力都放在孩子身上。

李本霞主抓女兒學習,每個假期都給馬燕報輔導班,對女兒要求很嚴格。而丈夫則扮演慈父角色,對馬燕萬般寵愛,經常帶著她出去吃飯改善生活,吃個羊肉串,去個小飯店。雖然他們生活並不富裕,但是女兒提的要求一律滿足,想吃什麼就去吃,想要什麼就給買。

李本霞對女兒提出很多高要求,晚上不能出門、週末不能去玩……生活和學習都對馬燕抓得很緊。“我媽那時經常熊我,我爸就護著我,我老感覺跟我媽沒法溝通。”母親的管束,讓當時處於叛逆期的馬燕很反感,甚至一度感覺跟母親沒話聊。

2000年之後,李本霞和丈夫做起浴池生意,又要了一個兒子。雖然生意繁忙,但她絲毫沒有放鬆對兒子的教育,請一對一家教輔導,全方位、嚴要求,比對馬燕還上心。

馬燕考上了一所普通大學學醫,畢業工作後嫁人成家,日子過得挺幸福。但李本霞常覺得,“如果俺馬燕那時候我們家庭條件好,給孩子多請請家教,可能她會比現在還要好。”

27歲的馬燕,已不再像叛逆期時那樣抵觸母親,倒是感激母親對她管得這麼嚴。那時候的嚴管或許就是母親表達愛的方式,為了讓她少走彎路,為她掃清成長路上的各種障礙,按著母親認為對的方向成長。

四代媽媽傳承重教家風

作為馬高氏的重長孫女,懷孕五個多月的馬燕拉開了這個大家族裡第四代媽媽的序幕。她雖然理解了母親對她嚴管式的愛,但她很堅定地認為,不會按照母親的方式管教自己的孩子。

“我們畢竟大學畢業,文化水準、接觸面都比媽媽寬一些,未來對孩子的培養一定不是只看重學習,會希望他綜合發展、快樂成長就好。”馬燕說,她會更尊重孩子自己的意願愛好,做正確引導但不會過多干預,更不會對孩子有太多束縛和“綁架”。

90後的馬燕覺得自己還是個孩子,就要迎來新的小生命,對這個小生命充滿期待也做好了充足的準備。她買了很多胎教書籍、胎教音樂,還經常去上胎教課堂,學習各種孕期常識,補充DHA等各類營養素。

跟拉扯8個孩子長大的老奶奶比起來,跟下地幹活的奶奶們比起來,跟做生意抓學習的母親比起來,她這個即將成為母親的准媽媽,還任重道遠。

在她們這個五世同堂的幸福大家庭裡,從她這個准媽媽一直到101歲的第一代老母親馬高氏,每一代母親所處的時代在變、生活在變,但是唯有那份對子女學習教育的堅持和重視,自第一代母親馬高氏開始,言傳身教、四代相傳,像一根軸心,串起這個大家庭的家風傳承。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