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世界糧食日|大家好!給大家介紹下,這是我男神袁隆平

“鋤禾日當午, 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 粒粒皆辛苦。 ”這首《憫農》小編從小耳濡目染, 勤儉節約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都說“民以食為天”, 糧食供給也是關乎國家安全和人民生活的大事。

提起糧食, 我們就不得不提一個名字——袁隆平。 這個解決14億中國人吃飯問題的, 87歲仍奔走在田間的耄耋老人, 在他的人生裡一次次地創造著奇跡。

袁隆平

他將我國水稻的產量從平均畝產300公斤左右先後提高到500公斤、700公斤、800公斤、900公斤、1000公斤……每年因種植雜交水稻而增產的稻穀可以多養活7000萬人,

從根本上解決了中國人吃飯難的問題。

剛剛過去的9月, 已經87歲的袁隆平再一次震驚世界——在“2017年國家水稻新品種與新技術展示現場觀摩會”上, 他宣佈了一個重大消息:剔除了水稻中重金屬鎘!

這是什麼概念呢?鎘是一種十分危險的環境污染元素, 而水稻是對重金屬鎘吸收最強的大宗穀類作物, 長期小劑量攝入對腎臟和骨骼損傷極大, 在人體中積存後會導致軟骨症、骨痛病。 一旦剔除了“鎘”, 就意味著, “吃得飽”的同時, 我們也可以“吃得放心”。

四年前, 已83歲高齡的他再次挑戰了一件更不可能的事情——在鹽鹼地裡開荒種大米。

歷時4年, 經1162次田間試驗, 875組古稻種配組, 僅得93組成功。 最終篩選出5種優質堿生稻。 這就是“袁米”, 在鹽鹼地裡種出了大米。

種出來的米, 呈弱鹼性, 有12種微量元素及豐富的微生物。

堿生稻, 肯定不如五常大米好吃, 但它是荒灘變良田的希望之稻, 是袁老在近90歲高齡再次創造的奇跡。

海水稻試種、推廣成功後, 按照每畝鹽鹼地產值200~300公斤計算, 可增產糧食500億公斤, 多養活約2億中國人!

他曾說“我就是一個在田裡種了一輩子稻子的農民, 只要還有人的溫飽問題沒得到解決,

對於糧食作物的研究, 就一刻也不能停止。 ”

之前一個“袁隆平‘豪宅’首度曝光”的新聞引發了廣大網友的熱議。

很多網友看完評論:“像袁隆平這樣的科學家, 才是中國真正的驕傲!”

致敬人民科學家袁隆平!

當然, 糧食問題不只是科學家們要解決的事, 我們也可以在日常小事裡不浪費, 堅持“光碟”, 也是在給糧食問題的解決貢獻一份力量。

今天是第37個“世界糧食日”,

節約糧食,

是善意, 是責任,

更是一種情懷,

讓我們一起行動起來!

相關連結:

世界糧食日的由來

1979年11月, 第20屆聯合國糧農組織大會決議確定, 1981年10月16日是首屆世界糧食日, 其宗旨在於喚起全世界對發展糧食和農業生產的高度重視。 選定10 月16 日作為世界糧食日是因為糧農組織創建於1945 年的這一天。 來自全球糧食系統不同部門的參與者利用世界糧食日的機會, 共同反思糧食在我們生活中的巨大作用, 並探討如何可以做得更好。

世界糧食日的意義

世界糧食日強調社會保護對於消除饑餓現象的重要作用。 根據國際勞工組織規定的社會保護最低標準, 所在國應該確保需要幫助的人終生享有基本醫療保健和基本收入保障。 糧農組織估計, 如果在全球範圍內每年投入670億美元用於收入補助並輔以其他面向貧困人口的農業投資, 到2030年全球可持續發展目標中消除饑餓的目標將能夠實現。

文/王豔

到2030年全球可持續發展目標中消除饑餓的目標將能夠實現。

文/王豔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