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四川易地扶貧讓百萬群眾受益

對於四川巴中市橋壩村的57戶貧困戶來說, 日子一年比一年好:去年年底搬進了配套設施齊全的新村, 住進了新房。 今年, 產業發展又有聲有色:村裡正依託“以羊還羊”模式,

建設兩個黃羊社區, 養殖遠近聞名的“南江黃羊”5000只;以“借雞還本”模式, 發展廣受歡迎的“巴山土雞”1萬隻;還以“訂單農業”模式, 新種植蘿蔔、土豆、辣椒、萬壽菊2000餘畝。 而這些, 還只是眼前即可實現的“短平快”脫貧措施, 中長期的目標更加令人振奮:村裡正準備在原有核桃基地2.2萬畝的基礎上, 新植核桃1600畝, 最終將通過“巴山新居+特色農業+生態旅遊”模式發展鄉村旅遊, 以農促旅、農旅結合, 推動生態觀光休閒農業發展, 確保群眾致富奔小康。

橋壩村貧困戶的變化, 得益於四川啟動的新一輪易地扶貧搬遷工作。 2015年7月, 四川省委十屆六次全會把脫貧攻堅確定為全省的頭等大事, 並明確提出, 要在“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的地方實施移民搬遷安置。

根據嚴格篩選和科學評估, 並充分尊重群眾意願, 四川累計有116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列入易地扶貧搬遷範疇。 目前, 這些以前居住在高寒山區、基礎配套艱難區、地災隱患區的貧困群眾, 已有58萬人實現易地扶貧搬遷, 完成規劃任務的一半。

據統計, 四川需要易地扶貧搬遷的人口占全國易地扶貧搬遷總人口的九分之一, 任務重, 時間緊, 難度大。 四川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 牢固樹立“四個意識”, 始終堅持把習近平總書記對易地扶貧搬遷的重要指示作為指引, 全力推進, 既要搬得了, 還要穩得住、可發展、能致富, 安居與樂業並重。

錢從哪裡來?人往哪裡搬?產業如何發展?四川堅持因地制宜,

綜合施策, 以改革創新的思路、攻堅克難的精神破解易地扶貧搬遷中的難題。

在資金方面, 四川在管好用好易地扶貧搬遷專項資金的基礎上, 創新建立教育扶貧救助基金、衛生扶貧救助基金、扶貧小額信貸分險基金、產業扶持基金等四項扶貧基金, 掃清扶貧政策盲點, 持續增強脫貧攻堅的“造血功能”。 截至目前, 全省已下達資金169.27億元, 完成投資168.06億元。

另一方面, 四川向改革要資金。 2015年8月, 在國土資源部的支持下, 四川出臺《四川省跨縣級行政區域設置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試點專案管理規定》, 為異地使用土地增減掛鉤指標提供了可行方案。 這項改革, 讓地處秦巴山區連片貧困區深處的巴中市看到了希望:巴中市698個貧困村農村存量宅基地約10699公頃,

如果其中45%的面積參與增減掛鉤, 可以拆舊4814公頃, 節約3016公頃土地, 如果按照每畝29.5萬元交易指標, 可為巴中籌措資金133億元。 去年, 就在改革實施一年後, 成都高新區以每公頃442.5萬元的價格使用了巴中市300公頃土地增減掛鉤節餘指標, 總金額達13億元, 巴中成為全國第一個在省域範圍內流轉使用結餘掛鉤指標的地區。

在易地搬遷人口安置上, 四川按照“宜散則散、宜聚則聚”原則, 充分考慮盆地、丘陵的特殊地形地貌、農村實際和搬遷群眾意願, 探索出了具有四川特色的“小規模、組團式、微田園、生態化”安置方式, 既有效改善了貧困群眾的生產生活條件, 又保護了生態環境, 避免了貧困戶過度集中帶來的穩定壓力和融入難題。

易地搬遷是手段, 脫貧致富是目的。 從規劃開始, 四川就聚焦易地搬遷戶的後續發展問題, 明確發展特色農林業、勞務經濟、現代服務業、金融支援、資產收益扶貧和社會保障兜底等脫貧路徑, 因地制宜, 因村因戶因人施策, 多種方式促進搬遷群眾穩定脫貧。 在今年33萬搬遷人口中, 發展特色農林業有17.7萬人、發展勞務經濟7.87萬人、資產收益性幫扶7萬人、社會保障兜底5.1萬人、發展現代服務業4.47萬人、自主創業就業0.67萬人、安排公益性崗位0.57萬人。

(責編:張葦杭)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