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社會>正文

“零上訪”的秘訣

9月19日, 在萊城區鳳城街道董花園社區東嶺片區拆遷補償安置協定簽訂處, 當最後一戶居民上交完鑰匙驗房後, 社區黨總支書記李建龍高興地掏出手機給市領導彙報:“非常順利!一個半小時, 89戶居民全部簽訂拆遷協定並交完鑰匙驗房。 ”

“城中村”拆遷, 牽涉利益眾多, 容易出現矛盾和問題。 儘管拆遷之前, 董花園社區做了大量入戶工作, 回饋效果也很好, 但在現場的李建龍還是很緊張。 然而, 進展出奇順利, “意料之中”的李建龍感到“心裡一塊石頭落了地”。

“我們社區群眾工作一直做得比較好, 自上世紀八十年代至今,

沒有出現一例不穩定事件, 沒有出現一個上訪戶。 ”談到董花園穩定工作為什麼做得這麼好時, 李建龍侃侃而談。 他回憶, 自己幹了近20年的調解主任, 那些年是自己幹得最“輕鬆”的日子。

不僅李建龍有如此感受, 這些年來, 每一任調解主任都“很輕鬆”, 這輕鬆背後是董花園社區將做好群眾工作放在了最重要的位置。 正因如此, 董花園實現了“小事不出家門口, 大事化解社區裡”。 “我們社區幾十年來沒有出現一個上訪戶, 就是圍繞老百姓最關心關注的事, 一手抓好集體經濟發展, 一手抓好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建設, 始終堅持‘兩手抓’。 居民生活富足, 心情舒暢。 ”李建龍說。

堅持一手抓集體經濟發展。 這些年, 積極打造董花園文旅小吃街,

增加集體收入, 如今實現了“家家有沿街樓, 人人端金飯碗”局面。 董花園社區居委會所在地周邊已經形成了“兩街五巷”商業帶, 並初具規模。 自2002年董花園資產管理改制以來, 老村居民收益從600元/年/股增加到現在的3300元/年/股。

經濟先行的同時, 社區文化建設也跟得上、跟得緊。 這些年, 為了豐富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董花園針對三個年齡段階層的居民分別成立太極拳隊、乒乓球隊、籃球隊三支隊伍, 從去年起, 社區又陸續建起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科普館、村史館、黨群教育基地、健身中心, 修建了360米的“萊蕪印象”文化牆, 積極進行普法教育宣傳等, 組織開展了一系列文體活動。 2016年, 董花園調解室獲得了“全市模範人民調解辦公室”榮譽稱號。

穩定和諧的局面也離不開制度保障。 近幾年, 董花園不斷規範完善各種規章制度, 先後建起了財務管理、物業管理、戶籍管理、計劃生育、居務公開和監督等條例在內的“自治章程”。 “好婆婆、好媳婦、五好文明家庭”評選、紅白理事會喪事簡辦章程、社區老人享受待遇規定、社區環境綜合整治規章制度在內的“居民公約”。 “下一步, 我們打算以調解員、資訊員、老黨員為主, 建起一支‘和事佬’隊伍, 更好地調解居民間出現的‘雞毛蒜皮’的鄰里矛盾, 讓社區更和諧, 更安定。 ”李建龍表示。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