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社會>正文

唐山樂亭的各式海蟹:梭子蟹、鐵夾子、魔裡紅、鬼臉……

原標題:說蟹

以上圖片來自網路

秋高蟹肥。 我縣地處沿海, 人們品蟹的習俗隨著潮漲潮落一直延續到現在。 不管日子富裕還是貧窮, 都把蟹作為時令美味而不錯過。 說起蟹, 其品種很多, 哪種屬於上乘, 我們樂亭人確實有個說道。

記得在上個世紀五十年代, 正是大高粱紅了的時候, 賣蟹的肩挑籮筐, 或推著獨輪車, 走街串巷, 大人們便買上一大大碗公張牙舞爪的蟹, 端到家中或蒸或煮。 熟透了的蟹, 在盤子裡紅得像一團火, 其美味從晚霞中的各個農家小院飄散到整個村子。 到了食蟹時, 打開殼一看, 蟹黃豐腴, 擰下一條粗實的腿, 用帶夾子的一頭剔除蟹黃, 送到嘴裡慢慢品味, 異常鮮美。 而後拿起蟹體, 一般是一折兩半, 折開的蟹露出了白嫩細膩的肉,

放在嘴裡又鮮, 又香、又美, 其味綿長。 紅白相間的蟹腿, 美豔奪目, 是孩子們的最愛, 用力嗑開堅實的皮兒, 其肉嚼起來勁道, 別有一種滋味。 我們把這種蟹叫梭子蟹, 視為蟹中極品。

梭子蟹是海蟹, 在我們這兒整個海蟹的家族裡, 還有“鐵夾子”、“魔裡紅”、“老爺像”、“鬼臉”等。 “鐵夾子”、“魔裡紅”、“老爺像”與梭子蟹比起來皮兒厚、肉少, 吃起來在牙上要下工夫, 其味道也稍遜一籌;而“鬼臉”天生醜陋, 其味道就是末流了, 當然價位低廉, 只有囊中羞澀的人, 才光顧它。

富饒的樂亭沿海, 除了海蟹, 湖窪河汊隨處都有河蟹可見。 尤其在海邊, 河蟹和海蟹可以媲美, 其味道不分伯仲。 半個世紀前, 筆者到一位家居渤海邊的同學家裡做客,

便領略到了河蟹帶來的樂趣兒。

那時, 在大清河入海處的兩岸, 廣袤的海灘上, 生長著星星點點的鹽蓿、蒿蓬之類的植物。 中秋時節, 雲淡天高。 白天, 我和同學去海灘上收割鹽蓿用來食用。 當時的海灘不僅有群群野鴨海鷗漫天飛舞, 更有河蟹成群結隊四處橫行。 見到如此多的河蟹, 我不由自主地揮起鐮刀緊追猛打, 結果一隻也沒有捉到, 他們全部鑽進了窩裡。 我索性拿起鐮刀掘窩。 同學笑著說“算了吧, 挖不出來的, 等晚上我帶你來捉。 ”

當晚, 同學點好桅燈交給我, 他提了一隻鉛皮桶, 我們出發了。 黑漆漆的夜裡, 頭上閃著無數的星星, 腳下延伸著泥濘的小路, 遠處港灣的魚火忽明忽暗。 走了不知多遠, 我們在河濱的一塊空地上停了下來。

我剛剛悄無聲息的把燈放穩, 就聽見四面八方響起了刷刷的聲音。 原來, 螃蟹喜歡亮光, 都奔著燈光爬來。 我們得手的機會來了。

同學把最先爬來的抓起來扔到桶裡, 接著第二隻、第三只……他抓螃蟹的快, 就像從筐子裡撿雞蛋。 我也學著抓起來, 由於手生, 蟹爪夾住了我的指頭, 疼的我狠勁地摔, 直到掰下蟹腿, 才算饒了我。 螃蟹越來越多, 同學的手越發靈巧, 遊刃有餘。 大約半個小時, 就抓了多半桶。 回到家後, 我們將這些“戰利品”用清水洗淨, 撒上鹽末清蒸。 蒸熟後, 將其分類, 。 指甲蓋大小的一種叫’“扣蟹”, 這種蟹有味無肉;較大一點的叫“驢糞球”, 顧名思義, 確實是驢糞球大小, 據說這種蟹以牛馬糞為食, 肉少味次。 剩下的個頭大的才是上好的河蟹, 有人說是北方的“大閘蟹”,吃起來,味道極佳,比起海蟹別有風味。我們吃得很奢侈,專檢最佳部位大塊朵頤。

時間的流逝,半個世紀已經過去,饑荒日子,已成過往。又是秋高蟹肥,品蟹的也不僅僅限於沿海居民了。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過去湖池河汊的天然河蟹已蕩然無存;在海灘上橫行的也鳳毛麟角。餐桌上的河蟹大多是人工飼養的了。從原始隨處可捉的分文不用,到從每斤幾十元到上百元的價格不菲,就連當時沒人問津的“扣蟹”也賣到了豬肉價錢。究其原因,一曰,過度捕撈;二曰乾旱少雨,水源枯竭,即便有點水的地方也是污水,難於生存;三曰,沿海灘塗圍海造田,使河蟹失去了生存的樂土。最後,聰明人搞起了人工飼養,投資大,產量低,難怪其昂貴了。

有幸家住沿海,河蟹雖已枯竭,海蟹還能看得見,吃得著。不過,原來常見的梭子蟹已逐年減少,即便在市場上能見得到,也令懂眼的買主大失所望。因先天的營養不足,顯得瘦小乾癟,打開殼,一兜水,既沒黃又少肉,兩隻腿細長瘦溜,說是苗條,用錯了地方。我問賣蟹的,他回答的很失落,這些年環境差了,海蟹長得也大不如以前,加上過度捕撈,只能是矬子裡拔將軍了。梭子蟹缺了,“鐵夾子”也就成了市場的“霸主”。等到末等的霸主登上了大雅之堂,海蟹們也要與河蟹一樣滅頂之災了。

又是秋高蟹肥時。望著市場上人們對蟹的挑來揀去,我不禁暗自思忖:人與自然能否更加和諧相處,環境的迷宮還會讓急於求成的人們繼續得不償失嗎?別讓“秋高蟹肥”變成未來的典故。

(作者劉夢釗,中學退休教師,劉煥新,鄉鎮退休幹部。)

有人說是北方的“大閘蟹”,吃起來,味道極佳,比起海蟹別有風味。我們吃得很奢侈,專檢最佳部位大塊朵頤。

時間的流逝,半個世紀已經過去,饑荒日子,已成過往。又是秋高蟹肥,品蟹的也不僅僅限於沿海居民了。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過去湖池河汊的天然河蟹已蕩然無存;在海灘上橫行的也鳳毛麟角。餐桌上的河蟹大多是人工飼養的了。從原始隨處可捉的分文不用,到從每斤幾十元到上百元的價格不菲,就連當時沒人問津的“扣蟹”也賣到了豬肉價錢。究其原因,一曰,過度捕撈;二曰乾旱少雨,水源枯竭,即便有點水的地方也是污水,難於生存;三曰,沿海灘塗圍海造田,使河蟹失去了生存的樂土。最後,聰明人搞起了人工飼養,投資大,產量低,難怪其昂貴了。

有幸家住沿海,河蟹雖已枯竭,海蟹還能看得見,吃得著。不過,原來常見的梭子蟹已逐年減少,即便在市場上能見得到,也令懂眼的買主大失所望。因先天的營養不足,顯得瘦小乾癟,打開殼,一兜水,既沒黃又少肉,兩隻腿細長瘦溜,說是苗條,用錯了地方。我問賣蟹的,他回答的很失落,這些年環境差了,海蟹長得也大不如以前,加上過度捕撈,只能是矬子裡拔將軍了。梭子蟹缺了,“鐵夾子”也就成了市場的“霸主”。等到末等的霸主登上了大雅之堂,海蟹們也要與河蟹一樣滅頂之災了。

又是秋高蟹肥時。望著市場上人們對蟹的挑來揀去,我不禁暗自思忖:人與自然能否更加和諧相處,環境的迷宮還會讓急於求成的人們繼續得不償失嗎?別讓“秋高蟹肥”變成未來的典故。

(作者劉夢釗,中學退休教師,劉煥新,鄉鎮退休幹部。)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